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在胫骨后外侧平台骨折中采用后外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2月本院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的胫骨后外侧平台骨折8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6例采用后外侧入路,42例采用后正中入路。对比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学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均无医源性血管、神经损伤。后外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后正中组(P0.05)。随访12个月以上,后外侧组开始下地行走时间、完全负重活动时间均显著早于后正中组(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VAS评分显著减少,而HSS评分和ROM显著增加(P0.05)。相应时间点,后外侧组VAS、HSS评分和ROM均显著优于后正中组(P0.05)。影像方面,后外侧组骨折复位质量和骨折愈合时间均优于后正中组(P0.05)。[结论]后外侧入路更有利于胫骨后外侧平台骨折开放复位内固定的治疗,具有安全、高效、创伤小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6):1455-1460
[目的]比较传统和改良前外侧入路治疗Schatzker Ⅱ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对比。[方法] 2012年11月~2014年7月对83例Schatzker Ⅱ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行开放复位内固定术,其中,男46例,女37例,年龄24~61岁。采用改良前外侧入路治疗41例(改良组),传统前外侧入路治疗42例(传统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无严重术中并发症。改良入路组术中显露更充分,但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3例患者全部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23.22±5.67)个月。两组患者术后完全负重时间、术后12个月膝关节HSS评分及ROM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评估方面:两组术后骨折复位Rasmussen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传统组有2例骨延迟愈合,但两组患者总体骨折愈合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术后时间延长,两组患者的胫骨平台角(TPA)和后倾角(PS)均有轻度增加,但术后即刻、3个月及12个月两组间TPA和P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时,传统组有1例患者出现轻度外翻畸形。[结论]对单纯的Schatzker Ⅱ型胫骨平台骨折,传统和改良入路均可取得满意的手术效果。当骨折累及后外侧髁时,改良组在暴露方面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髌上与髌下入路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前瞻性选择2012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80例胫骨干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髌上组及髌下组,每组40例。髌上组采用髌上入路META髓内钉固定,髌下组采用髌下入路普通髓内钉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髌上组手术时间、失血量均显著优于髌下组(P0.05),而两组患者早期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髌上组下地行走时间、完全负重活动时间均显著早于髌下组(P0.05)。术后6、12个月,髌上组的VAS评分、ROM和HSS评分显著优于髌下组(P0.05)。影像方面,髌上组骨折复位质量显著优于髌下组(P0.05),髌上组骨折愈合时间显著早于髌下组(P0.05)。[结论]髌上入路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优于髌下入路髓内钉固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后外侧入路和延长改良后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Pilon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2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Pilon骨折67例患者。其中,35例采用后外侧入路,32例采用延长改良后内侧入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延长改良后内侧入路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优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随访12个月以上,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延长改良后内侧入路组AOFAS评分优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但两组间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显示延长改良后内侧入路组术后骨折复位质量优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结论]与后外侧入路相比,延长改良后内侧入路可提供更好的术野范围,对后Pilon骨折进行直视下复位,可减少手术时间与出血量,提高复位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直接前入路行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2020年6月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65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7例采用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 DAA),38例采用前外侧入路(anterolateral approach, ALA)。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以及临床影像评估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及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DAA组手术切口长度显著小于ALA组(P0.05)。DAA组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显著早于ALA组(P0.05)。与术后1个月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Harris评分和髋伸屈ROM均显著增加(P0.05)。术后1个月,DAA组Harris评分和髋伸屈ROM方面均显著优于ALA组(P0.05),但是末次随访时,两组间Harris评分和髋伸屈ROM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股骨前倾角、髋臼外展角及双侧股骨长度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前外侧入路比较,直接前入路手术切口短,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早,早期髋关节功能恢复更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镜下与开放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合并前交叉韧带止点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8年1月~2019年1月,66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前交叉韧带止点骨折患者纳入本研究,依据医患沟通结果分为两组,其中,镜下组33例,采用镜下辅助复位内固定,开放组33例,采用开放复位内固定。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镜下组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开放组(P0.05)。术后1 d及7 d时镜下组疼痛VAS评分小于开放组(P0.05)。镜下组开始行走时间和完全负重活动时间均显著早于开放组(P0.05)。随着时间推移,两组患者的HSS评分和膝伸屈ROM均显著增加(P0.05),术后1、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镜下组HSS评分和伸屈ROM均显著优于开放组(P0.05)。影像方面,镜下组骨折复位质量Rasmussen评级优于开放组(P0.05)。[结论]与常规开放复位内固定相比,关节镜辅助微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前交叉韧带止点骨折具有术中损伤小,手术操作精度高,术后恢复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髌上旁入路和髌下旁入路髓内钉固定胫骨干骨折的临床结果。[方法] 2012年6月—2019年6月采用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胫骨干骨折62例。其中30例取髌上旁入路(髌上组),32例取髌下旁入路(髌下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学资料。[结果]髌上组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和切口长度均显著优于髌下组(P0.05),但两组间术中失血量和住院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访12~18个月,平均(14.30±2.50)个月。两组恢复负重和完全负重活动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术后时间推移,两组患者活动时VAS评分显著下降(P0.05),而膝关节ROM和Lysholm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术后6个月髌上组的VAS评分显著小于髌下组(P0.05),术后6、12个月髌上组的Lysholm评分均显著高于髌下组(P0.05)但相应术后时间点两组ROM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髌上组术后残留矢状面侧方移位和成角移位均显著小于髌下组(P0.05),但是两组间术后残留冠状面侧方移位和成角移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影像显示骨折愈合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0)。[结论]两种入路均可完成胫骨干骨折髓内固定,相比之下髌上旁入路的临床结果更优。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后外侧入路和外侧入路翻修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Vancouver B2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0年6月~2018年1月,翻修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Vancouver B2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38例。其中,采用后外侧入路18例(后外侧组),外侧入路20例(外侧组),对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首次下地时间、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Harris评分和影像检查进行比较。[结果] 38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发生骨折及重要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外侧组的术后首次下地时间明显早于外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外侧入路组术后1个月Harris评分优于外侧入路组(P0.05),之后两组间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时,未发生关节脱位、假体松动下沉、深静脉血栓及感染等并发症。[结论]髋关节后外侧入路和外侧入路翻修治疗Vancouver B2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各有其特点,后外侧入路术后早期康复效果优于外侧入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改良后侧倒“L”形入路治疗累及后柱内外侧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7例累及后柱内外侧胫骨平台骨折采用改良后侧倒“L”形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比较术后即刻、12个月的胫骨平台内翻角(tibial plateau angle,TPA)、胫骨平台后倾角(posterior tibial angle,PA),采用HSS膝关节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评价术后疗效。结果 本组均获12~20个月随访,骨折全部愈合,术后12个月HSS膝关节评分71~93分,平均(81.4±7.2)分,ROM平均为(120.1±1.3)°。术后即刻与12个月TPA、PA度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后侧倒“L”形入路可治疗复杂的累及后柱内外侧胫骨平台骨折,尤其适用于后柱外侧骨折需要单独用支撑钢板固定者。  相似文献   

10.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4):2238-2242
[目的]探索术中单一前外侧切口入路治疗Pilon骨折的手术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2年1月~2014年7月在本院诊治的36例闭合性Pilon骨折患者,影像学显示胫骨远端外侧关节面骨折移位。将所有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单一前外侧切口治疗组18例,传统手术治疗组18例,分别进行单一前外侧切口手术和传统手术治疗,术后48周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单一前外侧切口组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均低于传统手术切口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一前外侧切口组的骨折愈合时间、重返工作岗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传统手术切口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一前外侧切口组临床治疗效果优良率高于传统手术切口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15,P0.05)。[结论]单一前外侧切口手术入路治疗胫骨远端外侧关节面骨折移位型的闭合性Pilon骨折,软组织损伤少,术后并发症少,胫骨关节面复位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改良前外侧腓骨头上入路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46例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患者按照手术入路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后侧入路内固定治疗,73例)和观察组(采用改良前外侧腓骨头上入路内固定治疗,73例)。比较两组患者膝关节复位角度、骨折愈合时间、膝关节屈曲活动度、膝关节疗效评价和术后出现伤口感染、骨折不愈合、关节强直等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9个月,平均(15.48±3.87)个月。观察组患者膝关节复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术后12个月较术后6个月明显降低。整个围手术期骨折愈合时间和膝关节屈曲活动度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而膝关节屈曲活动度则明显大于对照组。两组患者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显著减少,特殊外科医院膝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HSS)显著增加(P0.05);观察组相应时间点VAS及HSS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拉斯穆森功能评估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前外侧腓骨头上入路内固定术在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中能够具有创伤小、暴露好、操作方便简单、术后恢复较快等优点,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直接前侧入路与前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5月~2018年10月本科行单侧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1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直接前侧入路63例(DAA组),前外侧入路65例(AL组)。比较两组临床与检验和影像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DAA组出现1例大转子骨折,术中给予钢丝固定,股外侧皮神经损伤11例;AL组出现3例出现臀中肌无力。DAA组患者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隐性失血量及下床行走时间均显著优于AL组(P0.05);DAA组术后第1 d VAS评分显著低于AL组(P0.05)。随术后时间推移,两组患者ROM和Harris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术后第1个月,DAA组的ROM和Harris评分显著大于AL组(P0.05);之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检验方面,术后3、7 d,DDA组的ESR和CRP水平显著低于AL组(P0.05)。影像方面,术后两组患者股骨颈干角、髋臼外展角和前倾角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采取直接前侧入路比前外侧入路手术创伤小。  相似文献   

13.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8):1648-1652
[目的]探讨应用直接前侧入路(DAA)切开复位空心钉内固定对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2016年7月期间来本院治疗的股骨颈骨折58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行DAA入路切开复位空心钉内固定32例为DAA组,行闭合复位3枚全螺纹空心钉内固定26例为传统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与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DAA组手术时间明显少于传统组(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AA组的术后引流量明显多于传统组(P0.05)。所有患者获得25~36个月随访。DAA组患者完全负重时间显著早于传统组(P0.05),DAA组Harris功能评分显著高于传统组(P0.05)。术后影像显示骨折复位良好,内置物位置及长度满意,DAA组术后Garden复位指数明显优于传统组(P0.05)。DAA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显著早于传统组(P0.05),DAA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生率和骨折不愈合率均显著低于传统组(P0.05)。随访过程中,影像学检查未出现断钉、螺钉松动、移位情况。[结论] DAA入路切开复位空心钉内固定对于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效果优于传统闭合复位3枚全螺纹空心钉内固定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膝关节后外侧纵直形切口入路与膝关节后内侧倒L形切口入路治疗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1例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按切口入路的不同分为观察组(采用膝关节后外侧纵直形切口入路治疗,31例)和对照组(采用膝关节后内侧倒L形切口入路治疗,20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胫骨外侧平台后倾角、并发症情况。术后12个月采用HSS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3~24个月。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观察组短(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均无相关并发症发生。两组胫骨外侧平台后倾角术后3 d、12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间各时间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2个月,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HSS评分优良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膝关节后外侧纵直形切口入路治疗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创伤小、后外侧暴露充分、易复位等优点,是一种较理想的术式。但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涉及干骺端以远及后内侧髁时,建议选择膝关节后内侧倒L形切口入路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后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对13例胫骨平台后柱骨折采用后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比较术后即刻、12个月的胫骨平台内翻角(TPA)、胫骨平台后倾角(PA)。采用HSS膝关节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ROM)评价术后疗效。结果本组均获12~20个月随访,骨折全部愈合,术后12个月HSS膝关节评分73~92分,平均(82.4±6.8)分,ROM平均为(121.6±1.2)°。术后即刻与12个月TPA、PA度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内侧联合后外侧入路可治疗广泛而复杂的胫骨平台后柱骨折,采用双切口对于后内侧和后外侧骨折复位和固定都较充分,对软组织创伤较小,利于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改良股骨远端外侧肌间隙入路治疗股骨远端C型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手术治疗的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64例,根据不同手术入路分成改良组和常规组各32例。常规组行常规股骨前外侧肌间隙入路,改良组切口沿大腿外侧弧形向上先后达股四头肌扩张部和髌骨外侧,最终止于胫骨结节,为新型股骨远端前外侧肌间隙入路。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治疗一般情况、术后各时间点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并发症情况以及治疗的优良率。结果改良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中透视次数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期改良组患者膝关节HSS评分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部分患者出现膝内翻或外翻、双下肢不等长、内固定物松动等手术相关并发症,改良组的总发生率低于常规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Kolmert评价标准,至术后12个月时,改良组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股骨远端前外侧肌间隙入路相比,改良后的前外侧入路具有对软组织损伤小、骨折区域暴露充分等优势,降低了手术难度,患者术后恢复效果更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微创钢板接骨术(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osteosynthesis, MIPO)与常规开放复位内固定(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with plate, ORIF)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9月—2019年9月,共84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纳入本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中,42例采用MIPO技术,另外42例采用常规ORIF。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MIPO组手术时间、切口总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ORIF组(P0.05),但是MIPO组术中透视次数显著多于ORIF组(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18~42个月,平均(32.16±6.98)个月。MIPO组恢复下地行走和完全负重活动时间均显著早于ORIF组(P0.05)。随术后时间推移,两组患者VAS评分显著减少(P0.05),而Lysholm评分和ROM显著增加(P0.05);术后3个月时,MIPO组在VAS、Lysholm评分和ROM均显著优于ORIF组(P0.05),但是末次随访时,两组间VAS、Lysholm评分和ROM的差异均已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两组骨折复位质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间MPTA和PTS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MIPO组骨折影像愈合显著早于ORIF组(P0.05)。[结论]相比常规ORIF术,钢板的MIPO技术可显著减少医源性损伤,更有利于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前外侧入路膝关节镜下复位内固定(arthroscopic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ARIF)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月,手术治疗的胫骨平台骨折9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9例采用前外侧入路ARIF治疗,46例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ORIF)。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情况,随访结果和影像资料。[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无重要血管、神经、半月板等医源性损伤。ARIF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3 d VAS评分均显著优于ORIF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获随访12~24个月,平均(16.5±3.6)个月。不良事件,ARIF组为1/49 (2.0%),ORIF组8/46 (1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RIF组术后完全负重时间显著早于ORIF组(P<0.0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ARIF组的HSS评分、Lysholm...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经内踝截骨与非内踝截骨入路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Hawkins Ⅱ、Ⅲ型距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本院手术治疗的Hawkins Ⅱ、Ⅲ型距骨颈骨折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医患沟通结果,62例采用内踝截骨入路,58例采用非内踝截骨入路行开放复位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学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截骨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和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非截骨组(P0.05)。所有患者随访12~32个月,平均(15.52±3.41)个月。截骨组恢复下地行走和完全负重时间显著早于非截骨组(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VAS评分显著下降(P0.05),踝背伸-跖屈ROM、足内-外翻ROM和AOFAS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末次随访时,截骨组VAS评分、踝背伸-跖屈ROM、踝内翻-外翻ROM和AOFAS评分均显著优于非截骨组(P0.05)。影像方面,复位优良率截骨组为60/62(96.77%),非截骨组为43/58 (74.1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截骨组骨折愈合时间显著早于非截骨组(P0.05)。至末次随访时,不良影像改变发生率分别为截骨组6/62 (6.45%),非截骨组12/58 (20.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awkins Ⅱ、Ⅲ型距骨颈骨折开放复位内固定,内踝截骨入路显著优于非截骨入路。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改良前外侧入路结合锁定加压钢板固定对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本院2012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100例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给予后外侧入路结合锁定加压钢板固定,观察组给予改良前外侧入路结合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效果、手术参数及膝关节功能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优良率(96.0%)与对照组(82.0%)相比,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及切口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膝关节屈曲度、膝关节伸直度及HS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观察组的上述膝关节指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前外侧入路结合锁定加压钢板固定对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关节功能效果显著,在临床中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