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小儿外科非计划性拔除胃管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小儿外科患儿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的现象进行分析,了解其发生的原因,并针对其原因提出防范措施,以保证临床护理的安全。方法对小儿外科收治需留置胃管的243例患儿进行观察,当患儿发生非计划性拔管时,详细、认真填写《小儿外科发生非计划性拔除胃管的相关因素表》,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患儿的年龄因素、性别因素、父母或陪护人因素、意外因素、时间因素、肢体约束因素、留置时问因素等都会引起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结论针对发生的因素进行护理行为干预,非计划性拔管将会得到有效的防范。  相似文献   

2.
应用非计划性拔管危险因素评估表对211例神经科置管患者进行评估,早期发现拔管危险人群,根据高、中、低危险性的不同,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减少或避免非计划性拔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建立导管专项管理组对减少老年住院患者非计划性拔管中的作用。方法增设导管专项管理组,规范导管的护理管理,用以点带面的形式提高全员对导管护理的安全意识,对典型案例进行分享,严格执行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对已发生的非计划性拔管进行原因分析,落实整改与评价。结果建立导管专项管理组后老年住院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由3.54%下降至1.89%(P0.01),导管护理质量的合格率提高(P0.01)。结论建立导管专项管理组,加强对导管安全管理,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能够有效降低老年住院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保证患者的治疗等,对老年住院患者的安全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预防脑卒中患者非计划性拔除胃管的发生。方法选择2016年1~12月留置胃管的脑卒中患者19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给予预防措施,观察并对比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士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得分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非计划性拔除胃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脑卒中患者非计划性拔除胃管的发生率,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专科护理在重度脑外伤吞咽障碍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42例患者分成对照组(n=21)和观察组(n=21)。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增加综合康复专科护理,共治疗4周。结果观察组在治疗后,吞咽障碍明显好转(P<0.05)。结论综合康复专科护理能明显提高重度脑外伤患者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导管护理风险评估在预防肝胆外科术后患者发生非计划性拔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单纯随机号码表法选择肝胆外科手术患者80例,术后均留置导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导管护理,实验组患者进行留置导管护理风险评估后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导管非计划性拔管率。结果实验组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胃管、导尿管、腹腔引流管和深静脉置管非计划性拔管率分别为5.0%,5.0%,20.0%,7.5%,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8.493,31.270,4.114,9.038;P<0.05)。结论建立完善管道护理风险评估标准可以减少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具有良好的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7.
谢仙萍  李亚兰 《护理研究》2012,26(36):3408-3409
在许多医院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中,非计划性拔管仅次于用药错误而占据第2位[1]。我院对于非计划性拔管的预防措施是勤观察、勤固定、勤交班、勤宣教,护士均知晓且能遵照执行。根本原因分析法是(root cause analysis,RCS)是一种回溯性医疗不良事件分析工具,该方法将重点放在整个系统及过程的改善方面,而非仅限于个人执行上的检讨[2、3]。近年来,国外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有效的护理对策使重症监护室(ICU)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减少。方法:对2005年2月至2007年2月ICU气管插管患者采取预见性的护理措施,严密监护高危人群,选择稳固的固定方法,采取适当的约束和有效的镇静,规范护理操作等。结果:ICU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2003年1月至2005年1月为12·11%,2005年2月至2007年2月为2·27%(P<0·05)。结论:采取预见性的护理措施对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意识模糊评估在预防老年患者全身麻醉手术后胃管非计划性拔管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09年9月—2010年10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实施全身麻醉手术后留置胃管的老年患者60例,以2010年5月前30例为对照组,2010年5月后30例为实验组。对照组实施常规观察意识变化,实验组采用意识模糊评估法进行意识变化观察,比较两组患者非计划拔管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发生非计划拔管1例,占3.3%,对照组4例,占1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意识模糊评估法能有效预测患者意识状态的改变,及早采取有效措施对预防老年患者全身麻醉手术后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11.
中重型颅脑损伤高压氧治疗的时机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中重型颅脑损伤与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的相关性及治疗时机对预后的影响。方法:36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对照组。B组:伤后7~14d开始高压氧治疗。C组:伤后15~30d开始高压氧治疗。结果:应激性溃疡出血发生率:伤后7~14d,B组与A组、C组分别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其余阶段及组别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A组与C组、B组与C组分别比较预后均有显著差异(P<0.05),A组与B组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3组死亡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高压氧治疗疗效明显,伤后7~14d开始为宜。应激性溃疡出血发生率增加,但不影响高压氧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恒温毯保温在重型脑外伤(sTBI)患者血管内低温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血管内低温治疗的sTBI患者112例,根据是否采用36.5 ℃恒温保温毯进行体表保温,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 = 58)和观察组(n = 54)。采用床边寒战评估量表(BSAS)评估患者寒战发生率和级别,记录两组低温治疗中抗寒战药物用量、凝血功能、颅内压,以及治疗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后扩展版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E)评分和病死率。结果 观察组寒战发生率和寒战严重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 = 16.212, P < 0.01);观察组抗寒战药物用量少于对照组 ( t > 1.269, P < 0.05)。观察组低温治疗6 h时,高凝状态开始改善,12 h时趋于稳定;对照组低温治疗12 h时,高凝状态开始改善,24 h时趋于稳定。观察组低温治疗6 h后,颅内压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后,GOSE评分和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 t > 1.168, P < 0.05)。 结论 采用恒温毯保温可有效降低sTBI患者血管内低温治疗时寒战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改善高凝血症,降低颅内压,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去骨瓣减压术后Hct 值对短期预后的影响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 性分析在我院行单侧去骨瓣减压术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55 例,记录其年龄、性别及手术前后的检验结果 等信息;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术后Hct 值等因素对患者术后1 月内的短期生存的影响;用多 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术后Hct 值的影响因素;描述术后Hct 值与患者短期预后的受试者特征工作(ROC)曲 线。结果:行去骨瓣减压术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短期死亡率约为29.03%(45/155);在多因素Logistic 回 归分析中,年龄(OR=1.043)、入院GCS评分(OR=0.716)、ISS 评分(OR=1.126)及术后Hct 值(OR=0.925)是 影响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行去骨瓣减压术后短期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术后Hct 值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 入院GCS评分(β=0.299)、术前Hct 值(β=0.480)和术中胶体输入量(β=-0.004)是影响术后Hct 值的独立危 险因素;在ROC曲线可算得术后Hct 值对患者短期生存影响的最佳临界值约为25%(YI=0.225),诊断灵敏 度为73.6%,特异度为48.9%;大于此值的短期生存率为79.5%。结论:去骨瓣减压术后Hct 值是影响重型颅 脑损伤患者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术后Hct 值不小于25%的患者短期生存率更高;入院的GCS评分、术前 Hct较高或术中输注胶体液较少的患者,会使术后Hct值降低得更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过渡期护理模式(transitional care model,TCM)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重症监护过渡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08年5月至2010年4月在宿州市立医院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治疗后转入神经外科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193例作为对照组;同法选取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重度颅脑损伤患者198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在过渡期实施传统护理模式,而观察组患者实施TCM。护理干预1周,比较两组患者重症监护过渡期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重返ICU率及焦虑、抑郁情况;出院时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日和患者家属满意率。结果观察组患者重症监护过渡期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重返ICU、焦虑与抑郁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日为(23.43±1.00)d,短于对照组的(30.20±0.9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1,P0.01)。观察组患者的满意率为98.4%,高于对照组的9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9,P0.05)。结论实施TCM,有利于重症监护过渡期患者的救治,同时可有效提高患者家属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预防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消化道出血的循证护理方法。方法将142例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护理组(n=70)和循证护理组(n=72)。常规护理组采用神经外科常规护理,同时根据患者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经验性预防使用抗生素、制酸剂、胃黏膜保护剂等;循证护理组则应用循证护理(包括深入理解上消化道出血的病生机制、查询循证资料、心理指导及宣传教育、饮食护理、早期护理干预等)。对2组患者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病死率及治愈率进行比较。结果循证护理组并发上消化道出血6例,发生率为8.33%;常规护理组25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为35.7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护理组治愈率、病死率分别为68.57%及31.43%,循证护理组治愈率、病死率分别为77.78%及22.22%,2组治愈率、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循证护理可以显著降低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护理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体感诱发电位对轻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EP)对轻型颅脑损伤患者功能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对32例轻型颅脑损伤患者(疾病组)康复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行SEP检测及ADL评定。3个月后进行随访,并行脑外伤后综合征的临床测试,复查SEP,比较SEP与CT检查结果,对照分析SEP对脑功能损伤的评估、与ADL及预后的关系。结果(1)疾病组治疗前SEP异常率为46.9%,CT异常率34.4%,SEP高于CT异常率。SEP异常主要表现为:N20潜伏期及N13-N20峰间潜伏期的延长。(2)与正常组比较,疾病组SEP的N20潜伏期及N13-N20峰间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治疗后有改善,但仍高于正常组。(3)治疗前SEP异常患者的ADL评分明显低于SEP正常的患者(P<0.05)。(4)3个月后随访发现首检SEP异常的脑外伤后综合征高于SEP正常的患者(P<0.05)。结论:在轻型颅脑损伤的评估中,SEP检查较CT扫描更灵敏。SEP可反映轻型颅脑损伤患者脑功能障碍的程度,并可为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综合康复的效果评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康复科住院的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经综合康复治疗后残疾水平恢复情况及影响残疾水平恢复的因素。方法:对49例住院的重症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在入院后及出院前采用残疾分级量表(DRS)对患者的残疾水平进行评定;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康复治疗时间对康复治疗效果的影响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并分析昏迷时间与DRS评分的关系。结果:治疗前与治疗后DRS评定结果差异有显著性,残疾水平明显下降。非手术组改善较手术组明显,考虑与手术组病情较重有关。DRS评定结果与昏迷时间及治疗时间有关,良复治疗时间长则功能恢复好,残疾水平低。结论:综合康复治疗后残疾水平明显降低,昏迷时间短及康复治疗时间则残疾水平低;脑损伤的严重程度是决定残疾水平恢复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小儿特重型复合性颅脑损伤病死率很高,病情急、危、重,并发症多、病程长。本文根据NANDA的护理诊断系统评估病人的护理问题,并针对性的根据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以不同的护理方式有所侧重的进行护理介入。在具体护理过程中,注意运用营养学、运动学、心理学的知识,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认知康复在重型颅脑损伤失语症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40例重型颅脑损伤失语症患者随机分为单纯语言组(n=20)和语言认知组(n=20)。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和语言治疗,语言认知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认知康复。每次治疗30 min,每天1次,共1个月。语言功能采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失语症检查表(CRRCAE)进行评定,认知功能采用中文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量表(LOTCA)电脑版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CRRCAE中的各项指标分值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CRRCAE中除听写(P>0.05)外,语言认知组治疗后其他指标分值均高于单纯语言组(P<0.05)。失语症患者CRRCAE及LOTCA中各项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显示,听理解与定向、视知觉、空间知觉、动作运用、视运动组织及思维运作均存在相关性。结论认知康复可改善颅脑损伤后失语症的语言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功能训练结合都可喜对重型颅脑损伤恢复期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 48例重型颅脑损伤恢复期患者分为常规组和都可喜组 ,治疗前后检测SPECT并评估认知功能。分析脑局部血流量及认知功能的变化。结果 :都可喜组与常规组治疗后SPECT检查显示病灶数均有明显减少 ,但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都可喜组治疗后认知功能评分较常规组高 ,虽然总体评分差异无显著性 ,但都可喜组定向力及记忆力改善明显优于常规组 (P <0 0 5 )。结论 :功能训练结合都可喜治疗可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