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强化呼吸训练联合门德尔松手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
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数字随机抽签法将病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方法加门德尔松手法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强化呼吸控制训练。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采用吞咽造影检查(VFSS)、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SSA)、功能性经口摄食评估(FOIS)、临床疗效评估2组患者吞咽障碍改善情况。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VFSS评分、SSA评分、FOIS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VFSS评分、SSA评分、FOIS分级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后实验组VFSS评分、SSA评分、FOIS分级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结论:强化呼吸训练联合门德尔松手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王魏伟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28(12)
目的 观察呼吸控制能力的强化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的疗效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常规吞咽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呼吸控制能力训练,每天1次。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和藤岛“吞咽障碍临床疗效评价标准”评估患者吞咽功能。结果 经过4周训练,观察组“饮水试验”显效率(76.67%)优于对照组(50.00%),摄食吞咽评分(8.11±0.87)分显著高于对照组(6.32±1.42)分,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强化呼吸控制训练能促进脑卒中后吞咽功能的改善,值得临床治疗中应用和重视。 相似文献
3.
生物反馈配合门德尔松手法对脑卒中合并假性球麻痹致吞咽障碍的康复治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以生物反馈配合门德尔松手法为主的综合康复疗法对脑卒中患者假性球麻痹致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致吞咽障碍患者64例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3例),对31例治疗组施以生物反馈配合门德尔松手法为主的综合康复疗法对吞咽障碍进行康复训练,并与33例对照组以生物反馈配合综合康复疗法对吞咽障碍进行康复训练的患者进行疗效比较。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用洼田俊夫饮水试验评价吞咽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吞咽功能比治疗前有明显改善,经秩和检验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患者的吞咽功能显著优于对照组,经秩和检验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通过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实施以生物反馈配合门德尔松手法治疗为主的综合康复训练,可以提高患者的吞咽功能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武汉市中医医院于2011年2月至2013年1月住院治疗的87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以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仅采用吞咽训练治疗,观察组(45例)采用针灸联合吞咽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3%)显著高于对照组(76.2%)(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5.6%)显著低于对照组(33.3%)(P<0.05)。结论针灸联合吞咽训练治疗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吞咽功能训练联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我院康复医学科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8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应用洼田氏饮水试验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吞咽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09±0.72)分vs (4.10±0.71)分,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分为(1.40±1.11)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8±0.97)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37/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5%(33/4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吞咽功能训练联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吞咽障碍,促进吞咽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吞咽障碍治疗仪联合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10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两组均常规进行神经内科药物治疗,观察组增加吞咽障碍治疗仪联合吞咽训练治疗。对两组治疗前、治疗后洼田饮水测试及滕岛一郎吞咽功能评分、临床疗效评定。结果:住院治疗15 d后,观察组洼田饮水评级及滕岛一郎吞咽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临床疗效比较,两组吞咽功能均提高,但观察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吞咽障碍治疗仪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吞咽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强化呼吸训练对老年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肺功能的影响。 方法 收集2012年1月-2015年2月襄阳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老年卒中合并吞咽障碍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5)和实验组(n=35)。对照组进行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实验组进行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基础上,同时进行强化呼吸训练,1次/d,6次/周,共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分别对2组患者吞咽功能进行评定分级,同时测定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及呼气峰值流速(PEF)评定肺功能。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FVC、FEV1及PEF较治疗前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P<0.05),且实验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显著,组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强化呼吸训练结合吞咽功能训练能明显改善老年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呼吸功能,随着呼吸功能的改善,吞咽功能改善的有效率明显提高,且方法及操作简便可行,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8.
王龙华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9(8)
目的 观察VitalStim电刺激联合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及吞咽训练。在此基础上,治疗组予以VitalStim电刺激治疗。在治疗4周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和摄食-吞咽功能评分评估患者的吞咽功能。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洼田饮水试验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于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摄食-吞咽功能评分均有明显改善,且治疗组患者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italStim电刺激联合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优于单纯的吞咽训练,更有利于吞咽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Vitalstim吞咽障碍治疗仪联合综合性吞咽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住院的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的患者82例纳入本研究,分为2组,治疗组(41例)应用Vitalstim吞咽障碍治疗仪联合综合性吞咽功能训练,对照组(41例)仅进行综合性吞咽功能训练。对患者治疗前、后采用日本洼田俊夫饮水试验进行吞咽障碍分级比较。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吞咽障碍分级1~5级依次为0、0、29.3%、36.6%、34.1%,治疗后依次为34.1%、34.1%、17.1%、9.8%、4.9%;对照组治疗前吞咽障碍分级1~5级依次为0、0、31.7%、34.1%、34.1%,治疗后依次为17.1%、22.0%、26.8%、19.5%、14.6%。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疗效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Vitalstim吞咽障碍治疗仪联合综合性吞咽功能训练,能够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民康医学》2019,(22)
目的:探究强化呼吸训练联合吞咽训练及电刺激治疗在老年卒中后吞咽障碍康复中的效果。方法:选取106例老年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电刺激治疗、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强化呼吸训练,比较两组疗效及误吸程度。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吞咽功能总有效率为90.57%,高于对照组的73.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Rosenbek误吸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卒中后发生吞咽障碍的老年患者进行强化呼吸训练可促进吞咽障碍的康复,降低误吸程度,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体外膈肌起搏联合呼吸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和呼吸功能以及卒中后相关性肺炎(SAP)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2月在嘉兴市第二医院康复医学中心住院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吞咽训练和呼吸训练,联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接受体外膈肌起搏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对两组患者进行吞咽功能评定[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功能性经口摄食分级评估(FOIS)]和呼吸功能评定[用力肺活量(FVC)、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峰值呼气流速(PEF)],并计算两组患者SAP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SSA及FOIS评分均优于治疗前,且联合治疗组治疗后SSA及FOI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VC、FEV1和PEF均优于治疗前,且联合治疗组FVC、FEV1和PEF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SAP发生率分别为6.7%和2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5)。结论 体外膈肌起搏... 相似文献
13.
14.
早期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康复训练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将36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训练组20例和对照组16例,训练组患者除给予内科常规治疗外进行吞咽障碍康复训练,对照组仅采用内科常规治疗,治疗4周后对比分析两组的疗效。结果训练组经过4周的康复训练,吞咽功能明显改善,吞咽障碍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组20例患者中显效10例,有效7例,无效3例;对照组16例患者中显效1例,有效8例,无效7例,两组患者的疗效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康复训练能明显提高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的生物反馈联合吞咽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评价。方法将124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生物反馈联合吞咽功能训练进行2周和4周的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吞咽功能训练进行2周和4周的治疗。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4周进行吞咽功能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吞咽功能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401)。治疗2周后,观察组和对照组吞咽功能评定同样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138)。经过4周治疗后,观察组的吞咽功能评定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3)。结论生物反馈联合吞咽功能训练优于常规的吞咽功能训练,且治疗4周后的生物反馈联合吞咽功能训练疗效优于2周后的生物反馈联合吞咽功能训练,说明治疗效果与治疗时间的长短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采用针刺结合吞咽训练的治疗效果以及吞咽功能恢复情况.方法 随机选取该院2014年2月—2016年10月收治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分为结合组和参照组,每组50例.结合组给予针刺结合吞咽训练治疗,参照组仅采用吞咽训练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结果 显示结合组总治疗有效率为88.00%优于参照组66.00%,且结合组洼田氏饮水试验评价量表和藤岛一郎吞咽评价标准评分优于参照组,对比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结合吞咽训练治疗比单独的吞咽训练疗效更好,可提升患者吞咽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电针配合手法治疗脑卒中后遗症吞咽障碍2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吞咽困难是一种常见的脑卒中后遗症,临床症状表现为:食物从口腔输送到胃的过程发生障碍.脑卒中后遗症吞咽障碍一般系指脑神经系统损伤后引起的吞咽困难,除了口、咽、食管、延髓病变,还有假性延髓麻痹.治疗吞咽困难的目的是预防吸入性肺炎、重建吞咽功能及避免饮食摄取不足.我们自2008年1月至今,运用电针配合手法治疗脑卒中后遗症吞咽困难2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治疗的理想疗效.方法 将128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64例,综合康复组采用基础训练+摄食训练+吞咽治疗仪治疗,功能训练组采用基础训练+摄食训练+针刺治疗.结果 治疗后14 d综合康复组吞咽能力较功能训练组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综合康复疗法可明显促进患者脑卒中后吞咽能力的恢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常见的合并症之一,主要见于球麻痹和假性球麻痹的病人,单侧皮质脑干束受损者也可出现一过性的吞咽功能障碍,发生率高达16%—60%。吞咽功能障碍可通过饮水试验和咽唾沫试验观察有无呛咳进行简单筛选。另外,因有约30%~40%的吞咽障碍患者无呛咳,还应检查三叉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及舌下神经有无异常,或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