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给予腰椎内固定术后患者体位管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在兴国县人民医院接受腰椎内固定术治疗的共计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体位管理,比较两组疼痛程度、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舒适度、并发症及住院满意度。结果:干预后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降低(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术后引流量、住院费用更少(P<0.05),住院时间更短(P<0.05);两组干预后舒适状况量表(GCQ)评分提高(P<0.05),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住院满意度更高(P<0.05)。结论:腰椎内固定术后患者给予体位管理,能够降低疼痛程度,促进术后恢复,提高舒适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住院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田莉 《当代护士》2021,(6):155-157
目的 探讨规范化疼痛管理在腰椎滑脱GSS内固定术后患者疼痛管理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19年9月因腰椎滑脱在本院进行GSS内固定术的6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规范化疼痛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4、48、72 h疼痛程度与疼...  相似文献   

3.
胸腰椎不稳内固定术后患者并发症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总结胸腰椎不稳内固定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措施.回顾分析使用内固定手术治疗的126例胸腰椎不稳患者,19例术后出现并发症,其中脑脊液漏7例,神经根水肿粘连4例,切口感染2例,肺部感染2例,脊髓神经根挫伤1例,硬膜外血肿1例,内固定螺钉松动1例,深静脉栓塞1例.密切观察术后患者引流液颜色及量的变化,适当调整体位;术后早期给予健康宣教及进行直腿抬高训练,预防神经根水肿粘连;严格执行无菌技术,保持有效的负压引流,密切观察体温情况,训练患者的肺功能,指导有效咳嗽、排痰,以预防术后感染;观察下肢感觉活动及大小便情况,营养神经,配合理疗及康复训练;加强健康宣教,正确使用外固定支具;密切注意患者神志,鼓励适当的床上活动,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本组出现并发症的患者通过及时处理都康复出院,经平均15个月以上的随访均能达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4.
经后路腰椎内固定术患者体位的摆放与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脊柱骨折为常见的一种外伤,往往病情重,合并不同程度的截瘫.腰椎椎板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术是治疗腰椎骨折最根本的方法^[1]。该手术人路多以后路为主,体位为俯卧位。术中良好的手术体位既可保持患者脊柱功能位置.确保患者术中的安全,同时又能为术者提供最佳的显露术野,为手术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的条件。故经后路腰椎内固定手术的体位摆放和护理是手术室护士需重点掌握的工作内容。本院自2007年1月~2008年3月共为162例患者进行了经后路腰椎椎板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术.现将患者手术体位的安置和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腰椎骨折患者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引流中使用普通引流管或负压引流装置的引流效果。方法: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选择55例患者,分为普通引流管组27例和负压引流装置组28例。比较两组的引流量、体温、VAS评分、切口敷料渗血及换药次数。结果:负压引流装置组引流量多于普通引流管组(P<0.05),术后7 d平均体温低于后者(P<0.05),恢复正常体温所需平均时间短于后者(P<0.05),切口平均换药次数少于后者(P<0.05),术后5 d VAS平均分与后者无明显差异。结论:负压引流装置的引流效果优于普通引流管,对降低吸收热、预防感染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地佐辛用于腰椎后路内固定手术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择期全麻下行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患者60例,ASAI-Ⅱ,随机分为地佐辛组和吗啡组,地佐辛组地佐辛50mg,吗啡组吗啡50mg,分别用生理盐水稀释成100ml,背景剂量2ml/h,负荷剂量4ml,追加剂量0.5ml/次,锁定时间15min。患者主诉疼痛时追加哌替啶50mg。记录术后2h,6h、24h、48h的VAS评分、PCA泵按压总次数、Ramsay镇静评分、哌替啶使用总剂量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PCA按压总次数以及哌替啶使用剂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地佐辛组低于吗啡组(P〈0.05)。结论地佐辛用于腰椎内固定术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镇痛效果满意,且不良反应少,提高了患者的镇痛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腰椎穿刺术后并发症与体位的关系。方法:将180例首次成功进行腰椎穿刺术后的病人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取用平卧位与侧卧位每2h交替一次,对照组取用传统的平卧位,观察术后8h病人头痛、呕吐、腰背疼痛与皮肤受压情况。结果:两组病人头痛、呕吐无显著差异(P〉0.05),而腰背疼痛与皮肤受压情况,观察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腰椎穿刺术后给予平卧位与侧卧位交替的体位,可提高病人的舒适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腰椎椎体骨折内固定术后早期并发脓毒血症的原因.方法:报告2例腰椎椎体骨折经前外侧入路侧方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术后并发脓毒血症.结果:2例分别于术后第5、6天出现寒战、高热,伤后肛门一直未排气、排便,腰部切口红肿,挤压后有脓性分泌物溢出,恶臭,探查伤口内有脓腔,肌肉炎性坏死.分泌物送检有脓细胞及红细胞,血培养、分泌物培养有细菌生长.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并反复冲洗脓腔,同时予庆大霉素盐水纱布填塞低位引流等综合治疗,伤口愈合出院.随访1.2~2年,感染未复发,椎体无破坏,内固定钢板螺钉无松脱.结论:脊柱内固定术后深部感染处理不当可能导致瘫痪、死亡等严重后果,因此预防非常重要.提高手术操作技巧,注意无菌操作,加强围术期处理,术后注意引流通畅,以避免脓毒血症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改良拔尿管法在腰椎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我院120例进行腰椎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留置尿管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改良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拔尿管法,改良组采用改良拔尿管法。比较两组的排尿顺畅情况、尿管留置时间、术后首次排尿时间、术后首次排尿量、肉眼血尿率、尿隐血试验阳性率、疼痛程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拔除尿管后,改良组的排尿顺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改良组的尿管留置时间、术后首次排尿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首次排尿量多于对照组(P<0.05)。术后首次排尿时、拔除尿管24 h后,改良组的肉眼血尿率及尿隐血试验阳性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拔除尿管后,改良组的疼痛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P<0.05)。拔除尿管24 h后,改良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改良拔尿管法在腰椎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排尿顺畅情况,缩短尿管留置时间、术后首次排尿时间,增多术后首次排尿量,减少痛苦,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腰椎内固定术后晚期不典型感染的病因、诊断及处理方法。方法:对3例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迟发性感染患者回顾性研究,综合考虑患者出现不典型性症状的病史、症状、体征及治疗方法,结合辅助检查加以确诊并给予适当处理,获得一定的治疗经验。结果:经保守或手术治疗局部及全身不适症状消失,化验检查恢复正常。结论:腰椎内固定手术存在迟发性感染的并发症,术前应充分考虑预防,术后严密观察并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11.
后凸畸形为强直性脊柱炎(AS)病变后期造成的继发性姿势改变,脊柱在矢状面上的畸形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998年7月-2004年12月,我院脊柱外科实施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矫正内固定术78例,通过配合深感满意的手术体位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优质的体位护理是保证患者手术安全,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矫治效果的关键,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袁湘娥 《当代护士》2009,(10):67-68
目的探讨腰椎内固定术后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的最佳使用时机。方法将择期行全麻手术的,且术后送入麻醉后恢复室(PACU)复苏的腰椎内固定术患者98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患者在苏醒和拔除气管插管后使用PCIA;观察组患者在术后全麻未苏醒时立即使用PCIA,观察2组患者术后1h内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术后24h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及麻醉苏醒期情绪状况。结果2组患者术后1h内苏醒期心率和平均动脉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6h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麻醉苏醒期情绪状况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腰椎内固定术后患者术毕全麻未清醒时立即使用PCIA,患者苏醒期镇痛充分,生命体征平稳,安静合作,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动态监测腰椎内固定术后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探讨其对术后早期感染的诊断意义。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脊柱外科行腰椎内固定手术患者60例,分为感染组(A组,30例),非感染组(B组,30例),术后行CRP动态监测(术后1个月),观察CRP水平的变化规律。结果所有患者术后CRP水平均升高,B组患者在术后3d达到峰值,14d时回落至正常水平;A组患者中12例CRP持续升高,18例术后7d逐渐下降,2周后再次升高。结论腰椎内固定术后,通过动态监测CRP,能够发现术后早期感染,并可作为判断感染是否得到有效控制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五步起床法在腰椎内固定术患者术后初次离床活动中的运用价值。方法按照患者意愿,将360例腰椎内固定术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五步起床法锻炼。记录两组术后初次离床昏厥发生情况、引流管脱落情况和肠蠕动功能恢复时间,并进行疼痛程度分级和护理满意度比较。结果观察组术后初次离床活动昏厥、引流管脱落发生率、肠蠕动功能恢复时间和总疼痛率分别为1.11%、0.56%和(43.7±8.5) h、62.78%,均低于对照组( t 或 X2=4.595、4.594、5.361、7.540,P <0.05)。观察组护理满意率为95.56%,高于对照组(X2=7.942,P<0.05)。结论在腰椎内固定术患者中运用五步起床法,可以显著降低术后初次离床活动昏厥发生率、引流管脱落发生率以及疼痛发生率,并且缩短胃肠蠕动功能恢复时间,提升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率,值得在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5.
林丽嫚 《当代护士》2015,(12):141-142
总结10例腰椎内固定术后伤口愈合不良患者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护理体会,包括患者的心理护理、引流过程中的相关护理、饮食护理及功能锻炼指导等。认为精心的护理对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促进其伤口修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患者实施优质护理的经验。方法选取江苏省南通市中医院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手术室收治的62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手术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术中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按照临床护理路径进行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手术患者综合干预前后的疼痛评分、手术治疗情况、手术疗效、医生及患者满意度、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综合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可降低手术患者术后疼痛评分,提高手术患者的术后安全性,增加手术患者及医师对护理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腰椎穿刺(下称腰穿)是临床上脑部疾病患者诊疗中常用的重要手段之一,而术后卧位和翻身时间的长短影响到患者舒适度改变及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本文对2003年9月至2008年7月106例腰穿术后患者两种卧位方法进行了比较观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腰椎穿刺术后体位管理对病人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腰椎穿刺术后头痛的影响因素,对护理常规规定的腰椎穿刺后采取去枕平卧4~6 h提出质疑.许多研究表明,腰椎穿刺术后垫枕、侧卧或俯卧位均不会增加头痛的发生率,卧床时间长短对头痛也无明显影响,而采取去枕平卧可导致压疮、腰背痛等不适.因此,腰椎穿刺术后去枕平卧可能并非必需.  相似文献   

19.
肌内注射舒适体位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探讨肌内注射的最舒适体位。方法对410例(共1045例次)肌内注射病人采取自身对照法,每例病人至少注射2次,交替取传统的侧卧位肌内注射体位即侧卧,上腿伸直,下腿弯曲(传统体位)和改进后的体位即侧卧,上腿弯曲,下腿伸直(改良体位),采用简化Mcgil疼痛评分表和自制的卧位舒适评定表进行评定,对比两种不同注射体位注射时病人的疼痛和舒适程度。结果两种体位的疼痛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314),但两种体位的舒适度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001),病人感觉采取改良体位注射较为舒适。结论上腿弯曲、下腿伸直的侧卧注射体位较传统的上腿伸直、下腿弯曲的体位更加舒适,较易为病人接受。  相似文献   

20.
侧卧位腰椎穿刺术(以下简称腰穿)后,需去枕平卧6 h, 以防止术后头痛的发生[1], 这是国内科教书数十年不变的规定.但国际上存在相反的观点,认为腰穿后卧床时间过长会给患者带来很多的并发症,如腰酸、腹胀、尿潴留、失眠等不适症状[2-4].本研究通过循证方法探讨体位护理对腰穿术后患者并发症防治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