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 通过数字化寻找经髂骨顺行拉力螺钉最佳位置,以期获得一种新的拉力螺钉固定髋臼后柱骨折的手术方法。[方法] 选取40例成年人患者,男20例,女20例,年龄18~60岁,平均(42.51±9.16)岁,进行骨盆螺旋CT扫描,将原始Dicom格式数据导入Mimics 17.0中构建三维模型,在Geomagic Studio软件中模拟置入髋臼后柱拉力螺钉,在Solidworks软件中进行拉力螺钉最优钉道的确定及相关参数的测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男性的拉力螺钉长度和直径均显著大于女性(P0.05)。但是左、右两侧间在拉力螺钉的长度和直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进针点至髂前上棘的距离、进针点至髂后上棘的距离和冠状面夹角均大于女性,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男性的矢状面夹角显著大于女性(P0.05)。左右两侧间在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获得了经髂骨顺行拉力螺钉固定髋臼后柱最佳位置的相关解剖学参数,可为经皮顺行拉力螺钉固定髋臼后柱骨折提供一种新的、安全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腰椎髂骨联合内固定的有限元模型并进行生物力学分析。方法选择1位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行腰椎及骨盆64排螺旋CT扫描,将原始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 16.0软件,进行骨盆三维重建,同时确定L4、L5椎弓根和髂骨安全区螺钉置入几何钉道、自由钉道;通过Solidwoks 2012软件建立髂骨腰椎联合内固定钉棒系统模型,导入Ansys 12.0软件中进行装配。应用500 N轴向压缩载荷,测量两种钉道模型在前伸、后屈、左右侧屈及左右旋转等工况下的位移、von Misses应力分布结果。结果两种钉道模型在前屈、侧屈、后伸工况下整体位移、应力及在前屈、侧屈工况下螺钉的最大应力值表现的较为接近,但在旋转工况下几何钉道模型的整体位移、应力以及在后伸、旋转工况下螺钉的应力均明显小于自由钉道模型。骨盆最大应力均在固定螺钉表面,数值在190~260 MPa,连接骶骨与椎体的2枚螺钉的折弯处为应力集中区域,最大von Misses应力出现在纵向杆的L4~L5椎弓根螺钉。在旋转载荷情况下,连接L4~L5椎弓根螺钉和髂骨螺钉的纵杆上部承受最大应力。结论通过数字化分析确定的腰髂固定几何钉道有更高的抗疲劳、抗旋转以及整体稳定性,腰髂内固定系统可有效分担椎体所受应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髋臼顶压缩骨折模型,采用压敏片技术测量并探讨3种不同内固定方式固定后髋臼负重区接触特性。方法将16具新鲜成人半骨盆标本随机均分为4组,每组4具。D组为完整髋臼对照组;其余3组制备髋臼顶压缩骨折模型后,A组采用重建接骨板固定方法、B组采用顺行排钉螺钉固定方法、C组采用逆行排钉螺钉固定方法固定骨折。将压敏片贴于股骨头上,于倒置的单足站立位行轴向加载压缩试验,分别测量各组髋臼负重区的负重区面积、平均应力及峰值应力。结果载荷为500 N时,D组髋臼负重区面积显著高于其余各组,平均应力和峰值应力显著低于其余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髋臼负重区面积显著高于A组,平均应力及峰值应力显著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间比较上述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髋臼顶压缩骨折,即使行解剖复位并坚强内固定,髋臼负重区接触特性也不能恢复至正常水平;顺行及逆行排钉螺钉固定与重建接骨板固定相比,能够增加髋臼负重区面积,降低平均应力及峰值应力,可降低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横形髋臼骨折模型进行前柱、后柱、双柱3种螺钉内固定置入方法静力有限元分析比较,为临床选择更理想的内固定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正常骨盆螺旋CT扫描的基础上,用Mimcs 10.0分割出右侧髋骨点云图数据,再用Solidworks 2010制作成实体和模拟髋臼横形骨折,进行前后柱螺钉内固定,将各项零件组装成手术装配体模型,直接导入Ansys 12.1进行无骨折和3种内固定方法分别进行位移和应力2项静力分析。结果通过位移和应力云图分析与比较后发现,采用双柱螺钉内固定总位移最小,髋臼部应力分布与无骨折模型相似,应力集中在前柱螺钉上。单柱固定位移均有增大和螺钉部应力集中表现,后柱固定髋臼位移和螺钉应力集中均小于前柱固定。结论横形髋臼骨折双柱固定优于单柱固定,后柱固定优于前柱固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改良Stoppa入路拉力螺钉经前柱固定髋臼后柱、后壁的解剖通路。方法收集30例正常成人半骨盆CT数据并重建骨盆髋臼模型,在改良Stoppa入路可见范围内模拟螺钉由髋臼前柱向后柱、后壁置入。测量参数:入钉点与髋臼顶点距离(H1),入钉点与真骨盆内缘的距离(H2),由入钉点向髋臼后壁下部置入螺钉的长度(L1),由入钉点垂直真骨盆面向髋臼后壁中部置入螺钉的长度(L2),由入钉点向髋臼后壁上部置入螺钉的长度(L3),由入钉点向髋臼后柱坐骨小切迹部置入螺钉的长度(L4);髋臼下部螺钉与髋臼后壁中部置钉夹角(A1),髋臼上部螺钉与髋臼后壁中部置钉夹角(A2),髋臼后柱坐骨小切迹螺钉与髋臼后壁中部螺钉夹角(A3),髋臼后柱坐骨小切迹螺钉与进钉点和骶髂关节前缘与真骨盆内缘交点连线的夹角为(A4),髋臼后柱坐骨小切迹螺钉与髂骨翼平面夹角为(A5)。结果男性组模拟置钉后L1、L2、L3、L4明显大于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2组H1、H2、A1、A2、A3、A4、A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例3D打印模型(2例男性髋臼及2例女性髋臼)经自制导向器置钉后验证成功。结论在改良Stoppa入路可显露的骨盆范围内,由髋臼前柱固定髋臼后柱、后壁的螺钉安全通路存在,并且经3D打印模型置钉验证成功。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比较经口寰枢椎单侧与双侧侧块螺钉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选取1名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进行颈椎CT扫描,获取数据建立正常模型,并置入单侧钛合金螺钉建立单钛钉模型,置入双侧钛合金螺钉建立双钛钉模型,比较3种模型在1、5、10 N·m扭矩下受到的Mises应力与位移情况。结果在10 N·m扭矩下各个模型Mises应力与位移最大,单钛钉模型中单钛合金螺钉Mises应力2 000.3 MPa,位移2.29 mm,寰枢柱其他部位Mises应力754.7 Mpa;双钛钉模型中双钛合金螺钉Mises应力699.1 MPa,位移0.79 mm,寰枢柱其他部位Mises应力211.1 Mpa;正常模型寰枢柱其他部位Mises应力104.4 Mpa。双钛钉模型10 N·m扭矩下应力及位移云图与正常模型相似度更高。结论经口寰枢椎双侧侧块螺钉内固定稳定性好,能最大程度地保留颈椎活动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介绍3D打印导板辅助骶2髂骨(S2AI)螺钉置入技术。[方法] 2016年6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需使用骶2髂骨螺钉内固定患者17例,男8例,女9例;年龄40~65岁。术前行骨盆CT扫描及三维重建,扫描CT数据导入Mimics软件模拟骶2髂骨螺钉钉道的长度及方向,方向确定后生成导向导管模型;根据S1-S2椎板及棘突形态设计导航模块底座;将导管及底座最终合成导板并打印成形。术中使用导航模块辅助置入骶2髂骨螺钉,记录术中每枚骶2髂骨螺钉置入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后复查骨盆CT扫描,复查CT数据导入Mimics软件重建骨盆。观察钉道是否穿过骶髂关节,是否穿破骨皮质,测量骶2髂骨螺钉头倾角、外倾角,测量进钉点,统计每枚螺钉数据并分析术前模拟和术后实际相关性。[结果]导板辅助下置入骶2髂骨螺钉34枚,单个螺钉置入时间(11.82±2.09) min,每名患者术中透视次数(4.47±0.94)次。所有螺钉均穿过骶髂关节、在骨皮质内。每侧螺钉术前规划进钉点、实际进钉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每侧螺钉术前规划头倾角、外倾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打印导板辅助置入骶2髂骨螺钉技术有助于个性化精准置钉,降低血管神经损伤风险,减少透视次数,缩短置钉时间。  相似文献   

8.
逆行髋臼前柱拉力螺钉内固定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逆行髋臼前柱拉力螺钉内固定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取半骨盆标本20个,自髋臼切迹至髋臼上缘每隔5.0 mm作系列截骨面,找到最小截骨面,用圆盘法确定其圆心及直径,用斯氏针由该截面的圆心逆行打入,在髂骨后外侧穿出。将该截面下方的系列截面解剖复位,再将斯氏针顺行打入前柱,由耻骨上支前外侧穿出,该穿出点为P,P即为逆行髋臼前柱拉力螺钉入钉点。测量其在髋臼前柱骨皮质内的长度,将耻骨结节命名为A,将髂耻隆起命名为B,测量AB及PA的距离,并观察该斯氏针的方向。[结果]最小截骨面位于髋臼切迹上方15.0 mm处,该截面平均直径为(4.9±1.7)mm,髋臼前柱骨皮质内斯氏针长度为(86.8±7.2)mm,P位于耻骨上支前缘闭孔嵴上,P距耻骨结节(A)的距离PA为(2.3±0.4)mm,耻骨结节(A)距髂耻隆起(B)的距离AB为(4.7±0.3)mm,P约为AB的中点,该斯氏针与弓状线平行。[结论]逆行髋臼前柱拉力螺钉入钉点P位于耻骨上支耻骨结节与髂耻隆起中点处的闭孔嵴上,P距耻骨结节(2.3±0.4)mm,该螺钉最大直径为(4.9±1.7)mm,最大长度为(86.8±7.2)mm,该螺钉与弓状线平行。  相似文献   

9.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6):1495-1501
[目的]测量经皮逆行髋臼前柱螺钉内固定的应用解剖参数。[方法]收集本院2015年6月~2016年1月完整骨盆CT扫描数据男女各15例(男女各30侧半骨盆),应用Mimics计算机辅助外科软件,重建骨盆三维模型。模拟手术逆行置入髋臼前柱虚拟螺钉,调整好螺钉位置后测量螺钉长度、进钉点、进钉方向;通过软件的重切割功能,制作35层髋臼前柱系列截面,测量截面中螺钉所通过位置(即钉道)的直径。[结果]髋臼前柱可置入螺钉的最大工作长度男女分别为(119.79±8.71)mm、(104.10±5.84)mm;进钉点(P)到耻骨上支上缘(A)、耻骨联合(B)的垂直距离男性分别为(19.69±2.79)mm、(18.80±3.35)mm,女性分别为(18.27±2.13)mm、(22.92±3.34)mm;螺钉与冠状面、矢状面、横切面的夹角男性依次为(16.18±5.37)°、(41.76±4.78)°、(43.30±5.55)°,女性依次为(17.16±5.53)°、(43.12±3.90)°、(41.36±4.59)°;螺钉长度和PB男女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钉方向和PA男女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柱钉道最狭窄处位于第5层,该层截面中钉道直径男女分别为(11.43±1.24)mm、(8.75±0.95)mm,男女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作者建议国人男性使用直径为6.5 mm的螺钉,女性使用直径为5.5 mm的螺钉;进钉点男女稍有不同,在螺钉经过耻骨上支的中部和髂窝平面处两个狭窄地方时,应加强监视。  相似文献   

10.
髋臼下方通道是位于髋关节内侧, 经过前柱及后柱且平行于骨盆四边体的一条通道。随着髋臼下通道螺钉的广泛应用, 髋臼框架螺钉固定技术被提出, 为髋臼骨折提供了坚强的固定。不同性别髋臼下通道螺钉的解剖参数存在差异(男性髋臼下通道的长度和直径均大于女性, 且通道长轴与矢状面的夹角更小)。由于髋臼下通道狭小, 所以容易发生螺钉切入髋关节、医源性损伤等风险。3D导航系统引导下置入髋臼下通道螺钉可提高置钉精准性。生物力学实验证实髋臼下螺钉固定前柱、后柱骨折时能显著提高固定的力学强度, 但在双柱骨折、"T"型骨折中的应用尚存争议。为规范髋臼下通道螺钉的置钉方式, 明确其适应证, 许多研究对髋臼下螺钉通道的解剖参数、置入的手术技术、生物力学及临床疗效等方面进行了观察。本文对这些研究进行综述, 以期为髋臼下通道螺钉在髋臼骨折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下颌骨颏部-体部层片状骨折坚固内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功能载荷下下颌骨的生物力学变化规律。方法:基于健康志愿者的下颌骨CT数据建立下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在此模型上模拟出下颌骨颏部-体部(右侧)层片状骨折,并模拟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依据内固定螺钉的类型分为单皮质钉固定和双皮质钉固定模式,依据载荷的类型分为右侧咀嚼载荷、左侧咀嚼载荷及双侧咀嚼载荷,共计6种工况。分析每种工况下骨折断端间的位移情况及内固定接骨板的Von Mises应力分布情况。结果:双皮质钉固定时骨断端间相对位移小于单皮质钉固定,患侧咀嚼时骨断端间的相对位移最大,其中单皮质钉固定右侧咀嚼时骨折断端间的相对位移达到了0.158mm,超过了临床内固定要求的警戒线0.150mm。双皮质钉固定时内固定接骨板的应力集中程度较单皮质钉固定轻;双侧咀嚼较单侧咀嚼的应力集中程度轻。结论:对于下颌骨颏部-体部层片状骨折,采用双皮质钉的坚固内固定方式较单皮质钉固定方式力学稳定性好,更有利于为骨折愈合创造良好的生物力学环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髋臼方形区骨折4种内固定方法的生物力学差异。方法取8具16个成年男性半骨盆标本,制作髋臼横形骨折模型,根据内固定方法不同随机分成4组(n=4),分别行骨盆缘下重建接骨板内固定(A组)、骨盆缘下锁定重建接骨板内固定(B组)、前柱重建接骨板结合方形区螺钉内固定(C组)、前柱重建接骨板加后柱拉力螺钉内固定(D组)。通过对骨折模型进行连续垂直加载,测试骨折水平位移、纵向位移,计算轴向刚度,比较各组内固定方式的稳定性。结果同一载荷下,A、B、C、D组水平、纵向位移均逐渐减小,其中加载至1 800 N时A组纵向位移3.00 mm,达到失效标准;而轴向刚度则逐渐增大。加载至200 N时各组水平、纵向位移及轴向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00~1 800 N时,除C、D组间水平位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组水平、纵向位移及轴向刚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前柱重建接骨板加后柱拉力螺钉内固定髋臼方形骨折稳定性最高,其次为前柱重建接骨板结合方形区螺钉内固定,均优于骨盆缘下锁定重建接骨板和重建接骨板内固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有限元分析评价椎弓根螺钉取出术后钉道对椎体生物力学稳定性的影响,为临床置钉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例椎弓根钉取出术后1年患者,分别测量带钉道椎体的皮质骨、松质骨及钉道壁的CT值。比较不同骨质之间的CT值差异。随后选择1位25岁健康男性志愿者,采用64排螺旋CT对腰椎节段进行薄层扫描(层厚0.75 mm),利用Mimics 16.0及hypermesh 13.0软件建立正常胸腰椎三维四面体网格有限元模型,并分别建立单个正常、单侧和双侧有钉道椎体模型,进行边界约束后施加不同大小的垂直压力载荷。比较各模型在不同情况下的受力情况。[结果]钉道壁的CT值为(375.08±51.87),与皮质骨的CT值(403.31±52.73)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9)。建立的正常腰椎三维四面体网格有限元模型外观逼真,几何相似性好,经验证有效。各个椎体模型中,椎体本身的皮质骨最先达到极限应力值。当皮质骨达到最大应力时,双钉道、单钉道、正常椎体模型所能承受的载荷分别为:3.97 MPa、3.83 MPa和3.78 MPa,而松质骨趋势则相反。在钉道壁达到极限应力时,单、双侧钉道椎体模型所能承受载荷分别为:22.83 MPa和23.02 MPa。单双侧椎弓根螺钉钉道所受应力主要集中在螺钉钉道的中后部。随着钉道孔径的逐渐增大,椎体模型皮质骨达到最大应力时,椎体所能承载的载荷逐渐增大,而松质骨和钉道则相反。[结论]椎弓根螺钉钉道能增加椎体的抗载荷能力,且随着钉道直径的增加,椎体所承载的载荷增大。  相似文献   

14.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24):2269-2273
[目的]研究分析腰骶椎弓根螺钉固定对组配式人工半骨盆假体置换后骨盆与假体生物力学的改变。[方法]建立正常骨盆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相同的加载条件下测量模型的应力分布及位移变化,并与文献进行对比验证。利用验证的正常骨盆有限元模型模拟左侧骨盆Ⅰ+Ⅱ+Ⅲ+Ⅳ区部分骶骨切除,构建人工半骨盆假体置换模型以及联合腰骶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半骨盆假体置换模型。加载后分析重建骨盆及假体应力分布及位移特点,比较两种重建模型应力变化较大的8个相同位置的表明最大应力。[结果]建立的骨盆有限元模型外观逼真,几何相似性好,与文献报道相似。重建骨盆健侧应力分布以骶髂关节、髋臼窝及耻骨为主,置换侧以耻骨连接棒、髋臼杯及髂骨固定座为主。联合腰骶椎弓根螺钉固定后8个相同位置的最大应力值不同程度的降低,置换侧位移也相对减小。[结论]联合腰骶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组配式人工半骨盆假体重建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特性,能缓解置换侧应力集中,降低术后骨盆破坏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采用有限元分析法研究第二代动力化前路方形区钛板螺钉系统(DAPSQ)在方形区排钉分布特点,并与传统前路重建钛板加1/3管型比较。[方法] 建立左侧高位髋臼双柱骨折模型,分别采用DAPSQ方形区螺钉下5种排钉方式和前路重建钛板加1/3管型(C)进行固定。模拟600 N垂直载荷,分析6种内固定方式在骨盆站位、坐位、站位+健侧旋转和站位+患侧旋转(扭矩8 N/m)时方形区骨折位移和内固定承受应力情况。[结果] 在站位、坐位、健侧旋转和患侧旋转下,各组方形区骨折线位移表现为CA1A2A3A4B,且两两比较时C组与其余5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站位、向健侧和患侧旋转时,C组内固定峰值应力最大,坐位时最小。6种内固定模型在站位后继续向健侧旋转均表现为峰值应力减小,继续向患侧旋转均表现为峰值应力增大。[结论] 第二代DAPSQ在固定髋臼高位双柱骨折生物力学稳定性优于传统前路重建钛板和1/3管型,且方形区螺钉置钉时以近端第一枚螺钉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基于骨折信息融合的混合现实技术引导骨盆通道螺钉精确植入的可行性。方法 将5例髋臼T型骨折骨与周围软组织仿真模型制作成模拟改良Stoppa入路复位后的骨折模型,通过Mimics软件设计逆行耻骨上支螺钉通道,导入Hololens设备,通过基于骨折信息的虚实图像配准技术引导真实导针及螺钉的植入,每例模型辅助进行1枚逆行耻骨上支螺钉植入。术后通过CT图像测量评估与术前规划螺钉位置的差异。结果 术后经CT检查验证,5例髋臼骨折模型耻骨上支逆行螺钉置入位置入钉点位移差为(3.30±0.67)mm,螺钉头位移差为(3.96±0.70)mm,空间角度误差为1.54°±0.27°,螺钉全部位于骨通道中,未穿出骨皮质。结论 基于骨折信息融合的混合现实技术能够引导骨盆通道螺钉的精确置入,为骨盆置钉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单柱锁定重建板、锁定重建板联合拉力螺钉及双柱拉力螺钉治疗髋臼横形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将20具新鲜成人半骨盆标本随机分为5组(n=4),制备髋臼横形骨折模型。A组采用前柱锁定重建板固定,B组采用后柱锁定重建板固定,C组采用前柱锁定重建板联合后柱拉力螺钉固定,D组采用前柱拉力螺钉联合后柱锁定重建板固定,E组采用双柱拉力螺钉固定。采用生物力学试验机对各组标本加载载荷至3倍体质量,测量骨折端纵向位移,计算剪切刚度,比较各组稳定性。结果载荷为体质量3倍时,A、B组纵向位移均大于C、D、E组,剪切刚度小于C、D、E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纵向位移显著大于A组(P0.05),A、B组间剪切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E组纵向位移及剪切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髋臼横形骨折,锁定重建板联合拉力螺钉固定其稳定性与双柱拉力螺钉相似,优于单柱锁定重建板固定;而前柱锁定重建板稳定性优于后柱锁定重建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顺行拉力螺钉固定髋臼后柱骨折的进钉参数,为进钉瞄准器的研制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 收集40例正常成人(男20例,女20例)骨盆的螺旋CT扫描数据,重建骨盆三维模型.经髂前上棘(A)和髂后上棘(B)的骨性最突出点的连线中点M做一平面(γ)垂直于AB,在髋臼后柱的γ截面上模拟置人虚拟圆柱体,该圆柱体从髂翼内侧的穿出点(O)即为拉力螺钉的入钉点.在弓状缘上取点D,使OD成为入钉点与弓状缘之间的最短距离,连结OD,G点为骶髂关节最前缘,连结DG.测量OD、DG的距离、置入拉力螺钉的长度、拉力螺钉与冠状面的夹角(α)及与矢状面的夹角(β). 结果 OD距离平均为(13.62±2.19)mm,DG距离平均为(15.27±4.01) mm,能置入拉力螺钉的长度平均为(116.65±7.19) mm,α夹角平均为15.47°±4.01°,β夹角平均为6.65°±2.93°.男、女性在DG距离、β夹角、置入拉力螺钉的长度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OD距离及α夹角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根据髋臼后柱顺行拉力螺钉置钉的解剖学参数,术中置入合适长度的拉力螺钉是可行的,可作为研发进钉瞄准器的应用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导航模板辅助顺行拉力螺钉固定髋臼后部骨折的可行性与实用性。方法 收集40例正常成人骨盆的螺旋 CT 扫描数据,导入Mimics 10.01软件重建骨盆三维模型。选取左侧半骨盆模型,经过坐骨结节沿着髋臼后柱纵轴置入虚拟圆柱体。调整圆柱体位置,确定最佳进钉点,分别测量进钉点到弓状缘、骶髂关节最前缘的最短距离、圆柱体与冠状面夹角α、四方区与髂翼所在平面的夹角β。以stl格式导出模型,UG 6.0软件打开骨盆三维模型,定位参考平面。根据测量得到的进钉解剖学参数,确定后柱螺钉的最佳钉道。提取方形区及髂窝的表面解剖学形态,建立与方形区解剖学形态一致的模板。设计出带有3个进钉孔的左侧髋臼导航模板模型,运用UG软件镜像功能生成右侧髋臼导航模板模型,利用快速成形技术生成实体模型。取16具(男7例、女9例)干燥的人体左侧骨盆标本,模拟从不同的进钉孔进行髋臼后柱螺钉的置入,验证导航模板辅助进钉的准确性。结果 成功地设计并制作出与四方区解剖结构较一致的导航模板。不同的进钉孔进钉成功率:进钉孔1,6.3%(1具)准确定位、75%(12具)良好定位、18.7%(3具)失败;进钉孔2,81.3%(13具)准确定位、18.7%(3具)良好定位;进钉孔3,37.5%(6具)准确定位、62.5%(10具)失败。结论 根据髋臼后柱拉力螺钉进钉解剖学参数设计的导航模板可以准确地辅助拉力螺钉的置入。  相似文献   

20.
下胫腓联合分离单螺钉固定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法对下胫腓联合分离使用单螺钉固定的各方式进行对比评价,比较不同内固定生物力学特征,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正常男性的足踝部螺旋CT扫描数据,建立下胫腓联合分离单螺钉内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人体中立位单足站立踝关节受力方式,比较不同的内固定方式螺钉von Mises应力分布、胫腓骨的位移.[结果]建立12种包括骨、韧带在内的下胫腓联合分离单螺钉内固定的有限元模型.在人体中立位单足站立状态下,不同的内固定方式生物力学稳定性不同,直径4.5 mm螺钉距踝关节平面2 cm穿越4层骨皮质固定螺钉von Mises应力、胫腓骨的位移较小.[结论]下胫腓联合分离用4.5 mm螺钉距踝关节平面2 cm穿越4层骨皮质固定,可以取得较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