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膜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这里的“病之逆从”,其义不难理解,然因其注家及今之《内经》教材对“病”字多略而不  相似文献   

2.
四、一阴一阳之谓道,道是什么? 《易·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又说“阴阳不测之谓神”。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引韩康伯注“道者何?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寂然天体,不可为象,必有之用极,而无之功显”。意思是道贯彻于事物的自然规律中,无法用言语形容,只存在用之极乃显其功。秦笃辉《易象通义》注,“一阴一阳之谓道,非于道之外,别有所谓神也,阴阳非神,一阴一阳则神矣!”意思是阴阳自为阴阳没有变化谈不上神奇,一阴一阳相合则变化由之,乃神奇了。孙贻  相似文献   

3.
简论阴阳属性规定的合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阴阳属性的具体划分,在《黄帝内经素问》中即有明确的论说。其归类原则大抵是:(一)从部位分阴阳。即“天为阳,地为阴”(《阴阳离合论》);“外为阳,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金匮真言论》);“东南方阳”,“西北方阴”(《阴阳应象大论》)等等。(二)从性质分阴阳。即“水为阴,火为阳”,“日为阳,月为阴”(《阴阳离合论》);“阳为气,阴为味”(《阴阳应象大论》);“藏者为阴,府者为阳”(《金匮真言论》);“阳胜则身热,阴胜则身寒”以及“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应象大论》)等等。(三)从变化特点和趋向分阴  相似文献   

4.
“阴阳互济”法则源于《内经》“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及王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理论,张景岳深研阴阳理论,认为“阴阳之理,原自互根,彼此相须,缺一不可。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基于阴阳一体,阴阳互根的原理,对于阴阳虚损病证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是针灸界广为流传的一句名言,最早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李东垣在《脾胃论·阴病治阳、阳病治阴》中叙述:从阳引阴有两说:一是外感六淫之邪入于属于阳的背俞穴,宜针泻背俞,从阳引阴邪外出;另一种是指上热下寒证,病由下焦阴虚火旺,逆于上焦阳分所致,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笔者采用“阴阳配穴拔罐法”治疗外感咳嗽,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1阴阳配穴拔罐法 “阴阳配穴拔罐法”是笔者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经过多年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一套针对外感咳嗽的拔罐方法.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用针如此,拔罐之理类似.所谓“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即病在阳而治其阴,病在阴而治其阳;或从阴而引阳分之邪,从阳而引阴分之气.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131条谓:“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本条主要说明结胸与痞证的成因。对于文中“病发于阴”、“病发于阳”之“阴阳”的含义,历来争议很大。如张隐庵根据论中第7条:“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提出:“病发于阳者,发于太阳也……,病发于阴者,发于少阴也。”张氏谓阳为太阳,阴为少阴。认为病在太阳而误用下法,以成结胸;病在少阴误用下法以成痞证。其实,如果把发于阳和发于阴之“阴阳”释为“发热恶寒”和“无热恶寒”的话,在太阳误下而成结胸者,姑且成立(其实  相似文献   

8.
对《伤寒论》“发于阳”“发于阴”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中,有两条出现“发于阳”“发于阴”,即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第131条“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历代医家对这两条“发于阳”“发于阴”的解释颇不一致。对  相似文献   

9.
罗霞 《新疆中医药》2006,24(6):11-12
“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一语,出自《素问·金匮真言论》,历代医家对此多随文训释,特别是“病在阴”“病在阳”中“阴”与“阳”的释义颇不一致。大要又有二说,一说以四时之阴阳属性,分别释为湿、风、寒、暑四时(如隋·杨上善等)。此说似可从,但如联系本论上下文而深究其义理,则有文义不和之嫌。本身原文是承上文“欲知阴中之阳,阳中之阴”之句,以阐述四时阴阳消长与人体阴阳变化的关系,强调四时五脏阴阳的整体观。故杨氏之说可谓答非所问。另一说将“冬病在阴,夏病在阳”之阴阳,以脏腑的属性予以解释,所谓“冬病在肾,夏病…  相似文献   

10.
<正>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句中,“逆从”一词,历代注家或避而不释,或各执一辞,使学者无所适从。例如,同样把“逆从”视为偏义复  相似文献   

11.
根据《内经》"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的理论,用升清阳的方法治疗腹胀心下痞满的病症。  相似文献   

12.
古代医家认为肿瘤瘤体属“阴”,现代医家认为不单是局部之阴毒,更有全身之虚。肿瘤阴阳两类属性常同时并见,单独从阴、从阳无法解释肿瘤的特性。结合肿瘤“癌毒”的特性,提出肿瘤“体阴性阳”假说:肿瘤既有易伤正气,善行,生长迅速等特性,其性属阳,同时肿瘤体又是有形之邪,瘤体深伏,其根在里,其体属阴。  相似文献   

13.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根据阴阳对立统一的观点,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人体的一切组织结构,既是有机联系的,又可以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如“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府中阴阳,则胜者为阴,府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素问·金匮真言论》)总之,人体组织结构的内外、上下、前后、左右等各部分之间,以及内脏之间,尽管关系复杂,但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统一的关系,故均可以用阴阳来概括说明。  相似文献   

14.
1传统理论对四时阴阳关系的认识 一般认为,一年四季中春夏秋冬和阴阳配属关系为"春夏为阳,秋冬为阴".这种归属关系概源于王冰[1]"春夏为阳,故生长;秋冬为阴,故收藏"的相关论述.在<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中也提出:"温暖为阳,寒凉为阴……春夏温暖,秋冬寒凉,故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春为阳中之阴,夏为阳中之阳,秋为阴中之阳,冬为阴中之阴"[2].  相似文献   

15.
“阴阳”二字,古之写法甚多,如“阴阳”、“阥阦”、“■”、“(气月)氜”……可见,均以“阝”为偏旁,“阝”象形字为“(户子)”,即“阜”字,代表大陆之义。若“■”照在大陆上则阴,“⊙”照在大陆上则阳;以“阥阦”论,则大陆上的水为阴、火为阳;从“阴阳”字形分析,则“■”代表今时云遮无阳光为阴,“易”代表太阳升在地平线上”,“■”照耀百姓“■”是为阳。  相似文献   

16.
薛松  张其成 《山西中医》2008,24(2):42-43
阴阳互根是阴阳学说的核心,张景岳从阴阳互根的角度阐发了人体精气、水火等的关系,创立了"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独特治法.由于受易学"阳尊阴卑"思想的影响,张景岳更重视阳气的作用,提出"阳非有余",并从形气、寒热、水火3个方面加以阐发.在强调阳气重要性的同时,张景岳亦不忽视真阴,他从真阴之象、真阴之脏、真阴之用、真阴之病以及真阴之治5个方面阐述了人体"阴常不足"之理.  相似文献   

17.
阴阳的定义     
阴阳是中医学的重要概念,阴阳的定义问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阴阳有没有定义?能不能在古籍中找到符合逻辑模式的阴阳定义? 《易传》提出: “一阴一阳之谓道。”(《系辞》)这是先秦哲学家对阴阳作出的最高概括。宋代朱熹对“一阴一阳之谓道”注解为: “阴阳迭运者,气也,其理则所谓道。”(《周易本义》)  相似文献   

18.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一语,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本条是对中医治疗原则的一个高度概括。但是,对文中“治阴“‘治阳”之阴阳,则有不同的解释。有的医家认为“治阴”“治阳”之阴阳,是指“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  相似文献   

19.
颤证一病,病在筋脉,与肝脾肾密切相关,多发于中老年人;历来医家多认为其基本病机为肝风内动,因此在治疗中多从平肝熄风、滋补肝肾着手。方之勇主任医师认为“脾肾阳虚,肝阴不足”之病机也较为常见,故在临床治疗中应注重温脾肾之阳,兼以滋肝木之阴,疗效显著。通过对从阴阳两虚治疗颤证的临床诊疗思路和用药特点进行分析,以阐明阴阳两虚在颤证治疗中的临床意义,为今后的临床用药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0.
王殿华 《陕西中医》1991,12(8):358-359
<正>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古今医家对此解释不一,归其要者:其一、从病证解。认为此指虚证治疗,始于张景岳,《类经》解释为:“阳胜者阴必病,阴胜者阳必病。如《至真要大论》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启玄子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皆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之道也。”不少注家宗此说。解释为实证治疗者,如《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