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评价盆底肌电刺激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急迫性尿失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并随访观察其长期疗效。方法:①采用真实世界研究方法将176例骶髓以上脊髓损伤急迫性尿失禁患者分为对照组(n=67例)、观察组(n=109例)。对照组给予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给予膀胱功能训练联合盆底电刺激。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分别检测2组患者排尿日记和尿动力学指标,并通过尿失禁生存质量量表(I-QOL)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②观察组治疗结束半年及以上,通过门诊随诊和电话随访的方式对临床症状有效的脊髓损伤急迫性尿失禁患者63例进行随访,以观察该方法的长期疗效。结果:①治疗前2组患者24h排尿次数、24h漏尿次数、残余尿量、每次排尿量、最大膀胱容量、初始尿意膀胱容量、膀胱顺应性、充盈末期逼尿肌压、生活质量评分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治疗后2组患者24h排尿次数、24h漏尿次数、残余尿量减少,每次排尿量增加。最大膀胱容量、初始尿意膀胱容量、膀胱顺应性增加,充盈末期逼尿肌压减小。生活质量明显改善(P<0.05),同时对照组与观察组在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入选...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不同时期介入针刺治疗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盆底肌功能及排尿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 2012年3月~2015年3月,23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分为对照组(n=8)、早期干预组(n=8)和晚期干预组(n=7)。对照组予常规康复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予针刺双侧八髎、阳陵泉、三阴交、太冲。早期干预组拔除导尿管前1周即开始行针刺治疗,晚期干预组拔除导尿管后改间歇导尿并行针刺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周评估盆底肌肌力、排尿功能情况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前,三组盆底肌肌力、排尿功能指标、生活质量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早期干预组和晚期干预组盆底肌肌力较对照组提高(P0.05);除对照组与晚期干预组间日排尿次数、安全压力下膀胱容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外,三组间排尿功能指标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生活质量评分均较前改善(F0.864,P0.05),但组间无显著性差异(F=1.558,P0.05)。结论针刺治疗能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盆底肌肌力,从而改善排尿功能,早期针刺干预疗效更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微电子肌电桥(EMGB)技术对C5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桡侧腕长伸肌运动功能的康复疗效.方法 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选择本院C5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和试验组(n=10).对照组进行常规腕背伸训练,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EMGB训练,共180 d.以桡侧腕长伸肌表面肌电图(s...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康复护理对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住院时间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80例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按照护理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n=40)与试验组(n=40)。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行康复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日常活动能力、运动功能改善情况、疼痛程度、生活质量及康复效果、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试验组ODI、VAS评分低于对照组,Fugl-Meyer、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脊髓损伤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护理满意度为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结论给予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康复护理,能够增强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体表电刺激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对S2-4脊髓损伤或马尾、盆神经损伤后自主性膀胱患者的疗效。方法 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采用真实世界研究方法将76例脊髓损伤自主性膀胱患者分为对照组(n=29)和观察组(n=47)。对照组进行常规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膀胱肌肉电刺激治疗。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排尿日记、尿流动力学指标。结果治疗后,两组24 h尿失禁次数、24 h排尿次数、残余尿量明显减少(t3.251,P0.01),每次排尿量显著增加(t5.000,P0.001),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增加(t1.922,P0.05),充盈末期逼尿肌压显著减小(t8.302,P0.001);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t1.919,P0.05)。结论肌肉电刺激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可进一步改善脊髓损伤自主性膀胱的排尿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延续护理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间歇导尿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2015年1~12月,6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行间歇导尿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试验组(n=30)。对照组给予常规出院指导,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延续护理干预模式。比较两组出院时及干预3个月后间歇导尿依从性、膀胱残余尿量、尿路感染及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延续护理后,试验组维持间歇导尿的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χ2=7.500,P=0.006)。两组残余尿量较干预前均显著改善(t12.040,P0.001),试验组优于对照组(t=-2.190,P=0.032);试验组尿路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10.800,P=0.001)。两组干预后生活质量各领域评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t4.572,P0.001),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t5.505,P0.001)。结论延续护理模式可提高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出院后间歇导尿的依从性,减少残余尿量,降低尿路感染,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配合盆底肌抗阻肌力训练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的疗效。方法 2014年2月~2015年5月,将本院125例SUI女性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n=65)采用凯格尔盆底肌锻炼,嘱患者用力收缩盆底肌,每次持续用力10 s,休息10 s,每次30 min;试验组(n=60)用XFT-2002型盆底刺激仪进行生物反馈电刺激20 min,引导患者仔细体验盆底肌收缩的感觉后,再指导患者根据XFT-0010型盆底肌刺激仪的语音导航用力收缩盆底肌,挤压阴道内的充气探头,每次持续用力10 s,休息10 s,每次30 min。两组患者均治疗30 d。治疗前后所有患者均进行会阴肌力测试(GRRUG)和女性下尿路症状国际尿失禁标准问卷简化版(ICIQ-SF)评估。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盆底肌肌力(t=-3.570)和ICIQ评分(t=4.198)均明显改善(P0.01),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t=6.833,t=-2.445,P0.01)。试验组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Z=63.954,P0.001)。结论阴道压力反馈抗阻肌力训练治疗女性SUI的疗效优于单纯盆底肌训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盆底肌训练预适应护理在子宫全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7年1月收治于我院行子宫切除术治疗的妇科肿瘤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接受子宫切除术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盆底肌训练预适应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焦虑评分、盆底肌训练正确性和依从性、盆底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干预后焦虑评分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盆底肌训练正确性评分和依从性评分、阴道持续收缩时间、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盆底肌训练预适应护理对子宫全切除术患者实施干预,可显著改善该类病例的焦虑情绪,提高其盆底肌训练正确性与依从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获得较好的盆底肌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旋转训练对脊髓损伤后患者肌痉挛的影响。方法 2010年7月~2015年7月,38例脊髓损伤后痉挛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19)和对照组(n=19)。两组均给予常规肢体康复训练,治疗组在肢体康复训练后加旋转训练。治疗前和治疗后6周,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内收肌角、直腿抬高角、改良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Z-2.286,P0.05)、内收肌角(t5.6121,P0.001)、直腿抬高角(t5.1677,P0.001)、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t-6.7428,P0.001)较治疗前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旋转训练配合康复训练能减轻脊髓损伤后患者痉挛,改善关节活动度和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延续护理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生存质量、尿路感染发生率、膀胱功能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将48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分为两组,随机分组为观察组(n=24)及对照组(n=24),观察组进行每两周一次家庭随访,在饮水指导、间歇导尿、膀胱功能训练、并发症预防等方面给予现场指导,解答疑问;对照组进行定期电话或微信随访。通过收集两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出院半年后的生存质量、尿路感染发生率、膀胱功能恢复情况,对比研究延续护理的应用效果。结果延续护理组患者膀胱恢复情况优于普通护理组,并发症较普通护理组发生少,生活质量相对更优。结论延续性护理在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应用效果明显优于普通护理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促进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和步行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 2020年10月至2021年4月,北京博爱医院儿童物理疗法科收治的34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n = 17)和试验组(n = 17)。对照组行常规物理治疗60 min,试验组行常规物理治疗30 min和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30 min。训练前、训练8周后、训练结束后随访1个月,采用10米步行测试(10MWT)、6分钟步行距离(6MWD)、生理消耗指数、粗大运动功能测试D区和E区、压力中心包络面积、步行功能分级进行评定。结果 脱落4例。试验组训练后各项指标均有改善(|t| > 3.219, P < 0.05),1个月随访时除10MWT明显降低外(|t| > 3.491, P < 0.01),其他指标没有显著变化(|t| < 1.565, P > 0.05);训练后和随访时,除6MWD外,其他指标试验组优于对照组(|t| > 2.108, P < 0.05)。结论 在传统物理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可进一步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运动、平衡和步行,疗效可持续至少1个月。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BTE系统对不同病程颈脊髓损伤患者进行上肢肌力强化训练的有效性。方法2019年6月至2020年1月,创伤性完全性C6-7脊髓损伤住院患者60例按病程分为亚急性期组(术后1~2个月,n=15)和恢复期组(术后3~6个月,n=15),术后6个月以上者分为稳定期组和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行常规综合康复,其余三组每天采用BTE系统行上肢肌力强化训练,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上肢运动评分(UEMS)和功能独立性测量(FIM)进行评定,并测量双侧伸肘肌群等长峰值力矩(IPT)和等张极限肌耐力(IEE)。结果治疗后,每组各项评分均明显提高(t>3.500,P<0.01);各组间均有非常高度显著性差异(F>9.257,P<0.001),其中亚急性期组UEMS、IPT最高,恢复期组IEE、FIM最高,稳定期组较差。结论采用BTE系统对颈脊髓损伤患者进行上肢肌力强化训练疗效明显,亚急性期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爆发力恢复更快,恢复期患者耐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步更快;稳定期患者各项功能也有不同程度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Flexi-bar对非特异性腰痛患者核心肌群的肌电活动、厚度的影响及对腰痛的疗效。方法 选择2020年6月至2021年1月北京博爱医院非特异性腰痛患者30例。试验一:测量用与不用Flexi-bar进行核心稳定性训练(仰卧桥式、卷腹、四点支撑)时腹横肌、多裂肌的肌电均方根值差异。试验二: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对照组单独进行传统核心稳定性训练;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Flexi-bar训练。每次30 min,每周3次,共6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评定,超声测量腹横肌厚度和多裂肌横截面积。结果 试验一:除仰卧桥式动作下,腹横肌在用与不用Flexi-bar时的肌电活动无显著性差异(|t| < 2.029, P > 0.05)外,其余动作中两组间腹横肌和多裂肌均存在显著性差异(|t| > 2.468, P < 0.05)。试验二:训练前,两组间各项指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t| < 1.944, P > 0.05);训练后,两组VAS和ODI均较训练前显著降低(|t| > 6.808, P < 0.001),腹横肌厚度、多裂肌面积均显著增加(|t| > 5.937, P < 0.001);除腹横肌厚度外(t = -1.431, P > 0.05),试验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t| > 2.411, P < 0.05)。结论 Flexi-bar训练可以改善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疼痛及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悬吊固定Flexi-bar振动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2018年10月至2019年6月脑卒中恢复期患者4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 = 23)和训练组(n = 22),两组均进行为期4周的常规康复训练,训练组加用悬吊法固定Flexi-bar棒进行训练。治疗前后采用脑卒中姿势控制量表(PASS)、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运动和平衡部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采集坐位偏瘫侧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竖脊肌表面肌电图振幅均方根值(RMS)。 结果 训练组2例脱落。治疗后,两组各项评分均提高(|t| > 2.750, P < 0.05),训练组除FMA运动评分外,其他评分均较对照组提高更多(| t| > 3.449, P < 0.05)。治疗后,两组各肌表面肌电RMS均提高(| t| > 2.156, P < 0.05),训练组较对照组提高更多(| t| > 2.368, P < 0.05)。 结论 悬吊固定Flexi-bar训练可提高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躯干肌运动功能,提高姿势控制和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离心运动训练对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膝关节功能及神经肌肉控制的影响。方法 2016年9月至2019年9月,本院门诊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3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 = 19)和试验组(n = 20)。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加用股四头肌离心运动训练,共8周。治疗前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膝关节Lysholm评分进行评定,采用等速测试与训练系统测量加速时间,平衡测试仪测量稳定指数。结果 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各肌肉加速时间,总体、左右和前后稳定指数均降低(t > 2.521, P < 0.05),Lysholm评分显著提高(|t| > 13.628, P < 0.001)。试验组VAS评分、各肌肉加速时间、总体及前后稳定指数低于对照组(|t| > 2.174, P < 0.05),Lysholm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 = 11.947, P < 0.001)。结论 股四头肌离心运动训练可缓解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膝关节疼痛,提高膝关节功能和神经肌肉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水中平板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腹肌厚度和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2021年3月至10月,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 = 20)、悬吊组(n = 20)和水中平板组(n = 20)。在综合康复训练基础上,对照组行平板步行训练,悬吊组行天轨悬吊步行训练,水中平板组行水中平板步行训练,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肌骨超声测量双侧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厚度,采用脑卒中姿势控制量表(PASS)和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治疗后,三组健侧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厚度,PASS评分和TUGT时间均改善(|t| > 2.135, P < 0.05);水中平板组患侧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厚度显著增加(|t| > 5.567, P < 0.001)。水中平板组PASS评分,TUGT时间,患侧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厚度较对照组和悬吊组改善(P < 0.05)。结论 水中平板步行训练能有效强化患侧腹肌,从而进一步改善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不同频率振动训练对膝骨关节炎(KOA)老年人下肢关节肌力和症状的影响。方法 2019年7月至10月,82例KOA老年人随机分成对照组(n = 20)、低频组(n = 20)、中频组(n = 21)和高频组(n = 21)。低频组、中频组和高频组进行振幅3 mm,频率分别为15 Hz、30 Hz和45 Hz的振动训练,每次15 min,每周3次,共16周。训练前后进行双侧下肢关节屈伸等速肌力测试,角速度为60°/s和180°/s;采用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进行评定。结果 训练后,中频组60°/s和180°/s下膝关节伸肌峰力矩均增加(|t| > 2.162, P < 0.05),高频组膝和踝关节伸肌峰力矩均增加(| t| > 2.227, P < 0.05);高频组髋和膝关节伸肌耐力均增加(| t| > 1.997, P < 0.05),WOMAC疼痛得分显著减少( t = 16.901, P < 0.001)。训练后,高频组60°/s下膝和踝关节伸肌峰力矩,髋和膝关节伸肌耐力值大于低频组和中频组( P< 0.05);高频组180°/s下髋、膝和踝关节伸肌峰力矩大于低频组(P< 0.05);高频组WOMAC疼痛得分小于其他三组(P< 0.05)。结论 45 Hz振动训练能提高KOA老年人膝和踝关节伸肌绝对力和爆发力,髋和膝关节伸肌耐力,减轻疼痛症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功能性电刺激(FES)康复踏车训练对痉挛型脑瘫儿童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1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博爱医院痉挛型偏瘫患儿3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 = 18)和观察组(n = 18)。对照组每天进行2次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1次FES康复踏车训练,共8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价偏瘫侧腓肠肌、腘绳肌肌张力,10米步行测试评价步行速度的改变,6分钟步行测试评价步行耐力的改变,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的D区和E区评价步行功能,生理消耗指数(PCI)评价能量消耗。结果 观察组脱落2例。训练后,两组腓肠肌MAS评分无明显变化(t < 1.145, P > 0.05);观察组腘绳肌MAS评分显著降低(t = 4.869, P < 0.001),对照组无明显变化(t = 1.458, P > 0.05)。训练后,两组10 m步行速度、6 min步行距离、GMFM评分和PCI均显著改善(|t| > 6.241, P < 0.001),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t| > 2.097, P < 0.05)。结论 功能性电刺激康复踏车训练可改善痉挛型脑瘫儿童的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调节迷走神经兴奋性对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2020年9月至2021年2月,本院康复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2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tDCS组,各14例.两组均行吞咽功能训练,tDCS组行迷走神经tDCS,对照组行迷走神经假刺激.治疗前后,采用改良曼恩吞咽能力评估量表(MMASA)...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本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初发脑卒中患者50例,病程<6个月,随机分为对照组(n=25)和试验组(n=25),两组均接受上肢常规康复治疗和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经颅直流电刺激,共2周.治疗前后采用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