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郑信豪 《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1,23(6):701-702
前房型人工晶状体的创制构思合理 ,生物相容性好、操作方便、并发症少。取代了繁琐的后房型人工晶状体襻悬吊术式 ,为不能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的很好补救办法。现将我院自 1997年以来总结结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病例总共 18例 ,2 0眼 ;男 8例 10眼 ;女 10例 10眼。年龄 18~ 85岁 ,平均年龄 5 1 1岁。 3眼为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 ,3眼为眼球穿孔伤白内障致后囊破裂者 ,10眼为老年性白内障 ,4眼为二期植入术 ,距二期手术间隔时间最短 1月 ,最长 8年。手术方法行常规白内障囊外摘出加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在娩核及注吸晶状体残留皮质过程中…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新型弹性开放襻前房型人工晶状体在眼内的耐受性。方法 工角膜缘切口,前房人工晶状体3点钟及9点钟位固定,38眼中襻直接位于切口下房角7眼。一期植入15眼,二期植入23眼。结果 平均随访19月,视力≥0.5埏占71%,无一例需要取出或更换。结论 新型弹性开放襻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安全、便捷。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新型弹性开放襻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效果。方法 67例70眼行新型弹性开放襻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其中一期植入25眼,二期植入45眼。随访时间1~60月。结果 视力在1.0以上者9眼占13%,0.5~0.9者28眼占40%,0.1~0.4者31眼占44%,0.1以下者2眼占3%。术后主要并发症有虹膜睫状体炎及高眼压。结论 新型弹性开放襻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是安全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超声生物显微镜观察弹性开放襻前房型人工晶状体对眼前段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评价弹性开放襻一体型前房型人工晶状体(anter chamber intraocular lens,AC-IOL)植入式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观察20例(20只眼)弹性开放襻一体型AC-IOL植入术后患者IOL襻的位置,以及其与虹膜及房角结构的关系,从而评价IOL对眼前段结构的影响。随访时间6~20个月。结果 40个IOL襻中,26个襻固定于房角隐窝;14个襻(8只眼)穿过虹膜侵入至睫状体实质内,并伴有反复发作的葡萄膜炎。术后8只眼虹膜前粘连与IOL襻有关。结论 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是动态了解IOL对眼前段结构影响的有效方法。AC-IOL襻的设计有待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前房型人工晶状体由于制造材料及制作工艺等原因,植入后产生严重的并发症,已渐被淘汰。而新型弹性襻前房型人工晶状体的制造材料及制作工艺等有了很大的改进,适合临床使用,有关报道不多。笔者于1993年1月至1997年12月间,植入新型弹性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引只眼,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互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30例31只眼中,单眼29例,双眼1例,年龄20~80a,白内障种类:外伤性白内障1期植入15只眼,I期植入10只眼;老年性白内障I期植入4只眼(其中双眼患者1例),11期植入2只眼。伴角膜裂伤和癫痕者19只眼。植入原因:手术中…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弹性开放襻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疗效。方法 对32例32只眼白内障术中Ⅰ期或Ⅱ期植入弹性开放襻前房人工晶状体。结果 术后矫正视力>0.3者29只眼,经长期随访未发现远期并发症。结论 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操作简便,安全可靠,术后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目前,白内障囊外摘除,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已成为非常普遍的白内障术式.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尤其是囊袋内植入具有符合生理位,光学效果好,术后并发症少和视力恢复好等优点.但是,对于一些特殊病例,如晶状体后囊破裂、外伤等情况,植入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是一种补充性选择.我院回顾1998年1月~2001年3月所有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眼的预后情况及并发症作初步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儿童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眼外伤及先天因素造成的晶状体浑浊是眼科常见眼病之一 ,尽早摘出白内障植入人工晶状体 ,对发育时期的儿童恢复双眼视觉功能 ,以防止形成弱视。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也已被众家公认广泛采用 ,但因儿童外伤性白内障及先天性疾病的特点和复杂多样性 ,我院从 1994年 5月至 1998年 ,对不易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的儿童 ,进行二期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经临床观察 ,报告如下。临床观察本组 9例 ,男性 8例 ,女性 1例。左眼 7例 ,右眼 2例。年龄 3 5~ 14岁。 8例眼球穿孔伤造成白内障行角膜缝合术 ,1例眼球钝挫伤引起白内障。其中合并有角… 相似文献
9.
栾秀丽 《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2,24(5):571-571
隧道小切口及超声乳化术已成为白内障摘出的主要术式。手术快捷安全 ,结果满意。但对于单眼白内障 ,尤其是有合并症的单眼白内障 ,手术效果仍存在不确定性。本文目的旨在探讨选择好适应证 ,采取理想的手术方式 ,避免并发症发生 ,获得最佳手术效果。资料与方法1 一般资料 :患者来源于 2 0 0 0年 1月~ 2 0 0 1年 6月间就诊我科的单眼白内障患者 ,共 2 6例。其中男 12例 ,女 14例。年龄最小为 2 3岁 ,最大为 84岁。其中 2 1岁~ 3 0岁 8例 ,3 1~ 40岁 3例 ,61~ 70岁 8例 ,71~ 80岁 4例 ,81~ 90岁 3例。外伤性白内障10例 ,老年性白内障 16… 相似文献
10.
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673例(697眼)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术后随访3月,观察视力。结果 术后1天、7天、3月视力≥0.5分别为23%、56%、81.3%。术中、术后并发症主要为角膜水肿、后发性白内障、后囊破裂及玻璃体脱出、虹膜脱出。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成功的关键在于手术技巧和手术的熟练程度。 相似文献
11.
新型弹性襻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新型弹性襻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的效果,观察了23例24只眼。其中老年性白内障18眼,外伤性白内障6眼。其中包括13眼行二期植入术。病例随访时间2个月至2年。结果:24只眼中,17眼(70.83%)视力恢复至4.5或4.5以上,5眼(20.83%)恢复至5.0或5.0以上。结论:新型弹性襻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操作简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新型前房型人工晶状体二期植入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型弹性开放襻前房型人工晶状体二期植入方法及疗效。方法31例32眼后囊不完整或无后囊的无晶状体眼行二期植入并行周边虹膜切除术。结果随访6~24月,视力≥0.5者25眼占78.2%,<0.5者与原发病有关。结论新型前房型人工晶状体二期植入,方法简便、安全,疗效可靠,作为无法植入后房人工晶状体时的替代,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前房深度的变化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前房深度(ACD)的变化及其相关因素,以获得理想的术后屈光状态。方法收集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IOL植入术,术后随访资料完整的117例(177只眼)白内障患者,分析其术后ACD变化及其与眼轴长度、角膜屈光力和IOLA常数的关系。随访时间为3~24个月。结果177只眼IOL植入术前平均ACD为(3.19±0.39)mm,术后平均ACD为(4.22±0.65)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77只眼术后ACD的平均变化值为(1.03±0.61)mm;术后ACD的变化值随眼轴长度和角膜屈光力的增加而增大,呈线性正相关(r=0.866,0.946;P=0.001)。IOLA常数为118.0、118.4和118.9,3组术前ACD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常数为118.9组的术后ACD变化值与A常数为118.0和118.4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常数为118.0的组与118.4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57)。结论IOL植入术后ACD因眼轴长度、角膜屈光力和IOLA常数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程度地增加。在研究IOL屈光度数计算公式的准确性和调整公式的计算值时,应考虑术后ACD的变化及其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4.
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前房内植入房角支撑型硬性人工晶状体治疗高度近视眼的预测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40例(76只眼)高度近视眼患者,术前屈光度数为-9.50~-26.25 D,平均(-15.89±3.78)D,术前最佳矫正视力0.5~1.0,植入房角支撑型硬性人工晶状体(Phakic 6H型)矫正高度近视眼,平均随访时间为1年。术前术后观察裸眼视力、矫正视力、届光度数、眼压、角膜内皮和眼前节的变化等。结果术后1年,裸眼视力为0.3~1.5,最佳矫正视力0.5~1.5,残余屈光度数为-2.00~+0.50 D,平均(-0.40±0.64)D,屈光度数在≤±1.00 D以内占96.1%。术前和术后1年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分别为(3174±248)个/mm2和(3067±320)个/mm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和术后1年眼压分别为(16.12±2.32)mm Hg(1mm Hg=0.133 kPa)和(15.29±3.38)mm Hg,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只眼主诉有眩光。2只眼瞳孔呈竖椭圆形,2只眼晶状体下偏约1.0 mm。1例患者双眼在术后8个月时曾出现黄斑区出血。结论有晶状体眼房角支撑型硬性人工晶状体治疗超高度近视眼安全有效,且预测性好,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患者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弹性开放襻前房型人工晶状体(AC-IOL)在糖尿病患者眼中的适应性及并发症。方法 对近4年相继来我院行AC-IOL植入的18眼糖尿病者进行追踪观察,并与同期非糖尿病者AC-IOL植入26眼对照。结果 随访3-36月,糖尿病者AC-IOL植入18眼,发生虹膜新生血管伴出血3眼,瞳孔膜形成1眼。UGH综合征2眼。非糖尿病者AC-IOL植入26眼,仅1眼发生迟发性前房积血。结论 糖尿病者AC-IOL容易导致虹膜新生血管形成及UGH综合征,眼底病变重时以不植入AC-IOL为宜。 相似文献
16.
新型弹性开放襻前房型人工晶状体的长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新型弹性开放襻前房型人工晶状体(ACIOL)植入的手术方法,评价其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34只眼行白内障摘除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及Ⅰ期ACIOL植入术、49只术后无晶状体眼行Ⅱ期ACIOL植入术。年龄16~80岁,平均43.5岁。检查视力、眼压、角膜内皮细胞、房角和手术并发症等情况。随访3~7年,平均4.8年。结果65只眼(78.3%)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5,Ⅱ期植入者裸眼或矫正视力均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眼压术前平均为(13.55±3.21)mmHg(1mmHg=0.133kPa),末次随访时(13.40±4.29)mmHg(t=0.5427,P=0.5888)。角膜内皮细胞密度:Ⅰ期植入组术前平均为(2497±629)个/mm2,末次随访时(1995±648)个/mm2,细胞损失率为(20.6±14.1)%;Ⅱ期植入组分别为(2459±681)个/mm2,(2238±817)个/mm2和(10.0±17.4)%。两组比较,Ⅰ期植入组损失率较高(P=0.023)。人工晶状体(IOL)支点多位于房角隐窝或巩膜突,少数位于虹膜根部或小梁网,未见有触及角膜内皮细胞者。小梁网色素较术前有不同程度地增加。术后早期并发症:高眼压7只眼(8.4%)、低眼压5只眼(6.0%)、前房出血2只眼(2.4%)、IOL旋转及移位3只眼(3.6%);晚期并发症有继发性青光眼2只眼(2.4%)、瞳孔变形1只眼(1.2%)、视网膜脱离2只眼(2.4%)和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2只眼(2.4%)。结论新型弹性开放襻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于无囊膜支撑的无晶状体眼是一种可选择的手术方式,术后需长期随访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并注重手术技巧,可以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弹性开放袢前房型人工晶关体植入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44例后囊不完整或无后囊的无晶状体眼,进行Ⅰ期植入10例,Ⅱ期植入34例。结果 随访6~22月,视力≥0.5者37眼(84.09%)。结论 弹性开放袢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方法简便,疗效好。 相似文献
18.
超声生物显微镜量化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前房角的改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术眼前房角结构的改变。方法 对 4 6例 (5 0只眼 )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行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分别于术前和术后 1个月使用超声生物显微镜量化测量前房深度和前房角宽度。结果 全部患者术后 1个月前房深度明显增大 (P <0 0 1) ;5 0 0 μm处小梁虹膜夹角 (TIA5 0 0 )、2 5 0 μm和 5 0 0 μm处前房角开放距离 (AOD2 5 0、AOD5 0 0 )与术前比较均显著增大 (均P <0 0 1) ,TIA5 0 0平均比值 (术后TIA5 0 0 /术前TIA5 0 0 )为 1 6 5 (1 12~ 4 91) ,AOD2 5 0平均比值 (术后AOD2 5 0 /术前AOD2 5 0 )为1 81(1 0 6~ 2 6 7) ,AOD5 0 0平均比值 (术后AOD5 0 0 /术前AOD5 0 0 )为 1 6 5 (1 0 1~ 2 76 ) ,均与术前值呈显著负相关 (均P <0 0 1)。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显著增大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前房角宽度 ;术前前房角越窄 ,术后前房角的变化程度越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虹膜夹持型前房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5年8月至2006年2月在本中心接受前房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的患眼共12例(21只眼)。观察指标包括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角膜地形图、瞳孔形态、角膜内皮计数、晶状体在前房的位置形态、人工晶状体表面色素沉着情况。结果患者术前最佳矫正远视球镜度为(-17.28±2.95)D,散光度(-1.90±1.02)D,植入度数平均为(-14.53±9.47)D。平均随访时间(13.2±2.1)个月。术后12个月随访到17只眼,其中裸眼远视力较术前最佳矫正远视力提高1行5只眼(29.41%),提高2行4只眼(23.53%),提高3行3只眼(17.65%),提高4行2只眼(11.76%);手术后最佳矫正远视力较术前最佳矫正远视力提高1行4只眼(23.53%),提高2行2只眼(11.76%),提高3行2只眼(11.76%),提高4行2只眼(11.76%),提高5行以上5只眼(29.41%)。术前眼压(17.25±2.92)mmHg(1mmHg=0.133kPa),术后6个月眼压为(17.14±2.52)mmHg,12个月为(17.16±2.57)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角膜内皮计数(2627.89±229.36)个/mm^2,术后6个月为(2605.28±239.22)个/mm^2,术后12个月为(2603.17±237.12)个/m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虹膜夹持型前房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安全、有效,并且具有良好的预测性;但远期效果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0.
新型弹性开放襻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临床观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采用巩膜隧道切口对白内障术后后囊不完整的96例(70只眼)行新型弹性开放襻前房型人工晶体(AnteriorChamberIn-traocularLens,AcIOL)植入术。所有70只眼术后矫正视力等于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52只眼(74.3%)术后视力≥0.5。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果显示新型弹性开放襻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