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江伟  杨灵  汪红  高博 《华西医学》2022,(4):550-555
目的 探讨骨科机器人辅助下骶髂关节螺钉治疗骨盆后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2018年1月-2021年8月在德阳市人民医院接受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手术的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患者分为机器人组和手动组。机器人组采用机器人辅助下置入骶髂关节螺钉,手动组采用手动置入骶髂关节螺钉。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骶髂关节螺钉置入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导针钻孔次数、手术出血量、Majeed骨盆功能评分。结果 共纳入42例患者,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损伤类型和受伤原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组19例患者置入21枚螺钉,手动组23例患者置入23枚螺钉。两组患者术后伤口完全愈合,无伤口感染及医源性血管神经损伤,无内固定松动。两组患者的螺钉置入时间、出血量和Majeed评分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组的透视次数[(14.53±4.54)vs.(19.87±5.48)次]和钻孔次数[(1.00±0.00)vs.(7.24±3.77)次]比手动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科手术机器人在骶髂关节螺钉置入中具有微创、透视少、置钉确切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重建钢板结合骶髂关节螺钉治疗复杂骶髂关节骨折脱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重建钢板结合骶髂关节螺钉技术治疗复杂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1例髂骨翼骨折合并骶髂关节脱位的Tile C型骨盆骨折病例,采用后路重建钢板结合骶髂关节螺钉技术固定骨盆后环,8例同时固定骨盆前环,采用Matta 评分标准和Majeed 功能评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8例前后环同时固定者,术后2周骨盆疼痛消失;3例未行前环固定者,骨盆疼痛消失时间需6周以上,1例骶髂螺钉发生松动。根据Matta评分标准评定,优9例,良2例。根据Majeed功能评分评定,优7例,良4例。结论:对于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Tile C型骨盆骨折,联合重建钢板和骶髂关节螺钉可重建骨盆后环的稳定性,同时固定前环可更快恢复。  相似文献   

3.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18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特点及其急诊处理、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10例保守治疗,8例手术治疗.骨盆前环骨折内固定方法为耻骨上支骨折采用重建钢板固定或拉力螺钉固定,耻骨联合分离患者采用双钢板固定;骨盆后环骨折固定方法为前路切开复位双钢板固定或CT引导闭合置入骶髂关节螺钉.结果: 18例患者全部恢复行走功能,所有保守治疗患者骨盆骨折均畸形愈合,但有6例并发骶髂关节部位酸痛,3例有双下肢麻木,2例跛行;8例手术治疗患者骨盆外形均恢复良好,仅1例患者诉沿髂嵴切口有不适,2例CT引导下经皮置入骶髂关节螺钉患者骨盆外形接近完全恢复,功能恢复快而满意.结论: 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宜首选内固定手术治疗,手术方法一般宜将骨盆前、后环均做复位固定;在骨盆后环固定方面CT引导经皮骶髂关节螺钉置入,其操作简单、时间短、出血少、损伤少、固定牢靠,是固定骨盆后环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应用腰骶髂钉棒系统经Wiltse肌间隙入路治疗骨盆后环纵向不稳定骶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7月江西嘉佑曙光骨科医院收治的40例骨盆后环纵向不稳定骶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以传统横向固定治疗,观察组经Wiltse肌间隙入路应用腰骶髂钉棒系统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运动及感觉功能恢复情况,统计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治疗期间的并发症。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后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运动及感觉评分均高于手术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复位效果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切开感染、骨盆环不稳定、骨折不愈合及术后慢性疼痛的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腰骶髂钉棒系统经Wiltse肌间隙入路治疗骨盆后环纵向不稳定骶骨骨折,可减轻患者手术创伤,维持骨盆后环纵向稳定性,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T导航下经皮骶髂螺钉固定技术治疗骨盆环损伤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对2009年1月-2011年3月期间我科收治的16例骨盆后环骨折脱位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在计算机导航系统辅助下采用经皮骶髂螺钉固定技术进行治疗。结果】6例患者骶1平面共植入18枚骶髂螺钉,其中14例单侧植入1枚螺钉。14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49个月,平均19个月。根据Majeed临床效果评定标准:满意8例,良好5例,差1例。所有随访患者均无神经、血管损伤、骶髂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经皮骶髂螺钉固定技术是恢复骨盆后环稳定性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创伤小、临床效果好、并发症少、手术操作简便、性价比高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CT引导下经皮骶髂螺钉固定技术治疗不稳定骨盆环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月—2011年1月期间收治15例不稳定骨盆环患者,男9例,女6例,平均年龄38.5岁;车祸伤11例,高坠伤3例,挤压伤1例。耻骨支合并骶髂关节骨折脱位8例,髂骨合并骶髂关节骨折脱位5例,耻骨、髂骨合并骶髂关节骨折脱位2例。15例患者均在介入手术室进行CT引导下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手术。结果:15例患者在S1平面共植入19枚骶髂螺钉,其中4例双侧植入1枚螺钉,11例单侧植入1枚螺钉。平均手术时间为70 min。13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1.9月,11例患者获得良好功能;2例患者因合并髋臼和股骨近端骨折而出现步行困难。所有患者均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骶髂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CT引导下经皮骶髂螺钉固定技术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临床疗效好、并发症少、性价比高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经皮骶髂关节空心螺钉置入联合骨盆外固定架治疗C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1-01/2008-12广东省人民医院骨科收治采用经皮骶髂螺钉固定技术治疗的不稳定型(Tile C型)骨盆骨折患者48例作为实验组.收集同期广东省人民医院科骨科收治行开放前路和/或后路手术治疗的不稳定型(Tile C型)骨盆骨折患者39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术后Malta评分和Majeed功能评分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实验组随访8-49个月,平均27个月;对照组随访6-30个月,平均22个月.实验组48例患者共置入空心钉157枚,置入后进行了骨盆C下检查,发现143枚空心钉位置准确,占91.11%;14枚螺钉位置欠佳,但未引起临床症状:3例置入后X射线平片及CT片上提示固定欠牢固,加用下肢皮牵引,所有骨折均I期愈合,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对照组39例患者切口I期愈合35例,IⅡ期愈合4例,其中,例术后3d发现深静脉血栓形成,经溶栓、抗凝、祛聚等对症治疗后痊愈.28例骨盆骨折3个月达骨性愈合,8例4个月达骨性愈合,3例6个月达骨性愈合;3例患者在气候变化或劳累后臀部遗留轻度不适,偶需服止痛剂,1例残留足部麻木.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Matta评分和Majeed功能评分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X射线透视引导下经皮骶髂关节空心螺钉联合骨盆外固定架治疗C型骨盆骨折创伤小、操作简单、固定可靠、手术时间短、术后患者可立即恢复活动、手术感染率低.  相似文献   

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4):4680-4681
观察经皮骶髂关节空心螺钉内固定联合支架外固定在骨盆骨折中应用效果。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骨盆骨折患者42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组,各21例。对照组行常规开放手术,观察组行经皮骶髂关节空心螺钉内固定联合支架外固定术。采用Matta评分及Majeed骨盆骨折评分评估对比两组骨折复位情况、骨盆功能恢复情况。术后观察组骨盆骨折复位优良率90.48%(19/21)高于对照组71.43%(15/2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观察组骨盆功能恢复优良率90.48%(19/21)高于对照组66.67%(14/2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皮骶髂关节空心螺钉内固定联合支架外固定治疗骨盆骨折,可改善骨折复位效果,促进骨盆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8):3432-3434
探讨传统重建钢板和骶髂前路蝶形钢板技术对骶髂关节损伤治疗疗效。将2011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骶髂关节损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5例。分别采用传统重建钢板和骶髂前路蝶形钢板技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脱位效果、功能恢复情况、手术时间及骨盆稳定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观察组脱位临床优良率为84.00%(21/25),显著高于对照组(68.00%,17/25)(P<0.05);(2)观察组患者功能恢复优良率为88.00%(22/25),显著高于对照组(72.00%,18/25)(P<0.05);(3)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及骨盆稳定恢复时间均分别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4)两组患者术后每组仅1例出现轻度跛行。与传统重建钢板手术相比,骶髂前路蝶形钢板技术对骶髂关节损伤治疗疗效更佳,安全性较高,应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国内采用金属材料骶髂螺钉置入治疗骶髂关节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系统分析,以期在较大样本量的前提下评价并比较骶髂螺钉置入治疗骶髂关节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电子和手工检索进行文献初检,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所有关于骶髂螺钉应用于治疗骶髂关节疾病的临床观察文献,从观察对象、干预措施方面进行整理、并完成文献的风险评估.并结合随访和功能评估等方面,进行骶髂螺钉在骶髂关节疾病中应用的系统评价和全面总结.结果:从31篇有关骶髂螺钉治疗骶髂关节疾病的临床研究文献中选出13篇,限于临床观察病例的实际限制,文献多采用平行对照而未实施盲法和分配隐藏,纳入人数6~36例不等,共计209例,文献应用病例致伤因素多以交通伤、坠落伤和挤压伤等为主,损伤部位以骶髂关节复合体及合并前后骨盆环的损伤为主,内固定以骶髂螺钉在腰骶骨盆固定中应用最广泛.文献结果数据完整,无失访,从术后功能的恢复来看,骶髂螺钉在治疗骶髂关节疾病中的疗效均较满意.骶髂螺钉与腰骶椎弓根钉连接技术稳定性最佳,是维持腰骶骨盆间稳定的理想术式.经皮和计算机三维导航系统植入虽精确但需严格限制适应证.结论:骶髂螺钉置入治疗骶髂关节疾病的作用显著确切,如针对性地结合其他固定系统综合应用并引入现代科技精确导航,临床应用前景将更好.纳入的研究中多数文献未采用盲法,从而对主观指标的测量产生影响,可能与外科盲法较难实施有关.随机方法、隐藏分组均不清楚,可能存在高度选择性偏倚、实施偏倚、测量性偏倚及其他偏倚,从而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本次系统评价论证强度.  相似文献   

11.
背景:目前骶髂螺钉广泛应用于治疗骶髂关节脱位,但是生物力学性能较差,不能达到坚强内固定。目的:探讨应用单钉棒治疗骶髂关节脱位的力学强度及临床疗效。方法:①取成年防腐标本12具,男女各半,分别切断骶髂关节韧带及耻骨联合结构,制作骶髂关节脱位、耻骨联合分离模型,将标本随机等分为骶髂螺钉固定组和骨盆后路单钉棒固定组,分别采用骶髂螺钉固定和骨盆后路单钉棒固定方法固定。②设定单钉棒系统临床适应证,收集16例骶髂关节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Mears的影像评定标准和骨盆骨折Majeed疗效评分评定固定效果。结果与结论:在相同载荷下,骶髂关节标本后路单钉棒固定组的位移、轴向刚度、极限载荷和屈服载荷均大于骶髂螺钉组(P<0.05)。16例患者随访时间平均为23.2个月(3~45个月)。根据Mears的影像评定标准,固定后解剖复位13例,满意3例。骨盆骨折Majeed疗效评分为60~100分,平均82分;其中C1型骨折的疗效优良率为82%,C2型为80%。提示与骶髂螺钉比较,应用后路单钉棒治疗骶髂关节脱位,其内固定强度更为可靠,临床疗效也更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防滑钢板和空心加压螺钉治疗Lauge-Hansen旋后外旋型Ⅲ、Ⅳ度、旋前外旋Ⅳ度合并有后踝Pli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6年1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60例严重踝关节骨折合并有后踝Plion骨折患者,按照后踝骨折固定方法不同分为防滑钢板组和空心加压螺钉组,各3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防滑钢板组的手术时间长于空心加压螺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9.47±12.23)min vs(121.33±17.32)min,t=2.103,P<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及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并发症(足踝肿胀、张力性水泡、切口裂开)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论采用防滑钢板还是空心加压螺钉治疗Lauge-Hansen旋后外旋型Ⅲ、Ⅳ度、旋前外旋Ⅳ度的合并有的后踝Plion骨折均可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粉碎性且较大的后踝骨折块建议采用钢板固定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子午流注针法配合辩证取穴针刺治疗产后缺乳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石家庄市第四医院2019年1月到2019年12月间收治的产后缺乳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此基础上,观察组给予子午流注针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泌乳量、配方奶粉补乳量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两组泌乳量高于治疗前,配方奶粉补乳量均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泌乳量高于对照组,配方奶粉补乳量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70.00%),(P<0.05)。结论 子午流注针法配合辩证取穴针刺可有效促进产后缺乳产妇泌乳,提高泌乳量,减少配方奶粉补乳量,临床疗效满意,值得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3D打印技术辅助空心加压螺钉治疗Andersonll A型齿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AndersonⅡA型齿状突骨折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21,行3D打印辅助空心加压螺钉治疗)和对照组(n=19,行单纯空心加压螺钉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置钉次数),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和螺钉松动断裂发生率,术前和术后1月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颈椎活动度(CROM),美国脊髓损伤学会评分(ASIA)。 结果 两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观察组相比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透视次数更少、置钉次数更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折临床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螺钉松动断裂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JOA、CROM、ASI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月JOA、CROM、ASIA评分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月JOA、CROM、ASI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3D打印技术辅助空心加压螺钉能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和置钉次数,骨愈合快,螺钉松动断裂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经皮微创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8年8月~2010年12月在本院骨科就诊的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21例,前环给予经皮耻骨联合螺钉、耻骨上支螺钉,后环给予以髂骨后部螺钉、骶髂关节螺钉或经皮重建钢板内固定等经皮微创内固定治疗,采用Matta及Majeed标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随访12~19个月,平均15.2个月,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未见感染或脂肪液化及神经损伤加重等并发症。骨折平均愈合时间(14.6±2.5)周。采用Matta标准评定,满意复位者20例,可1例。采用Majeed评分评估术后1年功能,20例优良,优良率:95.23%。结论经皮微创内固定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中有明显的优势,取得较好的疗效。具有创伤较小,愈合时间较短,稳定性较好等优点,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骨科损伤控制(DCO)在严重骨盆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2004年1月至2006年1月期间,应用骨科损伤控制方法进行治疗的15例严重骨盆骨折患者作为治疗组,研究同期未采用骨科损伤控制方法治疗的15例严重骨盆骨折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治疗组中5例骨盆骨折以外固定支架作为终极手术治疗,10例一期行外固定支架治疗,待患者一般情况稳定后二期采用切开复位方法治疗,对于"开书型"骨盆前环骨折,采用外支架临时固定,对于不稳定后环骨盆骨折,采用骶髂螺钉、LCP钢板微创内固定,对于骨盆前后环均有严重损伤的病例,采用前后路联合微创固定治疗的方法.对照组中,15例病例均采用一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进行治疗.结果 治疗组13例病例患者存活,2例死亡,其中1例死于失血性休克,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对照组10例患者存活,5例死亡,2例死于失血性休克,2例死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1例死于严重感染.结论 将DCO应用于严重骨盆骨折的临床治疗,有利于对患者进行迅速、有效、旨在抢救生命的整体治疗,提高抢救的生存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经皮微创螺钉内固定治疗骨盆骨折局限性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经皮微创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评价其适用性与局限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2012年25例经皮微创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骨盆骨折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5例,单纯前环骨折15例,前后环骨折10例,单侧耻骨坐骨骨折2例,双侧耻骨坐骨骨折伴耻骨联合分离11例,骶髂关节脱位4例,骶骨骨折1例。均经皮微创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后恢复良好。Majeed功能评分,优15例,良4例,中、差6例,优良率为76%。结论经皮微创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骨盆骨折效果良好,符合手术向微创方向发展的趋势,但由于骨盆区的特殊结构及高度变异率、术中影像学的局限性、操作风险高等,实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基于2D、3D、4D超声评估阴道自然分娩产前骨盆环疾病孕妇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发生。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3年3月在本院定期产检,并在本院阴道自然分娩的初次妊娠孕妇为研究对象,其中妊娠期间患有骨盆环疾病的150例孕妇为病例组,另按照倾向性匹配原则选取妊娠期间无骨盆环疾病的150例孕妇为对照组。所有纳入孕妇在分娩前行超声检测耻骨联合间隙及骶髂关节,并于经阴道自然分娩后42天采用2D、3D、4D超声评估盆底功能,比较两组孕妇产后PFD发生情况。结果 病例组产后2D超声检查BND参数低于对照组(P<0.05),BSD参数以及静息状态和Valsalva状态时的PUA参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3D超声检查静息状态和Valsalva状态时的LHLR、LHAP参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4D超声检查静息状态和Valsalva状态时的肛提肌裂孔最大面积均高于对照组(P<0.05),静息状态和Valsalva状态时的肛提肌厚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产后子宫脱垂、阴道前壁膨出、阴道后壁膨出、压力性尿失禁等PFD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产前患有骨盆环疾病的产妇经阴道自然分娩后运用2D、3D、4D进行盆底超声检查盆底功能,相关参数均较产前无骨盆环疾病的产妇差,产后PFD的发生率更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对于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满意度的影响 方法:选取80例肱骨干骨折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为40例,观察组使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对其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则实施常规的骨科护理,比较两组之间护理的效果。结果:骨折愈合的时间比较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感染率比对照组低,满意度比对照组高。结论:对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患者进行综合的护理干预,可以减少骨折愈合的时间,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治疗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