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慕尼黑骨科医院(Orthopadische Chirurgie Munchen, OCM)入路和直接外侧入路(direct lateral approach,DLA)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骨科2018年1月—2022年1月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病例5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18例采取OCM入路,35例采取DLA入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资料。[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无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OCM手术时间显著长于DLA组(P<0.05),但是,OCM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输血率、术后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DLA组(P<0.05)。随访时间平均(15.0±3.2)个月,术后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Harris评分、髋伸屈ROM均显著增加(P<0.05)。术前两组间Harris评分、髋伸屈ROM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OCM组Harris评分、髋伸屈ROM均显著优于DLA组(P>0.05),但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微创直接前方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的学习曲线,比较其不同时期与前外侧入路进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15年6月~2017年6月,本院76例初次THA患者,分为DAA前期组25例、后期组26例以及前外侧入路(anterior lateral approach,ALA)组25例,比较3组在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术前及术后6、12、24周Harris评分、髋臼假体外展角及前倾角的区别。[结果]DAA前期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明显大于DAA后期组(P0.05),术后6、12周Harris评分DAA前期组明显不及后期组(P0.05),髋臼假体外展角及前倾角DAA前期组大于后期组(P0.05);两个DAA组较ALA组手术切口长度小、出血量少,但手术时间长(P0.05),术后6、12周Harris评分两个DAA组均优于ALA组(P0.05),但术后24周Harris评分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个DAA组的髋臼假体外展角及前倾角较ALA组偏大(P0.05),但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DDA学习曲线在25例左右,之后手术技术更趋于成熟与稳定,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及并发症,与ALA手术相比提高患者早期疗效。  相似文献   

3.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23):2194-2197
[目的]对比研究后外侧小切口入路(posterolateral approach,PLA)与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DA)对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患者术中及术后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于本科行THA手术治疗的股骨颈骨折及股骨头坏死患者,共44例,根据手术入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DAA组和PLA组,其中DAA组21例21髋,PLA组23例23髋。统计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及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输血例数和输血量、术后12周时关节功能恢复情况(Harris评分、步态僵硬)、髋周疼痛及关节脱位情况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AA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输血量及术后12周时Harris评分、步态僵硬及髋周疼痛情况优于PL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AA入路微创THA与传统手术入路相比,软组织损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术后短期内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4.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9):1759-1764
[目的]探讨侧卧位下直接前入路(DAA)和后外侧入路(PLA)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强直性髋关节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2019年5月在本科THA治疗强直性髋关节患者26例(37髋)。其中采用侧卧体位下直接前方入路(DAA) 12例(17髋),后外侧入路(PLA) 14例(20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术中DAA组中1例发生股骨近端骨折,予以钢丝捆扎固定,无不良后果。PLA组中,2例由于前方软组织松解困难,术中加用前入路切口暴露关节囊。DAA组手术时间显著少于PLA组,且术中失血量显著少于PL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随访期间DAA组未发生不良事件。而PLA组有2例发生髋关节后脱位,后在麻醉辅助下手法复位,之后未再发生脱位。随时间延长,两组患者ROM和Harris评分均显著增加,不同时间点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相应时间点相应活动方向,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生感染、深静脉血栓、脂肪栓塞、假体松动和肢体长度不等等并发症。[结论]强直性髋关节患者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时,侧卧位DAA入路可以直视下松解髋关节前方挛缩的软组织,髋臼暴露充分,利于假体正确安装,且创伤更小,利于髋关节功能的早期恢复,术后脱位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 DAA)与传统后侧入路(posterolateral approach, PLA)行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结果。[方法]在中英文数据库CBM、CNKI、VIP、万方、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临床试验中心等检索相关随机对照试验(RCT),由两名研究者各自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质量评估、偏移风险评估后,提取相关临床结局指标,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共纳入6篇RCT研究,总病例数411例,其中DAA组210例,PLA组201例。经Meta分析,与PLA组相比,DAA组病人手术时间、术后第1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显著增加(P0.05),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术后下地时间及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减少(P0.05);两组术中骨折发生率、术后髋关节脱位发生率、术后第3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及术后第1 d 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接前入路行半髋关节置换术在出血、术后康复和住院时间方面较后外侧入路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直接前侧入路与前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5月~2018年10月本科行单侧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1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直接前侧入路63例(DAA组),前外侧入路65例(AL组)。比较两组临床与检验和影像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DAA组出现1例大转子骨折,术中给予钢丝固定,股外侧皮神经损伤11例;AL组出现3例出现臀中肌无力。DAA组患者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隐性失血量及下床行走时间均显著优于AL组(P0.05);DAA组术后第1 d VAS评分显著低于AL组(P0.05)。随术后时间推移,两组患者ROM和Harris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术后第1个月,DAA组的ROM和Harris评分显著大于AL组(P0.05);之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检验方面,术后3、7 d,DDA组的ESR和CRP水平显著低于AL组(P0.05)。影像方面,术后两组患者股骨颈干角、髋臼外展角和前倾角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采取直接前侧入路比前外侧入路手术创伤小。  相似文献   

7.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8):1648-1652
[目的]探讨应用直接前侧入路(DAA)切开复位空心钉内固定对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2016年7月期间来本院治疗的股骨颈骨折58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行DAA入路切开复位空心钉内固定32例为DAA组,行闭合复位3枚全螺纹空心钉内固定26例为传统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与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DAA组手术时间明显少于传统组(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AA组的术后引流量明显多于传统组(P0.05)。所有患者获得25~36个月随访。DAA组患者完全负重时间显著早于传统组(P0.05),DAA组Harris功能评分显著高于传统组(P0.05)。术后影像显示骨折复位良好,内置物位置及长度满意,DAA组术后Garden复位指数明显优于传统组(P0.05)。DAA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显著早于传统组(P0.05),DAA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生率和骨折不愈合率均显著低于传统组(P0.05)。随访过程中,影像学检查未出现断钉、螺钉松动、移位情况。[结论] DAA入路切开复位空心钉内固定对于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效果优于传统闭合复位3枚全螺纹空心钉内固定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及后入路(posterior approach,PA)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3月—2017年5月,行PA或DAA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83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临床资料。其中48例采用PA(PA组),35例采用DAA(DAA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分期、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总显性失血量、术后首次部分负重及完全负重行走时间、髋关节Harris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术后两组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脱位、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44个月,平均30.2个月。DAA组2例出现股外侧皮神经支配区麻木症状,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DAA组手术时间较PA组明显延长(P0.05),但切口长度、总显性失血量、术后首次部分负重行走时间及首次完全负重行走时间均优于PA组(P0.05)。两组术前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及1个月,DAA组Harris评分明显高于PA组(P0.05),但3、6个月时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AA组术后1 d、4 d、1周及2周时VAS评分明显低于PA组(P0.05)。结论选择DAA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有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但该手术入路具有学习曲线较长、适应证较窄、需要特殊手术器械等不足,需慎重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髓内钉与锁定钢板固定股骨干陈旧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19年5月本院开放复位内固定股骨干陈旧性骨折96例成人患者,其中,50例采用髓内钉内固定(髓内钉组),46例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钢板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期及影像学资料。[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无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髓内钉组手术时间、切口总长度、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后引流量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钢板组(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12个月以上,髓内钉组恢复下地行走和完全负重均显著早于钢板组(P0.05)。与术后3个月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髋伸屈ROM、膝伸屈ROM、Harris评分和HSS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髓内钉组髋ROM和Harris评分显著低于钢板组(P0.05),但髓内钉组膝ROM和HSS评分显著高于钢板组(P0.05)。影像学方面,末次随访时,髓内钉组侧方移位、成角畸形和短缩畸形的矫正均显著优于钢板组(P0.05)。但两组骨折愈合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成人陈旧性股骨干骨折,采用髓内钉内固定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锁定钢板内固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股骨假体周围骨折(periprosthetic femoral fracture, PFF)翻修术使用Zweymull?er生物型长柄与传统骨水泥假体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19年6月本院翻修置换术治疗的PFF患者60例,其中,32例接受Zweymüller生物型长柄股骨假体翻修,28例接受骨水泥型长柄股骨假体翻修。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资料。[结果]非水泥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行走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骨水泥组(P0.05)。非水泥组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显著早于骨水泥组(P0.05)。与术后1个月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VAS评分显著下降(P0.05),而Harris评分和髋伸屈ROM显著增加(P0.05)。相应时间点,非水泥组VAS评分、Harris评分和髋伸屈ROM均显著优于骨水泥组(P0.05)。影像方面,末次随访时,非水泥组股骨前倾角、颈干角和股骨前弓角均优于骨水泥组(P0.05)。非水泥组骨折愈合时间显著早于骨水泥组(P0.05)。[结论]对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翻修置换术,采用非水泥假体的临床结果优于骨水泥型假体。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前外侧小切口(OCM)入路与前外侧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成人髋臼发育不良的近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6月~2011年6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骨科进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的61例成人髋臼发育不良伴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采用OCM和前外侧两种入路。对两组术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值、术后起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前、术后、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髋关节Harris评分及术后X线片影像进行评估比较。[结果]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随访4~14年,平均(5.8±2.5)年。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口长度、术后起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CM入路明显优于前外侧入路(P0.05);两组术前、术后3、12个月及末次随访髋关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成人髋臼发育不良中期疗效相当;OCM入路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分析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 DHS)和股骨近端防旋螺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PFNA)治疗外侧壁危险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骨科2017年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外侧壁危险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8例,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31例采用DHS内固定,37例采用PFNA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 PFNA组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时间、住院天数均显著优于DHS组(P0.05)。所有患者均获得12~22个月随访,平均(19.31±5.46)个月。PFNA组的术后下地时间、完全负重活动时间均显著早于DHS组(P0.05)。与术后3个月相比,末次随访时DHS组患者ROM和Harris评分显著增加(P0.05);而PFNA组两时间点间ROM和Harris评分无显著变化(P0.05)。术后3个月,PFNA组患髋伸屈ROM及Harris评分均显著优于DHS组(P0.05);但末次随访时,两组间髋伸屈ROM及Harri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两组患者术后骨折复位质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PFNA组的颈干角均显著大于DHS组(P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内固定物改变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DHS内固定术相比,PFNA内固定治疗外侧壁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分析直接前方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行髋关节置换术的初期和后期病例的短期临床疗效,探讨DAA髋关节换术学习曲线。方法 2016年10月至2017年11月,对106例患者采用DAA行初次髋关节置换(其中股骨头坏死36例36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17例17髋,髋关节发育不良11例11髋,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1例1髋,股骨颈骨折41例41髋),前50例为初期组,后56例后期组,进行回顾分析,分别对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口引流量、输血率、术后假体位置、脱位率、并发症及术后1个月和3个月VAS评分、Harris评分等进行记录和测量。结果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口引流量,髋臼杯前倾角上,后期组均优于初期组(P 0. 01),髋臼外展角无明显差异,两组均无后脱位,术后1月Harris评分后期组优于初期组,术后3个月两组无差别(P 0. 05)。结论直接前方入路髋关节置换术有一定的学习曲线,50例以后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假体位置等方面会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侧卧位直接前入路(DAA)与后外侧入路(PLA)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共纳入拟行单侧THA患者12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65例采用DAA入路行THA,其余62例采用PLA入路行THA。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除DAA组有1例患者发生术中股骨近端劈裂骨折,术中给予钢丝捆扎。DAA组切口长度、术后第1 d血红蛋白下降水平和术后首次下地时间显著优于PLA组(P0.05),但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间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DDA组的VAS评分均小于PLA组,术后24 h和36 h时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 h时两组差异已无统计学意义(P0.05)。127例患者随访12个月以上,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的Harris评分均显著增加,而WOMAC评分均显著减少(P0.05)。术后各时间点DAA组的Harris评分均高于PLA组,其中术后1个月和3个月时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DAA组的WOMAC评分均显著低于PLA组,各时间点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时,未见假体松动、移位或断裂。两组患者的髋臼假体外翻角、前倾角和股骨偏心距未见显著差异(P0.05)。[结论]与后外侧入路比较,直接前入路具有切口短、术后失血量少、术后疼痛轻等优势,其术后早期髋关节功能恢复更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并分析髋关节表面置换术(HRA)分别治疗股骨头坏死(ONFH)和非骨坏死髋疾病的中长期疗效。[方法] 2005年6月~2015年8月共有73例84髋于本院施行了HRA,其中,ONFH 21例(23髋)定义为ONFH组,其他非骨坏死髋疾病52例61髋,定义为非ONFH组。测量髋关节活动范围(ROM)和Harris评分。此外,患者接受髋关节X线片、CT或MR的影像学检查评估。[结果] ONFH组和非ONFH组假体5年生存率均为100%。两组术后髋关节ROM均分别显著大于术前(P0.05);尽管术前ONFH组患者的屈伸ROM小于非ONFH组(P0.05),但两组末次随访时的髋关节各向RO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前和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ONFH组和非ONFH组股骨头囊性变直径、髋臼假体外展角和股骨假体柄干角的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有13例不需要翻修的并发症:ONFH组4例,非ONFH组9例,所有患者均无股骨颈骨折和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ONFH和其他病因的患者在HRA术后可获得相当且满意的假体生存率和临床疗效。HRA为需要接受髋关节置换且要求良好中长期疗效的患者提供了合适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改良前外侧入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12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依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每组60例。改良组选择改良前外侧入路,传统组选择传统前外侧入路,对比两组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术中无严重并发症。改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显著及传统组(P0.05),两组切口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以上,改良组下地行走时间和完全负重活动时间均显著早于传统组(P0.05)。与术后3个月相比,术后12个月时两组患者VAS评分显著下降(P0.05),而HSS评分和膝伸屈ROM均显著增加(P0.05);相应时间点,改良组的VAS和HSS评分以及ROM均显著优于传统组(P0.05)。影像方面,改良组的骨折复位质量评级显著优于传统组(P0.05),改良组影像骨折愈合时间显著早于传统组(P0.05)。与术后1周相比,末次随访时改良组的TPA和PAS无显著改变(P0.05)。相应时间点,改良组的TPA和PTS均显著优于传统组(P0.05)。[结论]改良前外侧入路能够充分显露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手术区域,在直视下准确复位,利于早期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后外侧入路和外侧入路翻修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Vancouver B2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0年6月~2018年1月,翻修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Vancouver B2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38例。其中,采用后外侧入路18例(后外侧组),外侧入路20例(外侧组),对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首次下地时间、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Harris评分和影像检查进行比较。[结果] 38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发生骨折及重要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外侧组的术后首次下地时间明显早于外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外侧入路组术后1个月Harris评分优于外侧入路组(P0.05),之后两组间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时,未发生关节脱位、假体松动下沉、深静脉血栓及感染等并发症。[结论]髋关节后外侧入路和外侧入路翻修治疗Vancouver B2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各有其特点,后外侧入路术后早期康复效果优于外侧入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比较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与直接外侧入路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中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16年6月本院关节骨病科收治的89例(92髋)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根据入路方式的不同分为直接前方入路(DAA)组和直接外侧入路(DLA)组,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行走时间、术前与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侧卧位DAA组和DLA组切口长度分别为(9.65±0.39)cm和(12.63±0.37)cm,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25.75±11.36)ml和(220.55±12.44)ml,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行走时间,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假体角度、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AA组患者无脱位情况发生,DLA组患者1例(2.18%)发生髋关节脱位,在麻醉辅助下牵引复位获得成功;DAA组有3例(6.98%)出现股外侧皮神经损伤症状,5例(11.63%)输血;DLA组有2例(4.35%)出现大转子处疼痛,1例(2.17%)发生皮下血肿,15例(32.61%)输血。[结论]侧卧位DAA与DLA全髋关节置换比较,有出血少、脱位发生率低、下床行走时间短及术后快速康复等优势,同时侧卧位DAA全髋关节置换缩短了学习曲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全髋和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78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全髋组(39例,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和半髋组(39例,采用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髋关节置换时关节位置及角度、手术情况、术后不良症状发生情况,采用Harris评分标准评价髋关节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7~41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补液量、住院时间、术后出血量半髋组明显短(少)于全髋组(P<0.05)。髋关节置换时髋臼前倾角、外展角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良率半髋组高于全髋组(P<0.05)。术后不良症状发生情况、末次随访时下肢负重情况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半髋与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均能获得满意疗效,相较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半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创伤小,更适合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半髋与全髋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femoral neck fracture, FNF)的临床结果。[方法] 2017年3月—2019年6月本院收治FNF患者90例,抽签法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各45例。半髋组(hemiarthroplasty, HA)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全髋组(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术中无严重并发症。半髋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输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长均显著少于全髋组(P0.05),但是,两组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随访12个月以上,随术后时间推移,两组患者Harris评分、伸-屈ROM和内旋-外旋ROM均显著增加(P0.05)。术后4、8、12个月时,全髋组的Harris评分、伸-屈ROM和内旋-外旋ROM均显著优于半髋组(P0.05)。影像方面,半髋组双侧肢体长度差显著小于全髋组(P0.05),但两组在偏-心距与髋臼指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半髋组假体下沉2例、髋臼磨损3例、异位骨化1例,总发生率13.33%;而全髋组仅1例,为假体下沉,总发生率2.2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均取得良好效果,相比之下全髋置换的临床结果优于半髋置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