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尿酸和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之间的关系。方法:将进行体检的人群分为高血尿酸组与正常对照组,对两组的血脂指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高血尿酸组与正常组比较,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总胆固醇(T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三酰甘油(TG)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高血尿酸和血脂异常关系十分密切,并且血尿酸和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正相关的关系。因而在防治心血管疾病时应该紧密关注尿酸浓度,尿酸与血脂的关系要在临床治疗中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血尿酸与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关系的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286例男性健康体检者。采集样本人群的静脉血,每人采集3 ml,置于普通玻璃试管中自然凝固,2 h内采用离心分离法得血清。测定各样本中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指标值。根据样本的血尿酸浓度对其进行分组,其中血尿酸浓度超过380μmol/L的为尿酸异常组,反之则为正常组。对两组样本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组样本的总胆固醇、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三酰甘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粥样硬化的致病因素不但有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还包括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高尿酸,当为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降脂治疗时还应对血尿酸的浓度予以适度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肥胖作为各种心脑血管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可通过脂肪组织堆积、分泌各种活性因子、激活氧化应激、脂质代谢紊乱等方面促进血管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血脂异常特别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减少与血管粥样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目前关于肥胖导致HDL-C减少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因此研究肥胖与HDL-C代谢的影响可帮助深入了解脂质代谢过程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4.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是常规血脂测定的重要项目之一,基本上采用直接法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检测。直接检测法主要包括免疫分离法、多聚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法、PEG修饰酶/硫酸α-环糊精法和消除法,每种方法各有其优缺点。本文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直接检测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指导临床医生和患者进一步认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影响,以期合理治疗和预防冠心病。方法对近年来关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冠心病的一些回顾性研究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结果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冠心病独立危险因子。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使冠心病发生率及冠心病心血管事件增加。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的发生与发展,可降低冠心病心血管事件的风险。结论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冠心病独立危险因子。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降低冠心病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7.
高密度脂蛋白(HDL)的测定,特别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的测定,及HDL—Ch与总胆固醇(T—Ch)的比值的计算,对冠心病等的诊断和予防有很重要的意义。因此,近年来对HDL的研究极为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病程的糖尿病肾病(DN)患者C反应蛋白(CRP)与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变化的关系特点。方法:将296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三组,分别测定其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尿白蛋白、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计算non-HDL-C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尿白蛋白排泄率升高组CRP、TG、TC、LDL-C、non-HDL-C明显高于尿白蛋白排泄率正常组(P<0.05或P<0.01),血HDL-C明显低于尿白蛋白排泄率正常组(P<0.05或P<0.01),三组CRP、TG、TC、LDL-C、non-HDL-C水平随DN程度加重而升高,且CRP与non-HDL-C具有相关性。结论:CRP,non-HDL-C作为危险因子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10.
杨莹 《中国交通医学杂志》2003,17(2):148
近代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 ,一些因素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密切相关 ,如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 ,其中高脂血症作为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 ,已基本取得共识( 1,2 ) 。临床上发现 ,脑血管病的初发年龄不断提前 ,3 0~ 45岁发病的患者在发病的病因上不存在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现对我科 1 996~ 2 0 0 0年收治的 1 1 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年青患者进行分析 ,发现这些患者中高密度脂蛋白偏低。1 资料和方法临床资料 缺血性脑血管病 1 1 5例 ,年龄 3 1~ 45岁 ,男女之比 3∶1 ,其中短暂性脑缺血 3 4例 ,腔隙性脑梗死 5 7…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腹型肥胖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腹型肥胖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采用人体测量参数BMI,W/H将体脂分布不同分为腹内型肥胖组,皮下肥胖组及非肥胖,观察三组间血糖,血浆胰岛素水平及胰岛素敏感性指数的差异。结果:非肥胖组的胰岛素敏感性指数为1.0时,皮下型肥胖组与腹内型肥胖组分别为0.74,0.63,结论:随着肥胖体脂分布的逐渐异常,胰岛素敏感性指数依次下降,胰岛素抵抗加重,腹内型肥胖尤为显。 相似文献
15.
腹型肥胖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腹型肥胖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 采用人体测量参数体重指数( BMI)和腰臀围比值 ( W/H)将体脂分布不同分为腹内型肥胖组、皮下肥胖组及非肥胖组。观察 3组间血糖、血浆胰岛素水平及胰岛素敏感性指数的差异。结果 非肥胖组的胰岛素敏感性指数为 1 .0时 ,皮下型肥胖组与腹内型肥胖组分别为 0 .74和 0 .63。结论 随着肥胖者体脂分布的逐渐异常 ,胰岛素敏感性指数依次下降 ,胰岛素抵抗加重 ,腹内型肥胖者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雌激素减少与腹型肥胖和胰岛素抵抗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绝经女性代谢综合征发病率较绝经前明显增加,使绝经女性心血管患病风险增加。腹型肥胖、胰岛素抵抗是代谢综合征发生的重要的病理生理基础,绝经女性最重要的生理变化是体内雌激素的下降,使女性肥胖及相关疾病患病率增加,提示雌激素减少与腹型肥胖、胰岛素抵抗发生密切相关。现就近年来雌激素与腹型肥胖、胰岛素抵抗相关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求腹型肥胖和全身型肥胖与中医体质的关系,为调整偏颇体质、防治肥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现场调查法收集江西、安徽两家医院983例健康体检人群数据。中医体质调查采用标准化中医体质量表,应用判别分析法判定体质类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腹型肥胖、全身型肥胖与中医体质类型的关系。[结果] 未调整混杂因素的模型1和调整混杂因素的模型2均显示痰湿质发生腹型肥胖(OR1=2.92,95%CI=1.76~4.86,P<0.01;OR2=2.74,95%CI=1.63~4.60,P<0.01)和全身型肥胖(OR1=2.22,95%CI=1.36~3.61,P<0.01;OR2=1.89,95%CI=1.14~3.14,P<0.05)的危险度显着增高,而阳虚质发生全身型肥胖(OR1=0.36,95%CI=0.20~0.67,P<0.01;OR2=0.38,95%CI=0.21~0.70,P<0.01)的危险度显着降低。[结论] 痰湿质是发生腹型肥胖和全身型肥胖的主要体质类型。 相似文献
18.
内皮脂肪酶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代谢、胆固醇逆转运、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胆固醇逆转运(RCT)是高密度脂蛋白(HDL)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组成部分。内皮脂肪酶(EL)在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对血浆HDL-C水平起负调节作用。尽管EL的过表达减少总RCT,但EL剔除并未使RCT受影响。EL虽能增加肝脏选择性的胆固醇摄取,但最终并没有将其转化,也未从胆汁、粪便中排泄。炎性因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均能够正调节EL的表达,同时EL也能够影响这些细胞因子的表达,它们都在动脉粥样硬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EL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并不明确,在人体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巨噬细胞也与EL有关。研究认识EL的生物特性,以期将EL作为对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病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不断改变,致使高脂血症患不断地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特别是甘油三脂(TG)升高时,同时也伴有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的降低。近年来的研究证明,HDL具有抗动脉硬化作用,与心脑血管的发病呈负相关。为此,我们对30例高脂血症患和30例正常人的血脂与HDL进行测定对比,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dipocyte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FABP4)表达水平与正常、非腹型肥胖超重、腹型肥胖青少年的关系。方法收集正常组、非腹型肥胖超重组、腹型肥胖组各100名青少年血液样本,测血糖、谷丙转氨酶(ALT)、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rterol,TC)、三酰甘油(triacetyl glycerol,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4(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4,FABP4)。结果非腹型肥胖超重组、腹型肥胖组青少年的FABP4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腹型肥胖组青少年GLU、ALT、TC、TG、LDL-C、HDL-C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非腹型肥胖超重组、腹型肥胖组FABP4明显高于与正常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