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经皮经肝胆管引流(PTCD)是继经皮经肝胆管造影(PTC)后发展起来的一种非外科手术引流术。PTCD是先做PTC证实胆管梗阻部位、程度和原因后,再用特制的带有外套(鞘)穿刺针,采用血管造影的方法,插入梗阻的胆管进行引流,主要用于恶性肿瘤所致的梗阻性黄疸临时或长期治疗,由于该技术能有效延长患者寿命,减轻生存期的痛苦,创伤小、经济费用低,临床效果良好,因此PTCD在临床应用广泛。2008年6月--2009年12月我科收治30例恶性肿瘤所致梗阻性黄疸患者,实施PTCD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肝胆管结石患者行改良肝胆管盆式引流术与传统手术的差异性。方法:随机选择2005年0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普外科住院的肝胆管结石患者,用改良肝胆管盆式引流术式与传统手术病例各113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出血量,术后肠液反流感染率,切口愈合,术后住院时间,肝胆结石复发再次手术率等。结果:改良肝胆管盆式引流术式与传统手术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改良肝胆管盆式引流术是治疗肝胆结石的良好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在经皮经肝胆管穿刺引流术(PTCD)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MRCP及肝胆断层MR检查并行PTCD介入治疗的16例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MRCP的指导下,一次胆管穿刺成功率87.5%,二次成功率100%,留置引流管单纯外引流6例,内外引流8例,放置胆道支架2例,所有患者均引流满意,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MRCP可指导梗阻性黄疸患者的PTCD介入治疗,对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三维超声引导下行经皮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术(PTCD)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30例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在三维超声引导下行PTCD术,对首次穿刺成功率,置管成功率,饼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前,术后2周的肝生化指标进行分析。结果三维超声引导下PTCD术的首次穿刺成功率,置管成功率均为100%,术后饼发症发生率3.33%,与X线下,二维超声引导下的PTCD术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术后2周的肝生化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三维超声导向行PTCD术优于X线下和二维超声下导向穿刺,其首次穿刺成功率和置管成功率高,术后饼发症发生率低,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经皮经肝胆管引流(PTCD)在恶性阻塞性黄疸减黄术中的应用。方法对26例老年恶性阻塞性黄疸病人行PTCD术。结果所有病人病情均好转。结论PTCD是简单、微创、安全有效的减黄术,尤其适用于老年晚期恶性阻塞性黄疸病人。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经皮经肝胆管引流(PTCD)在恶性阻塞性黄疸减黄术中的应用.方法 对26例老年恶性阻塞性黄疸病人行PTCD术.结果 所有病人病情均好转.结论 PTCD是简单、微创、安全有效的减黄术,尤其适用于老年晚期恶性阻塞性黄疸病人.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肝胆管造影引流术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于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间收治的40例行经皮穿刺肝胆造影引流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时间顺序将其分为两组,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20例)和采用优质护理的观察组(20例),对比两种护理方法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经皮穿刺肝胆造影引流术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1.
T管引流不畅,常见原因是血块或泥沙样结石堵塞,亦可能是蛔虫堵塞[1],如继发胆道感染,病员可出现腹痛、寒战、发热、黄疸,应及时排除阻塞,保持引流通畅。从1996年起,我们通过使用江苏省邗江县文教硅橡胶塑料制品厂生产的无菌引流袋收集胆汁,使用中发现泥沙样结石、急性重症胆管炎的粘稠脓性胆汁,易致引流不畅,给病员带来不同程度的痛苦。为此,我科将引流袋内径为3mm的锥形接头改为两端大小一致的内径为5mm的玻璃管接头,减少了T管阻塞现象,现介绍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实验组:采用改良式引流瓶、管。制作方法:采用上海精化医用橡胶厂… 相似文献
12.
梗阻性黄疸系胆管狭窄或闭塞导致胆汁排泄障碍而引起,多数原因为恶性肿瘤,包括肝门部胆管癌、胰腺癌和壶腹部癌等.进行性胆红素升高可导致肝功能损害,凝血功能障碍,全身皮肤重度瘙痒,机体免疫系统功能低下,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预期.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管穿刺引流术(UPTBD)可迅速解除胆道梗阻,改善肝功能和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且具有创伤小及无放射线等优势,目前在各肿瘤诊治中心广泛应用[1].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阻塞性黄疸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胆管引流治疗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阻塞性黄疸患者30例,采用PTBD治疗,就手术前后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30例患者,一次置管成功25例,占83.3%;二次成功5例,占16.7%。胆管平均穿刺直径为(6.3±1.7)mm;术后平均胆汁引流量为(405.5±98.6)mL,平均带管时间为(18.7±12.3)d。患者肝功能在1周内明显好转,黄疸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胆系感染得到有效控制,治疗中上腹部不适1例,无其它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阻塞性黄疸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胆管引流治疗,可明显改善肝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使黄疸症状显著减轻,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医学综述》2015,(11)
目的分析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经皮穿刺肝胆管引流(PTCD)术后胆管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探讨预防措施。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在大连市友谊医院接受诊治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75例,分析行PTCD术后胆管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构成情况,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筛选分析。结果本组75例患者中,19例患者发生胆管感染,感染率为25.3%。采集标本并培养159株,阳性标本为81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2株,占14.8%;革兰阴性菌69株,占85.2%。革兰阳性菌主要以粪肠球菌(8.6%)及鸟肠球菌(4.9%)为主;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48.1%)及克雷伯菌(24.7%)为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梗阻位置时间(OR=14.261,95%CI 5.281~31.862)、出现胆管再狭窄(OR=3.862,95%CI 5.281~31.862)、外引流管留置时间(OR=9.137,95%CI 1.469~15.957)是PTCD术后胆管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PTCD术后胆管细菌感染为其常见并发症,梗阻位置、胆管再狭窄及外引流管留置时间为PTCD术后胆管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可降低PTCD术后胆管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我院治疗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本文就彩超引导经皮穿刺肝胆管引流术治疗梗阻性黄疸的临床效果进行了浅显的研究和探讨。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收治的梗阻性黄疸患者40例,均行彩超引导经皮穿刺肝胆管引流术治疗,对其治疗期间形成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和总结。结果本组40例患者共置管45根,1次穿刺成功率为95%,并发症发生率为2.5%。结论彩超引导经皮穿刺肝胆管引流术应用于梗阻性黄疸的临床效果十分显著,有效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3D超声引导下的经皮肝穿刺肝胆管置管引流术(PTCD)在梗阻性黄疸中的应用。方法:对不适宜手术的45例梗阻性黄疸病人,病因包括肝癌、胆管癌、胆囊癌和胰头癌,在3D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术。结果:患者全部一次穿刺成功,置入导管后肝功能好转。结论:3D超声引导下PTCD定位准确,成功率高,是较为安全、有效、费用低、疗效显著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医用三通管在颅内血肿引流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将2007年6月-2012年6月在我院行颅内血肿外引流的62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分别应用三通管和传统的引流管直接接引流袋的护理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其预后进行评估。结果实验组发生感染1例,抗炎治疗后未留下后遗症,对照组发生感染3例,抗炎后1例患者出现语言障碍。结论医用三通管在颅内血肿引流的护理中可明显降低感染发生率,有利于预防并发症和病情恢复,减少致残率,提高了治愈率,减少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皮肝胆管穿刺引流术(PTCD)加胆道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MOJ)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130例行PTCD加胆道支架置入术的MOJ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手术技术成功率达97.7%;术后肝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并发症有胆道感染、急性胰腺炎及支架脱落等,经治疗后均好转;17例患者因肿瘤进展及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中位生存期8.7个月。结论:PTCD加胆道支架置入术治疗MOJ安全有效,但术后需注意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