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数字化CR、DR与屏胶摄影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数字化计算机X线摄影(CR)、数字X线摄影(DR)影像属于计算机成像,它以对比度分辨率高,辐射量少,成像质量高,大大提高了影像质量的显示能力,突破了常规摄影技术的局限性,为临床提供层次丰富的影像信息。近年来计算机X线摄影技术CR、DR应用于临床,图像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尤其在细微结构和微小病变的处理上,比较传统的屏胶系统有很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
CR与DR的临床应用比较与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英亭 《中外医疗》2008,27(27):149-149
目的 比较计算机X线摄影(CR)与直接数字X线摄影(DR)两种成像方式的临床应用价值,以求对实际工作提供帮助.方法 抽取胸部影像CR400例,DR400例.从应用范围,摄影方式,X线的剂量,成像时间,图像质量,图像的调节与处理等方面将两者进行比较.结果 DR对于胸部影像的甲片率95%,CB对于胸部影象的甲片率93%.经统计学分析,P>0.05,无显著差异.结论 DR与CR均提高了圈像的质量,两者各有其优缺点.  相似文献   

3.
张乐  王建军  马春忠 《海南医学》2010,21(18):84-86
目的目的比较计算机X线摄影(CR)与直接数字X线摄影(DR)两种成像方式在胸部摄影中的临床应用,以求对实际工作提供帮助。方法抽取胸部影像CR1000例,DR1000例。从应用范围、摄影方式、X线的剂量、成像时间、图像质量、图像的调节与处理等方面将两者进行比较。结果 DR对于胸部影像的甲级片率为70.2%,摄影速度为60人/h;CR的甲级片率为57.4%,摄影速度为30人/h。结论 DR在成像质量、甲级片率等方面优于CR,但两者各有其优缺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X线数字摄影(CR、DR)提高摄影质量的方法,为诊断提供优质图像,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方法:总结我院在应用X线数字摄影(CR、DR)三年来的工作经验,分析在X线数字摄影中影响影像质量的各种原因。结果:归纳、汇总查找出在X线摄影操作中影响影像质量的因素,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法。结论:排除影响摄影质量的各种因素是提高X线数字摄影质量的方法,X线数字摄影操作必须规范化。  相似文献   

5.
刘昊元  李毅  吴秀丽 《中国厂矿医学》2011,(12):1144-1145,I0002
目的对计算机X线摄影(CR)和数字化X线摄影(DR)的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对比,分析其摄影特点,旨在提高摄影质量并为其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各类CR片和DR片各200张,依照X线照片评片标准进行质量评定。结果 DR甲级片率高于CR片(71.0%vs62.0%,P〈0.05),丙级片CR与DR相当,两者废片率均低。结论 CR与DR具有共同数字化储存和传输,DR作为直接数字成像,在成像环节、图像分辨率、成像速度、宽容度、后处理功能及辐射剂量方面均优于CR,但CR在灵活性方面略显优势。因此,CR与DR可能会互补互存,共同发展。DR与CR到底哪个更适用,应根据医院目前的发展规模、经济状况及工作量的大小来决定,但DR将是数字化技术发展的终端目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的脊柱成像技术。方法抽取我院直接数字化摄影(DR)手动控制、DR自动控制、CR和传统x线摄影的脊柱影像片各300例,对其进行分析,分别统计甲、乙、丙及废片率(重摄),同时对脊柱的细微结构显示情况进行评估。结果DR手动控制曝光脊柱影像甲片率为74.5%,明显好于DR自动控制曝光的42%、CR成像的39.7%、传统x线摄影的27%。脊柱影像的细微结构显示情况:DR手动控制为98.7%,好于DR自动控制为88.5%、CR成像的84.1%和传统x线摄影片59.6%。结论DR手动控制脊柱影像的质量明显好于自动控制,更好于CR和传统x线脊柱影像。  相似文献   

7.
DR组织均衡技术在足部摄影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数字化X线摄影(DR)中,运用组织均衡技术(tissue equalization,TE)在足部摄影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例足伤病人通过数字化X线摄影,行足部正斜位摄影,所有病人正斜位影像均进行DR组织均衡均技术后处理。对足部常规DR影像和组织均衡均技术后处理影像质量进行评价,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运用组织均衡技术后处理影像质量与常规DR影像相比显示全足骨结构更清晰、层次更丰富,两者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DR组织均衡均技术对体厚差别较大的足部影像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黄葵 《中国医药导刊》2011,13(4):577-578
目的:探讨DR和CR胸部摄影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随机抽取DR和CR胸部摄影各120例患者的胸片资料进行比较。结果:DR胸部摄影,曝光结束后15s获得影像,摄影速度约为60人/h,甲级片115例(95.83%),乙级片5例(4.17%),没有丙级片、废片。CR摄影,需要更换IP板,每块IP板扫描时间1.5 min,摄影速度约为35人/h,甲级片113例(94.17%),乙级片4例(3.33%)、丙级片2例(1.67%)、废片1例(0.83%)。经统计学分析DR组甲片率与CR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5,P>0.05)。结论:CR与DR的共同点是将X线影像信息转化为数字影像信息,可进行各种图像后处理,为影像诊断中的细节观察、前后对比和定量分析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林启明 《当代医学》2014,(1):151-152
目的:分析移动式数字化X线摄影(DR)在新生儿床旁胸部X线片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将收治的500例新生儿胸部摄影患者随机均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50例。试验组:对患者采用移动式数字化X线摄影(DR);对照组:对患者采用计算机X线(CR)摄影进行摄影。比较两组图像的质量和摄影条件。结果实验组:甲片占96.0%;废片为0;对照组:甲片占51.6%;废片有60片,占24.0%,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胸片的曝光剂量相比对照组平均为3.5 mas,试验组平均为1.8 ma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新生儿进行胸部DR摄影,可有效地提高摄影图像的质量,增强诊断效果,同时其辐射剂量比较少,对新生儿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浅谈X线数字化摄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阎建伟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6):3616-3617
计算机X线摄影(CR)和数字化放射摄影(DR)的问世,实现了X线摄影的数字化。本文对CR和DR成像原理各自特点和两者之间的差异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计算机X线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CR)在静脉肾盂造影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两组各60例行静脉肾盂造影(intravenous pyelography,IVP)检查的患者,分别应用计算机放射摄影(CR组)与屏/片系统摄影(普通X线组)所摄取的患者图像进行比较。结果CR图像明显优于普通X线图像(P<0.005)。与普通X线相比,是经CR系统后处理的最大优点图像能得到改善,并且对各组织层次的显示能力明显提高。结论CR能较好地显示泌尿系统病变,对诊断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选择低剂量进行x线检查及摄影是保证在辐射安全的基础上获取优质x线影像。方法利用常规直接数字x线摄影(DR)对铝梯经过恒定管电流,选择六组不同曝光量进行摄影,划分出未调试及已调试两组分别逐级利用影像密度仪进行灰阶测试、对照,优选出科学、合理的低剂量组。结果已调试六组中管电流为12.5mAs的一组在保证影像质量的原则下,实现了低剂量科学、合理的论证依据。结论实现低剂量x线检查,追求高质量影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DR摄影与CR摄影曝光条件及对患者的X线辐射剂量。方法取本院DR照片和CR照片各2 000份,应用Arac等[1]学者的图像评价方法,由两位副主任技师和一位主任技师对照片进行分组分析,统计出甲、乙、丙片及废像率[2],在此基础上进行统计学比较及原因分析,同时对曝光条件做出比较。结果①照片质量:DR照片与CR照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出现非甲级片的主要影响因素主要是人为与外界因素。②摄影条件比较:同一部位DR的曝光剂量与CR的曝光剂量差别同样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评价DR的优越性,DR数字摄影照片质量明显好于CR,曝光条件比CR低,相对减少了患者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数字化X线摄影拍摄鼻咽部侧位片对儿童腺样体肥大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44例具有腺样体肥大症状的儿童鼻咽部侧位数字化X线摄影(DR)图像,作为研究组;同时收集110例同龄健康儿童腺样体图像作为对照组。主要测量鼻咽顶部腺样体的厚度(A)和鼻咽腔的宽度(N),以两者比率(A/N)来判断腺样体的大小。结果研究组A/N平均值为62.7%,而对照组A/N平均值为37.3%,两组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数字化X线摄影方便、快捷、辐射少,是诊断儿童腺样体肥大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数字断层融合技术(DTS)在泌尿系结石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泌尿系结石患者28例,均行常规腹部数字X线摄影技术(DR)平片及DTS检查,比较两种方法的图像质量。结果 DR片的优秀率为53.6%(15/28),3例为差片;DTS摄片优秀率为89.2%(25/28),无差片,二者优秀率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DTS可明显改善泌尿系结石图像质量,提高结石的显示率,且价格低廉,辐射量低。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探讨小儿胸部数字化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数据库的建立与质量控制体系的应用。 方法抽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DR数据库与质量控制体系建立后小儿胸部DR影像资料100份为研究组,抽取2016年4月-2017年4月DR数据库与质量控制体系建立前小儿胸部DR影像资料100份为对照组。统计小儿DR数据,并建立数据库,同时分析拍摄小儿DR过程中,体位、照射野、伪影异物及呼吸运动等对成片质量的影响,并逐步改善影像后处理技术,分析影像质量不佳原因,探究质量控制体系建立的临床意义。 结果研究组DR胸片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甲级片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丙级片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降低图像质量的因素主要包括体位摆放不正、移动伪影、呼吸运动模糊、影像后处理不恰当、呼气曝光、照射野偏大。研究组体位不正、移动伪影、呼吸运动模糊、呼气曝光及照射野偏大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误诊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小儿胸部DR数据库与质量控制体系建立后,拍摄质量明显提升,故小儿胸部DR数据库与质量控制体系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厚度铜附加滤过在骨骼数字化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DR)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对人体等效体模进行头颅、脊柱、骨盆、四肢等部位的DR检查,其中头颅、脊柱、骨盆等厚部位应用电离室自动曝光控制(automatic exposure control,AEC)系统为AEC组,四肢、关节等不使用AEC的薄部位检查为非AEC组。选择无附加滤过、0.1 mm、0.2 mm、0.3 mm不同厚度铜附加滤过进行曝光。比较不同厚度铜附加滤过检查的表面入射剂量值、图像质量评分值以及管电流量值。 结果非AEC组4种不同厚度铜附加滤过表面入射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两两比较,无附加滤过时表面入射剂量大于0.1 mm、0.2 mm、0.3 mm铜附加滤过时,0.1 mm铜附加滤过时表面入射剂量大于0.3 mm铜附加滤过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AEC组4种不同厚度铜附加滤过的图像质量评分值、管电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EC组4种不同厚度铜附加滤过时表面入射剂量和管电流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两两比较,无附加滤过时表面入射剂量大于0.3 mm铜附加滤过时,管电流量小于0.3 mm铜附加滤过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EC组4种不同厚度铜附加滤过的图像质量评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铜附加滤过可以在保证诊断质量的前提下有效降低骨骼系统DR的检查剂量,实现骨骼系统DR的低剂量检查。  相似文献   

18.
张连才 《基层医学论坛》2014,(31):4256-4257
目的:探讨数字化摄影(DR)各环节中辐射剂量的控制。方法回顾性分析DR摄影中各环节产生辐射剂量过剩问题并加以控制。结果各成像环节过程中人为及设备因素是造成DR摄影产生辐射剂量过剩的主要原因,合理控制这些因素既可充分发挥数字化摄影图像质量优良的优势,又能降低辐射剂量。结论熟练掌握设备功能,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做到操作规范化、技能熟练化,严格遵守辐射与防护三原则,完全可以以较小的辐射剂量获得优质的影像资料,并能充分满足临床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儿童增殖体肥大数字X线成像(DR)的影像学特征,探讨增殖体各种摄影体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三种摄影体位对75例增殖体肥大患者进行增殖体DR成像,比较分析增殖体解剖结构的显示情况。结果增殖体肥大最佳摄影体位是患者头部尽可能抬高,使听眦线与水平面呈30~40°,上下门齿咬合。结论采用DR技术和合适的摄影体位可提高增殖体摄影检查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