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观察越婢汤对阿霉素肾病(adriamycin nephropathy,AN)大鼠肾小球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尾静脉注射阿霉素6mg/kg建立AN大鼠模型,并随机分为空白组(A组)、模型组(B组)、越婢汤(C组)、激素(D组)、苯那普利(E组),给予相应干预;第3周、7周留取肾皮质,以醋酸铀和柠檬酸铅双重染色法,H-600透射电镜观察GBM超微结构,并计数单位肾小球基底膜上足突个数。结果:(1)造模成功后与A组相比,模型组大鼠24h尿蛋白显著升高(P〈0.01),血清Alb明显下降(P〈0.01),血清TG和TC明显升高(P〈0.01)。(2)模型成功时透射电镜示模型组大鼠肾小球足突呈部分或弥漫性融合,单位长度基底膜上足突计数明显减少。(3)干预结束后与B组相比,C、D组超微结构明显改善,足突计数明显增加,且排列相对整齐(P〈0.01)。结论:越婢汤可改善AN大鼠肾小球超微结构,从而改善修复肾小球电荷屏障。  相似文献   

2.
氟伐他汀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足细胞分布及排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对DN大鼠足细胞分布及排泄的影响。方法将大鼠分为3组:对照组、DN模型组、氟伐他汀治疗组。腹腔注射链脲菌素(STZ)诱导DN大鼠模型。实验10周末测24小时尿蛋白定量(TP)、血清总胆固醇(TC),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尿沉渣足细胞特异性标志蛋白podocalyxin(PCX)以检测尿液足细胞(UPC)水平;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肾小球上皮细胞蛋白-1(GLEPP1)的分布。结果DN模型组UPC、TP、TC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氟伐他汀治疗组TC、UPC及TP较DN模型组均降低;对照组GLEPP1正常、DN模型组呈节段性明显缺失、氟伐他汀治疗组缺失较轻。UPC与TP呈正相关,与TC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尿液中脱落足细胞检测可作为判断DN病情活动性的标志之一。氟伐他汀可减轻DN大鼠尿蛋白、降低胆固醇、减少足细胞脱落及排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斯伐他汀(Simv)对佛波酯(PMA)诱导的人肾小球系膜细胞(HMC)A型清道夫受体(SR.A)表达的作用。方法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HMC对荧光Dil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Ac-LDL)的摄取。RT-PCR法检测HMC SR-A mRNA表达。瞬时转染带有SR-A启动子片段的荧光素报告质粒,观察斯伐他汀对HMC SR-A启动子活性的影响。结果(1)斯伐他汀(10μmol/L)明显抑制PMA(16.2nmol/L)诱导的HMC对Dil-ac-LDL的摄取,100μmol/L甲羟戊酸(Mev)基本阻断斯伐他汀的抑制作用。(2)斯伐他汀作用48h,剂量依赖性(1—10μmol/L)抑制PMA诱导的HMC SR-A mRNA表达。10μmol/L组HMC SR-A mRNA表达量为对照组的54.7%;Mev可部分逆转斯伐他汀对SR-A mRNA的作用。(3)斯伐他汀抑制PMA诱导的HMC SR-A启动子活性,处理组与对照组荧光素酶活性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斯伐他汀加甲羟戊酸组荧光酶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4)斯伐他汀直接抑制转染SR-A cDNA的人肾小球系膜细胞系SR-A mRNA表达。结论(1)斯伐他汀抑制HMC SR-A基因表达和活性可能为其延缓慢性肾小球疾病进展的机制之一;(2)斯伐他汀通过抑制甲羟戊酸代谢途径而抑制HMC SR-A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氟伐他汀对糖尿病大鼠肾组织CTGF表达的影响,探讨氟伐他汀肾脏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SD雄性大鼠5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组)、糖尿病对照组(D组)、糖尿病氟伐他汀治疗组(4 mg.kg-1.d-1)(F组)。由大鼠尾静脉单次注射链脲佐菌素(60 mg/kg),造成糖尿病大鼠模型。经氟伐他汀治疗糖尿病大鼠2、4、8周后,分别观察其对大鼠血糖、血胆固醇、血肌酐、24 h尿蛋白定量和肾皮质CTGF表达的影响。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糖尿病大鼠24 h尿蛋白定量、血胆固醇及肾组织CTGF表达显著增加;经氟伐他汀治疗后,糖尿病大鼠的24 h尿蛋白定量、胆固醇和CTGF表达下降。结论:糖尿病大鼠肾组织CTGF表达增加,氟伐他汀可能通过下调糖尿病大鼠肾脏CTGF表达而达到部分肾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糖尿病大鼠肾脏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将SD大鼠分为健康对照组、糖尿病肾病组、阿托伐他汀治疗组。药物干预8周后,检测各组大鼠的血脂、血肌酐(SCr)、尿白蛋白/肌酐(Alb/Cr)比值及肾脏病理改变,测定肾组织内P-选择素及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的表达。结果与糖尿病肾病组比较,阿托伐他汀治疗组的血脂无统计学差异,而SCr、尿Alb/Cr明显改善,肾组织病变减轻,肾组织内P-选择素及MCP-1表达减少。结论阿托伐他汀可能通过下调糖尿病大鼠肾组织中P-选择素、MCP-1的表达发挥独立于调脂作用以外的抗炎、保护肾脏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氟伐他汀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肾皮质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1/2)活性水平的影响.方法: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糖尿病对照组(DC组)和氟伐他汀治疗组(DF组),于第2、6周末常规检测各组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血糖(BG)、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及肾脏肥大指数;Western Blot测定肾皮质磷酸化ERK1/2(pERK1/2)、TCF-β1表达,免疫组化方法测定肾皮质Ⅳ型胶原;光镜PAS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第6周各组大鼠肾皮质组织学改变.结果:第2、6周末DF组TC、TG、LDL、肾脏肥大指数、UAER、肾皮质Ⅳ型胶原、pERK1/2及TGF-β1表达水平均低于DC组(P<0.05),但高于NC组(P<0.01);第6周末光镜、电镜观察DF组较DC组肾组织病变明显减轻.结论:氟伐他汀能下调糖尿病大鼠肾皮质ERK1/2活性、抑制TCF-β1过多生成,降低肾皮质Ⅳ型胶原表达,减轻肾脏病理学改变,抑制和延缓肾小球硬化.  相似文献   

7.
氟伐他汀对5/6肾切除大鼠肾脏皮质细胞外基质积聚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降脂药氟伐他汀对5/6肾切除大鼠肾皮质细胞外基质(ECM)积聚的影响和探讨其降脂作用外的肾脏保护机制。方法将5/6肾切除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氟伐他汀治疗组(治疗组),另设假手术组作为对照。实验期间测定尿蛋白排泄率;氟伐他汀处理(7mg·kg-1·d-1)13周后免疫组化法检测肾小球Ⅳ型胶原(ColⅣ)及纤连蛋白(FN)蛋白表达;酶谱法检测肾皮质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活性;免疫印迹检测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TIMP)-2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尿蛋白排泄、肾小球Ⅳ型胶原和FN表达均明显增加(均为P<0.01)。模型组大鼠肾皮质MMP-2活性较假手术组明显降低(P<0.01),而TIMP-2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1)。氟伐他汀治疗后这些改变均明显好转。结论氟伐他汀可能通过增加5/6肾切除大鼠肾脏MMP-2活性和降低TIMP-2表达,从而能增加细胞外基质降解和减轻肾小球细胞外基质积聚。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对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肾组织中核因子-κB(NF-κB)活化的影响。方法:应用单侧肾切除后饮食加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方法,制备2型糖尿病肾病(DN)大鼠模型。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2型糖尿病组及氟伐他汀治疗组(2mg·kg^-1·d^-1)。给药治疗6周后,检测各组动物血糖、血脂、血肌酐(Scr)、24h尿蛋白定量(TP/24h)等指标。采用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EMSA)方法检测NF-κB活性变化,采用RT—PCR方法检测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mRNAg达水平。结果:小剂量氟伐他汀未影响血糖、血脂。治疗6周后,可明显降低2型DN大鼠肾组织中NF-κB活性,减少MCP-1 mRNA表达,并降低蛋白尿。结论:氟伐他汀对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具有非依赖降脂的肾脏保护作用,其机制至少部分与降低肾组织中NF-κB活性,下调MCP-1基因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免疫抑制剂环孢素A(CsA)对大鼠肾脏成纤维细胞增殖及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以及氟伐他汀的干预作用,探讨氟伐他汀对CsA肾毒性的保护作用。 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肾脏成纤维细胞,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测定CsA及氟伐他汀对细胞增殖的影响。RT-PCR方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及c-fos mRNA水平。Western印迹检测纤连蛋白(FN)的表达。 结果 CsA可明显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且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效应(P < 0.05)。氟伐他汀与CsA合用后,对细胞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 < 0.01)。CsA刺激成纤维细胞TGF-β1、CTGF、c-fos及FN的产生(P < 0.05),氟伐他汀可下调这些改变(P < 0.05)。 结论 氟伐他汀可减轻CsA所致的大鼠肾脏成纤维细胞毒性  相似文献   

10.
氟伐他汀对肾衰大鼠肾脏纤维化病变进展影响及机制探讨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目的:探讨丙戊二酸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氟伐他汀(Fluvastatin)在慢性进展性肾小球硬化和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过程中圣贤有血管损伤、肾脏细胞外基质产生和降解过程中的影响。方法:采用5/6肾切除SD大鼠制备肾小球硬化及慢性肾衰实验动物模型,予氟伐他汀治疗后分别于治疗开始、治疗后第4周、第8周时间点观察大鼠血脂、尿蛋白、肾功能及血压变化,并评价该药对肾小球及小管间质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干预作用。结果:氟伐他汀可降血压、减少蛋白尿、降低血脂、改善肾功能、防止和逆转肾血管硬化、狭窄。并通过影响PAI-1uPA等因子的表达而阻抑肾脏细胞外基质的产生,促进其降解。结论:提示氟伐他汀具有防治或改善慢性进行性肾小球硬化及间质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氟伐他汀对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诱导的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HK-2)转分化的影响及核因子(NF)-κB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将培养细胞分为5组:(1)BAS组;(2)AGE-BAS组;(3)AGE-BAS+NF-κB特异性阻断剂(PDTC)组;(4)AGE-BAS+氟伐他汀组;(5)AGE-BAS+氟伐他汀+PDTC组。应用EMSA法测定NF-κB活性变化。Westernblot法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E-钙黏着糖蛋白(E-cadherin)表达。结果:氟伐他汀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呈剂量依赖性抑制AGE-BSA诱导的HK-2细胞NF-κB活化。AGE-BSA刺激后随浓度增加,时间延长,α-SMA蛋白表达明显升高、E-adherin蛋白表达明显降低。NF-κB特异性阻断剂PDTC及氟伐他汀均能部分阻断AGE-BSA诱导的α-SMA蛋白表达升高及E-adherin蛋白表达降低。氟伐他汀+PDTC进一步抑制AGE-BSA诱导的α-SMA蛋白表达升高及E-adherin蛋白表达降低。结论:NF-κB参与了AGE-BSA诱导的HK-2细胞转分化。氟伐他汀抑制HK-2细胞转分化除通过抑制NF-κB活化,可能还有其他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模拟急性肾损伤的大鼠模型中间质血管损伤状况及其病变机制。方法:按随机分组将15只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ham)、肾缺血再灌注损伤(I/R)6 h组、24 h组,每组5只,测定血尿素氮水平,并观察肾脏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巨噬细胞浸润、促血管生成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肾小管间质血管的分布,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结果:I/R 6 h、24 h组与sham组相比,BUN明显升高(P〈0.05),巨噬细胞浸润明显(P〈0.05),VEGF表达量下降,间质血管密度下降(P〈0.05),上皮细胞凋亡增多(P〈0.05)。结论:I/R损伤后炎症细反应所致间质血管密度降低是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协同刺激因子1α(PGC-1α)在早期缺血预处理中的作用和早期缺血预处理的机制。方法取Wistar大鼠30只,建立离体心脏Langendorff灌注模型,随机分成3组,每组10只。对照组(CON组):全心灌流120min,不做任何处理;缺血-再灌注组(I/R组):心脏平衡灌流30min后,缺血30min,再灌注60min;缺血预处理组(IPC组):心脏平衡灌流10min,经2次缺血5min复灌5min后,缺血30min,再灌注60min。采用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P法)检测PGC-1α的表达,测定平均积分光密度值(IODA);采用电子显微镜对心肌线粒体进行Flameng评分。结果IPC组PGC-1α表达(IODA10.94±5.23)明显高于I/R组(IODA3.88±1.72)和CON组(IODA3.39±2.46;P=0.009,0.007)。I/R组线粒体水肿、破裂明显,而CON组、IPC组线粒体损伤较轻。Flameng评分分析显示,IPC组(0.44±0.13)和CON组(0.88±0.22)线粒体评分低于I/R组(1.78±0.14;P=0.003,0.014)。结论IPC能明显减轻线粒体损伤,其机制与PGC-1α激活和高度表达有关,PGC-1α可能是一种重要的内源性心肌保护物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90抑制剂格尔德霉素衍生物(17-dimethvlaminoethvlamino-17-demethoxygeldanamycin,17-DMAG)对机械通气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28只7周-9周的清洁级ICR雄性小鼠,按完全随机分组方法随机分为4组(每组7只):对照组(CON组)、机械通气组(VEN组)、17-DMAG组和17-DMAG+机械通气组(17-DMAG+VEN组)。机械通气4h后或CON组与17-DMAG组麻醉插管后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中蛋白浓度、细胞数量变化以及肺组织湿/干重比(wet-to-dry weight ratio,W/D),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肺组织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以及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box1,HMGB1)的含量。结果BALF中蛋白浓度和细胞数量:VEN组分别为(0.29±0.05)g/L和(2.84±0.55)个/ml,与CON组比较明显升高(P〈0.01);17-DMAG+VEN组分别为(0.22±0.03)g/L和(1.99±0.44)个/ml,与VEN组比较显著下降(P〈0.01)。VEN组肺组织W/D(5.14±0.19)与CON组(4.65±0.1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7-DMAG+VEN组肺组织W/D(4.79±0.14)与VE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7-DMAG预处理能显著减轻通气诱导的肺组织病理损伤。机械通气4h可诱导肺组织中IL-1β、TNF-α、HMGB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17-DMAG预处理可显著减轻机械通气诱导的HMGB1表达:17-DMAG+VEN组(15.4±3.0)ms/g与VEN组(18.9±2.5)mg/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7-DMAG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因子HMGB1的蛋白表达,减轻肺水肿,而在机械通气肺损伤中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药肾疏宁对腹膜纤维化大鼠腹膜功能、腹膜组织基质积聚、新生血管、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及骨形态蛋白-7(BMP-7)表达的影响。方法:腹膜透析液+阿霉素注射法诱发SD大鼠腹膜透析腹膜纤维化模型,依体重随机分为4组,1.5%腹膜透析液模型组、4.25%腹膜透析液模型组、1.5%腹膜透析液+肾疏宁干预组及4.25%腹膜透析液+肾疏宁干预组,每组各15只,另设空白对照组(对照组,15只)。1.5%腹膜透析液+肾疏宁干预组及4.25%腹膜透析液+肾疏宁干预组予肾疏宁(按43.93g.kg-1.d-1)灌胃,对照组和模型组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检测腹透液葡萄糖浓度,计算超滤量(UF)及葡萄糖转运量(MGT)。观察腹膜病理形态学改变,分析腹膜厚度、腹膜血管计数、腹膜纤维连接蛋白(FN)及CTGF、VEGF、HGF、BMP-7表达。结果:治疗第6周末,1.5%腹膜透析液+肾疏宁干预组及4.25%腹膜透析液+肾疏宁干预组腹膜透析腹膜纤维化大鼠超滤量(-3.26±14.17)ml及(-2.04±10.74)ml、葡萄糖转运量(18.12±0.81)mmol/kg及(16.14±1.20)mmol/kg、腹膜厚度(74.68±15.33)μm及(211.75±58.23)μm、腹膜血管计数(8.21±2.66)个/mm2及(13.70±4.71)个/mm2、FN(152.47±36.94)%及(231.49±53.49)%、CTGF(708.67±127.22)%及(791.20±126.37)%、VEGF(0.42±0.08)%及(0.50±0.09)%、HGF(245.71±24.38)%及(222.05±23.43)%、BMP-7(351.27±31.99)%及(284.43±26.82)%,与同浓度透析液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肾疏宁可能通过调控CTGF、VEGF、HGF、BMP-7表达,阻抑基质过度积聚及新生血管生成,进而延缓腹膜透析大鼠腹膜纤维化进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构建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基因慢病毒表达载体,并研究其在胃癌细胞中的功能。方法:采用SYBRGreen相对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及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6种不同类型的胃癌细胞系MKN-45、MKN-28、NCI—N87、BGC-823、AGS和SGC-7901中VEGF—C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通过构建VEGF—C基因慢病毒表达载体进行细胞增殖、克隆形成和内皮细胞管形成实验,按实验组(MKN-45-GV/C)、对照组(MKN-45-GV)和空白细胞组(MKN-45)加以比较。结果:qRT—PCR和Westernblot实验表明,在6种胃癌细胞中均可检测到VEGF~C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其中在胃癌细胞MKN-45中表达最低(0.45±1.44),SGC-7901中表达最高(31.13±0.75);增殖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细胞增殖数量明显增加(P〈0.001);克隆形成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细胞在每平均视野形成克隆数分别为6.234±0.32和1.40±1.67,克隆形成率分别为85%和31%(P〈0.05);内皮细胞管形成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细胞组小管数目分别为8.14土1.25、12.76±0.79和18.46±0.72(P〈0.01),小管长度分别为98.56±3.71、105.17±134和151.62±2.51(P〈0.05)。结论:VEGF—C基因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VEGF—C基因促进胃癌细胞增殖、克隆形成和小管形成。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探讨针刺复合神经阻滞治疗上肢截肢术后幻肢痛(phantom limb pain,PLP)的疗效. 方法 80例上肢PLP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20例):基本治疗组(A组)、针刺+基本治疗组(B组)、神经阻滞+基本治疗组(C组)、神经阻滞+针刺+基本治疗组(D组).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y,SF-36)和综合疗效评估,并分别进行治疗前后和组间比较. 结果 4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及SF-36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VAS评分降低,SF-36评分明显升高;与A组(52±6)比较,B组(42±8)、C组(42±8)、D组(32±6)治疗后VAS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精神评分(58±9),身体评分(36±5)]比较,B组[(精神评分(67±9),身体评分(43±4)]、C组[(精神评分(66±6),身体评分(43±5)]、D组[(精神评分(77±10),身体评分(50±6)]治疗后SF-36评分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C组比较,D组治疗后VAS评分明显降低,SF-36评分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综合疗效比较:治疗5周后,与A组(70%)比较,B组(85%)、C组(85%)、D组(100%)的综合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B组、C组、D组疗效优于A组,D组疗效优于B组和C组. 结论 采用基本药物和心理治疗联合交感神经阻滞治疗、针刺治疗的中西结合治疗方案能明显提高上肢截肢术后的PLP的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构建携带抑癌基因PTEN的腺病毒载体,探讨PTEN基因对前列腺癌细胞株PC-3增殖及cyclin D1、p21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RT-PCR方法从大鼠海马神经元扩增目的基因PTEN,连接入pENTR2A载体,在293A细胞中进行重组腺病毒的包装及扩增。以携带PTEN基因的腺病毒载体感染体外培养的前列腺癌细胞株PC-3。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中PTEN的过表达情况。Western印迹检测PTEN、cyclin D1和p21表达的变化,通过细胞生长实验、平板克隆实验检测PTEN对PC-3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重组腺病毒载体Ad-PTEN;PC-3细胞经Ad-PTEN感染后PTE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Western印迹实验所得条带进行灰度值分析后与β-actin求比值,PTEN蛋白在Ad-PTEN感染组细胞中表达(0.215±0.065)明显高于对照组[(0.052±0.009),t=4.30,P0.05]和Ad-LacZ组[(0.056±0.008),t=4.21,P0.05]。cyclin D1蛋白在Ad-PTEN感染组细胞中表达(0.256±0.072)明显低于对照组[(0.502±0.087,t=3.77,P0.05)]和Ad-LacZ组[(0.498±0.081,t=3.87,P0.05)]。p21蛋白在Ad-PTEN感染组细胞中表达(0.589±0.076)明显高于对照组[(0.146±0.026,t=9.55,P0.01)]和Ad-LacZ组[(0.163±0.024,t=9.26,P0.01)]。MTT实验显示Ad-PTEN对PC-3细胞的抑制作用自48h后(21.98%)有显著性(t=6.80,P0.01)。平板克隆实验显示Ad-PTEN组克隆形成率[(37.4±4.18)%]明显低于对照组[(54.9±4.81)%,t=4.76,P0.01]及Ad-LacZ组[(56.5±5.42)%,t=4.83,P0.01]。结论:通过腺病毒载体Ad-PTEN使PC-3细胞表达PTEN基因,可以明显抑制细胞的增殖,并可降低cyclin D1表达,同时增加p21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