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略论唐容川治血四法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容川在专著《血证论》中阐述的通治血证的四法大纲,即“止血、消瘀、宁血、补虚”,被公认为血证治疗的一般原则。笔者试就其治血四法之学术思想渊源,谈谈个人之管见。1血止血法之渊源 唐氏提出治吐血一证应以“止血为第一要法”。“……存得一分血,便保得一分命”。他认为,在虚实辨证方面,“吐血一证,属实证者十居六七”,“况血入胃中,则胃家实……然其血积在胃,亦实象也”。治疗上“止血之法,独取阳明”,同时又必须分清轻重缓急。重者,“必亟夺其实,釜底抽薪,然后能降气止逆”。方用泻心汤为主,轻者则选十灰散。从唐氏…  相似文献   

2.
“治血四法”治疗出血性中风临证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岗  何敏 《山西中医》2013,29(9):1-3
"治血四法"即"止血、消瘀、宁血、补虚",临床常用于一般血证治疗。出血性中风亦属于血证范畴,其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的复杂性,决定了出血性中风病的治疗朝向多向性、阶段性、个体性和系统性发展。现主要就"治血四法"在出血性中风临证治疗中的运用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3.
<血证论>为清代唐宗海所著,该书专论内、外、妇各科血证,对气血的机制,血证的辨证,无不阐述精详,发挥尽致.书中提出治血四法,即止血、消瘀、宁血、补虚,虽专为内科"吐血"而设,实为通治血证之大纲.后世医家治疗血证多引用此四法,并以此作为血证治疗的提纲.此理论对于眼底血证的治疗,亦有极高的指导意义.笔者结合个人认识及临床实践,将唐宗海治血四法在眼底血证的运用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4.
清·唐宗海,字容川,四川彭县人。所著《血证论》系统地总结了血证论治的临床经验,其治血的“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四大纲领,久为医者所宗。纵览唐容川治血法,独遵张仲景“治血以治冲为要”之旨,注重调治冲脉,强调调整和恢复冲脉的生理功能是治疗血证的重要环节,阐发和补充了仲景学说的理论内涵。其从调冲入手治疗血证的证治经验对于血证的临床研究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肾性血尿从瘀论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肾性血尿属中医“尿血”范畴 ,是许多肾脏疾患的临床表现之一 ,现代医学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控制措施 ,而中医对尿血的认识历史悠久。《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提出治血二法 ,第一法即“宜行血不宜止血” ,“行血则血循经络 ,不止自止 ,止之则血凝 ,血凝则发热恶食 ,病曰痼矣”。唐容川的《血证论》提出通治血证之大纲有四 ,其中以消瘀为第二法 ,即“以去瘀为治血之要法” ,即使由其它原因引起的出血 ,在治本的同时 ,也要适当配伍化瘀之品 ,以防止血留瘀 ,变生他患 ,提出了化瘀为治疗血证的重要法则。笔者对肾性血尿的治疗不囿于见血止血 ,而…  相似文献   

6.
《血证论》提出的治血四法是唐容川论治血证的精髓,被后世尊为"通治血证的大纲",并被广泛地应用于内外妇儿科。对于妇科崩漏这一疑难重证,治血四法亦能发挥其重大指导作用与独特优势。其中"凡血证总以祛瘀为要"这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更为医者临床诊治崩漏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让医者能更加明了出血的根由,把握止血的方向,处理好祛瘀和止血的关系,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唐容川治血法在消化性溃疡并出血血止后的运用叶松,甘爱萍唐容川的《血证论》是一部专论血证的专著,为治疗血证之大全,唐氏提出的止血、消瘀、宁血、补虚治血四法深为近代医家推崇,对当今治疗消化性溃疡并上消化道出血,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近年来,医学界对溃疡病合...  相似文献   

8.
从《血证论》治血四法探讨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治则治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容川<血证论>中阐述的通治血证的"止血、消瘀、宁血、补虚"四法大纲,被公认为血证治疗的一般原则,为辨治各类出血性疾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多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出血性中风属血证范畴,是指"因风阳上窜,痰火内扰,气血逆乱,或因头颅外伤,内生脑瘤,使脑络破损,血溢于脑.以突然昏仆,头痛、失语、偏瘫等为主要表现的脑神疾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 1675.1-1997).因其发生在脑,证候更为凶险,病机更为复杂,治疗更为困难,因此,探讨治血四法在出血性中风治疗中的运用,使其治疗方法系统化,对该病的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叶天士医案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叶天士医案及其研究概况,黄氏曾子1983年予以综述。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又有了很大的进展,现介绍如下: 治疗经验研究 (一)内科杂病 1.血证:朱氏指出,叶天士论治血证,主要受“见血休治血”、“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的思想指导,重视“治本”,即调整机体阴阳状况,扶助正气,培补中元,滋养胃阴。并变通张仲景、孙思邈、朱丹溪、缪仲醇诸法以治血证,独创性地发展了通法在血证中的应用,如通阳止血,活血止血、疏肝止血、通腑止血,通奇经之滞以止血等。李氏则认为叶氏治血注重治心。如吐血证的辨治,以病情的急缓而分,急性出血急宜投药以防变,缓解期或将作期则重视运用心理疗法疏其气机,悦其性情,以调其阴阳平衡。卜氏分析了叶氏治疗内伤血证的理论和经验,指出凉血散血法非独为温病血分证而设,内伤血证也可  相似文献   

10.
蔡林  张蜀  廖伯年  刘浩 《河南中医》2011,31(12):1376-1377
唐宗海治疗血证提出了"止血、消瘀、宁血、补虚"四法,其将止血列为第一法,提出对出血性疾病必须进行有效的止血,才能挽救生命;瘀血留于体内日久就会产生其他变证,为防他变,其将消瘀列为治血第二法;止血、消瘀后,要想有效防止血再潮动,完善治疗,必须用药安之,故宁血是治血第三法;以上三法可止血,但如因失血对机体造成的虚损状态不能得到有效纠正,仍可引起一系列病症,故补虚以扶正固本为治血第四法。  相似文献   

11.
《血证论》学术价值撷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容川所著《血证论》对血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并多有创见。主要学术观点有:1.水、气、血、火关系。重点阐述了“水即化气”、“火即化血”的观点。2.注重脾胃而发乎脾阴。无论在对气血、水火的论述中,还是在对血证的治疗中,都强调了脾胃的重要作用。在注重脾胃的基础上,唐氏还补东垣之未备,提出滋养脾阴。3.首创治血四法,止血、消瘀、宁血、补虚,四者乃通治血证之大纲。4.血证治法宜忌,禁汗、禁吐、适下、宜和。  相似文献   

12.
明代医家缪仲淳在《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一书中,提出了治疗吐血三要法: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此三法多为临床医者治疗血证所遵循,并奉为圭臬。然而,临证治血,有的用之辄验,有的用之罔效。其理何在?我们认为关键是治血三法尚不能统括出血病的一切治疗方法。所以,有必要对治血三法作一个初步评析,权衡利弊,使之更好地运用于临床。一、行血与止血缪氏治吐血第一要法:“宜行血不宜止血。血不循经络者,气逆上壅也,行血则血循经络,不止自止。止之则血凝,血凝则发热、恶食,病日痼矣。”从条文来看,缪氏倡行血不宜止血论,意在因“血  相似文献   

13.
《血证论》一书,提出治血证重在补肾阳,滋脾阴,治冲脉独取阳明之论点。独创治血证四法,即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并指出血家虽为虚痨,但不可滥补。为后世临证施治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相火与血证     
中医把以出血为主症的疾病统称之为血证。血证的治疗不外唐容川《血证论》中提及“止血、消瘀、宁血、补虚”四大法则以及“治血必先治气”的治疗原则。而现代医学的发展与多种治疗手段的产生,如止血新药层出不穷,介入治疗等新的疗法不断出现,所以急证止血已不是中药的强项。但  相似文献   

15.
应用“治血四法”探讨出血性中风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深刻地论述了出血性疾病的病机演变规律,从临床实际出发,提出了“止血、消淤、宁血、补虚”四大治疗原则,为辨治各类出血性疾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多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出血性中风也属于血证范畴,因其发生在脑内,证候更为凶险,病机更为复杂,治疗更为困难,因此,探讨治血四法在出血性中风治疗中的运用,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仲景在《内经》基础上发展了血证证治理论。诸血证病因病机不同,治疗各异。既立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法为《伤寒论》治血明训,又示透热解表、温经固摄固脱止血、疏迭表里调血及针刺疗法亦为治血良法,这些重要原则对血证的临证辨治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  相似文献   

17.
历代医家对干姜功效的认识多集中于温中散寒、温肺化饮、回阳通脉,但对干姜在血证中之妙用的论述却相对较少,认识并不全面。笔者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系统梳理医家对干姜止血、生血、行血功用之认识。干姜在血证中之妙用的核心在于"温",其通过温脾安中、温胃降气、温阳涩肠、温经散寒达到止血之功,又可引药生血以治血虚发热,还可辛温助血行以治血瘀诸证。但是肯定干姜治疗血证的基础上,临证运用还需注意炮制和配伍,方能更好的把握其治疗功用。本文归纳和总结了干姜血证治疗规律,为临床运用干姜治疗血证提供新的治疗思路,拓宽干姜临证运用范围。  相似文献   

18.
略论对血证治则的体会郁梅平(江苏省江阴市中医院214400)关键词血证,治疗法则止血、消瘀、宁血、补虚四法为清代唐容川《血证论》吐血篇中提出的治疗原则,我把它视为治疗一切出血证的原则应用于临床,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1止血法唐氏指出:“所谓出血者,即谓...  相似文献   

19.
血证是指血液不循常道 ,溢出脉管外 ,导致九窍、肌肤等部位出血的统称 ,是多种疾病过程中以出血为主要症状的病证。如吐 (呕 )血、咳 (咯 )血、衄血、便血、尿血、紫癜、崩漏等均属血证范畴。血证的治则 ,前贤已有论述。元代医家葛可久主张急性出血证应以止血为要 ,并创制有十灰散。明代医家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提出了治吐血三要法 :“一曰宜行血不宜止血” ,“二曰宜补肝不宜伐肝” ,“三曰宜降气不宜降火”。清代医家唐容川《血证论》提出治疗血证的“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四大原则。笔者将血证分为急症期、缓和期、恢复期等三…  相似文献   

20.
奇经八脉中的冲脉为总领诸经气血的要冲,其脉上行于头,下至于足,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故有“十二经之海”和“血海”之称。前人治疗“血证”的方法较多,但张仲景治血以治冲为要。我们在《血证论》的“凡周身之血,总视血海为治乱,血海不扰,则周身之血,无不随之而安”的理论启示下,采用降冲止血法来治疗血证。并根据出血部位不同进行加减运用,取得良好的疗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