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通过比较亚甲蓝、罗哌卡因和利多卡因在痔手术后的镇痛效果,寻求有效的止痛途径,提高痔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方法 分别在三组患者术后切口皮下注射亚甲兰混液、罗哌卡因和利多卡因5 ml,并根据VAS评分在术后2 h、4 h、6 h、8 h、24 h和3 d就患者的疼痛程度给予评分.结果 三组患者术后2 h疼痛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亚甲蓝组在术后6 h、8 h、24 h和3 d的VAS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罗哌卡因组在术后4 h、6 h的VAS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但术后8 h、24 h和3 d的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亚甲蓝混合利多卡因局部注射能够显著缓解痔手术的术后疼痛,效果优于单纯局部注射麻醉药.  相似文献   

2.
刘贺  王亮锋 《微创医学》2013,8(1):45-46
目的 观察在混合痔术后使用亚甲蓝联合罗哌卡因注射液的镇痛效果.方法 将100例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术后采用亚甲蓝混合液肛周注射)和药物对照组(术后服用盐酸曲马多)各50例.采用VAS疼痛评分表记录两组患者术后6 h、12 h、24 h、48 h时的疼痛情况,并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尿潴留情况.结果 亚甲蓝混合液治疗组镇痛效果和尿潴留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亚甲蓝配合罗哌卡因对于混合痔术后镇痛效果显著,能避免亚甲蓝注射后引起的灼热痛感觉,能有效减少术后尿潴留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郝景宇  赵尤美  林康 《现代实用医学》2011,23(12):1403-1404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行肋间神经阻滞对开胸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将84例开胸术后患者按术后镇痛方式的不同分为A、B、C及D组,各21例。A组镇痛方式为舒芬太尼0.1 g/kg复合0.375%罗哌卡因20 ml,B组为舒芬太尼0.2 g/kg复合0.375%罗哌卡因20 ml,C组为舒芬太尼0.3 g/kg复合0.375%罗哌卡因20 ml,D组为单纯0.375%罗哌卡因20 ml。观察记录术后4、8、12、24和48 h静态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r)、动态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m)及镇静评分,观察术后48 h镇痛给药次数、镇痛维持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C组VASr及VASm评分术后各时点均低于其他组(均〈0.05),镇痛维持时间也明显长于其他组(均〈0.05)。4组镇静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C组术后镇痛药的给药次数明显少于其他组(均〈0.05)。4组术后镇痛期间生命体征平稳,均未出现明显的呼吸抑制。结论 0.3 g/kg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行肋间神经阻滞,镇痛效果最好,镇痛时间最长.  相似文献   

4.
纪钦泉  吴丽娟 《河北医学》2004,10(9):802-804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经肌间沟进行臂丛麻醉对麻醉效果,术后镇痛的作用。方法:选择上肢骨折病例60例,ASAI-II级,都经肌间沟留置静脉留置针后,随机分为2组.A组:使用1%利多卡因 0.375%罗哌卡因混合液(含1:20万肾上腺素)20ml行术中麻醉,术毕追加混合液5ml后。安装容量为100ml浓度为0.25%罗哌卡因的一次性镇痛泵行术后镇痛,n=30;B组,把A组的罗哌卡因改为布比卡因,浓度和剂量都一样,n=30。记录手术时间,术后4h,8h,12h,24h,36h,48h,72h各时间点的疼痛评分(VAS);副作用。结果:A,B组的麻醉效果,术后镇痛效果均满意,且无发现任何副作用。结论:罗哌卡因,布比卡因可安全用于臂丛麻醉和术后镇痛。  相似文献   

5.
金娴冰  许旭东 《吉林医学》2012,33(4):745-746
目的:观察地佐辛肌内注射超前镇痛联合罗哌卡因术中局部麻醉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术后镇痛效果。方法:选择90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A组、B组和C组。A组于麻醉诱导前10 min肌内注射地佐辛10 mg,并于切皮前用0.25%罗哌卡因15 ml行切口浸润阻滞,术毕在3个切口周围腹膜各注射0.25%罗哌卡因5 ml,腹腔喷注0.25%罗哌卡因15 ml。B组单纯行术中罗哌卡因局部麻醉镇痛,具体方法同A组。C组为对照组,不使用任何镇痛方法。术后分别记录术后2 h、6 h、12 h、24 h、48 h切口痛、内脏痛和肩部痛的VAS评分,并记录术后哌替啶的使用时间、人数和使用次数。结果:A组术后各时间点三个部位的疼痛VAS评分均显著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除术后2 h和6 h内脏痛外,其余各VAS评分显著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在术后12 h内,除术后2 h肩部痛外,其余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佐辛肌内注射超前镇痛联合罗哌卡因术中局部麻醉的平衡镇痛方法,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术后镇痛,具有镇痛效果完善,镇痛时间长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在静脉自控镇痛治疗的基础上使用罗哌卡因局部注射的镇痛效果及其对早期功能锻练的影响。方法:90例初次单侧TKA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取静脉自控镇痛治疗,观察组采取罗哌卡因复合液术中关节周围注射配合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并比较2组患者术后6、12、24、48、72 h及术后1周患膝静止及运动状态下的疼痛情况。测量术后24、48、72 h及术后1周的膝关节活动度,观察患者术后有无头晕、恶心、呕吐、肢体麻木等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术后6、12、24、48 h静息状态及活动状态下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2组术后72 h及术后1周静息状态及活动状态下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早期(72 h内)观察组活动范围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结论:TKA术中罗哌卡因复合液关节周围注射进行镇痛治疗是一种简单、有效、价廉的治疗方法,操作简便,术后镇痛效果明显,有助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对开胸手术后早期镇痛的应用效果进行比较。方法选择开胸手术患者60例,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3组,各20例。L 25组肋间神经应用0.25%的罗哌卡因阻滞,L 75组肋间神经应用0.75%的罗哌卡因阻滞,对照组肋间神经应用0.9%的生理盐水阻滞。对3组患者术后0 h,6 h,12 h,24 h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 ,VAS)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术后0 h,6 h,12 h,24 h ,L 75的VAS评分均要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L 25组患者在0 h,6 h,12 h VAS评分均要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在术后24 h ,L 25组患者的VAS评分与对照组患者并无显著差别;在术后12 h ,24 h ,L 75的VAS评分要显著优于L 25组(P<0.05)。结论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对肋间神经阻滞对开胸手术均具有镇痛作用,但0.75%的肋间神经阻滞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盐酸右美托咪定(DEX)联合罗哌卡因对脊柱后路手术超前镇痛的效果。方法75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对照组)、B组(DEX持续至手术结束)、C组(DEX持续至手术结束后24 h),术后均以罗哌卡因在手术切口局部浸润麻醉。结果与A组相比,B组和C组拔管后6~72 h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降低,术后首次镇痛需要时间延迟,盐酸曲马多总量减少(P<0.05);C组拔管后VAS评分低于B组(P<0.05);B组和C组患者血清皮质醇水平降低(P<0.05)。结论盐酸右美托咪定持续静脉输注联合手术切口罗哌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可显著减轻脊柱后路手术患者的术后疼痛程度,减少术后使用镇痛药物的总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双侧肋缘下腹横肌平面(TAP)阻滞对老年胆囊切除术患者的镇痛效果.方法:前瞻性纳入96例接受择期胆囊切除术的老年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全麻诱导后均接受超声引导下双侧肋缘下TAP阻滞.采用区组随机化方法将纳入患者分成生理盐水组、罗哌卡因A组和罗哌卡因B组,每组各32例.22 G神经阻滞穿刺针分别注入无菌生理盐水20 mL、0.375%罗哌卡因20 mL和0.5%罗哌卡因20 mL.术后均给予静脉自控镇痛(PCIA),若术后48 h内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4分,使用地佐辛(Dezocine)补救镇痛.比较三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术后PCIA按压次数、PCIA药物使用量、术后不同时点VAS评分、麻醉不良反应以及住院时间等.结果:三组手术时间、术后拔管时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罗哌卡因A组、B组术后PCIA按压次数、PCIA药物使用量均少于生理盐水组(P<0.05);罗哌卡因A组、B组术后4 h、12 h静息或活动时VAS评分低于生理盐水组(P<0.05),三组术后24 h 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罗哌卡因A组、B组术后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生理盐水组(P<0.05).罗哌卡因A组、B组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双侧肋缘下TAP阻滞对老年胆囊切除术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显著,可减少PCIA镇痛类药物使用和不良反应发生,且不同浓度罗哌卡因TAP阻滞的镇痛效果和安全性相当.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罗哌卡因神经阻滞麻醉对颅脑手术患者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 30例幕上占位性病变拟行开颅肿瘤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罗哌卡因神经阻滞组(A组)和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组(B组)各15例.A组于切皮前选择耳颞神经、眶上神经、滑车上神经和枕大神经、枕小神经以0.75%罗哌卡因行神经阻滞;B组术后行芬太尼自控静脉镇痛(PCIA).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比较术后48h内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及因镇痛所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良反应发生率A组明显低于B组(P<0.01).结论 高浓度罗哌卡因神经阻滞操作简单,术后镇痛效果良好,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能够安全有效地应用于颅脑手术术后镇痛.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罗哌卡因联合吗啡硬膜外自控镇痛在开胸肺叶切除术后的镇痛效应,并与吗啡静脉自控镇痛进行比较。方法44例行开胸肺叶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罗哌卡因联合吗啡硬膜外自控镇痛组(PCEA组) 和吗啡静脉自控镇痛组(PCIA组),每组22例。患者自控镇痛持续48 h,采用VAS评分法,分别记录术后48 h不同时段患者静息和咳嗽时疼痛评分,24,48 h患者PCA按压次数;观察患者的镇静程度、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果术后12 h内静息疼痛评分PCEA组低于PCIA组(P<0.05),咳嗽疼痛评分各观察时间PCEA组均低于PCIA组(P<0.05),术后第1天PCA按压次数差异度为0.33(P<0.05)。镇静程度、恶心、呕吐发生率PCEA组低于PCIA组(P<0.05)。结论罗哌卡因联合吗啡硬膜外自控镇痛在开胸肺叶切除术后镇痛效果确切,较吗啡静脉自控镇痛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本研究旨在比较不同浓度罗哌卡因PENG阻滞(hip pericapsular nerve group, PENG)用于老年股骨头置换术后多模式镇痛的效果,探索最适宜罗哌卡因浓度。方法 选择在我院择期行股骨头置换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低浓度罗哌卡因组(L组)、中浓度罗哌卡因组(M组)、高浓度罗哌卡因组(H组),每组20例。3组患者均采用PENG阻滞联合小剂量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在蛛网膜下腔阻滞实施前30 min进行PENG阻滞,术后均采用静脉自控镇痛。PENG阻滞时L组注射0.25%罗哌卡因20 mL,M组注射0.375%罗哌卡因20 mL,H组注射0.5%罗哌卡因20 mL。记录3组患者入室时、体位摆放前即刻、体位摆放时、体位摆放后即刻的疼痛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 VAS)评分;记录3组患者术后6、12、24、48 h静息和运动疼痛VAS评分;记录3组患者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48 h内按压镇痛泵总次数、氟比洛芬酯补救镇痛例数;记录3组患者麻醉镇痛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在入室时、体位摆放前即刻、体位摆放时、体位摆放后即刻时3组患者疼痛VAS...  相似文献   

13.
黄礼兵  汤洋  赵峰  邹蓉 《浙江医学》2021,43(7):783-785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不同给药途径对下肢骨折术后腘窝坐骨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至12月在江苏省中医院行下肢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地塞米松静脉给药联合罗哌卡因神经阻滞组(A组)、地塞米松联合罗哌卡因神经阻滞组(B组)和单纯罗哌卡因神经阻滞组(C组),每组20例。3组患者均行超声引导下腘窝罗哌卡因坐骨神经阻滞。术后6、12、24、36、48h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程度;记录患者首次要求镇痛时间、术后镇痛药物使用、运动和感觉阻滞时间及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结果A、B组术后24、36h的VAS评分明显低于C组(均P<0.05);与C组比较,A、B组术后首次要求镇痛时间、运动和感觉阻滞时间延长,术后0~24h和24~48h镇痛药物用量减少,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均P<0.05)。A组和B组间上述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地塞米松静脉或神经周围给药均可以增强腘窝罗哌卡因坐骨神经阻滞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观察小剂量吗啡-罗哌卡因颈丛神经阻滞复合静脉全麻应用于腔镜辅助甲状腺手术中的麻醉及术后镇痛效果,探寻一种比较适用于该种术式的麻醉方法.方法 选择行腔镜辅助甲状腺手术的患者96例,随机均分为三组:全凭静脉全麻组(A组)、罗哌卡因颈丛神经阻滞复合静脉全麻组(B组)及小剂量吗啡-罗哌卡因颈丛神经阻滞复合静脉全麻组(C组).B、C两组分别先以0.25%罗哌卡因及0.25%罗哌卡因与吗啡4mg混合液25 mL行双侧颈丛神经阻滞;A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对照,15min后行全麻,观察并记录三组患者术中芬太尼等的用药量、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术中知晓发生率及术后镇痛持续时间,并进行术后镇痛VAS评分.结果 芬太尼用药量B、C两组明显少于A组(P<0.05);睁眼时间及拔管时间B、C两组明显短于A组(p<0.05);术后6~24 h内VAS评分显著低于A组(P<0.01或0.05),而术后14~48 h内VAS评分C组显著低于A、B两组(P <0.01或0.05);术后镇痛持续时间C组明显长于A、B两组(P<0.01或0.05).三组均无术中知晓发生.结论 小剂量吗啡-罗哌卡因颈丛神经阻滞复合静脉全麻是一种更适合应用于腔镜辅助甲状腺手术、操作相对简便、副作用较少且可产生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用于下肢手术病人的术后镇痛效果.方法 选择择期在硬腰联合麻醉下下肢手术病人100例,术后随机分为4组,每组25例均行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A组:250 mg 罗哌卡因;B组:250 mg 罗哌卡因+50 μg 舒芬太尼;C组:250 mg 罗哌卡因+75 μg 舒芬太尼;D组:250 mg 罗哌卡因+100 μg 舒芬太尼.每组均加入托烷司琼4 mg 且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记录4组患者术后8、24、36、48 h 各时相点的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和镇痛泵按压次数,观察并发症(恶心、呕吐、嗜睡、呼吸抑制)的发生情况.结果 A组、B组术后8、24、36、48 h 的VAS评分显著高于C组和D组(P<0.01),但其中A组VAS评分又显著高于B组(P<0.05);D组恶心、呕吐、嗜睡等不良反应明显高于A组、B组、C组.而A组、B组、C组的不良反应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但每两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硬膜外腔较好术后的镇痛且不良反应较少的混合液为:250 mg 罗哌卡因+75 μg 舒芬太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开胸术后罗哌卡因复合小剂量舒芬太尼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的合理剂量。方法45例择期开胸肺叶切除术的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n=15)。术后分别用0.15%、0.175%和0.2%罗哌卡因混合0.3μg/ml的舒芬太尼PCEA镇痛,背景剂量设为5 ml/h,PCA量1 ml/次,锁定时间15 min。术后4、8、20、24、48 h观察VAS疼痛评分、肺活量(VC)、最大呼气压(MEP)、镇静评分、镇痛药液用量、实际PCA按压次数和有效PCA按压次数比,同时记录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和恶心、呕吐、皮肤瘙痒、胸闷等副作用。结果术后48 h内B、C两组VAS评分均低于A组(P<0.01),VC及MEP高于A组(P<0.05),B、C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C两组实际PCA按压次数均低于A组(P<0.05),有效按压次数比高于A组(P<0.05),B、C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组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副作用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0.15%~0.2%罗哌卡因复合0.3μg/ml舒芬太尼均可安全用于成人开胸术后镇痛,但0.175%罗哌卡因复合0.3μg/ml舒芬太尼镇痛效果更理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切口阻滞在高海拔地区老年人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中的镇痛效果及临床安全性。方法:选择全麻下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术毕时均接一次性病人自控镇痛泵。A组为单纯静脉镇痛组,B组为复合镇痛组。B组于术毕时加用罗哌卡因行切口及闭式引流管口局部阻滞。分别于术后6、12、24、48小时评估并记录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观察并记录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单纯静脉镇痛组相比较,复合镇痛组术后各时间点的VAS评分明显低于纯静脉镇痛组(P〈0.05);复合镇痛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纯静脉镇痛组(P〈0.05)。结论:高海拔地区的老年患者在髋关节置换术后,以小剂量阿片类药物静脉镇痛复合0.2%的罗哌卡因切口两侧皮下浸润行术后镇痛,可显著提高镇痛效果,且明显降低阿片类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崔定桥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19):118-119
目的:比较三组不同浓度罗哌卡因与芬太尼伍用氟哌利多用于术后硬膜外持续镇痛效果。方法:120例剖宫产患者随机分为0.238%罗哌卡因、芬太尼5μg/ml(A组),0.348%罗哌卡因、芬太尼5μg/ml(B组),0.238%罗哌卡因、芬太尼7μg/ml(C组),三组均复合氟哌利多0.025mg/ml,背景量2ml/小时。以VAS评分比较术后持续镇痛效果。Bro-mage评分评定运动阻滞情况。结果:术后6、12、24和48小时VAS评分A组显著高于B、C组,Bromage评分B组显著高于A、C组。结论:0.238%罗哌卡因芬太尼7μg/ml复合氟哌利多对剖宫产术后镇痛效果确切,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9.
多模式镇痛对围术期应激反应及镇痛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察围术期多模式镇痛与传统术后镇痛方法对于患者应激反应及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40例胸科手术病人,麻醉方式采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随机分为2组:多模式镇痛组(A组)于麻醉诱导前30 m in静脉推注氯诺昔康0.12mg/kg,并于切皮前进行一次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手术结束开始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单纯硬膜外镇痛组(B组)于手术结束后开始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分别于术后各时间点观察病人的VAS评分、经中心静脉抽血检测病人血糖、血浆皮质醇、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记录PCA的按压次数、生命体征及副作用。结果(1)两组患者术后血糖、血浆皮质醇、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均明显升高(P〈0.01,P〈0.05)。A组患者在上升幅度明显低于B组(P〈0.01,P〈0.05)。(2)平卧时A组患者于术后8 h、12 h、24 h疼痛评分低于B组(P〈0.05),术后72 h疼痛评分显著低于B组(P〈0.01)。活动时A组患者术后12 h疼痛评分显著低于B组(P〈0.05),术后48 h,72 h疼痛评分显著低于B组(P〈0.01)。(3)72 h内PCA按压次数A组明显少于B组(P〈0.05)。结论围术期多模式镇痛用于开胸手术病人,可有效调控围手术期应激反应,而且镇痛效果,优于传统的单纯硬膜外术后镇痛。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开胸术后罗哌卡因、曲马多用于硬膜外镇痛的效果及对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ASAⅠ~Ⅱ级、拟行择期开胸,非肺叶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0.2%罗哌卡因(含曲马多1mg/ml)硬膜外镇痛组、吗啡静脉镇痛组,每组20例,术后48小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静息和咳嗽时的镇痛效果。测定患者用力肺活量和呼气峰流速;术后24小时,48小时分别抽取呼吸空气时的动脉血作血气分析;记录镇痛过程中发生的副作用。结果:1.术后日静息疼痛、咳嗽疼痛评分罗哌组皆低于吗啡组。2.术后肺功能罗哌组明显高于吗啡组,术后24hPaCO2罗哌组也低于吗啡组;术后48hPaO2罗哌组高于吗啡组。3,两组间副作用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0.2%罗哌卡因联合曲马多可安全有效用于开胸术后硬膜外镇痛,并对肺功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