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对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ACL)手术中,经胫骨隧道与髌下前内侧入路建立股骨隧道的长度、角度进行比较.[方法]在140例ACL移植重建患者中,70例采用经胫骨隧道、70例经前内入路建立股骨隧道,术中记录股骨隧道长度,术后行膝关节前后位及侧位X线检查,测量股骨隧道在冠状面与内外髁连线及矢状面与股骨干轴线夹角,并使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胫骨隧道组及经前内人路组股骨隧道长度分别为(50.67±5.00) mm、(37.97±4.45) mm,后者股骨隧道长度短于前者,差异非常显著(P<0.01);冠状面股骨隧道角度两者分别为68.20°±6.92°;矢状面为45.45°±7.47°、32.81°±9.45°,无论在冠状面及矢状面,前内入路组股骨隧道角度均小于胫骨隧道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在关节镜下ACL移植重建手术中,采用前内入路制备的股骨隧道,长度短、角度小.它可以减小“雨刮效应”和“蹦极效应”发生的可能,最终获得更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OrthoPilot计算机红外线导航系统在合并膝内翻畸形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纳入自2018-01—2019-01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40例合并膝内翻畸形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20例采用OrthoPilot计算机红外线导航系统辅助手术(导航组),20例采用常规髓内定位技术(常规组)。结果 4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4(12~36)个月。导航组手术时间较常规组短,术中出血量较常规组少,术后12个月膝关节遗忘程度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摄X线片测量髋-膝-踝角、冠状面股骨组件角、冠状面胫骨组件角、矢状面股骨组件角、矢状面胫骨组件角,与理想状态下各角度的偏移值均4°,且导航组上述参数偏移值小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计算机红外线导航系统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合并膝内翻畸形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短期临床疗效可靠,患者下肢力线矫正更满意,假体组件安装的位置更加精确,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中经胫骨隧道与髌下前内侧入路建立股骨隧道的长度和角度。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1月至2009年11月收治的102例ACL重建手术患者资料,其中50例采用经胫骨隧道建立股骨隧道(经胫骨隧道组):男39例,女11例;年龄15~49岁,平均(27.9±7.6)岁。52例采用经前内侧入路建立股骨隧道(前内侧入路组):男33例,女19例;年龄15~56岁,平均(30.5±10.7)岁。术中记录股骨隧道长度,术后行膝关节前后位及侧位X线片检查,测量股骨隧道在冠状面与内、外髁连线及矢状面与股骨干轴线的夹角,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经胫骨隧道组股骨隧道的平均长度[(50.9±5.0)mm]长于前内侧入路组[(37.8±4. 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083,P=0. 000);经胫骨隧道组冠状面股骨隧道角度(68.6°±7.0°)、矢状面股骨隧道角度(45.1°±8.1°)均大于前内侧入路组(49.8°±7.7°)、33.7°±9.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 874,P=0. 000;t =5. 877,P=0. 000)。 结论关节镜下ACL重建术中,采用前内侧入路制备的股骨隧道长度短、角度小。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二次关节镜检查移植物的情况比较两种股骨隧道止点在单束前交叉韧带(ACL)解剖重建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按照股骨隧道止点不同将行单束ACL解剖重建术的患者分为A组[选择前内侧束(AM束)的解剖中点作为股骨隧道止点,38例]和B组[选择AM束与后外侧束(PL束)的交界点作为股骨隧道止点,35例]。术后12个月拆除胫骨门型钉时行二次关节镜检查,记录两组移植物的情况。采用Lysholm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两组均未发生移植物断裂等并发症。术后12个月,移植物松弛率A组明显低于B组(P<0.05);移植物的张力及滑膜覆盖分型情况A组明显优于B组(P<0.05)。术后12个月Lysholm评分两组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且A组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 单束ACL解剖重建时,与选择AM束与PL束的交界点作为股骨隧道止点相比,选择AM束的解剖中点更利于移植物的滑膜覆盖和张力的良好保持,可为膝关节提供良好的前向及旋转稳定性,进而延缓关节软骨及半月板的退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与3D打印个性化截骨导板辅助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精准度及有效性。方法对32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术前行患侧下肢全长CT扫描,将所获DICOM数据导入M3D软件中进行三维重建下肢全长,再进行计算机模拟截骨、假体安装、假体大小与位置测量,再基于CAD设计结果,采用3D打印制作个性化膝关节截骨导板。评估CAD设计的假体大小与术中实际假体大小的一致性。术后行患肢膝关节CT扫描并重建,比较术后实际所得的下肢冠状面髋-膝-踝(HKA)角、假体冠状面股骨组件(FFC)角、假体股骨假体旋转角(PCA)、假体冠状面胫骨组件角(FTC)、假体矢状面胫骨组件(LTC)角与术前CAD设计值的差异,测量股骨远端、胫骨平台截骨厚度的术前CAD设计值与手术实际值的差异。结果术前假体大小与术中使用完全一致31例,准确率96.9%;术前HKA偏差为(4.6±1.3)°,术后HKA偏差(3.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61,P0.01)。术前及术后所得HKA角、FFC角、PCA角、FTC角、LTC角与术前CAD设计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股骨远端厚度(9.1±0.6)mm,术后股骨远端厚度(9.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02,P0.05)。术前胫骨截骨厚度(8.9±1.2)mm,术后胫骨截骨厚度(8.6±1.7)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02,P0.05)。结论计算机辅助设计与3D打印个性化截骨导板辅助TKA术具有较高精准度,该方法可提供精准的TKA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研究针对中国人骨盆三维形态进行髋臼下部螺钉的位置研究。方法选择2013—2018年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因非骨盆疾病需要进行骨盆CT扫描的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2例(44髋),平均年龄(33.5±5.1)岁;女性33例(66髋),平均年龄(35.1±5.6)岁。将CT图像进行3D重建,标记髋臼下部骨皮质及髓腔,自动生成最贴合髓腔的圆柱体,此圆柱体代表髋臼下部螺钉需通过的最狭窄处,延长圆柱体,穿出骨盆入口处皮质,圆柱体的轴与骨盆皮质交点代表钉道入口,此交点用于测量钉道入口位置,圆柱体的轴用于测量钉道角度和钉道长度。标记骨盆入口平面和骨盆冠状面、矢状面。测量钉道在骨内的长度。测量髂前上棘到耻骨联合的距离A,耻骨联合到钉道入口的距离B,计算A/B。测量骨盆入口平面上钉道与矢状面的夹角,矢状面上钉道与骨盆入口平面的夹角,冠状面上钉道与矢状面的夹角,矢状面上钉道与冠状面的夹角。比较男性与女性钉道位置的差异,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7%的男性研究对象不存在钉道,36%的女性研究对象不存在钉道。其余男性的钉道长度为(89.0±10.1)mm,女性为(83.6±8.7)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的钉道直径(4.3±1.0)mm,女性为(3.4±0.8)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骨盆入口平面上钉道与矢状面的夹角为(5.1±2.1)°,女性为(18.0±7.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矢状面上钉道与骨盆入口平面的夹角为(75.5±12.5)°,女性为(70.6±11.5)°,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冠状面上钉道与矢状面的夹角为(11.0±6.1)°,女性为(18.1±10.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矢状面上钉道与冠状面的夹角为(60.0±13.8)°,女性为(57.1±12.9)°,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A/B为(2.5±0.3),女性为(2.6±0.3),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男性更有可能存在髋臼下部螺钉的钉道,男性钉道长度和直径大于女性;男性骨盆入口平面上和冠状面上钉道与矢状面的夹角均小于女性,提示男性钉道更加平行于矢状面。与西方人相比,中国人存在钉道的人群占比较小,钉道的直径更小而长度更长。中国人钉道入口更加靠近耻骨联合,而西方人钉道更加平行于矢状面。  相似文献   

7.
小儿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造成肾积水的肾轴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UPJO)造成肾积水的肾轴旋转异常。方法通过CT增强检查及三维重建回顾分析近2年来两家医院50例UPJO合并肾积水的肾轴,测量其冠状面侧夹角(LA)、横切面后夹角(PP)、矢状面前夹角(AA)。结果 CT三维重建测量肾轴显示,肾内型肾盂,肾积水的肾轴旋转无明显异常。肾外型肾盂,积水未超过中线,肾轴冠状面侧夹角减小,横切面后夹角增大,矢状面前夹角无明显变化。肾外型肾盂,积水超过中线,肾轴冠状面侧夹角减小更明显,横切面后夹角减小(甚至水平状),矢状面前夹角无明显变化。结论 UPJO引起肾积水的肾轴有旋转异常,为手术入路的选择及异常旋转患肾的辩认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介绍使用MAKO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RTKA)操作的优化流程,并分析采用该手术流程进行手术的学习曲线。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8月至12月行MAKO RTKA的31例患者资料,其中1例因术中机械臂出现注册系统错误改为手动手术而剔除,其余30例引入提高手术室使用效率的优化流程,采用重叠操作的原则,逐步介绍手术操作具体流程。按手术时间顺序,每10个病例分为一组,统计三组止血带使用时间差异,比较术中股骨远端、胫骨近端截骨,股骨及胫骨冠状面夹角,股骨外旋角及胫骨后倾角差异。比较术前、术后髋膝踝角(HKA)。采用累积求和分析法(CUSUM)绘制RTKA学习曲线。结果:采用优化流程成功完成30例RTKA。三组止血带使用时间分别为(104.4±10.3)min,(87.3±5.6)min,(77.3±4.1)min,止血带使用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中股骨远端、胫骨近端截骨,股骨及胫骨冠状面夹角,股骨外旋角及胫骨后倾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KA由术前7.9°±5.9°,改善为术后1.6°±1.5°。CUSUM结果显示,经过11例手术后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10年随访,探讨经胫骨隧道(transtibial,TT)技术和经内侧入路(transportal,TP)技术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3月—2009年3月采用自体腘绳肌腱单束重建ACL的103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采用TT技术重建57例(TT组)、TP技术重建46例(TP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受伤至手术时间及术前轴移试验、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Lysholm评分、KT-2000双下肢胫骨前移距离差值(side-to-side difference,SSD)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0年使用Lachman试验评价关节前向稳定性,轴移试验评价膝关节旋转稳定性;采用KT-2000测量SSD。采用IKDC评分和Lysholm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MRI观察移植物愈合情况,测量胫骨及股骨隧道冠状位倾角。观察患者术后重返伤前运动水平的比例。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13年,平均11.5年。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膝关节屈伸活动受限,均未发现供区不适或移植物失效。MRI检查可见移植物愈合良好。术后10年两组患者IKDC评分、Lysholm评分、KT-2000 SSD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股骨和胫骨隧道冠状位倾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重返伤前运动水平的比例TT组为61.40%(35/57)、TP组为63.04%(29/4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9,P=0.87)。结论采用TT及TP技术重建ACL均能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脊柱后路去松质骨截骨术(vertebral column decancellation,VCD)应用于脊柱畸形翻修手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接受脊柱畸形翻修手术的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17~58岁(34.5±11.6岁),男12例,女8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6例,先天性半椎体后凸畸形4例,结核性脊柱侧后凸畸形4例,先天性侧后凸畸形3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3例。翻修手术距初次手术时间为5.6±3.3年(1~16年)。翻修术前10例冠状面失衡患者冠状面Cobb角45°~85°(64.2°±15.6°),17例矢状面失衡患者矢状面畸形后凸Cobb角75°~110°(92.7°±9.7°)。均在插管全麻下行VCD进行畸形矫正。记录患者翻修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等一般情况。所有患者翻修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均拍摄包括骨盆的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测量脊柱矢状面、冠状面Cobb角,冠状位顶椎偏移距离、双肩相对高度差,矢状面偏移距离、矢状位腰前凸角、胸腰段后凸角、骨盆倾斜角、骨盆入射角及骶骨倾斜角。采用SRS-22调查表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生存质量。结果 :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截骨椎体数量1.5±0.6个(1~2个)。手术时间为4~6.5h(5.3±0.7h),术中出血量为600~1300ml(830.0±150.5ml)。所有患者术中脊髓监测未发现在复位过程中有体感诱发电位(SEP)及运动诱发电位(MEP)异常变化,术中唤醒试验患者下肢运动感觉功能正常。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3例发生脑脊液漏,2例后凸畸形患者术后并发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围手术期未发生感染、呼吸衰竭、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其他并发症。住院时间13.9±2.4d。随访时间18~40个月(27.6±2.8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内固定棒断裂、螺钉松动及深部感染等并发症。冠状面和矢状面畸形获得良好矫正,术后1周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分别矫正至15.7°±4.9°、28.7°±8.7°。术后1周脊柱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顶椎偏移距离及双肩相对高度差、矢状面偏移距离与翻修术前比较均明显变小(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1周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除骨盆入射角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外,腰前凸角、胸腰段后凸角、骨盆倾斜角及骶骨倾斜角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1周冠状面Cobb角矫正率为(75.5±4.5)%,矢状面Cobb角矫正率为(63.5±5.7)%;末次随访时与术后1周比较,冠状面矫形丢失率为26.5%,矢状面矫形丢失率为34.1%。翻修术后6个月SRS-22量表功能、疼痛、外观、精神健康、满意度评分与翻修术前比较均明显增加(P0.05)。结论:VCD在脊柱畸形翻修手术中可重新恢复脊柱矢状面、冠状面的平衡和稳定,尤其在脊柱矢状面平衡的恢复中有良好的效果,同时可避免脊髓过度短缩、神经卡压等并发症,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后外侧入路与直接前方入路对解剖柄位置的影响及对股骨前倾角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纳入自2015年6月至2020年6月在我院由同一名医师使用解剖柄进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的108例共114个髋关节。患髋屈曲活动范围60°,下肢需延长2 cm,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30 kg/m~2,患者要求后外侧入路(posterolateral approach,PLA)者采用PLA手术入路,其余采用前方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DAA组共44髋,男性24髋,女性20髋;平均年龄(60.1±12.1)岁;PLA组共70髋,男性38髋,女性32髋;平均年龄(59.8±11.4)岁。患者仰卧位,CT扫描患侧(髂前上棘至胫骨结节),重建股骨三维图形,测量股骨假体柄在矢状面、冠状面及水平面的位置、前倾角,距小转子截骨距离及股骨头前后距离。结果术前DAA组股骨前倾角(23.2±10.4)°,PLA组股骨前倾角(27.7±10.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术后两组股骨前倾角分别为(28.5±11.5)°、(30.7±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1)。术后两组前倾角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两组假体柄矢状面夹角和矢状面夹角变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8,P=0.003)。术前前倾角与术后前倾角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DAA入路屈曲植入假体柄个数与PLA入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股骨头前后距离变化在两种入路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2)。结论术前股骨前倾角是影响术后前倾角变化的因素,手术入路不影响术后前倾角及股骨头前后距离的变化,而手术入路对假体柄在矢状面的位置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国产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RA-TKA)与传统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CM-TKA)治疗原发性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检索2015年1月至2023年4月期间Embase、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 查找比较RA-TKA和CM-TKA疗效的临床对照研究。根据标准进行文献筛选、质量评价及数据提取后, 应用Revman 5.3软件对文献数据进行Meta分析, 比较RA-TKA组和CM-TK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髋-膝-踝角(HKA)、HKA偏倚值、冠状面股骨组件角(FFC)、冠状面胫骨组件角(FTC)、矢状面股骨组件角(LFC)、胫骨外侧组件角(LTC)、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法(KSS)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膝关节活动度、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共纳入8项研究449例患者, RA-TKA组221例, CM-TKA组22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RA-TK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CM-TKA组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对骨盆肿瘤行半骨盆截肢后,应用废弃自体骨重建坐骨结节和骨盆环以恢复骨盆承重功能的可行性.方法 带双侧下肢骨的10具骨盆标本,测量坐骨结节至正中矢状面和经骶骨耳状面中心冠状面的垂直距离、坐骨结节至同侧的骶骨耳状面和耻骨联合的距离.测量股骨髁和胫骨平台的最大径,对股骨和胫骨进行CT扫描并纵向剖开,观察骨质分布情况.根据解剖测量结果,选择4具成人尸体标本,应用电子万能试验机对完整骨盆和重建标本进行生物力学检测,比较两者在0-500 N的垂直加压下的稳定性.结果 坐骨结节至正中矢状面和经耳状面中心至冠状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4.52±0.48)cm和(3.31±0.57)cm.坐骨结节至同侧骶骨耳状面和耻骨联合的距离分别为(11.75±6.19)cm和(15.72±5.19)cm.股骨髁最大斜径在外后至内前方向平均为(7.93±0.44)cm,胫骨平台的最大径在冠状面上,平均为(7.19±0.61)cm.股骨髁和胫骨平台主要为松质骨,股骨髁松质骨平均纵向长度为(6.24±0.22)cm,胫骨上端平均纵向长度为(5.64±0.18)cm.在生物力学试验中,重建骨盆的抗压缩能力较完整骨盆弱,但在载荷去除后,重建骨盆和完整骨盆均可恢复原来的状态,说明重建骨盆和完整骨盆同样为弹性良好的刚体结构,具有较好的即刻稳定性.结论 半骨盆截肢后,可应用废弃股骨或胫骨重建坐骨结节和骨盆环,为患者坐立和装配假肢提供力学支持点,以降低半骨盆截肢者的残废程度.  相似文献   

14.
下颈椎关节突关节的影像学观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测下颈椎关节突关节面的形态及其三维空间角度,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0例正常人行颈椎CT检查,螺旋CT三维重建后在横轴面、矢状面、冠状面上观察颈椎关节突关节面形态特点,并测量关节面的曲度、关节突关节角。结果:横轴面,C3上关节面及C7的下关节面直面形多见。C3、C4、C5Ⅱ型关节面曲度比较无显著差异,C5~C7关节突关节面曲度逐渐变小(P<0.05)。C3-C4、C4-C5、C5-C6、C6-C7、C7-T1关节突关节面与矢状面的夹角分别为91.98°±9.92°、96.64°±9.01°、99.46°±7.66°、94.20°±8.72°、94.83°±10.88°,C4-C5、C5-C6夹角较大(P<0.05)。冠状面,C6/7节段椭圆形多见,C2/3、C3/4节段圆形多见。矢状面,下颈椎C3~C7关节突关节倾角分别为52.09°±6.28°、48.14°±4.75°、45.81°±4.07°、55.65°±4.15°、58.32°±5.77°,C3、C6、C7与C5关节突关节倾角之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正常人下颈椎关节突关节形态在诸节段及横轴面、冠状面不尽相同。横轴面上,C3~C7的上关节面的方向逐渐从朝向正中矢状面转向外侧,渐渐与胸椎的小关节相适应,矢状面上,C3~C7的关节倾角均为锐角,且以C5为中心分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报告儿童症状性外侧盘状半月板患者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ment,ACL)形态及信号的变化特征。[方法]自2008年3月2012年5月经关节镜及核磁共振成像(magna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证实的儿童症状性外侧盘状半月板36膝(外侧盘状半月板组),以及经MRI证实的外侧半月板形态正常儿童35膝(对照组)被纳入本研究。应用GE Healthcare Centricity RIS/PACKS系统分别测量两组病例在MRI冠状面及矢状面上ACL长度、下止点宽度及体部宽度。比较两组病例ACL形态及信号变化的特征。[结果]外侧盘状半月板组冠状面ACL体部宽度明显小于对照组(t=3.733,P=0.001);而矢状面ACL长度、下止点及体部宽度及冠状面ACL长度、下止点宽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侧盘状半月板组正常ACL走行及形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x2=13.019,P=0.001);而外侧盘状半月板组在冠状面(x2=12.776,P=0.001)及矢状面(x2=10.271,P=0.001)异常ACL走行及形态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外侧盘状半月板组ACL异常信号发生率增高(x2=5.418,P=0.020)。[结论]儿童症状性外侧盘状半月板可以引发ACL的MRI影像上的形态改变和信号异常。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退行性脊柱侧凸(DS)患者的影像学特征,探讨与DS患者冠状面影像学参数与矢状面平衡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99例DS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和影像学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冠状位Cobb角、顶椎椎体/椎间盘的位置、侧凸的方向、顶椎旋转度、侧凸节段、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胸腰椎后凸角(TL)、骶骨角(SS)、骨盆倾斜角(PT)、骨盆入射角(PI)、矢状位垂直轴(SVA)和PI-LL。根据矢状面平衡情况将患者分为两组:失平衡组(A组),SVA5cm;平衡组(B组),SVA≤5cm,比较两组患者的人口学和影像学参数。结果:99例患者中女83例,男16例;年龄41~92岁(中位数为67岁);冠状位Cobb角10°~75°(中位数为23°);侧凸长度3~7个椎体(中位数为5个椎体)。顶椎最常见的位置在L2/3(81%),顶椎椎体旋转程度的中位数为Ⅱ度(Ⅰ~Ⅲ度)。冠状位Cobb角和侧凸节段相关(r=0.23,P0.005),和顶椎旋转亦相关(r=0.53,P0.005)。A组33例,B组66例;两组间年龄、LL、PT、冠状位Cobb角、顶椎旋转度和PI-LL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性别、TK、TL、SS和PI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DS患者冠状位Cobb角与侧凸节段和顶椎旋转间有相关关系;矢状位平衡和失衡患者的年龄、冠状位Cobb角、LL、PT和PI-LL均不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测量脊柱与内脏的测量参数心骶角在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上的数据,比较心骶角在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组间差异,并探索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纳入正常成人108例,男53例,女55例,年龄18~60岁,按照性别和年龄(18~44为青年,45~60为中年)分成四组:第一组为青年男性组(21例);第二组为中年男性组(32例);第三组为青年女性组(26例);第四组为中年女性组(29例)。将脊柱全长正位X线片上S1上终板中点和心脏冠状位最外侧点连线与重垂线之间的夹角定义为冠状位心骶角;将脊柱全长侧位X线片上S1上终板中点和心脏矢状位最前点连线与重垂线之间的夹角定义为矢状位心骶角。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角度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男女性别间角度差异,采用组内相关系数评估观测者间信度、观测者内信度以及测量的可重复性。结果:冠状位心骶角测值:青年男性组19.6°±2.8°,中年男性组20.6°±3.5°,青年女性组19.5°±3.6°,中年女性组20.8°±2.3°。矢状位心骶角测值:青年男性组17.0°±4.4°,中年男性组16.7°±4.3°,青年女性组14.7°±3.5°,中年女性组16.3°±4.8°。冠状位和矢状位心骶角在各组间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冠状位和矢状位心骶角在男女性别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评估观测者间客观信度、观测者内精确信度和测量的可重复性的组内相关系数在0.89~0.98之间(P0.05)。结论:中国汉族正常成人心骶角是一个解剖常数,具有良好的信度和可重复性,可以作为脊柱-内脏指标参与评估脊柱在冠状位和矢状位的平衡。  相似文献   

18.
计算机导航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下肢旋转对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比分析计算机导航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与标准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对假体旋转对线、术后下肢力线、假体位置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8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对照组采用标准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导航组采用计算机导航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CT测量两组患者术后股骨假体旋转角、胫骨假体旋转角、假体的联合旋转角及假体之间的相对旋转角;X线片上测量两组下肢冠状面力线,假体在冠状位、矢状位的位置.记录术后6周、6个月的膝关节活动范围、KSS评分、Oxford评分及髌股关节评分.结果 对照组和导航组术后股骨假体平均旋转角分别为1.51°±3.55°和-0.63°±3.04°,假体联合旋转角为2.85°±4.07°和0.28°±3.43°,假体之间的相对旋转角为1.44°±4.55°和-0.43°±2.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胫骨假体旋转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X线片测量结果显示,导航组下肢冠状面力线、股骨假体冠状面位置优于对照组.功能评分显示,术后6周导航组优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导航可以避免假体旋转不良,改善下肢旋转对线及冠状面力线,有助于术后早期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腰椎矢状面不平衡与关节突关节形态的相关性。方法纳入自2016-01—2018-12经CT检查确诊为L4椎体假性滑脱的30例作为滑脱组,纳入同期经CT检查无腰椎滑脱的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滑脱组与对照组椎体小关节角与椎弓根角。结果滑脱组与对照组左侧与右侧椎体小关节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滑脱组双侧椎体小关节角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滑脱组左侧与右侧椎弓根角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腰椎小关节角与腰椎矢状面不平衡无明显相关性,但双侧椎体小关节角差异与关节面前倾是腰椎矢状面不平衡的影响因素。椎体小关节的三维结构失衡是导致椎体矢状面不平衡的重要诱因,但不是唯一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一种国产骨科手术机器人(TiRobot Recon)辅助实施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手术操作的精准性。方法:采用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116例拟行TKA的患者,平均年龄(69.8±6.2)岁,其中男30例,女86例,按照1∶1比例随机分为机器人手术组(58例)和传统手术组(58例)。两组患者的术后髋膝踝角(HKA角)作为主要评价指标,次要评价指标包括假体冠状面股骨角(α角)、胫骨角(β角),矢状面股骨角(γ角)、胫骨角(δ角),横断面股骨旋转角(ρ角)。结果:机器人手术组患者术后HKA角相较于目标HKA角偏离率,股骨与胫骨假体组件位置α角、β角、γ角、δ角和ρ角相较于目标值偏离率均比传统手术组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术中和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国产手术机器人系统辅助TKA相较于传统TKA可以提高膝关节下肢力线及假体位置的精准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