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李盼  陈雨微  丁丽琴  曹世杰  张德芹  邱峰 《中草药》2019,50(22):5577-5583
辛味是中药五味学说中的重要性味之一,通常具有“发散”“行气”和“行血”的作用,且辛味中药在传统医学临床应用中占有较大比例。结合中药辛味的功效内涵及传统中医理论对消渴证的认识,阐述辛味中药与消渴证治疗之间的内在联系,总结辛味中药对“消渴三消”的治疗意义与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对中药五味理论的现代研究趋势和发展方向进行思考,为同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中药性味,指中药的四性(或四气)和五味,是中药性能的核心部分,千百年来性味理论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药的临床运用.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少数药物的性或味与功效前后不统一,这给学生学习中药、理解其功用都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现以《中药学》[1]为例,例举部分药物性或味与功效不统一的现象,提出了几点统一完善的建议,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从中药五味概念、五味与四气、归经、升降沉浮、功效的关系以及临证配伍等方面对传统中药五味理论进行系统梳理和辨识。以仿生模型为基础,结合化学分析手段、受体理论、生物效应评价模型、药动学方法等对五味、功效、四气、归经、升降浮沉等中药性味研究,提出现代化学生物学表征路径。最后,从系统论和还原论的角度探讨了五味药性研究的思路方法。  相似文献   

4.
认为"辛以润之"理论实际上是对辛味中药的功效总结.从药性角度探讨辛味中药应用规律,展望辛味中药药性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5.
张淼  霍海如  王朋倩  戴丽  隋峰 《中草药》2018,49(3):505-511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五味作为药性理论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保障中医临床的准确合理用药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相较于四性,中药五味属性与其临床功用的关联相对松散,主要源于五味属性中真实滋味和推演五味属性的混杂。基于此,以五味理论中的"辛味"为研究对象,整理归纳其药性理论的产生及构建过程,以及现代研究进展,明确"辛味"中药五味属性的来源以及药性理论的传统认识,以期为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模式。  相似文献   

6.
中药性味与配伍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药性味与配伍初探博兴县第二人民医院(256505)范长青李俊生徐洪艳关键词四气五味配伍中药研究性味是中药性能的重要标志,只有将其与药物作用结合起来,才能确切的把握药物的功效和灵活的组方配伍。笔者根据实践经验,将中药性味与配伍关系分析如下。1性味与配...  相似文献   

7.
赖昌生 《河南中医》2009,29(9):923-924
通过计算机分析,我们得知入胆经药物寒性(占68.2%)最多,平性和温性次之,凉性最少,只占4.5%,这与胆经的生理、病理特点是相符的。五味中以苦味最多,占72.7%;辛味次之,占40.9%;甘味位居第三,占18.2%;酸味居第四,占13.6%;淡味和涩味位居第五,占9.1%,无威味。五味与功效虽有一定联系,但五味理论并不能很好地解释这些功效特点,这是五味理论的不足之处。中药的类别是以功效来划分的,其类别分布代表着该经药物所具有的功效范围和特点。入胆经中药的功效为利胆退黄、截疟、清利胆经之火、瘀、风、湿等内外邪。入胆经中药以沉降作用为主.占药物总数的绝大部分。  相似文献   

8.
吴茱萸性味药理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以吴茱萸为研究对象,构建沟通中药性味理论与现代医药理论的性味药理学评价体系。[方法]通过本草考证和现代文献研究,分别利用传统的中医思维方式、归纳演绎方法,并在建立现代药理指标文献数据库的基础上借助Logistic回归分析、聚类分析等现代统计学方法,建立吴茱萸性味—功效—药理指标的相关性,进而客观构建吴茱萸性味药理学评价体系。[结果]基于古籍文献分析吴茱萸性味与药理指标关系为:辛味与镇痛、抗炎有相关性;苦味与止呕、止泻及抗胃溃疡有相关性。基于文献数据库分析中药"五味"与药理指标关系为:镇痛、抗炎与辛味相关,止呕、止泻及抗胃溃疡与苦味相关;聚类分析结果亦表明镇痛、抗炎是一类,止呕、止泻及抗胃溃疡为一类。[结论]本草考证和现代文献研究结果一致,均为辛味与镇痛、抗炎有相关性;苦味与止呕、止泻及抗胃溃疡有相关性,从而科学构建吴茱萸性味药理学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9.
中药性味理论是中医药体系的重要组成和中医药特色的突出体现,是传承中药临床功效和指导临床组方用药的基础与核心理论。随着科学技术方法的不断发展,对中药性味理论进行多因素、多层次、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以阐明其科学内涵,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文章对中药性味理论的发生和发展进行分析与总结,梳理出中药性味理论的发展脉络。同时,结合本课题组提出的中药性味理论新假说,探讨中药性味理论的科学内涵。通过对中药性味理论研究评析与展望,分析并讨论中药性味理论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赖昌生 《河南中医》2010,30(8):825-829
通过计算机分析,我们得知入脾经药物温性(占52.9%)最多,平性(占20.2%)次之,寒性位居第三(占16.0%),热性位居第四(占8.4%),凉性最少(占2.5%)。这与脾经的生理、病理特点是相符的。五味中以辛味最多,占60.5%;甘味次之,占40.3%;苦味位居第三,占36.1%;涩味位居第四,占7.6%;酸味位居第五,占5.9%,咸味位居第六,占4.2%,淡味最少,占1.7%。五味与功效虽有一定联系,但传统五味理论并不能很好地解释这些功效特点,这是五味理论的不足之处,但我们找到研究五味与功效关系的新方法,为日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的线索。中药的类别是以功效来划分的,其类别分布代表着该经药物所具有的功效范围和特点。入脾经中药具有补中益气、化湿、理气调中、温中散寒、健脾消食、驱虫消积等多种功效。入脾经的中药具有升浮性质中药占58.0%,具有沉降性质中药占31.3%,这在五脏六腑中是绝无仅有,是由脾脏的生理特点和入脾经药物的性味特点共同决定的。具有毒性的脾经中药有14味,在临床运用时要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11.
中药辛味药性表达及在临证配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药五味中辛味的中医内涵、辛味中药的来源、辛味与药性理论的关系等进行了归纳总结。通过电子鼻、电子舌等现代仿生技术结合化学分离分析方法,提出辛味在味觉和嗅觉的表征方式及其物质基础拆分表征研究思路。最后,对辛味药性理论在临证配伍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辛味的药性理论研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味学说是中药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深入探讨中药的五味理论,有必要对每一种药味分别进行系统研究。本文以辛味药物为对象,对其药性理论展开了系统研讨。由于历代医药家对药物辛  相似文献   

13.
王峥 《内蒙古中医药》2014,(17):160-160
目的:研究中药性味在现代药学中的应用意义。方法:在现有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相关资料进行整合分析。结果:中药的"四气"、"五味"十分复杂,是说明其功效的重要依据。结论:掌握中药性味是提高祖国医学理论水平的必要基础,但单纯掌握中药性味是不够的,必须将中药的性味、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与现代药学结合起来,才能正确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4.
四气五味理论作为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地概括了中药的功用特征,阐释了中药功效的作用机制,指导着中药的学习与应用。基于四气五味理论探析临床常用活血化瘀类中药的性味特点,结合各医家经典活血方剂阐释活血化瘀药之间不同的活血机理,以此作为活血药组方的重要依据。深入理解活血化瘀药的性味特点,为形成活血化瘀药的用药思维及药象思维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中药性味理论的现代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药理论中的核心内容。其中,中药的四性五味作为中药的核心药性在中医临床诊治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指导作用。近年,国家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先后立项支持性味理论相关项目的深化研究,旨在进一步从分子水平解析中药四性五味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中医临床和药学体系。本文对近20年来有关中药四气五味相关文献的整理分析,从生物效应、物质基础等方面对中药四气五味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概述,结合课题组中药药性研究中的发现和体会,剖析了目前中药药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深入开展中药性味理论的科学实质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中医理论认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味者,酸苦甘辛咸也。其入于口,各有所走,酸入肝走筋,苦入心走骨,甘入脾走肉,辛入肺走气,咸入肾走血。五味攻邪祛病各有所专,即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故药物功效是以五味为基础的,不同的药物,因所具性味不同而功效各异。五味之中,辛性走窜,动性最著,为诸味之帅,故在此略论一二。辛味药物能散、能行,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故辛味药多用于治疗邪犯肺卫之表证和气血瘀滞之证,  相似文献   

17.
中药的性味学说是中药性能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古代医药学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归纳总结出来的。药物的性味.通常即指四性和五味。所谓四性、即指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五味.即指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药味。中药的运用主要是以四性五味来阐明药物的功效和主治。因此性味学说这部分内容是学习《中药学》的重点内容。其中对于五味中的幸能润、苦能坚这两个问题较难理解.这也可说是学习《中药学》总论部分的难点之一.在此笔者略述己见。对于辛润苦坚之说,早在《内经》就有记载,《素问·脏气法时论:篇指出:肾苦燥,急…  相似文献   

18.
通过翻阅历史文献,探究法象理论的源头以及发展,寻求探索药物功效的阐释方法,宏观把握药物法象理论的使用范围,补充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理论的不足,以指导中药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9.
中药性味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为了真正认识中医药的科学价值,准确把握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本文建立了基于中药性味可拆分性和可组合性的中药性味理论研究的新模式,明确了"中药性味拆分组分"、"中药性味组分"、"中药性味物质基础"、"中药性味药理学评价体系"以及"中药性味组分组合"等新概念,对文献、药物选择、"中药性味物质基础"拆分方法的建立与各拆分组分的化学表征、中药性味药理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与性味归属、中药性味组分的可组合性、实验研究数据及资料的整理、分析与应用等与中药性味理论研究新模式的实践相关问题进行了论述,希望能够为开展中药药性理论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运用现代药物研究结合传统中医药学理论,从中药物质基础、作用于人体的生物学效应等方面,结合中药配伍与复方整体性研究,分析中药四气五味的物质基础与中药功效的相关性,评价四气五味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四气五味理论以临床证候为基础,通过探讨与药物成分、机体反应、生物代谢等因素的相关性,实现中医理论与现代临床医学的联合运用。中药药物成分对药性归属产生的影响尚不明确,且现代医学物质相关研究与传统五味界定存在差异,其主要成分与功效不完全相关,需进一步探索及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