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药材》1993年第5期44页发表张维安的“对贝母来源名称的质疑”一文,对作者认为“实际上贝母的药用部分为鳞叶,不应称“鳞茎”的观点不敢苟同;对文题亦感有欠妥之处.现谨陈浅见,与作者商榷,以求共识. 《中国药典》凡例中明确定义药材“来源”是指药材的原植(动)物的科名,植(动)物名,学名,药用部位,采收季节,采收加工等一系列内容,中药鉴定学、药材学、中药学等对“来源”的定义或收载内容亦与之大同小异。“来源”一词沿用已 相似文献
2.
<正> 谷芽(粟芽)、稻芽均为中国药典1990年版收载品种。谷芽在我国南方各省是以稻的果实经发芽干燥后使用的,而在北方则多以粟的果实经发芽干燥后作谷芽使用。由于稻、粟属禾本科的不同种植物,故其性状有明显差别。中国药典1990年版在谷芽来源项下只规定为粟的成熟果 相似文献
3.
4.
文章主要通过文献考证的方法,对片姜黄和片子姜黄的名称以及来源进行考辨,为现代临床正确应用古方提供依据。在古代方书中,片姜黄和片子姜黄常互称互代,作为同一种药应用;而在古代本草文献中,两者常常在姜黄名下作为同一品种载述。片姜黄和姜黄在古代方书中亦互称互代,作为同一种药应用;在古代本草文献中在姜黄名下载述片姜黄的功效及形态特征。古代方药文献对于片姜黄的记载基本一致,现代文献对片姜黄来源记载的不一致,与现代对姜黄、郁金以及莪术的来源记载变化有关。笔者认为,片姜黄即古之片子姜黄;在古代其与姜黄系指同一药物,来源亦如姜黄一样并非一种;在现时其与姜黄已作为2种药物,来源单指原植物温郁金;应用古方需了解姜黄与片姜黄古同今异的变化,在临床中正确选药。 相似文献
5.
通过查阅古今本草学专著、方书及其他文献,对知母的名称、来源、性味归经、功效进行了考证。结果表明,知母名称除正名外,异名众多,命名方式各异;古代来源较多,存在同名异物现象;性味除苦、寒、甘外,尚有平性和辛味;功效主治除药典收载之外,尚有治溪毒、安胎、止血等,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全面考察牡桂的本草文献及牡、壮二字的训诂和书法以后,认为“牡桂”当是“壮桂”之误;且牡桂与菌桂,出于一物,前者为干皮,后者为枝皮,二者统称为桂。 相似文献
7.
目前,药材市场中贝母类药材有川贝母、浙贝母、平贝母等多种贝母,容易导致混用、错用。因此,作者针对2010年版药典中贝母类药材的来源、检测指标及测定方法、所含生物碱类成分及其含量等方面进行综述。结果表明:2010年版药典中所收载的贝母的来源各不相同,性味归经及功能主治各有侧重。所含成分虽均多为生物碱类成分,但川贝母和伊贝母中所含特征生物碱成分为西贝母碱,平贝母和浙贝母多以贝母素甲、贝母素乙为对照进行薄层检查及含量测定。且贝母类药材中所含生物碱的量也各不相同。结论:控制中成药中贝母类药材的质量时应依据不同来源贝母类药材各自的特征性成分、含量高低相应的制定薄层鉴别、含量测定等质量标准,使制剂的质量标准更加准确且具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测定川贝母新的基源植物太白贝母(Fritillaria taipaiensis P. Y. Li)、瓦布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 C. Hsia var.wabuensis (S. Y. Tang et S. C. Yue) Z. D. Liu, S. Wang et S. C. Chen]鳞茎中贝母辛的含量。方法 采用HPLC-ELSD法,色谱柱为Agilent Hypersil BDS-C18(4.0 mm×250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水-二乙胺溶剂系统,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1,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检测。结果 贝母辛在40.75~815.00 μg·mL-1内,峰面积对数与进样量对数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 4),贝母辛加样回收率为98.7%,RSD为2.5% (n= 6);太白贝母中贝母辛含量为0.017 3%~0.037 6%,瓦布贝母中贝母辛含量为0.023 3%~0.052 8%。结论 所测太白贝母和瓦布贝母样品中贝母辛的含量高于曾报道过的川贝母其他基源植物样品。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HPLC-ELSD测定炉贝母不同提取物中贝母辛和贝母素乙含量的方法,研究采用不同提取方法时贝母辛和贝母素乙两生物碱含量的差异。方法采用HPLC-ELSD法进行分析;色谱柱:Comatex C18(5μm,250 mm×4.6mm);流动相:初始比例为乙腈∶0.02%三乙胺水溶液(38∶62),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柱温:35℃;SofTA Model 300S ELSD参数:漂移管温度90℃,雾化室温度35℃,载气压力46.2 psi。结果贝母辛的进样量在2.750~9.625μg范围内,其进样浓度的对数(X=lgC)与峰面积积分值的对数(Y=lgA)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Y=2.218 98+1.401 53X,r=0.999 8);贝母素乙的进样量在1.5~9.0μg范围内,其进样浓度的对数(X=lgC)与峰面积积分值的对数(Y=lgA)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Y=2.516 79+1.132 66X,r=0.999 7)。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可靠稳定,结果准确;回流提取法中贝母辛和贝母素乙含量均高于超声提取法和渗漉法,为探索炉贝母中异甾体生物碱类有效成分的提取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经复方多菌灵,甲基托布津、多菌灵农药浸种处理后播种的贝母,进行了总生物碱及氨基酸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总生物碱的薄层分析及薄层扫描图谱,四个处理(含对照)的斑点、Rf值,峰数和峰型一致。测定氨基酸17种的含量总和,虽比对照略微降低,但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含量(%)却稍有提高。试验说明以上处理,对贝母产品总生物碱及氨基酸的含量虽有细微影响,但无明显差异,可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12.
13.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6)
<正>《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收载:湖北贝母,系百合科植物湖北贝母Fritillaria hupehensis Hsiao.etK.C.Hsia的干燥鳞茎。【性味归经】性凉,味微苦。归肺、心经。【功能主治】清热化痰,止咳,散结。用于热痰咳嗽,瘰疬,痰核,痈肿疮毒等。【饮片鉴别要点】本品呈扁圆球形或圆锥形,高0.5~ 相似文献
14.
《中药材》2019,(10)
目的:探明海拔梯度对浙贝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浙贝母栽培技术和适宜种植区域划分提供参考。方法:以50~1 250 m范围内6个不同海拔梯度条件下(分为高、中、低海拔组)种植的浙贝1号为材料,统计生长指标,分析鳞茎鲜重和干重,利用HPLC-ELSD方法测定鳞茎的贝母素甲、贝母素乙含量。结果:在不同海拔梯度中,各生长指标中仅株高在高海拔梯度组显著降低,其余指标无显著差异;高海拔组鳞茎鲜产量显著降低,但高海拔提高了鳞茎折干率,鳞茎干产量与中、低海拔无显著差异;海拔升高提高了浙贝母鳞茎的贝母素甲、贝母素乙含量。结论:浙贝母在50~1 250 m的海拔条件下均可种植,在该范围内较高的海拔梯度有助于提升药材品质。 相似文献
15.
庞良勤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2,16(2):31-32
1 正品贝母的鉴别方法1 .1 松贝松贝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 Fritillaria cirrhosaD.Don的干燥鳞茎 ,是川贝母中最小的一种 ,如豆如珠。故有“珍珠贝”之称 ,松贝母的鳞茎呈类圆锥形或近球形 ,高 0 .3~ 0 .9cm,外层两鳞 ,鳞叶大小悬殊 ,大瓣紧抱小瓣 ,未抱部分呈新月形 ,习称 "怀中抱月 " ,顶部闭合 ,钝圆或稍尖 ,内有类圆柱形、顶端稍尖的心芽和小鳞叶 1~ 2枚 ,底部平 ,微凹入 ,中心有一灰褐色鳞茎盘 ,习称“蒜泥点”或“蒜泥蒂”,偶有残存的须根。一般可以直立放稳 ,质硬而脆 ,断面白色 ,富粉性 ,气微 ,味微苦 ,以粒小、均匀 ,完整、质… 相似文献
16.
张书楣 《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1981,(2)
作者在第96次年会上,曾报告了生药贝母存在的二萜成份:反-栲利烷-16β,17-二醇(Ⅰ)、-16α,17-二醇(Ⅱ)及-15β,16-环氧-17-醇(Ⅲ).本文进一步报道少量成份的研究。其实验及结果如下:把奈良县产贝母的甲醇提取物悬浮在水中,用苯提取, 相似文献
17.
水浸对贝母中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川贝母、浙贝母是临床常用的止咳化痰、补肺的贵重中药,其有效成分为生物碱。《中药大辞典》在炮制方法中规定:川贝母应用水稍泡,捞出闷润,剥去心晒干;浙贝母清水稍浸,捞出,润透后切厚片晒干。现有很多医院在炮制饮片前用纱布包裹,浸泡1~2小时后切片,使有效成分生物碱流失较多。本文对不同品种贝母浸泡后使有效成分生物碱的损失量做了初步测定,结果报告如下。仪器与药品0.001M 溴麝香草酚蓝溶液配制参照张秀琴等(中草药通讯1976;(2):13)的方法,0.312g 溴麝香草酚蓝溶液于5ml 1N 氢氧化钠溶液中,用水稀释到500ml,用阿托品标定(取0.5mg 阿托品。加入15ml 氯仿及2mlPH=5的缓冲液,用溴麝香草酚蓝溶液滴定,水相出现黄色即为终点)。PH=5缓冲液:0.2M 邻苯二甲酸氢钾25ml 加11.83ml0.2MNaOH 溶液混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温度对太白贝母种子萌发的影响,为其育苗生产实践提供科学指导。方法设置不同温度梯度处理,观察不同温度条件下太白贝母种子的发芽情况,统计其发芽率和发芽势。结果 5~25℃下,种子均可以发芽,15~20℃种子发芽率较高,20℃时发芽效果最好。结论温度达到20℃时,太白贝母种子萌发率高,出苗整齐,生产上可于此时进行育苗生产。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证了摘花可以提高贝母产量及折干率,以孕蕾初期摘蕾效果最好。并且观察了摘花对植株生长的影响,为摘花有增产效果,提供形态依据。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