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应用螺旋CT和磁共振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9月~2015年6月医治的肝脏囊性占位性病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为了便于对比及研究,将其划分为甲组和乙组,其中甲组60人主要选择螺旋CT进行检查,乙组60人主要选择磁共振进行检查。收集和比较两组患者的检查诊断结果。结果经过检查得知,甲乙两组患者疾病的检出率皆为100%,而对于炎症性病变患者磁共振检查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皆高于螺旋CT检查的患者,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应用螺旋CT和磁共振诊断的临床价值较高,两种检查方式的准确率能满足临床诊断的要求,由于磁共振拴查方式对炎症性病变患者检查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较螺旋CT检查好,因此在对炎症性病变患者进行检查时可以优先使用磁共振检查,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螺旋CT在肝脏囊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经手术病理和临床证实的肝脏囊性肿瘤性病灶26例,术前均行CT检查,其中肝脏囊性转移性肿瘤12例,肝囊状海绵状血管瘤7例,肝细胞性肝癌4例,肝内胆管癌3例。比较分析病灶的CT平扫及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强化表现特点。结果肝脏囊性转移性肿瘤:病灶囊壁、壁结节及囊内房隔均有不同程度强化。肝囊状海绵状血管瘤:动脉期结节样、斑片样强化,延迟期充填直至与肝实质的密度相等。肝细胞性肝癌:动脉期囊壁均有轻-中度强化,门静脉或延迟期为低-等密度。肝内胆管癌:肿块远端胆管明显扩张,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和囊壁均有强化。结论肝脏囊性肿瘤在螺旋CT平扫及增强的各期大多数有典型特点,在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能谱CT虚拟平扫技术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5月就诊于我院的70例疑似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临床资料,均行常规CT平扫与能谱CT虚拟平扫技术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式噪声、X线吸收剂量、伪影差异,并以临床或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常规平扫与能谱CT虚拟平扫技术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的特异性、敏感性、准确性。结果能谱CT虚拟平扫技术噪声高于常规平扫,X线吸收剂量低于常规平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式伪影、敏感性和准确性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平扫、能谱CT虚拟平扫技术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的特异性均为100%。结论能谱CT虚拟平扫技术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的伪影程度及诊断效能与常规平扫相似,虽噪声较高,但可减少对患者辐射剂量,可将其替代常规平扫,以提高扫描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螺旋CT和MRI两种诊断方法赋予卵巢囊腺癌的诊断表现,并对其价值进行深入的研究。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42例已经确诊的卵巢囊腺癌患者,按照入院时间的先后将其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螺旋CT方法进行诊断,研究组在使用MRI方法进行诊断,采用统计分析软件对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通过不同诊断方法,观察两组患者诊断后的结果发现,研究组和对照组在诊断的准确性、敏感性以及特异性方面没有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研究结果在卵巢肿瘤定位以及定性诊断方面数据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研究发现,螺旋CT以及MRI对于卵巢囊腺癌的诊断机制显著,但是相比之下,MRI诊断方法更具优越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胃癌的螺旋CT表现,并评价螺旋CT对胃癌的诊断能力。方法收集19例经胃镜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胃癌病例,分析其螺旋CT表现。结果螺旋CT能清楚地观察胃癌病变的全貌、病变与周围脏器的关系,但对胃癌的定性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结论螺旋CT检查可首先发现胃部病变,如结合钡餐、纤维胃镜,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螺旋CT仿真内窥镜诊断梗阻性结肠占位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本院2010年10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梗阻性结肠占位患者57例,均采用螺旋CT仿真内窥镜检查和纤维结肠镜检查,评价螺旋CT仿真内镜诊断梗阻性结肠占位与纤维结肠镜诊断的符合率。结果螺旋CT仿真内窥镜诊断梗阻性结肠占位的整体符合率为89.4%,其对癌性梗阻诊断符合率为96.5%,对结肠外肿瘤压迫所致梗阻诊断符合率为75.0%,对急性假性肠梗阻诊断符合率为80.0%,对肠粘连所致肠梗阻诊断符合率为25.0%,对其他类型肠梗阻诊断符合率为100.0%。结论螺旋CT仿真内窥镜诊断梗阻性结肠占位安全无创,能够对梗阻性结肠占位进行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分析磁共振与多排螺旋CT检查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4.04~2015.04期间在我院进行诊治的肝脏疾病患者90例,分别应用磁共振、多排螺旋CT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方法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的准确率。结果磁共振检查诊断的准确率约为87.50%(98/112)显著高于多排螺旋CT检查诊断的61.22%(60/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检查对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的准确率明显高于多排螺旋CT检查,可作为肝脏病变诊断的首选。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多层螺旋CT对肋骨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16年7月—2018年1月肋骨骨折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并将原始数据进行多平面重建、MIP、及VR等三维重建处理,评估多层螺旋CT对肋骨骨折的诊断价值。结果 49例患者中43例直接确诊肋骨骨折,但有6例多发肋骨骨折对骨折的确切数目存在漏诊,经短期复查断端出现移位或骨痂形成期断面出现硬化重新确定了骨折数目。结论多层螺旋CT对大多数肋骨骨折及骨折数目可以做出明确诊断,但对于一些移位不明显的隐匿性骨折容易出现漏诊,应结合骨痂形成期的复查CT表现,以免出现漏诊。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与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对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就诊的疑似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10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先后于本院完成MSCT和MRI检查,观察MSCT和MRI图像特征,以手术或关节镜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评估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诊断效能(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比较MSCT和MRI对关节腔积液、韧带损伤、半月板损伤、关节面软骨损伤/水肿、骨髓水肿等膝关节病变的检出率。结果 MRI诊断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显著高于MSCT(均P <0.05),且对关节腔积液、韧带损伤、半月板损伤、关节面软骨损伤/水肿、骨髓水肿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MSCT(均P <0.05)。结论 MRI诊断膝关节隐匿性骨折较MSCT具有更高的诊断效能,且对膝关节软组织损伤具有较高的检出率。临床上对于高度疑为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患者应进行MRI检查,以帮助确诊。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血管瘤及肝脏肿瘤用多排螺旋CT诊断价值。方法医院接收90例血管瘤及肝脏肿瘤患者,按照肿瘤类型分甲组(原发性肝癌)、乙组(肝脏转移癌)及丙组(肝血管瘤)各30例,接受多排螺旋CT诊断,比较肝脏情况。结果 (1)占位病灶:与甲组比较,乙组、丙组的HBF、HAF低;MTT高;P 0.05;三组比较PS值无差异,P 0.05(;2)病灶附近:与丙组比较,甲组与乙组的HBF、PS高;HAF低;与乙组比较,甲组及丙组的PS低,P 0.05;三组比较HBV、MTT无差异,P 0.05;(3)正常肝脏:与甲组比较,乙组及丙组的MTT高;HAF值低,PS值高,P 0.05;三组比较HBV、HBF及PS无差异,P 0.05。结论多排螺旋CT诊断血管瘤及肝脏肿瘤患者有可行性,便于为后期临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数据,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扫描在肝胆管囊腺瘤及囊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及总结9例肝胆管囊腺瘤及囊腺癌病例的临床资料及多层螺旋CT(MSCT)图像资料,其中囊腺瘤6例,囊腺癌3例。结果本组9例病灶均表现为单发囊性占位,其中7例位于肝左叶,2例位于肝右叶,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多房者呈分叶状或趋于分叶,病灶边缘光整。6例囊腺瘤中,多房伴分隔5例,囊壁及分隔菲薄,3例囊壁可见细小壁结节;囊液密度均匀,其中1例表现为各房密度不一。结论肝内胆管囊腺瘤及囊腺癌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动态增强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术前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螺旋CT诊断和鉴别诊断急性右下腹疼痛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自2012年1月~2014年5月间收治的200名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100例,实验组患者采用螺旋CT诊断和鉴别,对照组则采用传统的B超方法进行诊断和鉴别,通过对不同病因的CT症象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实验组的患者诊断效果和满意度等诸多方面的情况都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利用螺旋CT诊断和鉴别诊断急性右下腹疼痛的方法优于传统的方法 ,在诊断急性右下腹疼痛中具有一定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磁共振(MRI)和CT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2月-2021年12月南通市通州区中医院收治的64例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接受CT检查患者为对照组(32例),接受MRI检查患者为试验组(32例)。比较两组不同发病时间、病灶位置检出率,病灶检出数及最小病灶直径,检查情况。结果:MRI发病时间<24、24~48 h多发性脑梗死检出率均明显高于CT检出率(P<0.05)。MRI顶叶、基底节、小脑、丘脑、脑干梗死病灶检出率均明显高于CT(P<0.05)。MRI病灶检出数多于CT(P<0.05)。MRI检出最小病灶直径小于CT(P<0.05)。MRI检查用时长于CT,检查费用多于CT(P<0.05)。结论:MRI与CT进行多发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断均有很高价值,与CT相比,MRI病灶检出率更优,但检查耗时长、费用略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磁共振检查对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并发肝脏损害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5年5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磁共振检查影像学表现,并与病理实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磁共振检查能够清晰的观察到患者的胆总管囊肿部位、辅助分型、评价是否并发肝损害,临床诊断准确率为100%。结论磁共振检查属于无创性检查措施,能准确诊断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对肝损害的程度进行评价,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CT诊断前纵隔占位性病变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方法选取于2014年3月~2014年1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1例前纵隔占位性病变患者的CT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本组的41患者均经病理学证实为前纵隔占位性病变,而CT诊断中有39例患者为前纵隔占位性病变,其余2例患者因发生部位比较特殊并且临床病史不典型而导致误诊,则CT诊断的正确率为95.1%。结论 CT诊断前纵隔占位性病变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能够对纵隔占位病变的内部结构进行全面的观察,并且能够对其属实质性或囊性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螺旋CT与磁共振成像诊断小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小肝癌患者60例作为临床观察对象,60例患者分别实施螺旋CT、磁共振成像检查,两种检查方式的检查时间间隔2 h。结果 CT平扫检出52例,磁共振成像检出41例,CT平扫检出率高于磁共振成像检查,两者之间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磁共振增强扫描检出结果与CT增强扫描检出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螺旋CT检查是小肝癌病症的首选检查方式,螺旋CT联合磁共振成像检查,能够对小肝癌的诊断结果进行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和分析磁共振(MR)诊断胆管粘液性囊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24例经临床证实的胆管粘液性囊腺癌患者的MRI资料,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仅累及肝内胆管者6例,累及肝内外胆管者18例,其较典型的MR影像表现为囊液的T2信号较普通体液信号弱。结论磁共振诊断胆管粘液性囊腺癌准确率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螺旋CT对小细胞肺癌(SCLC)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经病理确诊小细胞肺癌患者60例,回顾性分析其螺旋CT影像资料,并将诊断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相对比,观察螺旋CT对小细胞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螺旋CT诊断出56例小细胞肺癌,阳性检出率为93.3%。结论螺旋CT对小细胞肺癌的诊断价值较高,可作为临床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螺旋CT薄层重建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86例阑尾炎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先行腹部平扫或增强扫描,再行CT薄层重建,使用轴位连续动态观察,将诊断结果和术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总结CT表现。结果 86例患者中,3例患者经保守治疗后出院;3例单纯急性阑尾炎,诊断结果不明确;总体诊断准确率为96.51%,漏诊率为3.49%。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图像进行薄层重建,并经轴位连续动态观察,可使急性阑尾炎患者诊断准确率提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螺旋CT在肺内孤立性结节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5月~2015年9月收治的56例肺内孤立性结节患者,实施螺旋CT检查,分析其检查结果,并与病理检查比较。结果 56例肺内孤立性结节患者病理检验与螺旋CT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螺旋CT检查显示肺内孤立性结节内坏死,空洞,脂肪,钙化检出率与病理检验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在肺内孤立性结节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在临床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