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 要〕 目的:探讨并分析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结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8 年 2 月至 2020 年 2 月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中心医院接受诊治的 30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 对 T1WI、T2WI、FLAIR、DWI、MRI 图像进行分析,然后将 MRA 结合 DWI 诊断结果与 MRI 的诊断结果进行比较,比 较不同方法对病变的检出率。结果:与 MRI 的检出率 43.33 %(13/30)相比较,MRA 结合 DWI 检出率 100.00 %(30/30) 明显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MRI 诊断结果中有 6 例 FLAIR 序列局部血管呈现为低信号,而 MRA 结合 DWI 诊断结果中,DWI 所显示的病灶解剖定位与 MRA 成像上所显示的血管异常解剖定位有着高度的一致性。结论:对急 性脑梗死患者实施 MRA 结合 DWI 诊断,能够对病灶的位置、血管情况等尽早的确认,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了准确的指 导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MRI,DWI)及氢质子波谱成像(H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观察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影像学改变和临床症状体征改善的情况,评价两组临床治疗方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择发病24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20例)及对照组(20例)。对两组病人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评分(NIHSS评分)及应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及MRS在兴趣区上测量氮-乙酰天冬氨酸(NAA)与肌酸(Cr)比值(NAA/Cr);胆碱复合物(Cho)与肌酸(Cr)比值(Cho/Cr)及乳酸(Lac)与肌酸(Cr)比值(Lac/Cr),并对治疗前后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病人 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研究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两组病人NAA/Cr较治疗前升高,但研究组较对照组升高明显(P〈0.05)。两组病人CHO/Cr及 Lac/Cr 均较治疗前降低,但研究组较对照组降低明显(P〈0.05),以上结果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 MRS 联合DWI能更好的指导临床治疗,脑蛋白水解物(施普善)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神经保护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成像(DWI)与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5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磁共振DWI及FLAIR检查,对比分析DWI、FLAIR图像。结果超急性、急性和亚急性脑梗死在DWI均表现为高信号,在超急性脑梗死期,弥散加权像可显示常规T2WI像不能发现的早期脑梗死灶,本组超急性梗死灶在DWI显示达100%,高于T2WI。FLAIR序列对大脑半球表面、基底池周围、灰白质交界及脑室旁区的微小病变及脑白质变性或脱髓鞘的显示具有更高的敏感性。结论 DWI可以尽可能早地显示病灶,早期、准确诊断脑梗死,且优于常规MR,结合FLAIR/T2WI有助于鉴别新旧梗死灶。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医证型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DWI)表现的相关性,为急性脑梗死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303例患者予以中医辨证分型及头颅MR-DWI检查,观察患者梗死病灶部位、大小及表现弥散系数(ADC)值。结果按照中医辨证分型分为风痰阻络证125例,风火上扰证49例,气虚血瘀证64例,阴虚风动证38例,痰热腑实证27例。不同梗死病灶部位与中医证型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梗死病灶在基底节区以风痰阻络证多见,梗死病灶在脑干部位以阴虚风动证、气虚血瘀证多见,梗死病灶在脑叶部位以痰热腑实证多见,梗死病灶在小脑部位以风火上扰证多见(P <0.05)。不同梗死病灶类型与中医证型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腔隙性脑梗死中风痰阻络证、风火上扰证、阴虚风动证居多,局灶性脑梗死中气虚血瘀证多见,大面积脑梗死中痰热腑实证多见(P <0.05)。不同中医证型梗死病灶ADC值之间,以及各组对侧正常脑组织ADC值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 0.05),但不同中医证型患者梗死病灶ADC值明显低于对侧脑组织(P <0.0...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弥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对于早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经临床拟诊为超急性、急性及亚急性脑梗死的患者行常规MRI扫描及DWI检查,分析随发病时间不同,信号强度的变化。结果发病1~6 h(10例)T1WI呈等信号,T2WI呈等及稍高信号,DWI均呈高信号。7~16 h(7例)T1WI上5例为等信号,2例为低信号,T2WI上4例为稍高信号,3例为高信号,DWI为高信号。17~24 h(5例)T1WI上4例为低信号,1例为等信号,T2WI上为高信号,DWI均为高信号。24 h以上(7例)T1WI为低信号,T2WI为稍高信号,DWI 5例为稍高信号,2例为高信号;表观扩散系数(ADC)4例为稍低信号,2例为等信号,1例为等低信号。结论 DWI在超急性期脑梗死中有很大的临床诊断价值,而在急性期与亚急性期则应结合ADC值才能作出较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运用价值。方法:选取广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0例进行介入治疗的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均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法进行治疗,在术前3 d、术后2 d、术后28 d给予患者常规平扫与磁共振加权成像,比较在不同b值情况下平均ADC变化结果与治疗前后肿瘤体积变化情况。结果:b值为50、400、1000 s/mm2时,肝癌病灶介入治疗前后平均AD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放疗前后平均AD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脾脏介入治疗前后平均AD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肿瘤体积小于治疗前,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肝癌介入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对脑梗死诊断的价值。方法收集临床诊断考虑脑梗死并经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和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证实为单侧脑梗死病人行DTI检查,共48例。重建ADVAV图、FA图及DTT图,测定脑梗死区及健侧相应部位脑组织的ADVAV值和FA值,对锥体束受累病人,测量双侧大脑脚、脑桥的ADVAV值和FA值测量。结果脑梗死后脑组织ADVAV值、FA值随病理生理演变呈一定规律性变化,在慢性期锥体束受累病例显示远离病变区患侧锥体束FA值下降,ADVAV变性则无统计学意义。与传统MRI及DWI相比DTI可清晰显示梗死灶与白质纤维束的空间位置关系及其受累程度。结论 DTI结合常规MRI及DWI对梗死灶的解剖定位更准确,ADVAV值与FA值联合应用有助于对脑梗死进行更精确的临床分期,DTI对脑梗死的诊断、治疗及评估预后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颅内血管畸形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血管畸形(海绵状血管瘤、静脉畸形、动静脉畸形)进行常规MRI扫描(包括T1WI、T2WI序列)及SWI扫描,将SWI图像与常规MR序列对比分析。结果 17例海绵状血管瘤,单发13例,多发4例,SWI检出35个病灶,常规扫描(T1WI、T2WI序列中任何一个序列可以检出病灶即判断为检出病灶)检出22个,SWI发现病灶的敏感性明显优于常规扫描(χ2=11.08,P〈0.05),且SWI所显示的瘤体比常规图像轮廓更清楚、范围更大。7例静脉畸形在常规MRI序列及SWI序列上均见显示,但SWI序列能清晰显示引流静脉及更多细小的髓静脉。6例动静脉畸形常规MRI序列与SWI显示情况基本一致。结论 SWI较常规MRI序列能够更好地显示颅内血管畸形,特别是对小的海绵状血管瘤。  相似文献   

9.
李晓泽  寿碧江  周峰  王迎 《中医药研究》2011,(12):1467-1468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 62例TIA患者在发病3d内行常规MRI和DWI检查,观察DWI异常与临床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19例TIA患者在DWI有病灶,其中8例在常规MRI上未显示病灶,DWI异常者更多见于TIA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发作次数多、血管狭窄较重和有运动障碍的患者。结论 DWI比常规MRI更敏感而准确,在临床诊断的TIA中,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发作次数多、血管狭窄较重和有运动障碍是与DWI异常显著相关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DWI)DWI通过测量组织内水分子自由扩散运动从而反映组织的对比度.扩散表现系数(ADC)则是基于DWI出组织的水分子扩散运动的系数,从而反映感兴趣区域内的水分子扩散特性.DWI在神经系统的运用相对成熟,例如脑出血、脑胶质瘤等运用.DWI在肝脏中的运用也逐步获得认可,例如利用DWI诊断肝细胞癌,鉴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联合在早期脑梗塞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50例早期脑梗塞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回顾性分析50例患者分别采用磁共振弥散成像(DWI)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诊断的临床资料。结果:50例患者的DWI图像均显示与临床症状相符的病灶,且病灶具有较高的信号强度和清晰度,大面积脑梗塞有29例,腔隙性脑梗有21例。MRA检查显示45例患者血管症状异常,主要表现为动脉闭塞、动脉狭窄和动脉硬化。结论:DWI能有效的显示脑内病灶,MRA能比较完善的显示血管的异常。DWI和MRA的联合使用可以显著提高磁共振对早期脑梗塞的检出率,并且可以准确显示病变部位的位置、范围及血管的异常情况,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肝癌介入治疗中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DWI)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方法:随机抽取52例在我院接受介入治疗的肝癌患者,患者在介入前及介入后第7天采取DWI诊断。结果:治疗前后肿瘤组织体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值为300s/mm~2、500s/mm~2、700s/mm~2时,治疗前后ADC值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癌患者在接受介入治疗时采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6例经临床诊断的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行常规MRI检查及DWI检查,评价DWI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DWI表现为正常者6例。19例DWI显示皮质及皮质下高信号,T1WI仅可见9例,T2FLAIR仅有轻度信号增高;11例DWI表现为双侧脑室周围高信号,T2WI及T2FLAIR表现为稍高信号;5例DWI表现为双侧基底节及丘脑区对称高信号;9例DWI表现为大脑半球白质弥漫高信号,T2WI、T2FLAIR稍高信号;8例DWI表现为分水岭区高信号,其中7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合并脑室内出血,4例脑内出血,2例硬膜下出血,T1WI呈高信号。结论 DWI较常规MRI能够更早更及时地发现新生儿由于缺氧缺血造成脑实质的细胞毒性及血管源性水肿,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显示较T1WI及T2FLAIR差。  相似文献   

14.
〔摘 要〕 目的:探究磁共振灌注成像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选 2017 年 4 月至 2021 年 3 月间广东医 科大学东莞第一医院收治的 42 例疑似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治疗前均给予磁共振灌注成像检查,比较患者健侧 脑区与梗死病灶区的脑灌注、强化峰值、达峰时间、脑血容量、扩散系数值,并以此推算患者梗死病灶区的相对灌注值、相 对脑血容量(CBV)值以及强化峰值差值、达峰时间差值、相对扩散系数值。参考颅脑磁共振平扫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WI), 结合临床诊断、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以此为金标准,计算磁共振灌注成像诊断急性脑梗死的灵敏度、特异度、诊断符合率、 误诊率、漏诊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患者健侧脑区的脑灌注、强化峰值、脑血容量、扩散系数值均高于梗 死病灶区,而达峰时间短于梗死病灶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患者梗死病灶区的相对灌注值、相对 CBV 值 以及强化峰值差值、达峰时间差值、相对扩散系数值分别为 0.33 ± 0.05、0.53 ± 0.04、(–2.58 ± 0.39)HU、(3.59 ± 0.62)s、 (–3.71 ± 0.50)×10-4 mm·s -1 。磁共振灌注成像诊断急性脑梗死的灵敏度为97.50 %、特异度为100.00 %、诊断符合率为97.62 %、 误诊率为 0.00 %、漏诊率为 2.50 %、阳性预测值 100.00 %、阴性预测值 97.50 %。结论:采用磁共振灌注成像检查急性脑梗 死,可以及时获取患者的梗死病灶区的相关数据,为临床诊治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5.
摘 要目的:探究对脑梗死患者采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定量分析对其康复训练效果的评估意义。 方法:选取深圳市大鹏新区南澳人民医院 2020 年 3 月至 2020 年 7 月期间收治的 60 例脑梗死患者。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在训练前、训练后 1 个月、训练后 2 个月和训练后 3 个月,采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定量分析测量患者不同部位的各向异性(FA)值,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量表(NIHSS)、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FM)对患者的神经缺损、运动能力进行评价。 结果:训练后 1 个月、训练后 2 个月和训练后 3 个月各个部位的 FA 值均高于康复训练前;训练后 1 个月、训练后2 个月和训练后 3 个月的 NIHSS 评分明显低于训练前,训练后 1 个月、训练后 2 个月和训练后 3 个月的 FM 明显高于训练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对脑梗死患者患者采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定量分析,对评估其康复训练效果有一定的价值,可以帮助医师对患者的神经功能、运动能力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CT灌注成像研究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早期的成像特点。方法采用32排螺旋CT对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CT平扫和CT灌注成像检查,并于48小时后复查头颅CT,定量分析梗死中心区域与缺血半暗带、病灶区与对侧相应区域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P),并进行比较。结果:36例患者中,首次常规CT检查有9例显影,灌注CT成像有26例显影,其中除1例过度灌注外,其余均为病侧CBV、CBF较对侧减低,TP较对侧延长,病灶整体区CBV(3.38±0.77)ml/g低于对侧(4.56±1.59)ml/g(P〈0.05),CBF(17.03±5.13)ml·min^-1·100g^-1显著低于对侧(29.12±6.78)ml·min^-1·100g^-1(P〈0.01),TP(25.03±5.08)s较对侧(21.96±5.20)s延长(P〈0.05);梗死中心区CBV(1.36±0.76)ml/g,CBF(6.45±2.63)ml·min^-1·100g^-1显著低于缺血半暗带区CBV(3.86±1.32)ml/g,CBF(20.43±4.54)ml·min^-1·100g^-1(均P〈0.01),TP(30.52±2.63)s较缺血半暗带区(22.82±5.60)s显著延长(P〈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灌注CT能够在急性脑梗死早期清楚地显示病变部位,范围和缺血程度,明确半暗带的存在及灌注情况,并进行定量研究,对超早期是否采取溶栓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及经颅多普勒技术在短暂性脑缺血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短暂性脑缺血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磁共振血管成像和经颅多普勒检查,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20例短暂性脑缺血病例中磁共振血管成像方法共检查出96例有血管狭窄或闭塞,狭窄或闭塞者250支动脉,单纯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及颅内-颅外动脉多发狭窄或闭塞者分别占24.2%(29/120),26.7%(32/120)和29.2%(35/120)。经颅多普勒共检查出101例有血管狭窄或闭塞,敏感性与特异性均低于磁共振血管成像。结论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和经颅多普勒技术对短暂性脑缺血患者血管的狭窄和闭塞情况有较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刘洪 《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4):117-118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DWI)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发病〈24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8例,均行T1WI、T2WI、液体抑制反转恢复(T2-FLAIR)及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DWI)检查。结果:DWI、T2-FLAIR、T2WI、TlWI对急性脑梗死诊断准确率分别为100%、79.41%、66.18%、54.41%,有极显著差异。结论:DWI更易于发现病灶,对急性脑梗死尤其是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MR弥散加权成像(DWI)和化学位移成像(CSI)对于鉴别骨质疏松与转移瘤所致椎体压缩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放射科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共112例,其中68例为骨质疏松所致,44例为转移瘤所致。观察骨质疏松和转移瘤所致压缩骨折在常规MRI(T1WI、T2WI)上的表现、DWI的表现、CSI的表现、ADC值和SIR值。结果骨质疏松和转移瘤所致椎体压缩骨折的T1WI和T2WI信号、DWI信号和CSI信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b=300 s/mm2时,骨质疏松所致椎体压缩骨折ADC值为(2.04±0.368)×10-3s/mm2,转移瘤所致椎体压缩骨折ADC值为(1.48±0.163)×10-3s/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b=500 s/mm2时,骨质疏松所致椎体压缩骨折ADC值为(1.83±0.291)×10-3s/mm2,转移瘤所致椎体压缩骨折ADC值为(1.12±0.238)×10-3s/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C值的灵敏度、特异度、精确度均显著高于SIR值的灵敏度、特异度、精确度(P均<0.05)。结论骨质疏松与转移瘤所致椎体压缩骨折的DWI的信号类型与CSI的信号类型之间无明显差异,不能根据信号类型鉴别两种疾病;DWI优于CSI鉴别骨质疏松与转移瘤所致椎体压缩骨折。  相似文献   

20.
李卫华 《中医药研究》2014,(9):1100-1102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对比CT动脉血管成像对24h内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血管狭窄/闭塞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0月—2013年10月诊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于发病24h内行经颅多普勒检查和CT动脉血管成像检查,用于评价颅内血管狭窄/闭塞状况,以CT动脉血管成像检查结果为标准,分析经颅多普勒检查相对于CT动脉血管成像检查的诊断价值。结果颈内动脉的检查结果中,经颅多普勒检查相对于CT动脉血管成像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3.4%、99.2%、97.8%。椎-基底动脉的检查结果中,经颅多普勒检查相对于CT动脉血管成像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2.6%、99.4%、96.0%。经颅多普勒检查相对于CT动脉血管成像检查的相符率显示双侧大脑中动脉96.0%、大脑前动脉94.1%、颈内动脉虹吸部100.0%、颈内动脉终末端94.4%、大脑后动脉81.8%、双侧椎动脉86.4%、基底动脉84.6%。结论颈内动脉检查时,可首选经颅多普勒检查。椎-基底动脉检查时,可首选CT动脉血管成像检查。两种方法的有效结合可显著提高颅内血管狭窄/闭塞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