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原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脑病一例临床及病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原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IHES)脑病的临床和病理特征以及相关治疗方式.方法 总结1例通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骨髓和脑活体组织检查明确诊断的IHES脑病患者临床和病理特点,给予皮质类固醇等治疗并长期随访观察预后.结果 本例IHES脑病患者以进行性肢体无力和智能减退发病,血常规检查显示嗜酸性粒细胞持续增高,各种实验室检查排除继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骨髓活体组织检查排除克隆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如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等,头颅MRI检查示右侧额叶、双侧顶叶和枕叶多发片状长T1、长T2及FLAIR高信号影,病变部位脑活体组织检查显示小血管内膜增厚、管腔狭窄,神经元坏死或呈缺血样改变,给予长期泼尼松治疗后病情稳定.结论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造成的脑血管病变是IHES脑病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治疗中须使用皮质类固醇或羟基脲.  相似文献   

2.
慢性酒精中毒合并嗜酸性肌炎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嗜酸性肌炎是一组以皮肤和肌肉出现嗜酸性细胞浸润为主要特点的多系统炎性疾病。发病原因不清,部分与系统性嗜酸性细胞增多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一过性缺血后脑组织中嗜酸性神经元、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和梗死区域的分布,探明脑缺血病理形态学改变的时序性变化.方法 通过2次10 min、间隔5h的单侧颈总动脉夹闭制造蒙古沙鼠脑缺血模型,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前部脑皮质血流;于24 h,4d,2、4、16周观察脑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 颈总动脉夹闭后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显示前部至后部脑血流量明显降低:分别为22.1%±9.5%,26.3%±4.9%,37.5%±3.5%,F =67.219,P<0.01;位于前脑部的脑血流量的降低明显高于后脑部.缺血24h后,嗜酸性神经元出现于脑前部皮质中层和深层、4d后遍及整个皮质各层,4d至4周大范围的高密度嗜酸性神经元区域(≥80个/mm2)进展为梗死.脑后部皮质中层和深层进展为低嗜酸性神经元区(< 80个/mm2),未进一步进展为梗死.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分布区域与嗜酸性神经元一致;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伴随高密度嗜酸性神经元区域在缺血后4d至4周大部分转化为梗死.迟发性星形胶质细胞死亡发生于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伴随高密度嗜酸性神经元区域.结论 嗜酸性神经元密度是缺血脑组织梗死及迟发性星形胶质细胞死亡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4.
目的报道1例以脑梗死为首发表现的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病例。方法收集1例诊断为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病例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的临床特征。结果患者男性,68岁,因精神行为异常伴左侧肢体无力1个月入院,MRI检查可见急性脑梗死病灶。通过对患者既往病史及检验结果的追溯,最后诊断为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脑梗死为该疾病的表现之一,将起病时间提前到2年前。经调整治疗方案,患者症状改善,预后良好。结论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罕见,误诊、漏诊率极高。临床表现多样,早期无特异性表现,可累及多系统。患者以脑梗死为首发表现就诊于神经内科,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是其特征性表现之一,尽早诊断可使患者获得更为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氯丙嗪引起嗜酸性细胞增多并不多见。我院于1988年收治1例因服用氯丙嗪而引起血嗜酸性细胞明显增多,报告如下: 患者男23岁,因失眠、紧张、兴奋等2月余,于1988年3月30日来我院住院。体格检查无阳性发现,精神状态:病人有紧张、兴奋、思维联想障碍,幻觉等症状。胸透、心电图、肝功能、血、大小便常规等均正常。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以氯丙嗪单项治疗。开始剂量300mg/日,渐增至450mg/日,50天后  相似文献   

6.
<正>脑脊液细胞学是对脑脊液细胞的形态学研究,对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近来关于脑脊液细胞学的报道并不少见,但对脑脊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临床诊断价值却鲜见报道,因此我们对这一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经病理学证实的12例颅骨嗜酸性肉芽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均证实为嗜酸性肉芽肿;术后所有患者症状均缓解;出院后随访1~2年,均预后好,未见复发。结论颅骨嗜酸性肉芽肿为良性病变,彻底清除病灶是手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伴间变特征的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的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与结果女性患者,58岁。头部MRI显示右侧颞叶和基底节区不规则长T1、长T2信号,边界清楚,周围脑组织水肿不明显;脑桥和右侧侧脑室受压、中线结构向左侧偏移;增强扫描病灶呈多发团块状和斑片状明显强化。组织学观察肿瘤细胞呈多形性,由单核细胞或多核瘤巨细胞、泡沫样肿瘤细胞和梭形细胞混合构成,可见嗜酸性小体和核内包涵体;部分区域肿瘤细胞密集,细胞异型性明显,核质比增高。肿瘤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波形蛋白、S-100蛋白、神经元核抗原和P53蛋白表达阳性;突触素、嗜铬素A、神经微丝蛋白、CD34和异柠檬酸脱氢酶1表达阴性;Ki-67抗原标记指数约为8.20%。结论 伴间变特征的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临床罕见,影像学表现对诊断有一定提示意义,明确诊断仍依赖特征性的组织形态学特征和免疫学表型。  相似文献   

9.
嗜酸性肌周炎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相关性肌病的一种罕见亚型, 临床上通常表现为伴有肌痛和皮肤异常, 如血管性水肿或皮下硬结, 多不伴有近端肌无力, 可伴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清肌酸激酶水平正常或略有升高(低于正常值的2~3倍);骨骼肌病理可见肌肉组织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但多局限于筋膜和浅肌周, 多无纤维坏死[1,2]。该病主要依靠临床表现、骨骼肌活检病理、骨骼肌MRI及肌电图确诊, 病因通常与寄生虫感染、全身性疾病、摄入药物或L-色氨酸相关, 但若临床上可除外以上病因, 则可诊断为特发性嗜酸性肌周炎。笔者现总结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收治的1例特发性嗜酸性肌周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骨骼肌活检病理、骨骼肌MRI资料等, 并结合文献复习报道如下, 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 达到早期诊断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正>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由朗格汉斯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和多核细胞组成。朗格汉斯细胞胞核稍偏位,呈卵圆形、肾形或因核沟而凹陷,核仁不明显,呈"咖啡豆"样(图1);胞质丰富,呈淡染或嗜酸性,可见丰富的胶原  相似文献   

11.
对923例住院患者在用抗精神病治疗中嗜酸性细胞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发现嗜酸性细菌增高率为8.9%,以氯氮平及氯丙嗪引起者最为多见。多于用药后第3-5周发生,于周内自行缓解,一般无需特殊处理。指出嗜酸性细菌增高应视为抗精神病工的一个常见的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报告1例从中国南方旅游归来后发生急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经过。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发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显著升高,符合嗜酸性粒细胞性脑膜炎,予以经验性糖皮质激素和抗寄生虫治疗后病情缓解;最终经血清学检查明确诊断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对于从流行地区归来的旅游者所患的嗜酸性粒细胞性脑膜炎,应特别注意广州管圆线虫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关于脑脊液嗜酸性粒细胞检查对脑囊虫病诊断价值的研究,国内报道较少,现将我科近期对非寄生虫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脑囊虫病和非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共362例的脑脊液嗜酸性粒细胞检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以神经系统症状首发的嗜酸性肉芽肿性血管炎患者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一定的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以神经系统症状首发的嗜酸性肉芽肿血管炎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共纳入6例以神经系统症状首发的嗜酸性肉芽肿性血管炎患者,其中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38~61岁,平均年龄52.6岁;3例入院时初步诊断为周围神经病变,1例TIA、1例颅内病变性质待查、1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除神经系统外,易受累系统依次为呼吸系统(4例)、皮肤(3例)、消化道系统和肾脏(2例)、心血管系统(1例)。6例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和百分数均增高,鼻窦CT均提示鼻窦炎,2例病理提示血管外嗜酸性粒细胞浸润,4例病理提示血管炎细胞浸润或纤维素样坏死。3例患者单用糖皮质激素治疗,3例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联合环磷酰胺治疗。随访中2例失访,3例病情缓解,1例在糖皮质激素减量过程中复发,加量后病情稳定。结论以神经系统症状首发的嗜酸性肉芽肿性血管炎患者在临床中并不多见,易造成误诊、漏诊,若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合并哮喘、鼻窦炎等疾病的患者,应注意考虑此病。  相似文献   

15.
嗜酸性垂体腺瘤与垂体的瘤样细胞瘤形态特点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嗜酸性垂体腺瘤与发生在垂体的瘤样细胞瘤的组织病理学及超微结构特点。方法对2000~2004年15例诊断为垂体腺瘤的标本进行常规HE染色与免疫组织化学和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15例病例中,生长激素(GH)腺瘤10例;GH与促乳激素(PRL)混合性腺瘤3例;另外2例GH与PRL表现为阴性,电镜观察细胞内充满异常的线粒体,临床无内分泌症状为瘤样细胞瘤。结论临床表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电子显微镜检查是鉴别诊断嗜酸性垂体腺瘤与发生在垂体的瘤样细胞瘤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骨嗜酸性肉芽肿诊断与治疗原则。方法网顾性分析15例颅骨嗜酸性肉芽肿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方式。结果15例患者经术后病检均得以确诊,手术办法包括病变刮除和病变切除。术后随访12个月,全部患者无复发。结论正确认识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可以减少对该病的误诊,经手术治疗后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7.
<正>泌乳激素腺瘤源于腺垂体的泌乳素细胞,是分泌泌乳素(PRL)的垂体良性肿瘤。大体标本观察呈红褐色,大的腺瘤可发生纤维化和囊性变。大多数泌乳激素腺瘤为疏颗粒型,而密颗粒型和嗜酸性干细胞腺瘤罕见。疏颗粒型泌乳激素腺瘤呈弥漫性或罕见的乳头状生长方式,异型性不明显,肿瘤细胞体积较大并可见伸长,胞质呈嫌色性或轻微嗜酸性,有时可见钙化球和  相似文献   

18.
垂体细胞瘤     
垂体细胞瘤临床少见,为一种边界清楚,呈实性、低级别成人梭形细胞胶质肿瘤,起源于神经垂体或漏斗部。其细胞密度中等,由片状或簇状排列的伸长细胞组成,胞质丰富,嗜酸性,无胞质内颗粒及空泡形成。肿瘤细胞核大小一致,有小核仁;没有或罕见核分裂象。与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相比,垂体细胞瘤缺少Rosenthal纤维和嗜酸性颗粒小体。肿瘤细胞主要表达波形蛋白(Vim)和S-100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多样。  相似文献   

19.
垂体腺瘤传统分为嫌色性、嗜酸性和嗜硷性细胞腺瘤三类。Landolt 和Olivier 等根据组化分析和电镜观察提出了功能分类,即分泌催乳素(PRL)、生长激素(GH)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等的功能性腺瘤和无分泌功能的腺瘤二大类。其中70%的嫌色细胞腺瘤分泌PRL。Post 等报道60~65%的垂体瘤分泌PRL。这些病人血浆PRL 不同程度地升高,Reichlin把它们称  相似文献   

20.
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检测项目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结核性脑膜炎 (TBM)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感染性疾病 ,其预后取决于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TBM的诊断 ,除临床症状、体征外 ,脑脊液 (CSF)的实验室检测极其重要。现将近年来有关CSF检测项目在TBM诊断的进展综述如下。1 细胞学检查TBM的CSF细胞学改变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特征 ,许多学者主张将其细胞学列为TBM的常规检查项目。TBM的CSF细胞学的特点是以嗜中性粒细胞为主伴一定数量的免疫活性细胞 (小淋巴细胞、淋巴样细胞和浆细胞 )和单核吞噬细胞的混合细胞反应 ,亦可见到嗜酸性粒细胞。尽管持续抗结核治疗 ,C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