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影响接受基于运动想象的脑机接口(MI-BCI)综合康复训练的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完成MI-BCI综合康复训练的脑卒中患者23例,收集性别、年龄、病程、是否伴有失语症、病变部位、病变性质、是否使用肉毒毒素、损伤半球、患侧手指屈肌改良...  相似文献   

2.
李丹  刘玲玉  靳令经  王茹 《中国康复》2023,38(10):621-625
<正>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显示,脑卒中是我国乃至全球成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1-2]。脑卒中患者常遗留肢体运动功能障碍[3],73%~88%的首次脑卒中患者和55%~75%的慢性脑卒中患者可遗留上肢运动障碍[4-5],尽管物理治疗、强制性运动疗法等多种康复治疗技术已经应用于脑卒中上肢功能康复,仍有约20%~30%的患者不适用这些康复策略[6]。因此,探索新的、有效的康复训练方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 系统评价机器人辅助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 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中关于机器人辅助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效果的文献,时限均为2019年7月1日至2022年7月1日。两名研究人员独立筛选文献并提取数据,评估方法学质量。使用Rev Man 5.4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19项随机对照试验,共1 258例受试者。试验组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SMD=0.55, 95%CI0.40~0.71, P <0.001)、改良Bathel指数(MD=7.55, 95%CI=6.55~8.54, P <0.001)、运动活动日志(SMD=-0.84, 95%CI-1.38~-0.31, P=0.002)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Brunnstrom分期上肢部分(SMD=0.61, 95%CI-0.08~1.30, P=0.08)和改良Ashworth量表(MD=-0.51, 95%CI-1.18...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视觉运动诱导的脑机接口(BCI)技术应用于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的治疗效果。方法 2021年7月至2022年3月,陕西省康复医院患有上肢手功能障碍和认知障碍的脑卒中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5)和试验组(n=25)。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对照组进行传统被动式手功能康复训练,试验组进行视觉运动诱导的BCI康复训练,共2周。治疗前后分别比较两组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改良Barthel指数(MBI)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并对计算试验组的脑参与度。结果 治疗前,两组FMA-UE、MBI和MoCA评分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治疗2周后,两组FMA-UE、MBI和MoCA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t> 2.481, P <0.001),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t> 2.453, P <0.05);试验组平均脑参与度在治疗后上升21%。结论 基于视觉运动诱导的BCI康复训练有利于促进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以及认知功能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脑机接口技术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3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15)和对照组(n=15),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包括手法治疗、运动疗法和电子生物反馈等,两组治疗时间均相同。对照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接受腕指被动活动系统训练30min/次,每日1次,每周5次,共4周。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接受脑机接口系统治疗,30min/次,每日1次,每周5次,共4周。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予以FMA上肢部分(FMA-UE)、改良Bathel指数(MBI)评定、改良Ashworth评分(MAS)及上肢徒手肌力评估(MMT),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FMA-UE、MBI及MMT的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而MAS得分有所下降,治疗前、后各量表的评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MBI、MMT的评分提高幅度更大(P<0.05)。结论:脑机接口技术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在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效果更加显著,且能更好地提高脑卒中患者上肢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基于脑机接口(BCI)电刺激在脑卒中患者上肢康复训练中的可行性及作用机制。 方法 选取5例脑卒中患者并采用基于BCI电刺激技术对其上肢功能进行康复训练(共训练1次),观察入选患者康复训练前、后在执行运动想象(MI)任务时的在线准确率(CA)以及事件相关去同步电位(ERD)。 结果 5例入选患者康复训练前执行运动想象任务时的平均在线准确率为50.70%,康复训练后其在线准确率提升至58.94%;康复训练前2例患者两侧中央运动区均表现ERD特征,康复训练后该2例患者两侧中央运动区ERD特征较治疗前明显增强,并且患侧中央运动区ERD特征亦明显强于健侧中央运动区,1例脑卒中患者在训练前无明显ERD特征,经康复训练后患侧中央运动区表现出ERD特征,另外2例患者在康复训练前、后其双侧中央运动区均无明显ERD特征。 结论 基于BCI电刺激技术对促进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具有显著疗效,其治疗机制可能与促进患侧运动相关脑区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脑机接口控制的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基于运动想象的脑机接口(BCI)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并分析患者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与上肢运动功能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6例缺血性脑卒中伴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分为脑机组及对照组, 每组23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 脑机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基于运动想象训练的脑机接口治疗, 对照组则辅以腕指被动屈伸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UE)、功能独立性量表(FIM)及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对2组患者肢体功能进行评定;同时检测2组患者MEP潜伏期及CMCT, 并对患者上肢功能评分与MEP、CMCT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治疗前脑机组、对照组患者FMA-UE、FIM、ARAT评分、MEP潜伏期及CMCT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FMA-UE评分[分别为(41.22±13.09)分和(32.23±15.49)分]、FIM评分[分别为(82.96±13.58)分和(73.32±18.56)分]、ARAT评分[分别为32.00(20...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探究基于运动想象的脑机接口技术联合多模态感知反馈训练对脑卒中后严重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临床可行性及有效性。 方法:本研究纳入在院康复脑卒中慢性期患者12例,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基于运动想象的脑机接口联合多模态感知反馈训练。在干预前后评估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包括简化Fugl-Meyer量表上肢部分(FMA-UE)、腕关节主动活动度、手臂动作调查测试(action research arm test, ARAT)和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 BI)。同时测量每位患者干预前后双侧M1区的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s, MEP),探讨脑机接口训练对脑重塑的影响。 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了治疗和评估,其中,FMA-UE及ARAT评分较干预前显著改善(P<0.05),FMA-UE从基线的(13.50±8.20)分提高到(15.92±9.28)分,ARAT评分从基线的(3.08±5.96)分提高到(4.75±7.52)分;所有患者在干预前均不能主动伸展腕关节,2例受试者有小范围的主动屈腕,而在干预后,4例患者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患侧腕关节自主伸展,6例患者出现显著的腕关节主动屈曲;所有患者的BI评分均未显示出显著变化。在治疗过程中未观察到不良事件。 结论:基于运动想象的脑机接口联合多模态感知反馈训练或能有效改善脑卒中严重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在接受基于运动想象的脑机接口康复训练的患者中,初步探究不同末端效应器对慢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改善的有效性。方法:本研究纳入在我院接受基于运动想象的脑机接口康复训练的慢性期脑卒中患者32例,根据其所接受的训练不同,分为脑机接口联合虚拟现实反馈和脑机接口联合腕关节机器人反馈两组。在干预前后评估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简化Fugl-Meyer量表上肢部分)、偏瘫侧腕关节主动关节活动范围、偏瘫侧伸腕肌群主动收缩时的表面肌电信号和偏瘫侧运动诱发电位,比较虚拟现实反馈和腕关节机器人反馈对慢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干预前,两组受试者的人口学资料、上肢运动功能基线数据无显著性差异(P=0.160),干预后,两组受试者的上肢运动功能较干预前显著改善(P<0.001),与虚拟现实反馈组相比,腕关节机器人反馈组干预后的Fugl-Meyer评分和干预前后评分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6);在偏瘫侧腕关节主动关节活动范围上,干预前,两组受试者都无主动屈-伸腕活动,干预后腕关节机器人组改善为33.13°±24.96°,虚拟现实组改善为27.81°±37.17°,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638);在偏瘫侧伸腕肌群表面肌电图评定上,干预后两组的平均波幅和曲线下面积都较干预前显著改善(P<0.001),组间比较提示腕关节机器人组改善更为显著(P<0.001);在运动诱发电位评估上,干预后的引出率在腕关节机器人组为56.25%,在虚拟现实组为18.75%。结论:与BCI-虚拟现实反馈训练相比,BCI-腕关节机器人训练或能更好地改善慢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这或许是由于整合了感觉-运动信息的反馈方式对上肢运动功能改善的效果更为明显,本研究的结果或有助于优化基于运动想象的BCI训练系统的反馈策略。  相似文献   

11.
脑机接口(BCI)技术可以激活神经系统可塑性。记录大脑活动的技术包括侵入性和非侵入性方法,后者具有安全、便携和低成本的优点,但容易产生信号污染。在慢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康复中,目前通常采用脑电图结合机械臂的方法。临床上,BCI多与其他康复方法联合应用,可提高康复效果。未来需要提高BCI运动意图解码的准确性,对患者进行分层和量身定制治疗,开发混合式和便携式BCI系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康复教育在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康复中的效果。方法 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n=20)给予常规康复治疗结合康复教育,对照组(n=20)只进行常规康复治疗。所有病例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评定量表(FMA)、Barthel指数(BI)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FMA和BI评分明显改善(P<0.01),MAS评分治疗组明显改善(P<0.01),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组治疗后MAS、FMA和BI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1)。结论康复教育在脑卒中后运动功能康复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自行研制的可穿戴智能上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2018年8月至2020年10月,选取北京博爱医院脑卒中偏瘫患者6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1),对照组每天行常规康复训练2次,观察组每天行常规康复训练1次、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1次,共4周.治疗前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1 Hz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效果。方法 4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上肢偏瘫患者被随机分配到治疗组(n=20)和对照组(n=20)。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采用r TMS刺激健侧皮层M1区,对照组给予假刺激。治疗后采用运动诱发电位(MEPs)、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和握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侧MEPs振幅显著升高(P0.001)。治疗组握力和FMA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并至少可持续到治疗结束后1个月。所有患者均能耐受10次治疗,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r TMS刺激健侧皮层M1区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上肢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功能性电刺激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效果。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临床试验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CBM、维普数据库,收集功能性电刺激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并提取相关数据,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13个随机对照试验,共744例患者。功能性电刺激组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的运动功能显著优于常规组(MD = 9.77, 95%CI 6.36~13.17, P < 0.001)。亚组分析显示,干预4周以上(MD = 13.42, 95%CI 8.43~18.41, P < 0.001)或以下(MD = 5.82, 95%CI 2.58~9.06, P < 0.001),干预30 min以下(MD = 9.78, 95%CI 6.26~13.29, P < 0.001)或45 min以上(MD = 14.20, 95%CI 0.99~27.40, P < 0.05),均可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功能性电刺激组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效果显著优于常规组(MD = 13.72, 95%CI 11.60~15.84, P < 0.001)。 结论 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进行功能性电刺激干预,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建议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接受基于运动想象的脑机接口(BCI)综合康复训练后,上肢运动功能和神经可塑性变化。 方法 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中重度上肢功能障碍的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14例,接受综合康复训练4周,内容包括基于运动想象的BCI训练、常规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训练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手臂动作调查测试(ARAT)和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进行评定;以感觉运动区及额叶内侧为种子点,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比较种子点功能连接。 结果训练后,患者FMA-UE、ARAT和WMFT评分均明显升高(|t| > 5.298, Z = -3.297, P < 0.01);颞、额、枕、顶叶多个脑区间功能连接增强。其中左侧顶叶前梨状皮质区(BA5L)与右侧额叶下脚后区(BA48R)之间的连接、左侧中央前回背侧(BA4L)和右侧前颞横回(BA41R)之间的连接与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正相关( r > 0.416, P < 0.05)。 结论 基于运动想象的BCI综合康复训练能改善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促进脑功能网络活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本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初发脑卒中患者50例,病程<6个月,随机分为对照组(n=25)和试验组(n=25),两组均接受上肢常规康复治疗和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经颅直流电刺激,共2周.治疗前后采用Re...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爬行训练结合双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60 例脑卒中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接受基础药物治疗、常规康复,对照组加用单侧电刺激,治疗组加爬行训练和双侧电刺激,共2 个月。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 量表(MAS)、Fugl-Meyer 评定(FMA)及改良Barthel 指数(MBI)进行测评。结果治疗后,两组上肢MAS 评分、FMA评分及改良MBI 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优(P<0.05)。结论爬行训练结合双侧电刺激能比传统的患侧刺激更好地改善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