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在帕金森病失眠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58例帕金森病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治疗3周,比较两组患者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UPDRS)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UPDRS得分均明显较入组时改善,观察组患者UPDRS得分和PSQI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在不良反应发生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71,P>0.05)。结论: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帕金森病失眠是一项无创性的物理治疗措施,该方案临床疗效确切,具有安全可靠和不良反应少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袁珊 《西部医学》2017,29(6):881-883
【摘要】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是基于经颅磁刺激发展而来的一项新的神经电生理技术,它利用电磁感应原理,非侵入性地刺激大脑皮层,从而改变刺激部位及与其存在解剖连接部位的皮层兴奋性。本文就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失眠的刺激技术参数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失眠是以频繁而持续的入睡困难或睡眠维持困难为特征的睡眠障碍.通常会导致患者日间功能受损,造成患者不同程度的心理和精神痛苦,临床针对失眠的治疗手段众多,但大多数疗法都因其具有明显的不良反应或操作复杂等原因造成使用局限,重复经颅磁刺激是一种利用快速变化的磁场所产生的感应电流,重复刺激大脑皮质的特定部位,使得脑神经细胞的兴奋...  相似文献   

4.
5.
目的近年来,关于失眠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疗法和非药物疗法。非药物疗法具有安全有效的优势而更易被人们接受。其物理疗法中的经颅磁刺激治疗失眠的效果显著,备受关注。因此,对经颅磁刺激的原理及其在失眠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有一定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黄百花  刘翔  谢根英 《中国民康医学》2022,(22):143-145+149
目的:比较高频与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抑郁症伴失眠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该院收治的80例抑郁症伴失眠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高频组、低频组各40例。两组均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高频组给予10 Hz rTMS治疗,低频组给予1 Hz rTMS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抑郁程度[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睡眠质量[阿森斯失眠评定量表(AIS)]、脑电图指标[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与失匹配负波(MMN)的潜伏期、波幅]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HAMD、AI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300和MMN的潜伏期均短于治疗前,P300、MMN的波幅均大于治疗前,且高频组的P300、MMN潜伏期短于低频组,波幅大于低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和低频rTMS均能有效改善抑郁症患者的抑郁情绪及失眠症状,但高频r...  相似文献   

7.
目的 系统评价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原发性失眠的安慰剂效应。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筛选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评价rTMS治疗原发性失眠效果的文献,最终纳入9篇文献,共计580例原发性失眠患者。采用Newcastle Ottawa量表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应用Stata 150软件进行数据的meta分析。结果 真rTMS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的合并效应量(Hedges′ g)为-1.44 (95% CI=-1.63~-1.26) (P<0.001),与伪rTMS比较,其发生不良事件的相对风险(RR)为1.55 (95% CI=0.90~2.67) (P=0.11)。伪rTMS的安慰剂效应显著,其PSQI、睡眠效率(SE)、睡眠潜伏期(LPS)、总睡眠时间(TST)和睡眠后觉醒时间(WASO)的效应量均大于0.8。rTMS的效应量中安慰剂效应占比高达73.5% (95% CI=50.8%~96.2%)。伪rTMS对睡眠结构的影响中,深度睡眠(NREM 3)的改善几乎均为安慰剂效应的作用(95%),但安慰剂效应对REM睡眠几乎没有影响(3.7%)。伪rTMS和真rTMS的效应量,在30 d内,都有随治疗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P=0.09)。结论 rTMS是治疗原发性失眠的有效方法,然其效应量的绝大部分根源于安慰剂(伪rTMS)效应,真正的rTMS效应仅占总治疗效应的25%左右。安慰剂效应在30 d内有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颅磁刺激治疗在慢性失眠患者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于阳江市公共卫生医院康复科治疗的160例慢性失眠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80例。对照组患者仅口服劳拉西泮,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经颅磁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分、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SQ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治疗组患者的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和愈显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失眠患者应用经颅磁刺激治疗可显著改善睡眠质量,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作为一种非侵入性大脑刺激技术,已较为广泛的应用于神经科学研究及部分神经精神疾病的治疗中,加速重复经颅磁刺激在常规经颅磁刺激基础上,将每日使用频率提高,该文将从加速经颅磁刺激对常见脑疾病的干预研究以及与常规方案疗效的对比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0.
由于经颅重复磁刺激技术的有效性和无创性,近年来该技术已被应用于临床治疗帕金森氏病研究中。本文综述了经颅重复磁刺激对帕金森氏病的主要的治疗作用机理度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帕金森病是神经变性疾病,首选左旋多巴类药物治疗,早期治疗效果良好,随着病程进展,左旋多巴类药物治疗效果逐渐减退,可出现异动症、剂末恶化和开-关现象等,最终药物治疗将无法改善症状,故晚期帕金森病患者需选择手术治疗。与内科治疗相比,深部脑电刺激可使晚期帕金森病患者的肌肉强直、静止性震颤和运动迟缓等主要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并能够显著减少多巴类药物的服药量。脑深部电刺激术是目前治疗帕金森病的主要手术方式,具有选择性好、靶点明确、无损伤、可逆、可调节、手术安全和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帕金森病并发症的发生、类型、临床表现及诊治,提高对并发症的认识,减少漏诊。方法对56例帕金森病患者并发症的症状、数量、诊断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6例患者中有26例并发一种以上其他慢性疾病:痴呆10例,排尿困难8例,骨折6例,抑郁3例,睡眠障碍3例,癫痫2例,吞咽困难、运动元神经病、进行性肌萎缩各1例。其中并发2种及2种以上疾病者4例。结论帕金森病患者可以并发痴呆、排尿困难、骨折、抑郁、睡眠障碍等疾病;在帕金森病的诊治过程中应注意并发症的存在,综合诊治,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22例重型药物性肝炎的病因、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以获得对重型药物性肝炎的认识。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22例重型药物性肝炎住院患者的用药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并发症及预后相关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引起重型药物性肝炎的药物多见于中草药和抗结核药物,临床表现无特异性,γ球蛋白异常升高占81.3%,并发症以电解质紊乱、腹水和肝性脑病最为常见。经治疗,8例好转,其中6例无并发症;14例无效,其中7例并发肝性脑病者均无效,不同疗效间TBIL、PTA、CHE、TC值无显著差异。结论重型药物性肝炎与联合用药相关,免疫介导机制参与发病过程,疾病预后与并发症的有无及是否并发肝性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Castleman病(CD)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990年1月~2007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49例CD患者的临床与病理资料.结果 单中心型CD(UCD)患者中透明血管型的比例为88.2%(15/17),明显高于浆细胞型和混合型的5.9%(1/17)(P均<0.05);多中心型CD(MCD)患者各病理分型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UCD相比,MCD患者发病年龄大,临床症状、合并症及实验室异常更多见.20例UCD患者手术治疗后均达完全缓解,相关合并症也在术后1个月内随之缓解.29例MCD患者中有23例行全身化疗,其中完全缓解6例,部分缓解9例,有效率仅为65.2%.2例对常规化疗反应欠佳者加用利妥昔单抗后取得完全缓解.结论 CD患者临床表现具有异质性,诊断主要依靠病理.UCD患者手术治疗的疗效和预后较好,MCD患者化疗效果欠佳,预后相对较差,需要尝试新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帕金森(PD)患者丘脑底核深部脑电刺激术(STN-DBS)后神经心理功能的变化特征。方法:共纳入2014年12月到2016年3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诊断的42例PD患者,分为手术组(接受STN-DBS,同时服用抗PD药物)和对照组(仅服用抗PD药物)。在基线期和6月随访期,服用抗PD药物和电刺激的状态下,收集一般人口学信息,并用统一帕金森评分量表、艾森布鲁克认知检测-修订版、Hoehn-Yahr分期、Schwab-England日常生活能力、汉密尔顿焦虑和抑郁量表对患者的精神、日常生活能力、运动症状、药物并发症、定向力和注意力、记忆、语言流畅性、语言、视空间、疾病分期、焦虑和抑郁进行评测。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比较基线和随访期资料,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手术组和对照组资料。结果:手术组PD患者术后总体认知功能未见明显变化,语言流畅性显著下降(P=0.022)。与对照组相比,手术组PD患者运动能力(P=0.000)、日常生活能力(P=0.047)、抑郁(P=0.009)和焦虑(P=0.003)症状显著改善,服用抗帕金森药物减少(P=0.000)。结论:STN-DBS对PD患者认知功能总体安全,可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抑郁、焦虑和运动等症状。本前瞻性研究可为中晚期PD患者接受STN-DBS治疗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帕金森合并抑郁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6.12-2018.12本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的帕金森患者145例,统计帕金森合并抑郁(PD-D)的发病率,比较PD-D组和帕金森病不合并抑郁(PD-ND)组性别、年龄、发病年龄、病程、受教育程度、Hoehn-Yahr分期、帕金森评定量表III(UPDRS-III)、HAMD因子分差异,并对PD-D与相关因素(起病年龄、受教育水平、病程、H-Y分级及UPDRSIII运动评分)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45例患者中87例合并抑郁,其中轻度抑郁占75.86%;PDD组的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躯体化焦虑、强迫症状、睡眠障碍、绝望感、自卑感、认知力障碍、迟缓;与PD-ND组比较,PD-D组起病年龄轻,病程长,受教育水平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相关分析显示PD-D组与病程、H-Y分级、UPDRSIII运动评分呈正相关,与起病年龄、受教育水平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金森合并抑郁比较常见,轻度抑郁为主,临床表现多样,与起病年龄、受教育程度、病程、H-Y分级、UPDRSIII运动评分有关,临床上应尽早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