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制备粒径小、形态均匀、包封率较高、带稳定正电荷的神经毒素纳米粒并研究其体外释放行为。方法:选用聚乳酸为载体,壳聚糖为修饰物,采用复乳法制备神经毒素纳米粒,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结合正交试验优化纳米粒的制备工艺,并对其体外释药特性进行研究。结果:采用优化方法制备的纳米粒粒径较小(140.5nm),形态规则,大小均匀,包封率高(83.5%),Zeta电位为+30.5mV;体外释药行为符合Weibull方程。结论:建立的制备工艺可行,所得纳米粒包封率高,大小均匀,体外释药具有明显的缓释特征。  相似文献   

2.
以正硅酸四乙酯(TEOS)为硅源,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模板剂,乙醇为助溶剂,三乙醇胺为螯合剂在碱性条件下合成了介孔氧化硅纳米粒(MSN),然后在其表面通过后嫁接法键合氨丙基,再修饰叶酸(FA),对其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利用原子荧光光谱仪测定其对雄黄的负载率。结果表明,MSN具有大的比表面积(973 m2/g)和孔体积(1.01 cm3/g)、孔径分布窄、粒径均匀(90 nm左右)且球形形貌分散,修饰FA后的介孔氧化硅纳米粒(MSN-NH-FA)在0.5 h 对雄黄的负载率最大,达到2.52%。结果表明,制备的MSN-NH-FA具有较好的形貌结构,适合作为药物载体,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目的]以单硬脂酸甘油酯为载体材料制备姜黄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及其体外释放行为的研究。[方法]采用乳化蒸发-低温固化法制备姜黄素固体脂质纳米粒,高速离心法测其包封率,激光粒径仪测定其粒径、电位,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表征其性质,采用透析法考察固体脂质纳米粒中姜黄素的体外释放行为。[结果]姜黄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平均粒径为(89.24±2.06)nm,Zeta电位为(-18.77±1.27)m V,药物平均包封率为(89.55±1.84)%,DSC结果表明其理化性质稳定可靠,体外12 h累计释放率为(43.12±1.02)%。[结论]制备的姜黄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粒径小且分布均匀,具有良好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叶酸偶联壳聚糖载5-氟尿嘧啶纳米粒的制备方法及体外性质。方法根据叶酸与壳聚糖的偶联比选择最佳工艺条件,通过叶酸活性酯与壳聚糖上的氨基反应,制备叶酸偶联壳聚糖,再通过离子交联法制备叶酸偶联壳聚糖纳米粒包合5-氟尿嘧啶,从而制成载药纳米粒。结果制备了叶酸壳聚糖偶联物,并包合5-氟尿嘧啶成纳米粒,载药量为10.4%,包封率为50.5%,8 h累积释药量达35.9%。结论优化了叶酸偶联5-氟尿嘧啶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工艺。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制备壳聚糖修饰雷公藤多苷纳米粒(LMWC-TG-NPs),并研究其体外释药行为。方法 采用改良的自乳化溶剂扩散法制备LMWC-TG-NPs;正交试验设计优化雷公藤多苷纳米粒(TG-NPs)处方,单因素试验考察壳聚糖(LMWC)修饰方式;以含20%乙醇的PBS(pH 7.4)为释放介质考察LMWC-TG-NPs的体外释药行为。结果 优化的处方工艺:以1.0% Poloxamer 188、80 mg PLA、12 mL有机相、丙酮-乙醇(2∶3)制备TG-NPs混悬液,以与TG-NPs混悬液等体积的10% LMWC溶液修饰TG-NPs制备LMWC-TG-NPs;根据优化条件制备的LMWC-TG-NPs,外观呈圆形或类圆形,平均粒径为(207.6±3.4)nm,多分散指数(PDI)为0.078±0.009(n=3),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61.83±2.43)%、(10.70±0.37)%(n=3);体外释药符合Higuchi方程。结论 所制备的LMWC-TG-NPs包封率较高,粒径小,体外释药具有明显的缓释特征,为后期研究其肾脏靶向和毒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细菌内磁纳米粒研究——细菌内磁纳米粒的特性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5年 ,美国科学家Blakemore在研究盐泽泥浆沉积物中的螺旋体时 ,发现有些细菌的运动方向随着磁场方向的改变而改变 ,对磁场具有趋性行为 ,首次将它们称之为趋磁细菌 (magnetotacticbacteri um) [1] 。随后的研究表明 ,趋磁细菌在自然界分布极为广泛 ,从南半球[2 ] 、到北半球[3] ,乃至赤道[4 ] 等不同地理位置的池塘[5,6 ] 、河流[2 ] 、湖泊[7,8] 、海洋[3] 、土壤[9~ 11] 中都发现了它们的存在。电子显微镜观察、能谱及穆斯保尔谱研究证明所有趋磁细菌体内都含有磁纳米粒。趋磁细菌及其合成的磁纳米粒所具备的独特特性 ,决定了研究趋…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解决伊曲康唑(ITZ)的分散性,制备伊曲康唑固体脂质纳米粒(ITZ-SLN),并考察其体外释放规律。方法采用微乳法-低温固化法制备ITZ-SLN;用马尔文激光粒度仪测定纳米粒的Zeta电位与粒度分布,低温高速超滤离心分离SLN与未包封的药物,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测定包封率及其载药量,采用扩散法-超滤法测定纳米粒(ITZ-SLN)的体外释放行为。结果纳米粒的粒径为(15.23±2.10)nm,Zeta为(-22. 65±0.91)mV,包封率为(96.02±2.10)%,载药量为(0.15±0. 02)%,其体外释放规律符合一级释放动力学方程。结论该制剂处方设计和工艺方法可行,可达到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8.
9.
甘草酸表面修饰阿霉素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及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具有肝细胞靶向的甘草酸表面修饰阿霉素壳聚糖纳米粒,并考察其理化特性。方法:采用离子凝胶法制备阿霉素壳聚糖纳米粒,再以高碘酸盐氧化法制备甘草酸表面修饰阿霉素壳聚糖纳米粒。激光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粒的形态,马尔文激光粒度仪测定其粒径。RP-HPLC法间接测定纳米粒中甘草酸结合率和阿霉素包封率,并初步研究体外甘草酸的结合稳定性和阿霉素释药特性。结果:电镜显示纳米粒呈类球形,平均粒径为179.5 nm,甘草酸结合率达到80%以上,在释放介质中,12 h的甘草酸结合率仍保持(65.2±3.4)%;纳米粒中阿霉素包封率达90%以上,体外释药缓慢,无明显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优化转铁蛋白(Tf)修饰的负载三七皂苷R1的PEG-PLGA纳米粒(R1@Tf-PEG-PLGA NPs)的制备工艺,并对其质量进行评价.方法:采用纳米沉淀法制备负载三七皂苷R1的PEG-PLGA纳米粒(R1@PEG-PLGA NPs),通过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优选其最佳制备条件.将Tf共...  相似文献   

11.
褪黑素纳米粒的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褪黑素载药纳米粒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方法:以聚乳酸、壳聚糖可生物降解材料为载体,明胶为分散剂,Span -80和Tween- 80混合液为乳化剂,采用复乳 溶剂挥发法制备载药纳米粒,根据纳米粒的表面形态、粒径大小、分布、包封率、载药量选择最佳工艺条件,制备褪黑素纳米粒。结果:原子力显微镜观察纳米粒表面圆滑,分布均匀。正交设计效应曲线图直观分析和方差分析结果,均显示搅拌速度、溶剂挥发温度、聚乳酸与褪黑素投料比、壳聚糖浓度是影响制备工艺的主要因素。结论:在30℃;10 0 0r/min搅拌速度;褪黑素与聚乳酸的质量比为1∶3;Tween 80与Span 80体积比为5∶1;壳聚糖质量分数为1%情况下,可制备成平均粒径在4 5 . 84nm ,包封率为38.33% ,载药量为8 .35 %的褪黑素载药纳米粒。  相似文献   

12.
以生物可降解的树状高分子材料作为药物载体,采用透析的方法制备了雷帕霉素缓释胶束。通过扫描电镜、动态光散射仪及紫外分光光度计对载药胶束的形貌、粒径及体外释放行为进行了表征及研究。结果表明:载药胶束为中空结构的囊泡,载药后粒径明显增大,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提高到40%和91%,体外释放结果显示其缓释作用明显,Gompertz一级函数模型较为真实地反应其释放行为。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我室制备的抗金黄色葡萄球菌工程多肽(Ph—SA)对耐甲氧西林/苯唑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体内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Ph-SA对69株临床分离病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采用腹腔感染后经尾静脉注射药物方法测定Ph—SA及对照药物对小鼠的体内保护作用。结果体外抗菌试验结果显示Ph-SA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呈现强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甲氧西林/苯唑西林耐药株和敏感株的MIC50分别为8mg/L和0.5mg/L,按相对分子质量差异换算,强于万古霉素12倍和48倍;体内抗菌试验结果显示:Ph—SA对MRSA菌株ATCC BAA-42抗菌效力极强,按相对分子质量差异换算,至少强于万古霉素59倍。结论Ph-SA对耐甲氧西林/苯唑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体内外均呈现极强的抗菌活性,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以生物可降解的哑铃状高分子共聚物材料作为药物载体,饱和替莫唑胺水溶液为选择性溶剂,采用透析法制备了替莫唑胺载药微球。通过动态光散射仪、扫描电镜、紫外分光光度计对替莫唑胺载药微球的粒径分布、表面形貌、载药量及释放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微球载药后其平均粒径不超过800 nm,载药量可以达到39.9%;体外释放时间可达900 h以上,且可用n级动力学速度方程较为真实地反映其释放行为。细胞实验证明了替莫唑胺载药微球对人源性SHG 44细胞的抑制效果优于替莫唑胺纯药粉末。  相似文献   

15.
新型姜黄素纳米粒制备、表征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高载药量姜黄素纳米粒,并考察其体外稳定性和抗肿瘤活性。方法用油酸(OA)对姜黄素(Cur)进行化学修饰。采用改良的溶剂挥发法制备聚乙二醇聚乳酸乙酸酯(mPEG-PLGA)载Cur-OA2纳米粒(mPEG-PLGA-Cur-OA2,PPCO)。并以纳米粒载药量(drug loading,DL)、包封率(entrapment efficiency,EN)为指标,通过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对工艺进行优化。采用正交确定工艺制备3批载药纳米粒,应用动态光散射粒度仪和透射电镜测定载药纳米粒的zeta电位、粒径与形态。采用体外37℃水浴降解特性来评价其稳定性。最后利用MTT法对纳米粒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初步评价。结果正交实验,包封率影响因素为:有机相与水相的量(B)>超声时间(C)>药物与材料比(A)。载药量影响因素为:有机相与水相的量(B)>药物与材料比(A)>超声时间(C)。利用正交设计筛选出的方法制备纳米粒,其载药量达(24.870±0.029)%,包封率为(81.250±0.101)%,zeta电位-23.9±1.6mV,平均粒径235.0±25.8nm,粒度分布均匀,呈单峰分布。载药纳米粒在37℃,前4h降解了20%,而其后的70h里,只降解了5%左右,相比姜黄素稳定性得到了极大提高。纳米粒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表明,所制备的纳米粒对HepG2细胞仍然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经48h处理后,其IC50为40.61μmol/L,但相比姜黄素15.76μmol/L有所下降,表现为减毒效应。结论 PPCO纳米粒呈均匀球形、载药量高,稳定性好,并有较好的体外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考察叶酸偶联白蛋白纳米粒(F-BSANP)的肿瘤靶向性并进行药效评价.方法 采用直接注射法建立小鼠肝癌模型,肝癌小鼠分组进行体内分布及药效实验.结果 包裹钙黄绿素的F-BSANP在肝癌小鼠肝脏中蓄积程度最高;而药效方面,包裹砒霜的F-BSANP组小鼠生存期最长.结论 用叶酸偶联白蛋白纳米粒包裹药物能显著增强药物对肿瘤部位的靶向性,明显提高药效.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分析奥沙利铂联合亚叶酸钙、5氟尿嘧啶(OXA-LV-5-FU)方案治疗结直肠癌的近期疗效与耐受性。方法奥沙利铂(OXA)100 mg/m^2,静脉滴注2 h,第1天;亚叶酸钙(LV)200 mg/m^2,静脉滴注2 h后推注5-氟尿嘧啶(5-Fu)400 mg/m^2,后续5-Fu 500 mg/m^2,静脉持续输注22 h,第15天。每4周重复,中位治疗周期为4周期。结果入组观察65例结直肠癌患者,部分缓解(PR)17例,稳定(SD)31例,进展(PD)17例,总有效率(PR)为26.2%(17/65),临床受益率(CR+PR+SD)为73.8%(48/65)。其中初治患者有效率(RR)为32.3%(10/31),复治患者有效率为20.6%(7/34),稳定率为47.7%(31/65)。中位生存时间(MST)为14个月,中位进展时间(MTTP)为9个月。主要毒性反应表现为口腔炎、恶心呕吐和白细胞下降,Ⅲ度以上毒性反应分别为10.8%、12.3%和6.2%。80%的患者有脱发,但无Ⅲ度以上脱发。结论OXA-LV-5-Fu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疗效较高,不良反应轻而且安全,毒性反应小,明显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制备泊那替尼纳米混悬剂,并对其理化性质及体外溶出行为进行表征.方法 采用溶剂蒸发技术制备泊那替尼纳米混悬剂,利用激光纳米粒度仪、透射电镜对粒径及形态进行表征,通过透析法研究泊那替尼纳米混悬剂体外释放行为.结果 泊那替尼纳米混悬剂平均粒径为(90.215±7.3) nm,多分散指数为(0.297±0.45);泊那替尼纳米混悬剂形态圆整,分布均匀,24 h在质量分数1%吐温-80的PBS释放介质中的体外累积释放率为53%,药物体外释放符合Ritger-Peppas方程,方程式为lnQ=0.284 7lnt+3.128 0,r=0.992 8.结论 泊那替尼纳米混悬剂制备方法简便,有望成为泊那替尼的新型纳米给药系统.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连翘不同提取液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方法:将连翘洗净、烘干、粉碎成粗粉,分别用水、30%乙醇、50%乙醇、70%乙醇、95%乙醇连续回流提取,提取液浓缩成相当于原药材1 mg/mL的药液,将药液处理后,制成含药滤纸片,采用纸片法,以抑菌环大小为参考指标,观察抑菌效果,确定最佳提取溶剂及提取工艺。结果:连翘用10倍量95%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1 h,所得药液的抑菌效果最佳。结论:优选得到的提取工艺确实可行,便于连翘生产质量的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