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通过解剖同一个体的左右侧前交叉韧带(ACL)胫骨骨性止点,对比双侧形态及大小是否存在差异,以验证能否使用对侧ACL胫骨骨性止点资料进行计算机辅助系统下的ACL胫骨隧道个性化重建。方法收集10例行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胫骨平台标本,对ACL胫骨残端纤维进行解剖,观察左右侧胫骨骨性止点的形态,测量该骨性止点的长度、宽度、深度、面积,对比左右侧ACL胫骨骨性止点的差异。结果左右侧ACL胫骨止点的长度、宽度、深度、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且长度(r=0. 820,P=0. 004)和面积(r=0. 802,P=0. 005)呈显著相关性;但在外观形态方面差异较大。结论支持使用对侧ACL胫骨骨性止点的形态学测量结果作为计算机辅助系统下ACL胫骨隧道重建的参考资料,但在移植物形态选择方面,不建议将对侧ACL胫骨骨性止点的形态外观作为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2.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2):1118-1120
[目的]探究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于胫骨止点处的解剖形态以及测量髁间窝顶线与胫骨平台交汇点至后交叉韧带前缘的距离对胫骨骨道定位的解剖学意义,为ACL重建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新鲜成人膝关节标本8例,仔细剔除关节周围肌肉、后关节囊等结构,保留前后交叉韧带及两侧侧副韧带,保证膝关节正常屈伸范围。在屈伸膝关节时按照ACL纤维张力区将其分为前内束和后外束,在胫骨附着处将ACL切断制备ACL损伤模型。用测量工具和Phontoshop软件获取ACL基本解剖参数以及髁间窝顶线与胫骨平台的交汇点、ACL前缘、ACL胫骨止点的中心点分别至后交叉韧带前缘的距离。[结果]ACL平均体部直径为(11.21±0.76)mm,ACL在胫骨止点处的平均最大横径为(11.34±0.79)mm,平均最大前后径为(16.54±0.82)mm。前内束和后外束在胫骨止点处的平均面积分别为(113.35±29.65)mm~2和(83.29±16.99)mm~2。髁间窝顶线与胫骨平台的交汇点、ACL前缘以及ACL胫骨止点的中心点至后交叉韧带前缘的距离分别为(12.13±0.96)mm,(21.14±0.83)mm和(8.82±0.77)mm。[结论]利用胫骨平台骨道定位ACL在股骨的解剖止点现实可行,在ACL重建术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背景: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时,胫骨骨道定位不准会产生重建韧带与髁间窝的撞击或起不到维持膝关节稳定性的作用。因此,确定ACL胫骨止点的位置非常重要。目的:研究膝关节ACL胫骨止点前内束(AMB)和后外束(PLB)与软组织标记后交叉韧带(PCL)和外侧半月板前角的距离,从而明确ACL胫骨止点在胫骨平台的位置,为ACL损伤双束重建提供理论支持。方法:解剖18个膝关节尸体标本(左膝10个,右膝8个),测量ACL中点、AMB中点、PLB中点与PCL和外侧半月板前角的距离,并分析左、右膝关节是否存在差异。结果:AMB中点与PCL和外侧半月板前角的距离分别为(15.00±3.97)mm和(19.78±4.10)mm;PLB中点与两者的距离分别为(10.17±5.56)mm和(19.50±4.40)mm;ACL中点与两者的距离分别为(12.67±4.52)mm和(19.61±3.87)mm。左右膝关节ACL中点、AMB中点、PLB中点与软组织解剖标记的距离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膝关节ACL损伤行手术重建时,可采用PCL和外侧半月板前角作为定位标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复位、Suture-Bridge线桥技术止点足印重建前交叉韧带撕脱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3月至2012年9月,对6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胫骨端止点撕脱骨折患者,在关节镜下行撕脱骨块解剖复位、Suture-Bridge线桥技术ACL止点胫骨端足印重建术。ACL止点撕脱骨折Meyers-Mc KeeverZaricznyj分型:Ⅲ型2例,Ⅳ型4例;其中男2例,女4例;年龄14~52岁,青少年2例,分别为男14岁和女15岁)。术前患膝前抽屉试验及Lachman试验均呈阳性。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均超过2年。术后患膝前抽屉试验及Pivotshift均阴性,无伸膝受限。术后影像学复查示ACL止点撕脱骨折均愈合,骨折复位良好,ACL走行正常。术后3个月及1、2年的Lysholm及IKDC评分均较术前改善。结论 :关节镜下复位、Suture-Bridge线桥技术止点足印重建前交叉韧带撕脱骨折的手术方式安全有效,实现ACL胫骨止点解剖重建,尤其适用于撕脱骨块碎裂严重或胫骨骨骺未闭合的青少年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MRI对股骨Blumensaat线的测量,为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提供参考。方法通过选择100例正常的膝关节伸直位磁共振检查结果,在适当的切面上绘制Blumensaat线延长线与胫骨平台的交点,测量其在胫骨矢状径位置及其与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的距离,并与ACL胫骨侧生理止点中心和PCL的距离比较。结果 Blumensaat线延长线与胫骨平台的交点在胫骨矢状径上距前缘(51.9±7.3)%,与PCL距离(14.2±2.5)mm,较ACL生理止点中心靠后。结论为避免髁间窝前方撞击,重建ACL胫骨侧止点定位于胫骨平台生理性止点中心后方或PCL前方8~10mm,个别人需更后方。  相似文献   

6.
前交叉韧带胫骨平台止点的MRI测量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MRI测量前交叉韧带(ACL)胫骨平台止点,为临床生理等长重建ACL提供参考。方法选择100例正常的膝关节磁共振检查结果,在适当的切面上绘制并测量胫骨平台前缘至后交叉韧带(PCL)前缘之间直线距离(AP)、在该径线上ACL胫骨侧止点中心至胫骨平台前缘之间距离(IA)、ACL胫骨止点中心至PCL前缘切线距离(DL),并计算IA/AP的比值。结果IA为(19.5±2.8)mm,AP为(38.5±3.6)mm,IA/AP为(50.6±4.8)%,DL为(16.3±2.0)mm。结论MR I可用于测量ACL胫骨侧止点,重建ACL胫骨侧止点定位于胫骨平台中点稍后方可能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解剖研究后交叉韧带(PCL)胫骨止点情况,确定PCL前外侧束(ALB)与后内侧束(PMB)胫骨止点的位置、形状与面积,探讨PCL双束四骨道重建中胫骨骨道定位标志与定位方法.方法 30例成人膝关节标本,根据屈伸膝关节过程中纤维束紧张与松弛情况,将PCL分为ALB与PMB,并确定各束中的功能束,用多种指标测量ALB、PMB与功能束的胫骨止点,解剖寻找双束四骨道重建PCL中胫骨骨道定位标志与定位方法.结果 PCL胫骨止点位于后髁间窝内,其纵轴由近内斜向远外,与胫骨干夹角平均为(16.5±1.4)°.ALB与PMB胫骨止点基本呈远近排列,ALB胫骨止点接近于菱形,平均面积为(90±20)mm2,PMB胫骨止点近似长方形,平均面积(96±32)mm2,二者无显著差异(P>0.05).ALB与PMB中均存在功能束,分别止于ALB胫骨止点的远外侧部及PMB胫骨止点的远内侧部,均接近椭圆形,面积分别为(35±12)mm2与(36±6)mm2,二者无显著差异(P>0.05).ALB功能束胫骨止点中心与PMB功能束胫骨止点中心距离为(12.7 ±1.9)mm.胫骨内、外侧髁间棘及胫骨上端后方骨嵴为重要的解剖标志.结论 PCL胫骨止点可以容纳两个胫骨骨道,PCL的ALB与PMB中均存在功能束,提示临床双束四骨道重建PCL时,胫骨骨道应分别定位于ALB与PMB功能束胫骨止点处.  相似文献   

8.
保留交叉韧带前内侧束或后外侧束与残端重建ACL的价值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探讨保留交叉韧带(anterior erueiate ligament,ACL)部分束支与残端纤维对前交叉韧带(ACL)重建的价值.[方法]前交叉韧带损伤89例,其中运动伤32例,训练伤24例,交通事故伤23例,生活中扭伤10例.关节镜下发现ACL在股骨髁间窝处断裂24例,胫骨髁间止点断裂28例,ACL前内侧束(AMB)断裂14例,后外侧束(PLB)断裂23例.采用保留ACL残端四股胭绳肌腱结嵌压固定法重建32例,自体带髌骨块的股四头肌腱嵌压固定法重建20例;保留ACL前内侧束和后外侧束双股胭绳肌腱结嵌压固定重建37例.胫骨端采用界面钉固定和在胫骨桥上肌腱缝线打结固定.[结果]术后均得到随访,时间14~37个月,平均25个月,术后膝关节稳定性增强,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前平均67.5分,终末随访平均95.2分,术后提高27.7分.Rulermetr测试胫骨位移距离4 mm±3 mm 72例,6 mm±2 mm 17例;Lachman试验阴性79例,弱阳性8例,阳性2例.按膝关节疗效评定标准,优76例,良13例.[结论]保留交叉韧带前内侧束或后外侧束与残端重建ACL,有助于移植肌腱再血管化及爬行替代和本体感觉建立,有利于维持膝关节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测量并研究标准膝关节侧位X线片上前交叉韧带(ACL)股骨止点的相关骨性标志数据,为临床ACL重建提供参考。方法对10例成人膝关节标本进行解剖观察,标记ACL股骨止点前内侧束和后外侧束,摄标准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利用图像分析软件测量两束止点中心(前内侧束为A点,后外侧束为B点)与股骨后髁弧形中心(i点)的距离,测量A点与过顶点、B点与过顶点的距离。结果解剖观察表明,ACL在中段根据其纤维走行及屈伸过程中的松紧变化,较易分为2束。A点与i点的距离为3.08~7.33(5.40±1.56)mm,B点与i点的距离为3.42~7.15(5.40±1.31)mm,A、B点与i点的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98,P=0.848)。A点与过顶点的距离为7.60~12.40(9.90±1.60)mm,B点与过顶点的距离为13.50~18.60(15.70±1.70)mm。结论股骨外髁弧形中心(单束重建等长点)与ACL前内侧束、后外侧束中心等距,支持单隧道双束重建ACL的理论要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二次关节镜检查移植物的情况比较两种股骨隧道止点在单束前交叉韧带(ACL)解剖重建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按照股骨隧道止点不同将行单束ACL解剖重建术的患者分为A组[选择前内侧束(AM束)的解剖中点作为股骨隧道止点,38例]和B组[选择AM束与后外侧束(PL束)的交界点作为股骨隧道止点,35例]。术后12个月拆除胫骨门型钉时行二次关节镜检查,记录两组移植物的情况。采用Lysholm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两组均未发生移植物断裂等并发症。术后12个月,移植物松弛率A组明显低于B组(P<0.05);移植物的张力及滑膜覆盖分型情况A组明显优于B组(P<0.05)。术后12个月Lysholm评分两组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且A组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 单束ACL解剖重建时,与选择AM束与PL束的交界点作为股骨隧道止点相比,选择AM束的解剖中点更利于移植物的滑膜覆盖和张力的良好保持,可为膝关节提供良好的前向及旋转稳定性,进而延缓关节软骨及半月板的退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估交叉韧带胫骨止点骨折的微创手术治疗的方法 与疗效.方法 对前交叉韧带(ACL)胫骨止点骨折采用关节镜下Ethibon缝线固定12例,后交叉韧带(PCL)胫骨止点骨折采用后内侧小切口行空心钉固定9例.结果 随访3~15个月,平均6.5个月,术后骨折复位满意,骨折愈合良好,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按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平均(90.1±5.1)分.结论 用微创的方法 对ACL胫骨止点骨折采用关节镜下缝线固定,PCL胫骨止点骨折采用后内侧小切口行螺钉固定方法 简单,创伤小,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分型治疗前交叉韧带(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关节镜下分型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26例,13例采用空心钉内固定,2例患儿采用丝线固定,11例采用钢丝固定。结果 26例获平均19.8(6~36)个月随访。术后3个月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平均(93.52±2.27)分,术后1年平均(96.20±1.58)分。结论关节镜下分型治疗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可靠、并发症少等优点,可有效重建膝关节的稳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介绍关节镜下经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腋下胫骨定位的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PCL)重建术的技术及初步疗效。[方法] 2016年3月~2018年11月,对20例后交叉韧带断裂患者采用关节镜下经ACL腋下定位胫骨骨道,保残重建后交叉韧带。术中保留PCL残束,经前入路由内向外建立PCL股骨隧道,经ACL腋下置入胫骨隧道定位器,在后内入口观察下,于PCL止点平台下建立胫骨隧道。将移植腱由胫骨前侧经胫骨隧道拉入、再引入股骨隧道,股骨侧悬吊固定,拉紧移植物,胫骨侧挤压螺钉和"n"形钉固定。[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手术,无严重并发症。随访1年以上,Lysholm评分从术前(38.75±14.52)分显著增加至术后1年(93.70±4.23)分(P0.05)。影像测量后向应力胫骨后移由术前(10.81±3.07) mm减少至术后1年(3.86±1.10) mm (P0.05)。[结论]经ACL腋下定位胫骨骨道重建PCL,能精确的偏下偏外定位胫骨骨道;并可以最大程度的保留PCL残端,有利于重建术后韧带的愈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关节镜下经前内侧入路解剖重建单束前交叉韧带(ACL)的位置、形态及临床效果。方法对25例ACL断裂患者在关节镜下经前内侧入路应用解剖重建技术行单束ACL重建术,移植物应用自体腘绳肌腱。术后行X线、MRI检查,了解骨道情况,观察移植物形态及张力,并与11例健侧膝关节的正常ACL进行对比。应用Lysholm评分系统评估膝关节功能。结果术后X线片显示股骨隧道内口位于髁间窝顶与股骨后缘皮质线交叉点前缘,胫骨隧道内口位于髁间窝顶后方。MRI显示所有重建ACL张力良好,ACL上倾角为50.82°±4.57°,胫骨平台止点至前缘距离与平台纵径比值为0.50±0.04,两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13~44个月。Lysholm评分术后为92.20分±4.29分,明显高于术前的64.76分±7.16分(P0.01)。结论关节镜下经前内侧入路解剖重建ACL的位置及形态接近解剖结构,早中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介绍在关节镜下应用自体双股半腱和股薄肌腱(DLSTG)经双胫骨隧道解剖重建膝前交叉韧带(ACL)的手术方法及术后随访结果。方法:在关节镜下对15例ACL断裂的患者行双胫骨隧道解剖重建:移植体股、胫骨端均采用近ACL解剖止点之Press-fit技术固定:结果:全部患者于术后6~8周恢复了正常的关节活动和行走步态:手术12~16周后恢复了低风险体育运动:术后1年,2名患者的Lachman试验Ⅰ度阳性;15名患者的IKDC评分为正常或接近正常;Tegner评分显示12名患者已恢复伤前运动水平;X线片示全部患者股骨、胫骨隧道无扩大:结论:关节镜下利用自体DLSTG及Press—fit固定技术施行双胫骨隧道的ACL解剖重建在技术上可行,并有利于伤膝功能的快速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双源CT(DSCT)三维重建前交叉韧带(ACL)股骨止点的印迹技术,尝试建立适用于关节镜下ACL解剖双束重建定位及测量系统,为临床实现个体化重建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30名志愿者,对其双膝关节进行DSCT扫描,64排工作站(GE,Volume Share2-AW4.4版本软件)三维重建膝关节股骨外髁内侧壁三维模型,观察、圈画、标定ACL股骨止点双束印迹,定位股骨远端与股骨外髁滑车相交点O点;尝试测量ACL印迹长、短轴,两束中心点距离与股骨干之间夹角,双束中心点距离及印迹边缘至股骨髁软骨缘的距离等. 结果 采用DSCT技术再现的ACL股骨止点印迹为一凸起、平坦、形态不规则、灰度一致但与周围不同的区域;在股骨外髁三维模型上,成功建立了适用于关节镜下ACL解剖双束重建的“三点两角”定位系统.印迹长轴平均为(16.5±1.8) mm,印迹短轴平均为(8.0±1.3)mm,印迹角度平均为8 3°±4.9°,双束中心点距离平均为(7.8±1.0) mm,印迹边缘至股骨软骨远端最近距离平均为(1.6±1.5) mm,印迹边缘至股骨软骨后缘最近距离平均为(1.7±0.9)mm. 结论 采用DSCT三维重建技术可清晰重建ACL股骨印迹;ACL股骨止点自然印迹形态、位置存在个体化差异,“三点两角”定位法更适用于关节镜下定位,实现ACL解剖个体化重建.  相似文献   

17.
<正>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损伤[1]。ACL断裂造成的膝关节不稳不仅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运动,而且会造成关节内结构的进一步损伤。因此,为恢复膝关节结构及功能,对损伤的ACL进行重建已达成共识[2]。为了在ACL重建手术中清晰显露ACL股骨止点及胫骨的足迹,ACL重建术通常将ACL残端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保留前交叉韧带残束在重建前交叉韧带中的近期临床疗效及意义.[方法]2006年10月~ 2009年10月保留残束重建前交叉韧带39例,其中运动伤3例,交通事故伤24例,生活扭伤12例.男27例,女12例,年龄18 ~52岁,平均31岁.关节镜下发现前内侧束断裂13例,后外侧束断裂26例;在股骨髁间窝处ACL上止点断裂29例,在胫骨止点断裂10例.采用半腱肌、股薄肌肌腱重建单束前交叉韧带,均保留原前交叉韧带残束,胫骨端、股骨端采用可吸收挤压螺钉固定.[结果]本组39例患者术后均得到随访13 ~28个月,平均24个月,膝关节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稳定性增强.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前平均70.5分,终末随访平均93.8分,术后提高23.3分.前抽屉试验阴性39例;Lachman试验阴性37例,弱阳性2例.按BRISTOL膝关节评分系统对术后疗效评分,优35例,良4例.[结论]对于前交叉韧带部分纤维束断裂患者行关节镜下保留残束的重建,能够促进移植韧带的再血管化及本体神经感受器的建立,有利于术后膝关节早期的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前交叉韧带(ACL)解剖等长重建技术在关节镜下LARS韧带重建前交叉韧带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 用LARS人工韧带对8例前交叉韧带损伤行关节镜下ACL重建术.采用前交叉韧带解剖等长重建技术钻胫骨、股骨骨道,将LARS韧带拉入骨道,韧带游离部分位于关节腔内,拉紧后2枚界面螺钉固定韧带.结果 手术时间30~80 min,平均56 min.术后无滑膜炎、韧带断裂、活动明显受限等并发症.8例均随访2~6个月,平均4个月.根据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前评分为22~65分(40.25±17.07)分;术后评分为80~93分(88.75±4.06)分(t=8.083,P<0.01).结论 前交叉韧带解剖等长重建技术在关节镜下LARS韧带重建前交叉韧带术中操作简便,效果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是稳定膝关节的重要结构,主要由前内侧束和后外侧束构成,亦有报道发现还存在中间束[1].具有限制膝关节过度前移、限制内外翻以及旋转稳定的生理功能.ACL损伤是膝关节常见损伤之一,关节镜下进行韧带重建已是常规手术治疗措施,治疗效果显著,有关重建的手术方法多种多样.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提出重建ACL时保留韧带残端,且取得了积极治疗效果.本文就保留残端的相关利弊及手术时机等问题进行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