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对消化道出血病患施行胃镜检查及镜下止血方式,考察分析其临床效果。方法纳入本院2018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52例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将其分两个组别,对照组26例患者采用传统急诊胃镜检查及药物进行治疗,治疗组26例治疗组患者采用急诊胃镜及镜下止血术,治疗后对比两种治疗手段的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治疗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对消化道出血病患采用急诊胃镜检查及镜下止血其临床疗效确切,与传统相比其术后并发症较少、愈后疗效较好,可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8)
目的研究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直肠类癌的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2月—2016年2月直肠类癌患者140例分两组,EMR组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ESD组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就两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术前超声测量病灶大小和一次完整切除率、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ESD组一次完整切除率和EMR组均为100.00%,P0.05。ESD组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EMR组,P0.05。ESD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长于EMR组,术前超声测量病灶大小均大于EMR组,P0.05。结论 EMR和ESD治疗直肠类癌均有效,需根据病灶直径选择合理术式。对于直径在7 mm以上的可选择ESD术,对于直径在7 mm以内的可选择EMR术。 相似文献
3.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0,(25)
目的探讨消化道早癌患者应用消化内镜诊断效果。方法选取130例消化道早癌患者,参照组(n=65)开展常规内镜检查,观察组(n=65)实施消化内镜检查。比较两组影像质量评分、基本手术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在影像质量评分结果方面互比,观察组在胃小凹影像、毛细血管影像以及形态影像评分比参照组要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在基本手术情况方面互比,观察组在手术时间、患者在院时间均低于参照组(P 0.05)。两组在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互比,观察组患者机体出血、感染、疼痛以及发热情况低于参照组(P 0.05)。结论应用消化内镜对消化道早期疾病实施诊断临床价值高,可保证诊断准确率,优化手术方案,进而达到控制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调节患者机体不适的目的,保证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4.
张鹏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28)
目的探讨消化内镜技术用于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消化内镜技术用于消化道早癌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应用传统内镜技术治疗,研究组应用消化内镜技术治疗,观察两组消化内镜技术对消化道早癌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和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消化道内镜技术能明显提高消化道早癌的诊断率,在消化道早癌的诊断及治疗中具有良好应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23)
目的探讨消化内镜技术用于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消化道早癌患者11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内镜检查与外科剖腹手术;观察组实施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影像学质量评分,并对两组手术情况进行评定。结果观察组患者形态影像、胃小凹分型影像、毛细血管影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消化内镜对消化道早癌患者实施诊断与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10)
目的研究消化内镜技术用于消化道早癌诊断及治疗价值。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07年~2013年收治的行消化内镜进行诊疗的消化道早癌患者134例,其中早期食管癌34例,早期胃癌68例,早期大肠癌32例,对患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总结消化内镜技术对消化道早癌的诊断及治疗的价值。结果2007年~2013年我院消化道早癌检出率从0.17%上升到0.24%;早期食管癌行内镜根治切除比例为38.2%,早期胃癌行内镜根治切除比例为44.1%,早期大肠癌行内镜根治切除比例为43.8%;行EMR共计44例,行ESD共计75例,诊断准确率为88.8%。结论消化道内镜技术能明显提高消化道早癌的诊断率,并能应用与治疗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8.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33)
目的针对消化道癌患者采用氟尿嘧啶与奥沙利铂联合治疗,观察并分析其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5年2月本院收治的消化道癌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仅采用氟尿嘧啶治疗,研究组联合奥沙利铂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与生存质量。结果研究组的总体生存质量为(12.93±2.3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1.27±2.2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有效率为95.3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道癌患者采用氟尿嘧啶与奥沙利铂联合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的腹痛、下咽痛等临床症状,建议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14)
目的研究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胆管结石95例分为两组,腹腔镜组48例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开腹组47例行开腹手术治疗。结果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较少,手术时间较长,肛门排气时间与住院时间较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管结石,其术中及术后情况较佳,疗效显著,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3)
目的探讨消化内镜技术在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7月我院妇科肿瘤诊断的患者12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64例,对照组64例,观察组行消化内镜技术诊断及治疗,对照组行传统内镜技术诊断及传统外科手术治疗,最后将所有患者行常规内窥镜检查,根据内镜影响评分对诊断进行评价;比较两组不同手术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结果经研究比较,在形态影像、胃小凹分型影像及毛细血管影像3个方面的评分中,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内镜技术在消化道早癌诊断率高,术中创伤小、出血少,且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25)
目的将消化内镜技术应用于消化道早癌患者中,分析其临床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消化道早癌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组。参照组采用外科的剖腹手术,实验组采用消化内镜下的黏膜切除术,观察两组患者影像质量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形态的影像质量评分为(2.9±0.5)分,胃小凹分型的影像质量评分为(3.8±0.6)分,毛细血管的影像质量评分为(3.6±0.6)分,并发症发生率为3.33%与参照组患者的(2.3±0.3)分,(1.8±0.2)分,(2.3±0.3)分,20.00%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5.636 0,17.320 5,10.614 4,χ~2=13.484 2,P0.05)。结论在消化道早癌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中应用消化内镜技术能得到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中外医学研究》2015,(11)
目的:探讨腔镜辅助下对甲状腺进行切除对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肿瘤科住院部收治的48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观察组行腔镜辅助甲状腺切除手术治疗,对照组行外科甲状腺手术切除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成功,观察组无转开放手术者,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清扫淋巴数量以及引流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的切口长度明显短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喉返神经损伤,但发生低钙血症、伤口裂开、声音嘶哑等并发症,观察组共计2例,对照组共计3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1.32,P=0.25)。结论:腔镜下辅助甲状腺切除手术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与常规外科手术切除相比疗效显著,具有微创、并发症发生率低、伤口美观等优点,具有较高的临床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内镜下睫状体光凝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在闭角型青光眼(ACG)合并白内障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3年3月泰安八十八医院收治的82例ACG合并白内障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行房角粘连分离术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观察组行内镜下睫状体光凝术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术后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度、生活质量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前,两组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中央前房深度与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内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BCVA、中央前房深度高于对照组,眼压低于对照组,GQOLI-74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睫状体光凝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能够改善ACG合并白内障患者视力,降低眼压,提升中央前方深度,改善生活质量,且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3)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平坦性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近两年收治的56例消化道平坦性病变患者,患者均在内镜下行黏膜切除术治疗,患者术前均经常规内镜超声对病灶进行筛查,并接受内镜随访。结果:56例患者中52例患者一次性完全切除,未出现穿孔、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其余4例患者经检查显示恶性肿瘤,行不完整切除转外科手术治疗。结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平坦性病变安全有效,手术效果良好,同时辅助内镜可同时诊断及评估预后,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囊肿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间接收的32例消化道囊肿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观察患者在治疗后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 32例患者中有29例(90.63%)患者病灶完整剥除。手术中有1例患者食管穿孔,1例患者手术中出血。所有患者均随访3~12个月,未见有复发病例或转移病例。结论针对消化道囊肿患者实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创伤小,效果好,恢复快等优势。但由于术中会出现一定的并发症,需要经验丰富的医生开展手术。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15)
目的研究分析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接受腹腔镜下脾切除联合静脉断流和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4例肝门硬化门脉高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均32例。对照组采用介入栓塞治疗,观察组采用腹腔镜下脾切除联合静脉断流,对两组治疗前后的效果以及血细胞、肝功能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为75.00%,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细胞和肝功能指标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白细胞计数为(9.53±2.99)×10~9/L、血小板计数(272.38±80.31)×10~9/L、红细胞计数(6.13±1.80)×10~(12)/L;对照组为(8.02±2.58)×10~9/L、(168.43±50.64)×10~9/L、(5.22±1.81)×10~(12)/L,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门脉高压使用腹腔镜下脾切除联合静脉断流治疗效果比介入栓塞优秀。 相似文献
17.
《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6,(5)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4-12/2015-03在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被诊断为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患者48例,根据自愿原则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n=24)和对照组(n=24),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予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专项护理方法,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满意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十分满意16例、十分满意率为66.7%,较满意5例、较满意率为20.8%,基本满意2例、基本满意率为8.3%,不满意1例、不满意率为4.2%,满意程度为95.8%;对照组患者术后十分满意12例、十分满意率为50.0%,较满意3例、较满意率为12.5%,基本满意1例、基本满意率为4.2%,不满意8例、不满意率为33.3%,满意程度为66.7%,观察组患者满意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护理十分重要,实行全面细致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专项护理方法,不仅能够确保手术顺利进行,而且能够使临床效果显著提高,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8.
张艳芳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1,(23):143-146
目的 分析消化内镜治疗消化道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 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我院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接诊的120例(138枚息肉)消化道息肉患者分为两组,其中60例接受开腹手术切除,纳入对照组;另外60例通过消化内镜切除,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手术效果、术后不同时间段的疼痛程度、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1...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对消化道肿瘤患者采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4月来我院就诊的消化道肿瘤患者44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均分两组,各22例。对参照组行剥脱活检术治疗,对实验组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分析两组手术时间、切除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实验组相比较,参照组切除成功率较低、手术时间较长、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经统计学软件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应用在消化道肿瘤治疗中,将手术时间缩短、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手术切除率。 相似文献
20.
孙趁意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5):78-79
目的分析消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食管黏膜下肿瘤效果。方法选取从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76例食管黏膜下肿瘤患者,随机分对照组(38例)与观察组(38例),对照组采取胸腔镜下黏膜切除术,观察组采取消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对食管黏膜下肿瘤采取消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安全有效,损伤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