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脾胃辨证论治是中医学术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对针灸临床尤有指导意义。为总结前人成熟的选配穴经验,以古为今用,故本文对秦汉·《黄帝内经》、晋·《针灸甲乙经》、唐·《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宋·《针灸资生经》、明·《针灸大成》、清·《针灸集成》等历代有代表性的七部著作的全部调脾胃多穴配伍处方进行了归类分析,从而得出如下规律: 一、调治脾胃经穴的选穴特点 1.通过归类分析,明显看出,在多穴配伍时,主要选用特定类穴,即四关以下诸穴、脾胃经的交会穴、背腧穴、募穴等。 2.在特定类穴中,又以四关以下诸穴应用最  相似文献   

2.
《针灸大成》卷末针灸医案29则,是珍贵的临床范例.用穴有选穴少巧,配伍精当;辨证选穴,详审病机;循经取穴,认清病位;守正出奇,善用特定穴;重视后天,顾护脾胃之特点.为后世医家治疗疾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通过整理《针灸大成》中关于足三里穴的文献,探讨足三里穴的应用规律,发现足三里应在膝下三寸揣摩至两筋肉之间取穴,与现今"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定位稍有不同;足三里单穴应用主要治疗脾胃疾患,在回阳救逆、保健方面应用最多,腧穴配伍方面主要与足三阳经及任脉腧穴配伍,其中以与合谷、曲池等穴配伍最多,主要治疗痹证、腹胀等脾胃疾病及肢体经络疾病;刺灸法方面,足三里以针刺为主,可针灸并用或单用针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针灸大成》是一部中国古代针灸经典,其中对于大陵穴的应用有详细的论述。文章旨在整理并分析《针灸大成》一书中关于大陵穴的记载,并归纳总结其穴名、定位、归经、刺灸方法及配伍规律,为临床应用大陵穴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以推广大陵穴及其针灸治疗的方法。方法:以《针灸大成》为文献检索来源,检索词为“大陵”,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及人工检索相结合的方式筛选、分析《针灸大成》中关于大陵穴的条文,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并应用IBM SPSS Modeler 18.0及Cytoscape_v3.9.1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频次分析,归纳总结大陵穴的穴名、定位、治法、配伍规律及适应病症等,并结合现代医学相关研究分析大陵穴的作用机制。结果:大陵穴位于腕掌侧远端横纹中,掌长肌腱与腕屈肌腱之间,可针可灸可推。常规针刺深度为针针三至五分,常规灸量为三壮。大陵穴长于治疗心系病症,对于疼痛类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外科疮疡等亦有较好的疗效。结论:大陵穴首见于《黄帝内经》,是临床常用穴位且是十三鬼穴之一,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的适应证和显著疗效。临床应用大陵穴时应根据具体病症施治,配合其他穴位的应用,以取得更...  相似文献   

5.
浅谈四关穴     
腧穴配伍是针灸处方的基本要素,是针灸临床工作者取得治疗效果的关键。《针灸大成》中记载:"四关:四穴,即两合谷、两太冲穴是也。"合谷、太冲这一经典配穴,均为原穴,合谷善主气,太冲善调血,两穴一气一血,一阴一阳,相互依赖,相互协调,治疗病证广泛,医者使用频次高。现从腧穴理论、配伍分析、经络理论和临床运用等角度进行分析,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运用关联规则挖掘《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两书腰痛的症穴知识结构,为针灸古医籍进行以病种为关联发现症穴配伍提供科学的方法学参考,同时探讨关联规则在针灸古医籍整理中的可行性及科学性。方法:筛选和规范《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腰痛"的症穴条文,建立病症穴事务数据库,在Weka3.9.0平台采用Apriori算法对有关"腰痛"的条文进行"病—症""症—穴"的二维关联分析。结果:两书共有153条提及腰痛症状及针灸治疗的条文,腰痛伴随症状频次从高到低依次为脊痛31.68%、形寒肢冷25.74%;使用腧穴的频次从高到低依次为委中17.60%、肾俞9.60%、昆仑6.40%;腰痛症穴配伍中位于前三的依次为腰痛伴脊痛取委中,腰痛伴形寒肢冷取肾俞,腰痛目眩取昆仑;腧穴配伍方面,委中-肾俞最高,支持度为30.40%。结论:腰痛的伴随症状多有脊痛、形寒肢冷等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的经脉病症;取穴多为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的腧穴以及特定穴;针灸古医籍在治疗腰痛中症状分明、穴位精简。  相似文献   

7.
赵京生  姜姗 《中国针灸》2020,(10):1085-1091
颈项穴是《黄帝内经》"本输"篇中与五输穴并论的经脉要穴,本文基于文献分析,就经文如此排布的内在依据予以详细解读;进而引申至《内经》对腧穴的认识理路,从颈项穴角度,阐释相关"腧穴-经脉"关系理论;在天回医简到《针灸甲乙经》演变的视野中,辨析古人对腧穴的经脉隶属关系表达,提出"分经"与"分部"列穴的腧穴叙述应与腧穴的归经相区别,重新界定"脉气所发"的学术史地位,昭示《针灸甲乙经》列穴方式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通过整理《针灸大成》中有关百会穴的文献记载,对百会穴的腧穴定位、刺灸方法、针灸临床应用进行讨论,发现其腧穴定位与现代《针灸学》基本一致,可针可灸,多针二分,每次灸量不超过七壮,累计止于四十九壮,其临床适应证包括内科疾病、五官科疾病、儿科疾病、皮肤科疾病及肛肠科疾病,擅用于治疗内科急症、风疾,可单独使用亦可配伍其它穴位,临证须注意辨证施治、灵活选穴。  相似文献   

9.
《针灸大成》由明代针灸名家杨继洲所著,汇集了明代以前针灸学术的精华,并详尽记录了临床经验,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书中对于上星穴的记载明确,杨继洲对上星穴的定位、操作方法、功能及临床运用进行了描述,随着现代临床对上星穴的深入研究,上星穴在临床中愈来愈受到重视,其使用频率、范围及疗效逐渐增加。因此对于《针灸大成》中上星穴的分析探究,可以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参考和指导,并对针灸腧穴学的深入研究做出贡献。此文结合现代临床实践及《针灸大成》中关于上星穴的论述,对上星穴的实践进行规律总结,以指导临床中上星穴的使用及今后的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针灸大成》中关于中风病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选穴提供依据。方法收集《针灸大成》中针灸治疗中风病的文献,对腧穴的使用频次、归经、种类、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针灸治疗中风病处方的文献共51条,共使用71个穴位,总频次为241次;十四经穴68个,总频次236次,占97.93%;三阳经腧穴所占比例为65.97%,三阴经腧穴所占比例为17.43%。结论针灸治疗中风病多选取四肢和头面穴位,以阳明经、少阳经、督脉穴位为主;特定穴为选穴主体,五腧穴及交会穴为常用腧穴。  相似文献   

11.
针对《承淡安伤寒论新注》有关针灸学的注解内容,提取穴位名称、主治病症等信息,基于复杂网络分析《承淡安伤寒论新注》穴-症关系,为使用复杂网络技术促进针灸现代化提供思路和方法。共纳入201条针灸处方,涉及112个腧穴,腧穴出现总频次为880次,形成42 034个穴位配伍对。就网络指标而言,与基于相同数学方法建模研究的《经络腧穴学》《针灸大成》《针灸甲乙经》3部综合性针灸专著形成的复杂网络相比,《承淡安伤寒论新注》的模型具备更加典型的"小世界效应",表现为网络密度(6.762)更高,平均路径长度(1.064)更短,而这或与此书中舌脉等症状元素增加了穴位间的联系有关。节点指标中,对佩奇排名等拓扑学指标的分析则体现了以大椎为代表的穴位在针灸治疗外感病时具备更高的配伍价值,进一步论证了特征向量中心度指导智能化穴位配伍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借鉴古典文献中针刺治疗抑郁症的经验,基于复杂网络技术挖掘针刺治疗卒中后抑郁的腧穴配伍规律。方法:查阅《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等中医经典古籍中探讨古人对针刺治疗抑郁症的认识。检索现代发表的文献,经过层层筛选,对入选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建立针刺治疗卒中后抑郁的处方数据库,用复杂网络技术挖掘针刺治疗卒中后抑郁的腧穴配伍规律,归纳总结针刺治疗卒中后抑郁的腧穴配伍规律。结果:抑郁症分“因郁致病”和“因病致郁”,卒中后抑郁属于后者。病机是神不足则悲,治疗以调整气机为主,最终达到气血冲和状态。从现代文献来看,针刺治疗卒中后抑郁的核心腧穴为百会、印堂、四神聪、神庭、三阴交、内关、太冲、神门。结论:卒中后抑郁的治疗以调整气机为主,针刺治疗卒中后抑郁的核心腧穴为百会、印堂、内关、三阴交、太冲、神门。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古代文献中针灸治疗偏头痛病症的选穴规律,为临床治疗偏头痛病症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第5版《中华医典》中治疗偏头痛病症的相关文献,按纳入、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并按腧穴析出原则提取治疗处方后建立数据库。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9对腧穴的使用频率、分布部位、归经、归属特定穴等进行描述性分析、运用IBM SPSS STATISTIC 26进行腧穴的聚类分析、运用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腧穴的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筛选出《针灸大成》等28本古籍中有效处方184条,涉及115个腧穴。针灸治疗偏头痛病症使用频次前5为风池、合谷、百会、解溪、攒竹;最常涉及的经脉为足少阳胆经、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特定穴中运用频次最高的为交会穴、五输穴、原穴;关联分析显示腧穴间置信度最高为“合谷-丝竹空”;网络图提示核心腧穴组合为“合谷-风池”;聚类分析获得4个腧穴聚类群。结论:提示古代针灸治疗偏头痛病症内容丰富,重视将不同经脉的腧穴配伍使用,重视特定穴的使用,与现代选穴规律一致。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针灸甲乙经》的针刺处方和腧穴配伍规律.方法 :通过搜寻查阅《针灸甲乙经》中针刺处方的内容并构建《针灸甲乙经》针刺处方及腧穴配伍规律数据库,运用IBM SPSS Mdeler 18.0和SPSS Statistics 24.0软件对高频腧穴、特定穴使用、取穴部位、选穴归经使用频次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最终获...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古代文献《黄帝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中关于失眠的条文进行搜集整理,统计、分析、归纳其病因病机和针灸治疗用穴,探究其配穴处方。发现这些文献对失眠症病因病机的阐述充分体现了古代医家的"整体观"和"既病防变"思想,其针灸配穴处方可供我们学习借鉴;古籍中论述失眠症"气滞心胸证"的针灸治疗处方急需引起当今医者的重视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相似文献   

16.
《辽宁中医杂志》2017,(9):1946-1947
目的:从《黄帝内经》热病五十九俞出发,从腧穴所属经脉,所在部位以及与针灸诊治的关系三方面探讨热病五十九俞"同功穴"。方法:手工检索《黄帝内经》及《黄帝内经》王冰、张介宾考注。结果:研究发现热病五十九俞在所属经脉上多集中于足太阳膀胱经、督脉、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等阳经经脉;所在部位上多分布于头部、腰背部;针灸证治上与温热病三焦证治关系密切。结论:由于其所属经脉,所在部位的不同,热病五十九俞具有清诸阳之热、胸中之热、胃中之热、四肢之热、五脏之热等不同的清热作用。据此,可为针灸临证治疗热病选取"同功穴"配伍,提供选穴思路。  相似文献   

17.
针灸补泻是发挥针灸治疗作用的重要途径,为历代针灸医家所重视。针灸补泻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中《灵枢经》部分。《灵枢经》又称《针经》,较完整的描述了经络、腧穴、刺灸方法和临床治疗等内容,针灸理论体系中的补泻理论,长期指导着临床  相似文献   

18.
从《灵枢》“天牖五部”出发,通过整理《灵枢》中关于颈项部腧穴的论述、回顾后世针灸相关医籍中对颈项部腧穴的认识、总结近现代医家对颈项部腧穴的应用创新情况,梳理应用颈项部腧穴的学术渊源;结合近现代诸多针灸医家的临床实践经验,探讨应用颈项部腧穴的学术特点,如擅长运用颈项部组穴、擅于发现颈项部“奇穴”、强调针刺手法、考究针刺深度等,从而引发针灸从业者思考如何开发颈项部腧穴更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李顺保教授对《奇经八脉考》中所载腧穴与《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及国家标准进行对比研究,探究奇经八脉腧穴的发展脉络,就《奇经八脉考》中的腧穴进行释疑。《黄帝内经》中的奇经八脉的腧穴仅有腧穴总数或有少数腧穴穴名,《奇经八脉考》终将奇经八脉腧穴补齐,但与今日国标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0.
《针灸大成》中关元穴定位、归经、使用禁忌、针灸操作、配伍应用等,十分详尽。其归于任脉,位于脐下三寸,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小肠募穴,可用于治妇科、肾系、脾胃系、心系、肺系、肝胆系等疾病,使用强调辨证论治,针灸结合。笔者通过对《针灸大成》记载关元穴的条文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杨氏的用穴思想及经验,以期对关元穴的现代临床应用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