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种后路寰枢椎融合术的离体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离体生物力学研究方法,比较3种后路寰枢椎融合技术的力学稳定性.方法 将8具新鲜尸体的颈椎标本(C1~4)置于1.5 Nm载荷下,测量C1、2关节的三维运动范围(ROM).每具标本依双侧经寰枢关节间隙螺钉结合Gallie内固定术、双侧经寰枢关节间隙螺钉结合寰椎椎板钩内固定术、双侧寰椎侧块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顺序实施固定,每次固定后测量三维运动范围.结果 包含经寰枢关节间隙螺钉的内固定组在旋转和侧屈方向上具有最小的ROM角度,其中新型的双侧经寰枢关节间隙螺钉结合寰椎椎板钩内固定组在前屈后伸运动方向上也具有最小ROM角度.寰椎侧块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在旋转方向上ROM角度显著大于单独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组,但在侧屈和前屈后伸方向上ROM角度近似于经寰枢关节间隙螺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双侧经寰枢关节间隙螺钉结合寰椎椎板钩内固定术具有最强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双侧寰椎侧块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与双侧经寰枢关节间隙螺钉结合寰椎椎板钩内固定技术比较,具有相似的力学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3):1217-1222
[目的]运用有限元方法评价寰枢椎经关节螺钉联合椎板钩内固定和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生物力学稳定性和安全性。[方法]运用有限元软件建立寰枢椎经关节螺钉联合椎板钩和寰枢椎椎弓根螺钉两种内固定系统的有限元模型,并加载到寰枢椎不稳的有限元模型上,进行计算和分析,得出各个有限元模型的活动度(ROM),并提取内固定有限元模型的应力云图。[结果]寰枢椎经关节螺钉联合椎板钩内固定的活动度要略小于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在屈和伸的工况下,寰枢椎经关节螺钉联合椎板钩内固定产生应力值较大,主要集中在螺钉根部和经关节部位;在后伸工况下,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产生应力较大,主要集中在螺钉的根部和连接棒。[结论]寰枢椎经关节螺钉联合椎板钩内固定的稳定性略好于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寰枢椎经关节螺钉联合椎板钩内固定在螺钉经关节部位和螺钉根部易产生断钉,而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在螺钉根部和连接棒处易产生断钉。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自行研制的寰椎后弓环抱钩棒及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6具新鲜尸体枕颈部标本,采用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依次对其齿状突切断后(A组)、寰椎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B组)、自制寰椎钩棒及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C组)、寰椎椎弓根螺钉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D组)等4种状态进行三维运动范围测试;分析比较新型寰枢椎后路内固定系统的稳定性. 结果 B组后伸平均ROM明显大于C、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组后伸平均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C、D组间在其他角度ROM(前屈、侧屈、旋转)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自制寰椎后弓钩棒及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进行内固定,可为失稳的寰枢关节提供良好的即刻和较长期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Magerl技术)加植骨融合治疗寰枢关节不稳定的生物力学特性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生物力学研究:取新鲜冰冻尸体标本30具,随机分成5组:完整标本组、寰枢椎不稳实验模型组、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组、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固定组及寰枢椎经关节螺钉联合Brooks钢丝固定组,每组各6具.标本施加±1.5N·m纯力偶矩作为加载的最大力矩,模仿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轴向旋转6种生理性运动,测量各种生理性运动的活动范围(ROM)和中性区(NZ)值.应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组间差异.临床研究:2000年2月至2005年1月应用寰枢椎经关节螺钉(Magerl技术)固定、C1.2棘突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患者23例,男16例,女7例;年龄17~62岁,平均38.6岁;先天性畸形致脱位3例,外伤性脱位20例.所有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和影像学检查,评估颈椎稳定性和植骨融合率.结果 标本生物力学测试结果表明:屈伸稳定性、侧弯稳定性和轴向稳定性均为寰枢椎经关节螺钉联合Brooks钢丝固定组>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固定组>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组>寰枢椎完整标本组>寰枢椎不稳模型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床研究表明:23例共放置经关节螺钉46枚;无一例发生椎动脉损伤、脊髓损伤或舌下神经麻痹等并发症.23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36个月,平均15个月;随访中2例患者主诉旋转活动部分受限;影像学检查提示所有患者植骨全部融合.结论 单纯的Magerl螺钉固定失稳的寰枢关节具有足够坚固的生物力学性能,临床上结合棘突间植骨可达到满意的骨性融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文报道设计一新型寰枢椎内固定组合,并在尸体标本进行生物力学试验,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将6具新鲜尸体颈椎标本置于2Nm载荷下,运用脊柱三维运动测量系统测量C1-2节段的三维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并将之进行两两对比。实验依完整组、失稳组、双侧寰椎侧块螺钉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Harms技术)组、寰椎侧块螺钉联合单侧枢椎椎板螺钉+对侧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组、一侧寰椎一体式椎板钩+枢椎椎板钉联合对侧寰椎侧块螺钉+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的顺序进行。结果失稳组ROM较完整组显著增加,内固定后ROM显著减小,三种内固定组中:寰椎侧块螺钉联合单侧枢椎椎板螺钉+对侧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组在旋转和侧屈方向上具有最小的ROM,双侧寰椎侧块螺钉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在屈伸运动方向上有最小的R0M。一侧寰椎一体式椎板钩+枢椎椎板钉联合对侧寰椎侧块螺钉+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ROM在旋转、侧屈以及屈伸方向上均较另外两组大,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寰椎一体式椎板钩与枢椎椎板钉组合非对称内固定可提供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经寰枢关节间隙螺钉和寰椎椎板钩内固定的力学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双侧经寰枢关节间隙螺钉和寰椎椎板钩内固定的力学稳定性。方法将6具新鲜尸体颈椎标本(包括枕骨基底部和C1-C4颈椎节段)置于1.5Nm载荷下,测量C1,2节段的三维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标本依Gallie内固定、双侧经寰枢关节间隙螺钉和Gallie内固定、双侧经寰枢关节间隙螺钉内固定、双侧经寰枢关节间隙螺钉和寰椎椎板钩内固定、双侧寰椎侧块螺钉和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顺序实施固定,每次固定后测量三维运动范围。结果包含经寰枢关节间隙螺钉的内固定组在旋转和侧屈方向上具有最小的ROM,其中双侧经寰枢关节间隙螺钉和寰椎椎板钩内固定组在屈伸运动方向上也具有最小的ROM。寰椎侧块螺钉和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在旋转方向上ROM大于单纯经寰枢关节间隙螺钉内固定组,但在侧屈和屈伸方向上接近经寰枢关节间隙螺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在侧屈和旋转方向上ROM均小于Gallie内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双侧经寰枢关节间隙螺钉和寰椎椎板钩“三点”内固定具有最强的生物力学稳定性。虽然双侧寰椎侧块螺钉和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在生物力学稳定性上不及“三点”内固定,但明显优于Gallie内固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后路寰椎侧块螺钉联合枢椎椎板钩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取6例新鲜尸体颈椎标本,每具标本分别依次进行完整(正常组)、寰枢椎不稳(失稳组)、寰枢侧块螺钉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钉棒固定(Harms组)、寰椎侧块螺钉联合枢椎椎板钩固定(钉钩组)状态的生物力学测试,每组6个标本,将各标本装载在脊柱三维运动机上,分别施予1.5 N·m力矩,记录标本在前屈后伸、左右侧曲、左右旋转3个方向上的活动度(ROM),比较各组ROM。结果相对于正常组标本,失稳组标本在上述3个方向上的ROM显著增大;相较于正常和失稳组标本,Harms组和钉钩组的标本在上述3个方向上ROM显著减小;钉钩组与Harms组间在上述3个方向的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寰椎侧块螺钉联合枢椎椎板钩内固定在生物力学稳定性上与Harms固定相似,可以起到良好的固定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寰枢椎不稳的手术治疗方法 .方法 采用双侧经寰枢椎关节螺钉联合寰椎椎板挂钩固定及取自体髂骨植骨融合的方法 治疗寰枢椎不稳患者15例,并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15例患者均术中顺利,未发生并发症,术后均症状缓解、功能恢复,经6~24个月随访,平均12.3月,均获得骨性愈合,无一例假关节形成,取得满意疗效.结论 双侧经寰枢椎关节螺钉联合寰椎椎板挂钩固定植骨融合术具有安全、术后即刻稳定、植骨融合率高等特点,为寰枢椎不稳后路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9.
Ren ZW  Ni B  Song HT  Zhang MC  Guo X  Wang MF  Wang J  Li SK  Zhang F  Tao CS  Wang Y 《中华外科杂志》2008,46(9):657-660
目的 探讨双侧经寰枢关节螺钉及寰椎椎板钩内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 健康男性志愿者,年龄28岁,身高172 cm ,体重60 kg ,X线检查排除枕颈部畸形;对志愿者进行枕骨底到第三颈椎(C0-3)薄层CT扫描,建立具有详细解剖结构的上颈椎(C0-3)有限元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在寰枢椎不稳的上颈椎模型中模拟双侧经寰枢关节螺钉及寰椎椎板钩固定并进行三维有限元对比分析.结果 上颈椎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的仿真性好,可以进行生物力学分析.双侧经寰枢关节螺钉及寰椎椎板钩内固定系统中螺钉在经过寰枢关节部位时应力最大,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结论 双侧经寰枢关节螺钉及寰椎椎板钩固定是一种实用、有效的寰枢椎融合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测试研究新型上颈椎前路钩状钛板治疗寰枢椎不稳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采用上颈椎新鲜尸体标本6例依次参加5组试验:正常状态组、寰枢椎不稳组、新型上颈椎钩状钛板固定组、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固定组及后路Brooks钢丝固定组,利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检验法,差异标准置于0.05.[结果]前屈稳定性上,新型上颈椎钩状钛板组和Brooks组差异无显著性(P=0.525),但两者不如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组(P<0.05).后伸稳定性上,新型上颈椎钩状钛板组和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组差异无显著性(P=0.372),且两者稳定性明显强于Brooks组(P<0.05).侧屈上,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组与新型上颈椎钩状钛板组差异无显著性(P=0.216),且两者稳定性明显强于Brooks组.旋转稳定性上,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组优于新型上颈椎钩状钛板组,而后者又较Brooks组稳定性强(P<0.05).[结论]新型上颈椎前路钩状钛板具有一定的生物力学强度,其对于寰枢椎的稳定性弱于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但明显强于Brooks,能够为寰枢椎不稳的病例提供可靠的固定强度.  相似文献   

11.
经后路寰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融合术治疗颈椎疾患;双侧寰椎椎板挂钩及寰枢椎关节间隙螺钉固定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两种下颈椎经关节固定技术的静力学比较;前路单枚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齿状突骨折12例临床报道;椎动脉损伤后颈椎前路减压的疗效评价;前后路联合减压植骨带锁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颈椎损伤的分析;[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背景:游离齿状突并可复性寰枢椎脱位常需要手术治疗,但目前缺乏操作简单且安全有效的寰枢椎内固定方式。 目的:评估寰椎后弓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治疗游离齿状突并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12年6月采用寰椎后弓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术治疗游离齿状突并可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l1例。对脱位复位情况、内固定植骨融合率、JOA功能评分、影像学评估及术后并发症等进行分析。 结果:11例术中均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37个月,平均25个月,均未发生内固定物松动、断裂,术后疼痛和神经症状均得到缓解,术后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寰枢椎均融合。 结论:寰椎后弓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游离齿状突并可复性寰枢椎脱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后路寰枢椎经关节螺钉结合寰枢椎板钩固定融合与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治疗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12年3月行寰枢椎经关节螺钉结合寰椎椎板钩固定融合治疗的74例可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钉钩组)的临床资料,以同时期相同纳入标准采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治疗的63例患者(钉棒组)作为对照。记录术前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脊髓功能(ASIA分级)、颈部僵硬度、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末次随访时植骨融合率、VAS评分、ASIA分级、NDI、颈部僵硬度及患者满意度评价治疗效果,并比较两组间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和术前VAS评分、NDI、ASIA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钉钩组随访时间为76.3±14.0(48~110)个月,平均手术时间为126.1±8.6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207.8±34.2ml,植骨融合率为100%,平均融合时间为4.6±0.9个月;钉棒组随访时间为72.0±12.0(48~96)个月、平均手术时间为129.8±7.9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225.8±30.0ml,植骨融合率为98%,平均融合时间为4.8±1.2个月。两组随访时间、手术时间、植骨融合率和融合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钉钩组的平均术中出血量与钉棒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VAS评分、NDI和颈部僵硬度均较术前降低(P0.05)。有神经症状的患者,钉钩组的49例与钉棒组的37例末次随访时ASIA分级较术前提高1~2级。末次随访时,VAS评分、ASIA分级、颈部僵硬度、患者满意度及NDI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寰枢椎经关节螺钉结合寰椎椎板钩固定融合与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治疗可复性寰枢椎脱位均能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但前者术中出血量更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导航引导下椎弓根螺钉与椎板钩联合固定在寰枢关节融合中的疗效。方法分析应用该术式的18例枢椎齿状突骨折患者。观察术中有无出现椎动脉或脊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复查X线片了解骨折脱位的复位情况,随访观察内固定有无松脱、神经功能恢复及植骨融合情况。综合评定该手术的可行性。结果术后X线片显示枢椎齿状突骨折、寰枢关节脱位复位理想。随访5~24个月,内固定均未见松动,全部病例达到植骨融合,寰枢关节获得稳定,2例合有脊髓神经损伤的患者术后得到恢复。结论3D导航下椎板钩+椎弓根螺钉联合固定既可避免在置入寰椎椎弓根钉时损伤椎动脉及脊髓神经的风险,也可以为寰枢关节提供较为稳定的三柱固定,是后路寰枢关节融合比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枢椎棘突螺钉单侧应用联合对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在寰枢和枕颈固定中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构建正常枢椎解剖、椎板薄和椎动脉变异椎弓根细小3种不同解剖状态下的完整上部颈椎有限元模型作为完整模型组,然后分别模拟齿状突骨折进行寰枢固定和寰椎骨折进行枕颈固定。在寰枢固定中,比较单侧枢椎棘突螺钉+对侧椎弓根螺钉+双侧寰椎侧块螺钉固定组(棘突螺钉组)和枢椎双侧椎弓根螺钉+双侧寰椎侧块螺钉固定组(椎弓根螺钉组);在枕颈固定中,比较单侧枢椎棘突螺钉+对侧椎弓根螺钉+枕骨螺钉固定组(棘突螺钉组)和枢椎双侧椎弓根螺钉+枕骨螺钉固定组(椎弓根螺钉组)。枢椎棘突螺钉分别测试水平、斜向、垂直置钉3种不同的固定技术。模拟颈椎运动,测量枕颈的屈伸、侧屈、旋转的关节活动范围(ROM)。结果在寰枢和枕颈固定中,棘突螺钉组和椎弓根螺钉组的C1~C2屈伸、侧屈、旋转ROM均较完整模型组均明显下降。在寰枢固定中棘突螺钉组C0~C2屈伸、侧屈、旋转的ROM大于椎弓根螺钉组;在枕颈固定中,棘突螺钉组C1~C2侧屈的ROM大于椎弓根螺钉组,棘突螺钉组的C0~C2旋转的ROM大于椎弓根螺钉组。枢椎棘突螺钉分别测试水平、斜向、垂直固定间有差异,但不明显。结论在寰枢和枕颈固定中,枢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和枢椎单侧棘突螺钉联合对侧椎弓根螺钉组合式固定方法均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在寰枢固定中,相对于枢椎棘突螺钉组合式固定,枢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具有更好的寰枢稳定性。在枕颈固定中,枢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在侧屈和旋转活动上较枢椎棘突螺钉组合式固定稳定性更好。枢椎三种棘突螺钉置钉技术间的稳定性差异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寰椎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 取6具新鲜尸体颈椎标本置于1.5 N·m载荷下,测量C_(1-2)节段的三维运动范围(ROM).标本按随机顺序,依次行完整状态(完整状态组)、不稳状态(齿状突周围韧带切除,为不稳状态组)、经寰枢关节间隙螺钉联合Gallic内固定(固定A组)、寰椎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固定B组)、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固定C组)5种状态下的三维ROM值测量.比较各组标本的屈伸、侧屈、旋转ROM值.结果 完整状态组、不稳状态组、固定A、B、C组的平均屈伸ROM值分别为17.78°、30.69°、2.25°、2.93°、2.7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6.69,P=0.000);平均侧屈ROM值分别为9.56°、17.18°、1.91°、2.30°、2.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2.75,P=0.000);平均旋转ROM值分别为44.19°、57.30°、1.22°、2.88°、2.0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4.54,P=0.000).固定A、B、C组较完整状态组和不稳状态组各个方向的ROM值均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固定A、B、C组之间符个方向的ROM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寰椎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可提供与经寰枢关节间隙螺钉联合Gallic内固定和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相当的力学稳定性.在以上两种方法无法实施时,可作为一种安全的替代.  相似文献   

17.
寰枢椎后路双侧经关节螺钉加Apo-fix椎板夹固定(简称经典四点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症,具有可靠的力学稳定性,且术后的骨性融合率较高[1].我们通过测试Magerl螺钉+C1双侧椎板钩组合C2椎板交叉螺钉固定(简称改良四点内固定技术)三维运动范围,并比较两种四点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并对改良四点内固定技术机制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寰枢椎后方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寰枢椎不稳定病人行寰枢椎后方经关节螺钉内固定融合手术方法与疗效。方法 5例寰枢椎不稳定病人采用后方经关节螺钉内固定及自体颗粒松质骨植骨治疗。结果 随访5—24个月,5例病人寰枢椎稳定性均获得恢复与骨融合。结论 寰枢椎后方经关节螺钉内固定,可提供牢固的固定,恢复寰枢椎稳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上颈椎不稳前路内固定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治疗效果。方法:自2000年3月至2010年9月,采用寰枢椎前路内固定手术治疗上颈椎不稳83例,男59例,女24例;年龄20~68岁,平均42岁。其中齿状突螺钉内固定36例,寰枢椎前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16例,C2,3前路钢板内固定23例,齿状突螺钉联合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内固定5例,齿状突螺钉联合C2,3钢板内固定2例,寰枢椎经关节螺钉联合C2,3钢板内固定1例。结果:1例颈脊髓完全损伤患者,行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术后1个月死于肺部感染。其余病例获得随访,时间8个月~3年,平均15个月。无椎动脉及脊髓损伤,所有病例寰枢椎获得稳定。36例齿状突螺钉内固定及5例齿状突联合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内固定者,未植骨,齿状突骨性愈合。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内固定病例:1例并发肺部感染死亡;1例齿状突ⅡC型粉碎性骨折并寰枢关节前脱位,齿状突及植骨未骨性愈合,但寰枢关节纤维连接无不稳定表现;1例寰枢椎陈旧性前脱位Ⅰ期前路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内固定,Ⅱ期后路Brooks钢丝内固定后路植骨,寰枢椎骨性融合。其他病例均植骨并获骨性融合。结论:上颈椎不稳患者,根据不同的骨折及不稳类型,选择相应的前路内固定,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寰枢椎后方经关节螺钉内固定的应用解剖与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寰枢椎不稳定患者行寰枢椎后方经关节螺钉固定解剖学径路、手术方法与疗效。方法 测量40具寰枢椎干燥标本的解剖径路;10例寰枢椎不稳定患者采用后方经关节螺钉内固定及自体颗粒样松质骨植骨治疗。结果国人枢椎椎弓根宽度为3.77~12.11mm,仅17.5%患者不适宜应用3.50mm直径螺钉固定。临床随访8~36个月,10例患者寰枢椎稳定性均获得恢复与骨性融合。结论 寰枢椎后方经关节螺钉内固定,可提供牢固的固定,恢复寰枢椎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