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经椎间入路内镜治疗腰神经根管狭窄症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 2017年1月~2019年5月,80例腰神经根管狭窄症患者纳入本研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中40例采用经椎间孔内镜减压,40例采用经椎板间入路减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近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术中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虽然经椎间孔组建立通道时间显著长于经椎板间组(P0.05),但是经椎板间组的内镜下减压时间、总手术时间和住院日均显著优于经椎板间组(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VAS评分显著减少(P0.05),而JOA评分显著增加(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经椎间孔组VAS和JOA评分均显著优于经椎板间组(P0.05)。影像方面,两组患者术后CT测量单侧椎管面积均较术前明显增大(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经椎间孔组CT测量的单侧椎管面积显著大于经椎板间组(P0.05)。[结论]经椎间孔后路内镜治疗腰神经根管狭窄症的早期临床结果显著优于经椎板间入路。  相似文献   

2.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23):2118-2122
[目的]比较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后路全椎板减压内固定,伴有或无人工椎板植入重建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3月~2015年2月共收治34例采用后路全椎板减压内固定术式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男18例,女16例,年龄48~76岁,平均(56.6±7.2)岁。按是否使用人工椎板重建分为两组,15例行单纯全椎板减压内固定术(单纯减压组),19例行全椎板减压内固定联合人工椎板重建术(重建组),统计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临床症状JOA评分、CT观察人工椎板融合率及椎管矢状径。[结果]单纯减压组间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小于重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周JOA评分较术前显著进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周两组间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单纯减压组CT椎管矢状径明显小于重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获24~36个月(平均25.6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单纯减压组JOA评分显著低于重建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单纯减压组CT椎管矢状径明显小于重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示术后3~6个月人工椎板与受体骨接触界面模糊、间隙消失。所有患者均无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后路全椎板减压内固定联合人工椎板植入椎管成形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可防止术后瘢痕粘连入椎管,有效扩大椎管大小,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腰椎内镜双通道套叠椎板间入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8年1月~2020年3月收治的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腰椎镜双通道套叠椎板间入路进行治疗,观察患者围手术期、随访以及影像学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VAS评分、JOA评分以及ODI评分在术后即刻以及术后3 d均较术前显著好转(P0.05);末次随访时改良Nakai标准优良率为82.35%,MRI T2加权像横断面上椎管矢状径、椎间孔前后径、椎管面积以及盘黄间隙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结论]腰椎镜双通道套叠椎板间入路技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可以达到开放式手术的临床疗效,同时能够避免其他手术方式所带来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23):2119-2124
[目的]分析比较椎间孔入路与椎板间入路两种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巨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本院2016年7月~2018年1月采用椎间孔镜技术治疗的单间隙巨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5例,12例采用椎间孔入路,其余为椎板间入路。记录两组围手术期资料,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影像检查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25例患者均完成手术。术中无血管、内脏及硬膜损伤,经椎板间组1例术后出现肌力下降,经处理后恢复。经椎间孔组在手术时间、透视次数方面明显大于经椎板间组(P0.05),两组切口长度和术后下地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等并发症。随访6~16个月,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VAS和ODI评分均显著减少(P0.05),但相同时间点两组间VAS和ODI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板间组1例男性患者术后2年因腰部外伤导致L5/S1椎间盘突出症复发,行椎间孔入路翻修手术。影像方面,术后两组患者椎管占位率和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腰椎前凸角与腰椎Pfirrmann分级均无显著改变(P0.05)。相同时间点,两组在椎管占位率、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和腰椎Pfirrmann分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入路治疗巨大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应依据具体情况选择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分析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2013年本院收治的100例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011~2012年50例患者全部采取传统手术方法治疗,称为对照组;2012~2013年50例患者全部采取经皮椎间孔镜治疗,称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腿痛VAS评分及腰痛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对比,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腿痛VAS评分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ODI评分对比,观察组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具有手术时间短、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有助于缓解疼痛,提高生活质量,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保留棘突韧带复合体腰椎管扩大减压术与传统椎板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早期疗效。[方法] 2014年12月~2017年12月1~2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60例,分为两组,每组30例,椎管扩大组采用保留棘突韧带复合体腰椎管扩大减压术,减压融合组采用传统的椎板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记录围手术期资料,采用视觉疼痛指数(VAS)腰痛/腿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连续行走距离、手术满意度等评价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无严重并发症。两组随访6~12月,平均(8.53±2.53)月。椎管扩大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显著优于减压融合组。随时间延长,两组患者的腰痛VAS、下肢痛VAS和ODI评分均显著减少,而两组患者的连续行走距离均显著增加,不同时间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术后1周时两组间上述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末次随访时,椎管扩大组在腰痛VAS、ODI评分和连续行走距离方面显著优于减压融合组。末次随访时,患者自我非常满意度椎管扩大组优于减压融合组(86.67%vs 60.00%)。减压融合组平均椎间融合时间为(7.26±1.32)个月,未出现内固定相关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椎管扩大组椎管矢状径及椎管横径较术前明显增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见明显相邻节段退变或病椎间隙变窄。[结论]对于1~2节段无腰椎失稳的腰椎管狭窄症,保留棘突韧带复合体腰椎管扩大减压术比传统椎板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且在术后早期缓解腰痛方面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可视化环锯椎板间开窗CT定位内镜椎间盘切除术(CT guided endoscopic discectomy, CTED)治疗L_5S_1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采用经椎板间入路CTED治疗的L_5S_1椎间盘突出症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采用直接穿刺突破黄韧带,30例采用可视化环锯椎板间开窗。记录两组围手术期指标,采用VAS、ODI评分和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CT测量手术前、后椎间盘突出最大层面的椎管面积和突出物侵占比。[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直接穿刺组有3例(10.00%)发生硬膜囊损伤,而可视环锯组均未发生硬膜囊损伤。可视化环锯组CT扫描次数和术中VAS评分均显著低于直接穿刺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4~47个月,术后两组的VAS、ODI评分均随时间推移显著减少(P0.05),相同时间点,两组间VAS、ODI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按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优良率,可视环锯组为93.33%,直接穿刺为90.00%。影像方面,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椎管面积均显著增大,而突出物占比明显缩小(P0.05)。[结论]可视化环锯椎板间开窗CTED治疗L_5S_1椎间盘突出症,能减少术中CT扫描次数、减轻术中疼痛,扩大了后路椎板间入路CTED的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3D打印伤椎置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9年3月本院采用椎弓钉固定的单节段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65例,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32例术前行3D打印(打印组),33例未行3D打印(非打印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VAS评分、ODI评分和JOA评分,影像测量伤椎高度比和伤椎局部后凸Cobb角。[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术中均无严重并发症。打印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术中失血量均显著小于非打印组(P0.05);两组切口长度和伤椎置钉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02±4.67)个月。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VAS和ODI评分显著减少(P0.05),而JOA评分显著增加(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VAS、ODI和JOA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术后两组患者伤椎高度比均显著增加(P0.05),而后凸Cobb角均显著减少(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伤椎高度比和后凸Cobb角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3D打印可更好的术前规划、减少术中透视、缩短手术时间,取得更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经椎间孔入路与经椎板间入路内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8年1月—2019年1月,采用内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LDH患者66例。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33例采用经椎间孔入路,33例采用经椎板间入路。比较两组围术期、随访与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椎间孔组手术时间和术中透视次数均显著高于椎板间组(P0.05);但是两组术中失血量、切口长度、术后下地时间、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率椎间孔组为6.06%(2/33),椎板间组为3.03%(1/3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6.82±7.12)个月。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和ODI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VAS和ODI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椎管占位率均显著下降(P0.05),但是,椎间隙高均无显著变化(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椎管占位率和椎间隙高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经椎间孔入路相比,经椎板间入路手术时间短、术中伤椎透视次数少,但两种脊柱内镜术治疗LDH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前路骨化物复合体前移融合术(AOCAF)与后路椎板成形术(PL)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7年8月~2018年4月于本院手术治疗的OPLL患者94例,按手术方式分为AOCAF组45例,PL组49例。比较两组JOA及VAS评分,影像测量椎管矢状径、颈椎生理曲度、椎管狭窄率,采用多元逻辑回归分析影响神经功能的因素。[结果]两组患者手术顺利,均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两组患者术后随访7~12个月,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而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末次随访时AOCAF组的JOA评分和VAS评分显著优于PL组(P0.05);尽管术前两组间上述评价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测量方面,术前两组患者椎管矢状径、椎管狭窄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椎管矢状径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而椎管狭窄率则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末次随访时,AOCAF组椎管矢状径、颈椎生理曲度和椎管狭窄率显著优于PL组(P0.05)。逻辑回归表明:术前患处椎体矢状径是影响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 AOCAF对颈椎OPLL疗效优于PL,而影响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主要因素是术前患处椎体矢状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侧路CT定位内镜椎间盘切除(CT guided endoscopic discectomy, C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否椎间孔扩大成形的临床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20年6月本院采用侧路CTED初次治疗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2 63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82例术中行椎间孔成形,2 351例术中未行椎间孔成形。比较两组围手术期和随访资料。[结果]成形组总并发症率为8.51%,未成形组为4.17%,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形组的镜下操作时间显著长于未成形组(P0.05)。随访6~116个月,平均(64.83±30.42)个月,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VAS和ODI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而JOA评分显著增加(P0.05)。除术后1周成形组的VAS评分显著高于未成形组外(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VAS、ODI和JOA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孔成形有益也有弊,只有"按需成形"才能扬长避短,是提高疗效和减少并发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微创经单侧椎间孔入路腰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和半椎板切除入路开放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侧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并进行比较。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7年1月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后的60例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伴侧椎管狭窄症患者。按手术方法不同,将之分为观察组(MIS-TLIF组)和对照组(半椎板切除开放手术组)。比较两组手术情况,以及手术前后VAS评分、ODI指数和JOA评分的改善情况,观察其植骨融合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的VAS和JOA、ODI评分均有显著改善(P0.05),但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MIS-TLIF组的术中失血量、卧床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MIS-TLIF组术后1年植骨融合率为93.33%(28/3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33%(25/30)(P0.05)。结论 MIS-TLIF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侧椎管狭窄症,可以取得与开放融合术相同的临床疗效,且有显著的微创优势,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责任节段腰椎融合术治疗高龄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60例高龄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82例减压术后仅行责任节段融合,78例减压术后行常规长节段融合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责任节段融合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均少于多节段融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节段融合组并发症发生率略高于责任节段融合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4.59±3.25)个月,随术后时间推移,两组患者的VAS评分、ODI指数均显著下降,而JOA评分明显增加,不同时间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时间点,两组间VAS、 ODI和JOA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疼痛、行走、弯腰活动、劳动能力较术前均得到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影像检查显示随访过程中均未发生螺钉松动、断裂等现象,笼架未出现明显移位及下沉,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责任节段融合术治疗高龄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能有效地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且能达到预期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背景: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发生率逐年增加,如何有效使用脊柱内镜技术优势进行椎板减压治疗是目前研究的方向。目的:探讨脊柱内镜下行椎板减压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采用手术治疗的单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78例,其中32例行传统半椎板切除减压手术为开放组,46例行脊柱内镜下椎板减压手术为内镜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内镜组在手术时间、手术出血、切口长度、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方面均优于开放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的JOA和ODI评分比较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术后1个月的JOA和ODI评分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脊柱内镜下椎板减压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相比于传统半椎板切开减压术具有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能够满足减压要求基础上,对腰椎稳定性破坏较少,更有效的保留了腰椎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Quadrant微创通道下腰椎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与传统腰椎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短期临床结果进行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回顾我院自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单责任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共107例,随机分为两组,微创组接受Quadrant微创通道下腰椎后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传统组接受传统腰椎后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比较二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射线暴露、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等数据,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JOA改善指数分级评估两组早期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效果明显,切口愈合良好,责任节段内固定位置满意、融合良好。微创组相较传统组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等方面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射线暴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与传统组患者术前与术后的JOA评分、VAS评分、ODI指数数据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OD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JOA评分、下肢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JOA改善指数:微创组优良率96%,传统组优良率9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短期随访显示,两组患者手术优良率、融合率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相当,微创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康复速度等方面均优于传统手术组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MIS-TLIF)和常规TLIF治疗L_(4/5)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LSS)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月本院采用TLIF手术收治的L_(4/5)单节段LSS患者128例。其中,52例患者接受MIS-TLIF术,72例接受常规TLIF术。比较组间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MIS-TLIF组的手术时间长于常规TLIF组,但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常规TLIF组(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VAS和ODI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术后3个月MIS-TLIF组的VAS和ODI评分显著优于常规TLIF组(P0.05)。影像方面,术后12个月,两组LL、FSA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SD发生率MIS-TLIF组为9.62%,常规TLIF组为28.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JV发生率MIS-TLIF组为9.62%,常规TLIF组28.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S-TLIF治疗L_(4/5)单节段LSS临床效果与常规TLIF相当,但减少了ASD和FJV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并比较单纯减压与减压融合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弯合并椎管狭窄的疗效。[方法] 2017年3月~2019年3月,100例退行性脊柱侧弯合并椎管狭窄患者纳入本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中,50例采用减压融合术,50例采用单纯减压术。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学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减压融合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后引流量和住院时间均显著大于单纯减压组(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VAS评分和ODI评分显著减少(P0.05),而JOA评分显著增加(P0.05)。末次随访时,减压融合组VAS评分[(1.21±0.23) vs(3.65±0.51),P0.05]、ODI评分[(10.08±2.11) vs (15.11±2.18),P0.05]和JOA评分[(26.45±2.15) vs (19.44±2.41),P0.05]均显著优于单纯减压组。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Cobb角均显著减少(P0.05)。术前两组患者间侧弯Cobb角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14±2.18%) vs (17.23±2.13)°,P0.05],末次随访时,减压融合组的Cobb角显著小于单纯减压组[(6.56±1.37)°vs (14.48±2.04)°,P0.05]。[结论]对于退行性脊柱侧弯合并椎管狭窄,减压融合术虽较单纯减压术医源性创伤大,但可有效矫正畸形,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比撑开型经椎弓根截骨术(oPSO)与经后路椎体次全切(PSVR)治疗胸腰椎陈旧性骨折伴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18年1月本院手术治疗的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患者36例。其中,20例采用oPSO治疗,16例采用PSVR治疗。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资料。[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术中并发症。oPSO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小于PSVR组(P0.05)。随访12~48个月,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功能逐步改善,Frankel神经功能评级由术前oPSO组D级2例,PSVR组D组3例,末次随访时均进步为E级。末次随访两组患者ODI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而JOA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ODI和JOA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的术后后凸Cobb角显著减少(P0.05),而椎间高度显著增加(P0.05);术后即刻与末次随访时相比,两组的Cobb角和椎间高度均无显著改变(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Cobb角和椎间高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PSO及PSVR治疗胸腰椎陈旧性骨折伴后凸畸形均可取得满意的矫正和临床治疗效果。oPSO技术优于PSVR。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微创单侧入路双侧减压固定与开放双侧减压固定治疗单间隙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将33例单间隙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微创单侧组采用通道下单侧椎间孔双侧减压单侧固定治疗(16例),开放双侧组采用双侧椎间孔双侧减压双侧固定治疗(17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术后椎间高度指数、ODI评分、VAS评分。结果微创单侧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均少于开放双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52个月。术后ODI及VAS评分两组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1),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年椎间高度指数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单间隙腰椎管狭窄症,微创单侧入路双侧减压单侧固定具有与开放双侧减压固定相似的临床及影像学疗效;微创单侧固定创伤小,手术及住院时间短。  相似文献   

20.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7):1537-1540
[目的]探讨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并腰椎管狭窄症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的临床疗效。[方法]92例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TLIF组给予TLIF术,PLIF组给予PLIF术。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滑脱椎体矫正情况、VAS评分、Oswestry功能不良指数、椎间植骨融合率、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TLIF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血量、术后卧床时间显著低于PLIF组(P<0.05)。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年,两组术后滑脱度均明显降低(P<0.05),且TLIF组低于PLIF组(P<0.05)。术后两组VAS评分、ODI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但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半年,TLIF组术后融合成功率为87.00%,PLIF组为91.30%,差异不显著(P>0.05)。TLIF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35%,显著低于PLIF组的19.57%(P<0.05)。[结论]TLIF、PLIF均可有效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并腰椎管狭窄症,TLIF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