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联合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2例RDS患儿按简单随机方法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PS联合NCPAP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单独应用NCPAP治疗。结果 2组治疗后血气分析结果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均P<0.05),治疗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组治愈率较对照组高,住院时间、病死率、机械通气应用率、肺部感染及气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采用PS联合NCPAP治疗RDS,能迅速有效地改善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时间,降低病死率及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机械通气的应用。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2.
许浩 《吉林医学》2013,34(24):4922-4923
目的:探讨CPAP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方法:选择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共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综合性治疗措施。两组均给予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观察组同时给药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pH值、PaO2和PaCO2改变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pH值、PaO2和PaCO2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PAP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显著,能够显著改善患儿预后,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与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预防性应用。方法将58例高危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nCPAP组30例.生后2h内预防性应用nCPAP,PS组28例,生后2h内预防性应用PS。结果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率、病死率,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使用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时间及氧气使用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CPAP组气胸的发生率较PS组高;其他临床并发症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nCPAP的应用是预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另一良好选择,但需重视并积极预防nCPAP导致的气胸。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医学》2017,(2):103-105
目的评估经鼻气道正压通气(Nose continuous Post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o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东莞市人民医院2014-06—2016-06间新生儿科收治的159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做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儿分为研究组79例与对照组80例。研究组患儿在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基础上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对照组患儿临床应用常规机械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患儿不同时间点动脉血气指标变化。结果两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均较治疗前动脉血气指标改善(P<0.05),两组患儿治疗过程中各时间点动脉血气指标改善情况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的感染、气道损伤、气压伤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少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应用经鼻气道正压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疗效确切,有效改善患儿动脉血气指标,有效避免通气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几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分析持续正压通气(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采用CPAP机械通气,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PaO2/FiO2)及pH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经24h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均优于治疗前,且24h治疗后观察组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CPAP联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分析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以及常规机械通气结合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选择12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将其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61例进行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结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对照组59例进行常规的机械通气结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对研究组以及对照组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治疗成功55例,治疗成功率为90.2%;对照组治疗成功49例,治疗成功率为83.1%;两组的治疗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出现8例肺部感染,3例气胸,故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6%;研究组出现2例肺部感染,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研究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结合肺表面活性物质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适合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经胃管微创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LISA)技术联合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N)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6例RDSN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1例)和研究组(45例)。对照组予气管插管-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INSURE)治疗,研究组予LISA技术联合NCPAP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气指标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8.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O2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CO2和FiO2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8.89%,低于对照组的26.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ISA技术联合NCPAP治疗RDSN效果较好,可改善患儿血气和呼吸指标。  相似文献   

8.
郭静 《吉林医学》2022,(2):433-434
目的:观察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患儿接受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联合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20年12月40例NRDS患儿纳入研究,按早、中、晚三个治疗时机,分为0~4h给药组、4~8h给药组,8h后给药组;0~4h给药组13例在出生后0~4h给药,4~8h...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气管内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PS)联合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疗效及动脉血气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7年6月郏县人民医院治疗的NRDS患儿74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7例。对照组采用CPAP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气管内注入PS治疗。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2 h血气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氧合指数(PaO_2/FiO_2)、pH值]变化,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PaO_2、PaCO_2、PaO_2/FiO_2、p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12 h两组患者上述指标优于治疗前,观察组患者PaO_2、PaO_2/FiO_2、pH值高于对照组,PaCO_2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1.89%)高于对照组(70.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5.41%)低于对照组(27.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管内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动脉血气指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鼻塞式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方法:对本院40例确诊为NRDS的病例早期给予N-CPAP,并联合固尔苏或珂立苏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临床表现、血气指标及胸片的变化。结果:37例患儿经N-CPAP及PS治疗后呼吸困难明显改善,血气PaO2上升,PaCO2下降,X线胸片明显好转。结论:早期给予N-CPAP并联合PS治疗NRDS疗效显著、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HHFNC(加热湿化高流量鼻导管辅助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效果。方法以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入本院治疗的96例NRDS患儿为研究主体,分成A组和B组,均为48例。A组给予HHFNC治疗,B组给予常规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A组的血气分析指标均优于B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A组的临床指标均优于B组,对比有差异显著(P<0.05)。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25%,B组为20.83%,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为NRDS患儿行HHFNC治疗可改善其血气分析指标,减少并发症情况,并能缩短其治疗时间,具有较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地塞米松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防治早产双胎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RDS)的作用。方法 :9对 1 8例早产双胎儿 ,分为第一出生双胎儿组 (FBG)和第二出生双胎儿组 (SBG)。出生前母亲静脉注射地塞米松三剂 ,双胎儿出生后 4小时内气管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观察用药剂量和用药后血气变化 ,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情况及其转归。结果 :第一出生组和第二出生组平均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的量分别为 78.5± 2 3.9mg/kg和 79.5± 1 5 .9mg/kg ,t=0 .31 ,P >0 .0 5。两组的需氧时间分别为 8.2± 8.2天和 8.9± 8.4天。各有 1例需氧超过 2 8天。肺表面活性物质注入前后两组组内对比 ,pH和PaO2 差异显著 ,显示低氧血症和酸中毒纠正。FBG的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为 33.33% ,SBG的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为 5 5 .5 6 % ,存活率分别为 1 0 0 %和 88.89% ,总存活率 94 .4 4 %。结论 :产前应用地塞米松和产后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能降低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率 ,提高生存率 ,肺表面活性物质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NCPAP联合PS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无创正压通气(NCPAP)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疗效。方法对23例呼吸窘迫的新生儿应用NCPAP联合PS治疗,并对其临床特点、血气分析进行分析。结果20例发绀和呼吸困难症状均有所减轻或消失。X线表现肺透亮度明显改善,或病变未进展。3例因病情加重改用CMV治疗,放弃1例,死亡2例。结论NCPAP联合PS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效果良好。用这种方法通过阻止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进展,降低了以后应用呼吸机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肺表面活性物质环甲膜穿刺用药结合持续正压经鼻辅助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8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随机分为气管插管给药组及环甲膜给药组,分别通过气管插管、环甲膜气管内注射肺表面活性物质100mg/kg,再联合经鼻持续正压(NCPAP)通气治疗。结果 两组患儿血气分析指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治愈率均超90%。结论 用24G静脉套管针经环甲膜注射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应用NCPAP治疗NRDS,同样能达到传统的经气管插管给药的效果,且具有操作简单、对患儿干扰轻微、并发症少、可重复给药等优势。  相似文献   

15.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1例NRDS患儿气管内注入固尔苏,观察治疗前后临床效果、血气和X线胸片。结果11例患儿中9例呼吸窘迫症状明显减轻,应用PS后1 h PaO2明显升高,有8例(72.7%)两肺野透亮度明显改善,2例轻度改善,1例4级白肺无改善。结论PS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早期足量应用可取得明显临床效果,缩短病程,降低NRDS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肺表面活性制剂(PS)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我院48例NRDS患儿在给予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分成观察组(加固尔苏、猪肺磷脂,PS的一种)、对照组(未加PS),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儿肺功能和肺泡充气程度的变化。结果观察组临床有效率96.4%,死亡率、机械通气时间和胸部X线严重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用药后30min患儿血PaO2明显升高,血PaCO2明显降低,血pH由偏低变为正常,用药后48h,胸部X线片显示患儿肺野透亮度明显改善。结论固尔苏对NRDS有显著疗效,能安全、有效、迅速改善患儿的氧气交换和肺部病变。  相似文献   

17.
潘春梅  柯桦  陈若珊  唐渊 《河北医学》2007,13(3):314-316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早期给药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疗效的观察.方法:对19例患NRDS的极低出生体重儿给予PS治疗并同时进行临床对照实验.结果:NRDS患儿给药后24h PO2/FiO2较用药前明显改善,差异显著(P<0.05),呼吸机参数(除PEEP外)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对于极低出生体重儿NRDS,早期给予PS治疗可明显改善近期预后,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频震荡通气( HFOV)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 PS)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NRDS)的疗效和安全性,指导该病的治疗。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11月期间在新生儿科治疗的NRDS患儿70例,其中治疗组37例( HFOV),对照组33例(常频通气CMV),两组都给予PS和一般治疗。比较两组上机后的血气分析、上机时间以及合并症等指标。结果:与 CMV 组比较, HFOV组改善血气分析异常和下调给氧浓度更快,且并发症更少。结论:HFOV联合PS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明显,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26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采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治疗相关指标、血气分析指标[p H值、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 CO2)、动脉血氧分压(Pa O2)]、氧合功能指标[呼吸机有效指数(VEI)、氧和指数(OI)、Pa O2与吸入氧浓度比值(Pa O2/Fi O2)、呼吸指数(RI)]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4. 62%(123/130)比86. 92%(113/130)](P <0. 01)。试验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用氧时间均短于对照组[(71. 2±10. 9) h比(98. 3±16. 3) h,(27. 2±8. 6) d比(32. 7±10. 0) d,(79. 5±12. 1) h比(103. 6±17. 2) h](P <0. 01)。治疗后48 h,两组患儿Pa CO2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a O2、p H值较治疗前上升,但试验组下降(或上升)更显著,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1);治疗后48 h,两组患儿OI、RI值较治疗前下降,VEI、Pa O2/Fi O2值较治疗前上升,但试验组下降(或上升)更显著,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1);两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采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儿血气分析指标及氧合功能指标,缩短氧疗及机械通气时间,利于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对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及其影响机械辅助通气的方式。方法 96例NRDS患儿,根据是否应用PS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所需无创辅助通气与有创机械通气类型及应用PS前后的血气指标、气体交换指标、呼吸机参数、用氧治疗时间、有创无创通气治疗时间、总住院时间、呼吸机相关肺损伤(VALI)、病情恶化或死亡的发生率有无差异。结果治疗组应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24 h,治疗组在血浆酸碱度(pH)、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PaO2/吸入氧浓度(FiO2)、PaO2/肺泡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OI)的改善方面,均好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平均气道压(MAP)、吸气峰压(PIP)、FiO2的呼吸机参数调整方面,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用氧时间、经鼻持续气道正压(nCPAP)辅助通气治疗时间、气管插管机械通气+nCPAP治疗时间、存活者总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两组VALI发生率、病情恶化或死亡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