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比较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引导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引导下房间隔缺损(ASD)介入封堵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接受介入封堵治疗的117例ASD病人。根据手术方法将病人分成3组,经胸TEE组(40例)采用TEE引导经胸小切口介入封堵;经皮TEE组(25例)采用TEE引导经皮介入封堵治疗;经皮DSA组(52例)采用DSA引导经皮介入封堵治疗。比较3种手术方法的成功率、住院总费用及术后恢复等情况。结果经皮TEE组缺损直径小于经皮DSA组经胸TEE组(P0.05);经皮DSA组、经皮TEE组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短于经胸TEE组(P0.05);经皮DSA组手术时间少于经皮TEE组和经胸TEE组(P0.05)。3组术后1个月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测量的左房前后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较术前减小(P0.05)。结论 3种方法治疗单纯继发孔型ASD均有效,但各有优缺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封堵中的作用.方法:2017年10月至2020年6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导管室进行PDA经皮介入封堵术的患儿共102例,术前均常规行TTE检查明确诊断,在胸骨旁和胸骨上窝切面二维图像和彩色多普勒图像中显示PDA全貌,并精确测量PDA大小.本研究分为两...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应用Amplatzer ductal occluder(ADOⅡ)封堵器配合微导管微导丝轨道技术介入封堵患儿极细小动脉导管未闭(PDA,术中造影测量直径<1 mm)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17年4月10日至2019年12月20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共12例诊断为极细小PDA的患儿采用微导管微导丝轨道技术进行介入封堵治疗。所有患者均经超声心动图、心电图、X线胸片确诊后收住院进行介入封堵治疗,术后进行超声心动图、心电图、X线胸片门诊随访。结果12例患儿中男性4例,女性8例;年龄(3.7±1.5)岁;体重(16.4±5.4)kg。12例患儿PDA造影形态均为长管型,造影测量的PDA最窄处平均直径(0.8±0.1)mm,PDA平均长度(17.1±6.1)mm。12例患儿手术成功率12/12,术后即刻完全封堵率12/12,围术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其中采用穿刺股动脉、股静脉建立全轨道法经股静脉入径顺行封堵1例、经股动脉入径逆行封堵5例,采用穿刺股动脉建立半轨道经股动脉入径逆行封堵6例。所有患者均完成6个月门诊随访,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ADOⅡ封堵器配合微导管微导丝轨道技术封堵儿童极细小PDA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技术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1PDA)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收集2012-10至2014-10期间在我院接受经胸微创封堵术的105例婴幼儿PDA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动脉导管内径大小,将患儿分为大口径组(动脉导管内径≥4 mm,n=64)和中小口径组(2 mm≤动脉导管内径4 mm,n=41)。两组患儿术中均在胸骨上窝超声引导下经左侧胸骨旁第三肋间进行动脉导管封堵,以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价术后效果。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每年进行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105例患儿均成功置入封堵器。两组患儿性别、年龄、体质量、气管插管时间及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大口径组与中小口径组相比,患儿PDA直径[(5.7±1.4)mm vs(2.7±0.6)mm,P0.001]及封堵器直径[(10.6±1.8)mm vs(7.2±1.3)mm,P0.001]较大;术后中、重度血小板减少发生率[10.9%(7/64)vs0(0/41),P=0.028]及术后即刻残余分流率[15.6%(10/64)vs 2.4%(1/41),P=0.031]较高。大口径组1例患儿术后2天因出血致心包压塞,急诊行心包引流术后痊愈。术后随访(11.6±7.8)个月,两组患儿术后1个月残余分流发生率无明显差异[1.6%(1/64)vs 0(0/41),P=0.421],术后3个月两组患儿均无残余分流。两组患儿在随访期间均无封堵器脱落、溶血、心包积液及左肺动脉和降主动脉狭窄等并发症。结论: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婴幼儿PD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对于大口径PDA患儿,需注意术后残余分流及血小板减少的观察和随访。  相似文献   

5.
不同大小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治疗的方法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大小的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治疗的相关临床问题。方法将入选的69例6个月~17岁PDA患儿分为巨大组、典型组和小型组。采用Amplatzer封堵器或可控螺旋弹簧圈封堵器进行封堵治疗,用超声心动图检查和主动脉造影进行对比研究。结果①典型组经胸超声心动图(TTE)与主动脉造影测量PDA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型组TTE与主动脉造影测量PDA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年龄与PDA伸展性关系密切,不同年龄组的伸展性不同。结论对于典型PDA以TTE测量值选择封堵器是可行的,对于小型PDA应该以血管造影为准,巨大PDA可以通过改变超声心动图常规切面弥补。在选择封堵器时要充分考虑到PDA的伸展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经胸超声心动图与造影引导经皮介入治疗低体质量动脉导管未闭(PDA患儿的手术情况、随访情况及费用情况,探讨两种方法的优势和劣势。方法:选择体质量<10kg的PDA介入治疗的患者共62例,按术中引导方式不同分为超声组(TTE组)和造影组,其中TTE组22例,造影组40例。造影组应用传统的PDA介入封堵方法,TTE组应用经胸超声心动图为主要引导方式。观察手术效果、透视时间和X线剂量、住院天数和医疗费用。结果:两组病例均封堵成功,两组透视时间和放射线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TE组1例患者术中更换封堵器,1例患者术后出现血小板减少,造影组2例患者出现血管并发症。TTE组手术时间明显减少,其住院时间及医疗费用少于造影组。结论:与造影组相比,TTE组并没有减少透视时间和放射线剂量,但可以减少血管并发症,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医疗费用,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在熟练掌握常规操作的基础上,探讨以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结果为依据,术中不做主动脉弓降部造影,直接在X线透视下行经皮股静脉途径封堵未闭动脉导管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2018年8月至2019年5月共完成57例不造影、X线透视下直接经股静脉途径封堵动脉导管,患者均为体重≥7 kg、左向右分流、肺动脉端内径≥2 mm的非窗型动脉导管未闭(PDA)。57例患者中,儿童47例为儿童组,成人10例为成人组。术前常规心脏听诊,做心电图、X光胸片和经胸超声心动图协助诊断。除常规测量外,在胸骨旁大动脉短轴、高位胸骨旁大动脉和锁骨上窝大动脉这三个重点切面,以二维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超声相结合,评价PDA的形态,测量肺动脉端最细处内径,并根据测量结果选择国产蘑菇型封堵伞,漏斗型PDA,封堵伞的肺动脉端内径为肺动脉端最细处内径(mm)×2+2 mm;管型PDA或体重较大者在此基础上增加2 mm。在X线透视下直接经皮股静脉途径放置封堵伞。术后以X线透视和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估封堵效果。结果:儿童组患者年龄0.9~13.7(3.0±2.4)岁,体重7.8~43.0(14.3±4.8)kg;动脉导管内径2.0~10.0(3.4±1.5)mm,封堵伞直径6~14(9.6±2.8)mm。成人组患者年龄22~66(37±15)岁,体重52~96(66±14)kg,动脉导管内径3.0~10.0(5.6±2.3)mm,封堵伞直径8~22(12.8±4.3)mm。儿童组在X线透视下重新放置原封堵伞和更换大一号封堵伞各1例;2例改股动脉途径封堵完成。余53例一次放置成功。术后早期及1个月随访无死亡、封堵伞移位、心律失常及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结论:初步显示以经胸超声心动图结果为依据,术中在X线透视下直接放置封堵伞的简化操作模式可行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介入封堵术联合药物干预对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PAH)患儿脑钠肽(BNP)及血管内皮素(ET)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3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先天性心脏病合并PAH患儿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给予介入封堵术联合药物干预组(联合治疗组)和仅给予介入封堵治疗的对照组(介入封堵对照组),各35例。观察各组细胞因子水平及心功能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与介入封堵对照组比较,联合治疗组患者BNP[(352.7±56.2)ng/L比(194.5±25.2)ng/L]、血管ET[(68.4±8.4)ng/L比(37.5±5.2)ng/L]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左室舒张早期充盈峰速度[E峰值,(63.7±6.9)cm/s比(71.7±7.4)cm/s]、左室舒张早期/晚期充盈峰速度比值[E/A比值,(1.10±0.13)比(1.34±0.16)]、左室射血分数[LVEF,(62.3±7.6)%比(66.4±7.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48.9±5.7)mm比(54.1±5.8)mm]均明显升高(P0.05或0.01)。结论:介入封堵术联合药物干预有助于降低脑钠肽及血管内皮素的含量、改善心功能,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心房间隔缺损 (atrialseptaldefect,ASD)及动脉导管未闭 (patentductusarteriosus ,PDA)的方法并评价其疗效。方法  2 3例患者 (ASD 19例 ,PDA 4例 )。所有病例均在X线透视、造影及食道超声心动图监视下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治疗ASD及PDA。结果 全组技术成功率 10 0 %。 2 3例患者术后 2 4h、1周行经胸超声心动图 (TTE)检查 ,有 2例存在残余分流 ,术后即刻完全封堵率 91 2 %。术后 6个月随访TTE检查示所有病例均封堵完全 ,无残余分流 ;X线检查全部显示肺血减少 ,心胸比例不同程度缩小。结论 经导管置入Amp latzer封堵器是治疗ASD和PDA的一种操作简便、技术成功率高、疗效可靠的介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室间隔缺损经导管介入封堵术左心室入路术式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6例室间隔缺损患者经胸超声心动图证实,满足以下条件:缺损距主动脉瓣距离≥2mm,缺损直径小于12mm,除外干下型。根据左心室造影结果选择其中13例患者(缺损直径为4~10mm,平均6.4mm)行左心室入路术式封堵;其余行传统术式封堵。对行左心室入路术式封堵者无需建立动静脉轨道,仅将右冠状动脉造影导管(JR)经股动脉途径进入左心室,跨越缺损送达右心室,沿导丝将输送鞘管送至右心室,通过输送鞘管把封堵器送至缺损部位进行封堵,经左心室造影、主动脉根部造影结合经胸超声心动图证实其有效性以及有无并发症。结果左心室入路手术成功率为92.3%,无瓣膜返流及房室传导阻滞发生。手术时间:传统右侧入路平均手术时间75±18min,X线暴露时间27±12min;左心室入路平均手术时间45±12min(P<0.01),X线暴露时间7±5min(P<0.01)。结论在选择好适应证的条件下,经左心室入路介入封堵室间隔缺损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和X线暴露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后1周患者心血管系统超声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8—2010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内科PDA经导管封堵术患者40例,根据术前左室舒张期末内径(LVDD)分为A组(LVDD≥55 mm)、B组(LVDD<55 mm);根据术前肺动脉平均压(PAMP)分为Ⅰ组(PAMP<25 mmHg)、Ⅱ组(25 mmHg≤PAMP<50 mmHg)、Ⅲ组(PAMP≥50 mmHg)。对比研究其术前和术后1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变化。结果 (1)术后升主动脉内径/肺动脉内径比值由1.11±0.22增至1.21±0.25(P=0.0231);术后主动脉瓣流速由(1.77±0.69)m/s减至(1.46±0.54)m/s(P=0.0467),左房内径由(40.13±6.44)mm减至(36.05±6.28)mm(P=0.0027),LVDD由(59.58±10.20)mm减至(54.40±9.19)mm(P=0.0098)。(2)LVDD不同患者术后1周左心房、左心室均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VDD较大组差异更显著。(3)PAMP不同患者术后1周左心房、左心室均明显缩小,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Ⅲ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能耐受PDA封堵术的患者均能在术后早期开始获益,术前LVDD较大组和PAMP<25 mmHg组获益最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对老年冠心病(CHD)合并肾功能不全(RI)患者心、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间收治的61例老年CHD+RI患者为研究组,同期本院的61例老年肾功能正常的CHD患者为冠心病对照组,两组均接受PCI治疗。对比两组PCI术中指标及治疗前后、肾功能。结果:术前:与冠心病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单支病变、AHA/ACC A型病变比例显著降低,多支病变、AHA/ACC B型、C型病变比例显著升高,P均=0.001;手术时间[(84.37±9.87)min比(112.03±10.28)min]、置入支架数量[(1.38±0.26)个比(2.16±0.31)个]和造影剂用量[(139.62±20.05)ml比(185.47±20.18)ml]均显著升高,P均=0.001;与术前比较,术后研究组LVEF [(54.05±5.85)%比(56.17±5.91)%]显著升高,但仍显著低于冠心病对照组[(56.17±5.91)%比(58.43±6.12)%],P均<0.05;研究组LVESd [(33.61±4.78)mm比(31.59±4.59)mm]显著缩小,但仍显著大于冠心病对照组[(31.59±4.59)mm比(29.64±4.28)mm],LVEDd [(52.16±1.97)mm比(50.24±1.98)mm]显著缩小,但仍显著大于冠心病对照组[(50.24±1.98)mm比(49.23±2.09)mm]P<0.05或<0.01。无论术前术后,与冠心病对照组比较,研究组Scr、BUN、CysC水平均显著升高,GFR均显著降低,P均=0.001;CIN发生率(0比9.84%)、3个月内总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6.56%比22.95%)均显著升高,P均<0.05。结论:PCI治疗对老年冠心病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能够显著改善心功能,但其预后仍逊于老年冠心病肾功能正常的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对单纯性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伴有差异性发绀的青少年患者在联合靶向降肺压治疗下实施封堵术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和差异性发绀、接受经导管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并联合靶向降肺压药物治疗患者封堵动脉导管未闭前、后的肺动脉压力、肺循环阻力情况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封堵术后3例患者肺动脉收缩压[(102±21)mmHg/)S.(124+11)mmHg,P=0.125]、肺总阻力[(17.35±4.79)Wood US.(21.31±3.41)Wood,P=0.125]、肺小动脉阻力[(15.61±4.77)Wood US.(19.39±3.18)Wood,P=0.125]及超声估测肺动脉收缩压[(102+37)mmHgm(111±34)mmHg,P=0.750]与封堵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例患者中1例术前行肺活检,提示为肺动脉高压Heath-EdwardsI-Ⅱ级病理改变。3例封堵术后血氧饱和度均上升至正常,治疗后短期内生活质量提高,术后1年后起则频繁出现右心功能衰竭或因肺血管梗阻性病变引起频繁咯血,2例在术后3年余死亡。结论当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出现差异性发绀时,在联合靶向降肺压治疗的前提下,实施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短期内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并不能改善生存时间及预后。进行肺活检了解肺血管病变程度时.建议多点取材,结合右心导管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对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患者治疗后应该长期随访,客观评价其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外科经胸封堵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0年2月至2010年11月,完成23例经胸PDA封堵术.其中13例为小切口(小切口组),左胸骨旁第2肋间3~5 cm小切口;10例常规正中大切口(大切口组).于主肺动脉前壁缝2个荷包,在食道超声引导下将输送装置穿刺送入降主动脉释放直径大于...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冠脉旋磨术(CRA)在冠状动脉钙化(CAC)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6年6月~2016年12月于我院治疗,且需行PCI治疗的CAC病变患者104例被随机分为旋磨治疗组(52例,接受CRA)和球囊扩张组(52例,接受球囊扩张术),比较两组介入治疗指标、术中并发症发生率及随访1年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前最小管腔直径无显著差异(P=0.304)。与球囊扩张组比较,旋磨治疗组手术时间[(96.29±7.15)min比(72.96±5.76)min]、对比剂用量[(113.25±14.54)ml比(83.27±13.18)ml]、放射线暴露时间[(12.74±1.58)min比(9.07±1.26)min]、术中并发症发生率(26.92%比5.77%)显著降低,支架置入数量[(1.75±0.28)枚比(2.27±0.35)枚]、术后最小管腔直径[(3.15±0.53)mm比(4.31±0.86)mm]、病变残余狭窄<10%率(65.38%比94.23%)、手术即刻成功率(76.92%比98.08%)均显著升高(P均<0.01)。随访期间,旋磨治疗组MACE发生率显著低于球囊扩张组(13.46%比38.46%),P=0.004。结论:CRA能显著提高CAC病变患者PCI治疗手术成功率,降低术中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氨氯地平与中药黄芪联用对肾功能不全患者造影剂相关性肾病的影响。方法:116例轻度肾功能不全患者被随机分为:无用药对照组28例,氨氯地平组30例,黄芪组28例,氨氯地平和黄芪联用组30例;在冠脉造影前预防性应用氨氯地平及黄芪注射液,检测应用造影剂前后血尿素氮(BUN)、肌酐(Scr)、尿β2微球蛋白(β2-MG),并计算肌酐清除率(Ccr)。结果:(1)与造影前比较,应用造影剂后无用药对照组患者Ccr水平[(64.1±9.5)ml/min]明显下降,BUN、尿β2-MG水平明显升高(P〈0.05~〈0.01);(2)造影后与无用药对照组比较,氨氯地平组、黄芪组以及联合用药组Ccr[(49.9±12.6)ml/min比(60.4±11.2)ml/min比(60.5±12.3)ml/min比(68.3±10.6)ml/min]显著上升,且联合用药组的明显高于两单用药组(P〈0.05~〈0.01),两单用药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BUN、尿β2-MG水平氨氯地平组、黄芪组的明显高于无用药对照组(P〈0.05~〈0.01),联合用药组与无用药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造影剂碘普罗胺可引起肾功能不全患者肾功能恶化,氨氯地平与黄芪联用对肾功能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性分析和总结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中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MI)的治疗经验。方法:分析PDA合并中重度MI 5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2个月~13岁,体质量4~32 kg,平均(9.1±4.8)kg。动脉导管未闭,主动脉端4.5~15 mm,平均(5.7±1.7)mm,肺动脉端3~14 mm,平均(9.1±2.5)mm。所有患者均合并中-重度MI,42例中度反流,17例重度反流。介入封堵27例;外科手术32例(3例因介入封堵失败转外科手术),外科手术患儿中有3例因合并有二尖瓣病理解剖病变经右侧开胸同期行PDA缝扎和二尖瓣成形术,其余29例经左胸后外侧行PDA缝扎术。结果:全组患者无死亡。出院超声心动图结果显示,PDA均无残余分流,二尖瓣反流较术前好转42(71.2%)例,明显改善至微少量反流有38(64.4%)例。出院后6个月复查49(83.1%)例二尖瓣反流较术前好转,43(72.9%)例明显好转至微-少量反流,3例行PDA缝扎+二尖瓣成形术的患者,二尖瓣由术前的重度反流变成微少量反流。56例单纯处理PDA患儿中,40(71.4%)例明显好转至微-少量反流。出院时较术前,LVEDD[(36.4±8.0)vs.(43.2±8.2)mm,P<0.001],LVESD[(23.5±5.1)vs.(26.2±6.0)mm,P<0.01],左心房内径[(20.6±6.8)vs.(28.2±9.3)mm,P<0.001]均较术前显著缩小。结论:对于PDA合并中重度MI的患者,单纯介入封堵或者外科手术缝扎PDA可改善功能性MI的程度。合并有二尖瓣病理解剖病变的患儿开胸一期行PDA缝扎和二尖瓣成形术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模拟在房间隔缺损(ASD)介入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超声三维体绘制显示ASD及缺损周边心内结构,同时运用三维建模技术绘制数字化仿真装置.对30例ASD介入术患儿仿真装置大小及装置下缘距房室瓣距离与实际所用房隔封堵装置各参数进行比较.结果 三维可视化可显示患儿ASD的位置、形态、大小.仿真装置左心房面直径为(26.07±5.32)cm、右心房面直径为(22.13±5.31)cm,其距二尖瓣、三尖瓣距离分别为(5.76±2.39)和(8.25±2.40)cm,与实际所用Amplatzer封堵装置相应各参数[分别为(25.91±5.32)、(22.08±5.26)、(5.61±2.26)、(8.02±2.48)cm]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维超声可视化作为一种无创性技术可在ASD封堵术前为介入治疗提供更详尽的缺损及装置信息,指导装置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水化途径对造影剂肾病影响。方法:525例拟行血管造影术患者,随机分为经口、外周静脉、锁骨下静脉途径三组,每组175例,术前6h、术后6~8h分别通过上述三种途径补充生理盐水2000ml,观察三组患者术前、术后1~5d尿量、内生肌酐清除率(Ccr),血、尿β2-MG水平变化,同时行心脏超声评价心功能的变化。结果:(1)与术前比较,三组术后24h平均尿量、Ccr均有明显增加,血、尿肌酐,血、尿β2-MG水平明显下降;(2)与经口途径组、外周静脉组比较,锁骨下静脉组术后24h平均尿量[(1875.23±29.31)ml比(1987.65±35.95)ml比(2213.26±26.47)ml]、Ccr[(85.43±1.52)ml/min比(73.63±1.24)ml/min比(89.85±2.35)ml/min]水平明显增加,P均〈0.05;(3)所有患者Ccr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锁骨下静脉途径组术后第3日恢复术前水平,恢复最快,经口途径组术后第5日尚未恢复术前水平,恢复最慢。结论:三种不同水化途径均可有效预防、治疗造影剂肾病,但锁骨下静脉途径肾功能恢复最快,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长期小剂量螺内酯治疗对收缩功能中间型心力衰竭(HFmrEF)的疗效。方法:100例HFmrEF患者被随机均分为常规治疗组(接受慢性心力衰竭标准治疗)和螺内酯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螺内酯),两组均治疗随访2年。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心率(HR)、血脂、空腹血糖(FBG)、血肌酐(SCr)、血钾(K+)、血浆脑钠肽(BNP)、NYHA分级、舒张功能分级和LVEF,治疗1年后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和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年后两组SBP、DBP、HR、血浆TC、LDL-C、FBG、BNP水平、NYHA分级和舒张功能分级均显著降低,LVEF和螺内酯组K+水平显著升高,P均<0.01;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治疗1年后螺内酯组HR[(67.6±6.9)次/min比(61.1±5.5)次/min]、血浆LDL-C[(3.5±0.8)mmol/L比(2.8±0.6)mmol/L]、BNP水平[(491.4±295.5)ng/L比(360.5±226.6)ng/L]、NYHA分级[(2.0±0.7)级比(1.4±0.5)级]和舒张功能分级[(2.2±0.7)级比(1.4±0.5)级]降低更显著,K+水平[(4.2±0.7)mmol/L比(4.9±1.4)mmol/L]和LVEF[(46.1±3.8)%比(47.9±4.1)%]升高更显著,P<0.05或<0.01。治疗1年后,螺内酯组MACE发生率(26.0%比86.0%)和心衰住院率(14.0%比66.0%)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均=0.001。结论:在慢性心力衰竭标准治疗基础上施加小剂量螺内酯可显著提高HFmrEF患者的心功能、降低MACE的发生率,从而降低心衰患者后期住院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