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冠心病是慢性炎症性疾病,但该疾病的抗炎治疗药物发展步履维艰.近年研究显示长期使用秋水仙碱可降低急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本文就秋水仙碱对冠心病病理生理的影响,以及近年来重要的临床研究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2,(6):606-610
秋水仙碱具有悠久的使用历史, 被广泛用于治疗和预防痛风发作、家族性地中海热和心包炎。近年来其在治疗冠心病方面也显示出了潜在的作用。秋水仙碱主要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功能, 发挥抗炎和抑制免疫作用;同时, 通过阻断微管形成, 抑制细胞有丝分裂, 发挥抗纤维化作用。近年的研究表明, 秋水仙碱尚具有一定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多项大型临床试验表明, 长期使用低剂量秋水仙碱对急性和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血管结局都有较好的影响。本文对秋水仙碱的药理作用、近年来其在防治冠心病领域的重要临床研究进行综述, 并对秋水仙碱成为一种有价值的、廉价又安全的冠心病防治药物的可能性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3.
他汀类药物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应用 总被引:87,自引:2,他引:87
高润霖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8):635-636
他汀类药物用于冠心病一级预防 (WOSCOPS)和二级预防 (如 4S ,CARE ,LIPID等 )大规模临床试验显示其可明显降低冠心病事件的发生率 ,即使在平均胆固醇水平的冠心病患者也可收到显著裨益。临床研究结果显示 ,他汀类药物治疗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基线水平及治疗后水平如何 ,对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只产生很少影响。他汀类药物的非降脂作用如稳定斑块 ,改善内皮功能 ,减少炎症反应和抑制血栓形成等作用 ,显然也与心脑血管事件的降低相联系。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的病理生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 ,各种… 相似文献
4.
既往大量研究表明炎症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抗炎治疗一直是冠心病研究领域的热点.近年几项大型临床研究发现秋水仙碱可预防冠心病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预后,但同时秋水仙碱在临床应用中也存在诸多争议.现就秋水仙碱在冠心病防治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存在的争议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正>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即使在应用包括阿司匹林和噻吩并吡啶类双联抗血小板聚集等标准药物治疗下仍然有高心血管事件复发风险,导致心血管事件复发的部分原因是凝血的过度激活。正基于此,近20余年来ACS的口服抗凝治疗成为研究热点。研究报道,在应用阿司匹林的基础上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改善了 相似文献
6.
研究表明,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可以作为一种新的心血管危险性评估标志物,指导急性冠脉综合征以及冠心病二级预防的危险分层。本文就其在心血管病危险分层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1980年FttChgott等”’在血管内皮细胞中发现的血管内皮舒张因子(EDRF)具有舒张血管、降低血压、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血小板粘附等重要的生理作用,现已证实就是NO。近年来,人们对NO在心血管系统中的分布、生理功能及心血管病中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IN0生理作用NO是由L一精氨酸(L-Arg)和分子氧在NO合成酶(NOS)催化下生成的,NOS则是NO生成的关键酶,NO的半衰期仅约6S,迅速转化为较稳定的代谢产物亚硝酸/硝酸根离子(N07/NOI)。能合成和释放NO的细胞包括内皮细胞、白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肝细胞、… 相似文献
8.
冠心病的二级预防是指为防止冠心病患者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及病情加重而采用的非药物或药物干预措施。作为冠心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吸烟可通过引起血脂紊乱、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等途径加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故在冠心病的二级预防中,戒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探讨吸烟在冠心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及戒烟后冠心病患者的获益以说明其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白介素-18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血清白介素 18(IL 18)水平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 0 0 3年 6月至2 0 0 4年 1月入选本院心脏科门诊和住院患者 88例 ,其中冠心病患者 70例 ,非冠心病者 18例 ,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组、稳定型心绞痛 (SAP)组及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IL 18,放射免疫平衡竞争法检测白介素 6 (IL 6 )。应用SPSS11.0进行统计分析 ,P <0 .0 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 血清IL 18,6在AMI组和UAP组显著高于SAP组和对照组 (P <0 .0 1) ;血清IL 6水平在AMI组、UAP组和SAP组之间均具有显著差异 (P<0 .0 1) ;相关性分析显示IL 18,6与射血分数 (EF)均呈显著负相关 (IL 6 ,r=- 0 .70 7,P <0 .0 1;IL 18,r =- 0 .717,P <0 .0 1) ,IL 18与IL 6呈显著正相关 (r=- 0 .92 0 ,P <0 .0 1)。结论 IL 18可以反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严重程度和稳定性状态 ,可作为监测病情的临床生化指标 ,推测其与IL 6、EF可同作为冠心病心血管事件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我国女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二级预防药物使用现状。方法: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34家协作医院,从2012年4月15日起,各协作医院连续入选符合标准的住院ACS病例≥90例,共收集病例3 391例。患者出院后分别在3个月、6个月时对其进行随访,调查患者二级预防药物使用及预后情况。结果:(1)女性ACS患者平均年龄较男性大(66.0岁vs.60.4岁,P0.01);女性患者合并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和糖尿病的比例显著高于男性(分别为76.0%vs.65.3%,43.8%vs.35.8%,38.1%vs.32.7%,P值均0.01),女性吸烟率低于男性(5.2%vs.42.7%,P0.01)。(2)女性患者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比例低于男性(15.6%vs.29.5%,P0.01);女性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治疗的比例低于男性(42.1%vs.56.6%,P0.01)。(3)女性患者二级预防药物的使用率低于男性,其中氯吡格雷和ACEI/ARB的使用率分别低13.0%和10.2%;二级预防药物联合使用率较男性低17.9%。(4)除阿司匹林外,女性患者二级预防药物未使用原因主要是医生未处方(未处方率49.6%~80.4%);阿司匹林自行停药的比例占1/3。(5)与男性患者比较,女性患者出院6个月时LDLC和血压控制达标率低、再住院率和病死率高,但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结论:与男性ACS患者比较,女性ACS患者年龄大,合并的危险因素多;二级预防药物的使用率较男性低;我国住院女性ACS患者指南推荐药物的应用尚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多因素参与的疾病,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炎症反应在其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炎症反应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性的重要因素.炎症因子可通过参与动脉粥样斑块形成;促进粥样斑块的不稳定和破裂及促进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等多种途径作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2.
13.
细胞因子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理演进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为前期基础病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AS)的严重并发症 ,它是以冠状动脉内皮下不稳定AS斑块突然破裂、出血及血栓迅速形成 ,导致冠状动脉不同程度急性狭窄及血流下降为基本病理特征的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包括冠状动脉完全阻塞造成的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 (AMI)、冠状动脉不完全阻塞造成的非ST段抬高AMI与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表明 ,AS斑块中炎症细胞的浸润及其分泌的炎性细胞递质 ,特别是一些细胞因子在ACS的病理演进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些细胞因子在ACS的发生、发展、治疗以及… 相似文献
14.
传统观点认为粥样硬化是与年龄相关的血管的老化过程。然而 ,在 2 0世纪 70年代 ,一些证据提示动脉粥样硬化是血管对损伤的一种生化反应过程[1] 。最近 ,Ross等[2 ] 提出粥样硬化是由于血管损伤 ,继以炎性 -纤维增生反应 ,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在这个过程中 ,大量的生长因子、细胞素以及调节血管的分子微粒共同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现就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关系血管、心脏对损伤的应答反应产生炎症。血管损伤导致炎症 ,进而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及冠状动脉疾病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与血脂水平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2年3月—10月佛山市中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及胸痛中心经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确诊的ACS病人120例。按照ACS类型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19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组47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组54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病人血清FGF-23水平。采用Gensini评分评价ACS病人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通过Pearson法分析血清FGF-23水平与血脂水平和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CS病人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危险因素。结果:3组糖尿病史、吸烟史、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脂蛋白(a)[Lp(a)]、FGF-23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STEMI组均高于NSTEMI组与UA组,NSTEMI组高于U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 相似文献
16.
<正>与金属裸支架比较,药物洗脱支架再狭窄发生率明显下降,但绝对数量不可忽视,支架再狭窄已成为当今冠心病PCI面临的重要课题。既往文献对支架再狭窄的概念、分型等做出讨论,本研究仅对支架再狭窄研究新进展做出综述。1病生理研究1.1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例(NLR)炎症在支架再狭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NLR提供了评价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炎症状态和预后的方法。NLR>2.73预测支架内再狭窄敏感性为80%,特异性为75%,高NLR 相似文献
17.
冠心病患者血清P选择素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炎性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中起关键性作用。P选择素作为炎症标记物越来越引起重视,它介导活化血小板、内皮细胞与白细胞等的黏附密切相关。有研究显示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一个分子标志。本研究通过检测血清P选择素在冠心病患血清中的变化,探讨P选择素的水平变化作为临床判断和预测冠心病,特别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可能性。[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免疫炎症性疾病。目前与T淋巴细胞相关的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在冠心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已成为研究热点,近年来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动脉粥样斑块和外周血中发现了一种不同寻常的T细胞——CD4+CD28-T细胞,并发现CD4+CD28-T淋巴细胞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可持续存在,且与预后有关,同时可能成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治疗的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9.
护士在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英毅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2005,5(6):795-797
目的探讨护士在冠心病二级预防中的作用。对象和方法研究对象包括行冠装动脉搭桥术(CABG)或经皮冠状动脉搭桥术(PTCA)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肌缺血患者。护士随访调查入选对象的人口统计学特点、心血管危险因素存在与否、对存在的危险因素处理与否,判定病人是否知道自身存在的危险因素以及危险因素的处理措施,并且确认该项是由谁告知病人的。结果在吸烟、超重、高血压、高血脂、无或很少体力活动的病人中,分别有75%、36%、67%、61%、49%的患者被告知所存在的危险因素及其处理措施,这些信息是由护士告知的患者占14%(降脂)-23%(增加体力活动),而由医生告知的患者占55%(降脂)-71%(戒烟)。结论护士在冠心病患者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二级预防中贡献较小,提示护士应该在这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进展缓慢的系统性良性病变,但如在此基础上粥样斑块破裂并发血栓形成,则产生局部性病变呈突发性加剧,尤其是冠状动脉突发性病变,则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发生。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动脉粥样硬化已被广泛认可是进展中的炎症反应。触发炎症并促使动脉粥样的形成,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有效进行炎症干预、防止和延缓动脉粥样的发生则可有效降低心脏不良事件(ACS等)的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