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目的观察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内固定术对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5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内固定术)与对照组(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术)。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内固定术在股骨转子下骨折治疗中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1年10月—2016年12月的100例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取经皮锁定内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采取防旋髓内钉内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将两组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有效率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有效率等情况均好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经皮锁定内固定的方法相比,防旋髓内钉内固定的方法更有助于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的骨折症状的愈合以及康复,可广泛应用于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探讨不同治疗方法如钢板、抗旋转股骨近端髓内钉对于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5月-2014年2月入院治疗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0例行钢板治疗,观察组40例行抗旋转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对采用这两种不同治疗的方法的患者进行比较,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Evans分类均无明显无差异(P0.05)。在治疗效果上,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患者满意度以及Harrisa评价上,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股骨近端防旋转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治愈率高,骨折愈合时间快,手术创伤少,复发率低,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符合人体生物力学的特征,安全且有效,可以在今后临床实际操作中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4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采用股骨近端防旋内钉进行治疗,研究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48例患者平均Salvati-Wilson评分为(29.15±6.01)分;恢复优秀24例,恢复良好15例,恢复一般6例,恢复差3例,优良率为93.75%。结论对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分析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抽取2010年1月-2014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0例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研究组患者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动力髋螺钉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固定时间、固定时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切口长度以及Harris评分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固定时间平均(94.2±2.93)min,固定时出血量平均为(167.8±10.2)ml,术后引流量平均为(105.3±1.1)ml,切口长度为(8.6±2.5)cm,研究组患者的各项疗效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Harris评分优良率为90%,对照组为7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疗效显著,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良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内固定术对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50例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两组。结果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组肢体功能康复效果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手术耗时、出血、X线暴露时间、痊愈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内固定术对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治疗作用确切,可减少术中创伤,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X线暴露和痊愈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侧卧位与平卧位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肥胖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分析。方法选取从2016年9月—2016年12月患有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肥胖患者8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常规组患者采用平卧位治疗方式,观察组采用侧卧位治疗方式。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患者满意度为90.0%,常规组患者满意度为7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采用侧卧位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减少了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整体提高了患者治疗效果,提升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治疗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时,采用膨胀钉与股骨近端的髓内钉进行治疗的效果 方法将我院2011年1月~2013年6月期间接收治疗的60例股骨转子间发生骨折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置入的是膨胀钉,对照组则是接受股骨近端的髓内钉进行内固定治疗。结果置入膨胀钉的试验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以及切口长度、影像曝光时间和对照组相比均显著较低(P0.01),但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所需时间以及平均的住院时间,患者骨折愈合之后髋关节的功能恢复优良率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膨胀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和使用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临床效果差异不大,但采用膨胀钉治疗具有时间短、出血少、创伤小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微创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4年7月收治的64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接受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微创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动力髋螺钉固定术的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优良率为93.75%,高于对照组患者的90.63%(P0.05),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微创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动力髋螺钉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以及术后并发症对比。结果在经过不同的治疗模式后,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为95.1%(39/41),术后并发症为9.8%(4/41);对照组患者治疗优良率为70.7%(29/41),术后并发症为19.5%(8/41)。无论是并发症发生情况还是治愈率,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于老年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而言,在治疗时选择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能够降低患者的手术时间和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提升疗效。临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9年1月在该院行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的9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式差异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予以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LPFP)内固定;观察组则予以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评估比对两组各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滑动加压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本院收治的11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和对照组(采用滑动加压髋螺钉治疗),每组各56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优良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Ⅰ、Ⅱ型稳定型骨折患者优良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Ⅲ、Ⅳ、Ⅴ型不稳定型骨折患者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滑动加压髋螺钉对Ⅰ、Ⅱ型稳定型骨折的治疗效果相当,但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对Ⅲ、Ⅳ、Ⅴ型不稳定型骨折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滑动加压髋螺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微创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5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5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计算机随机分成两组作为研究对象,每组25例。观察组采取微创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对照组实施动力髋螺钉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天数、骨折愈合时间、不同阶段的Harri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手术用时、住院天数、骨折愈合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更少,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治疗后一个月的Harris评分更高(P0.05)。结论微创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股骨近端骨折应用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的疗效分析;方法对2014年2月~2014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股骨近端骨折的12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常规石膏治疗,观察对比两组康复时间、疗效、出血多少、不良并发症等方面;结果对照组的疗效远远低于观察组的疗效,观察组术后相对恢复较快,效果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近端骨折应用股骨近端髓内钉疗效显著,值得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应用微创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的疗效。方法以我院27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27例患者分为实验组(14例应用微创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对照组(13例应用动力髋螺钉治疗)。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实验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87.62±5.61)d]比对照组短,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1个月髋关节功能评分相比对照组更高,P0.05。结论微创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较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比较股骨近端锁定钢板(LPFP)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以及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近2年来收治的股骨转子下骨折48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采用PFNA固定术治疗)和对照组(采用LPFP固定术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结果: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等情况均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Harris标准,观察组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95.8%)明显高于对照组(8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PFP、PFNA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临床疗效相当,均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但PFNA内定术切口更小,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较少,更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76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依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照组应用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术。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7.4%,优于对照组的7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6%,低于对照组的2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予以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较高,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采用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和动力髋螺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8月-2014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94例,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动力髋螺钉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和DHS均是常用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固定方案,两者均能够促进患者骨折部位的顺利愈合,其中PFNA对于患者造成的创伤更小,对于老年患者术后顺利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DHS)与股骨近端髓内钉(PFN)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82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各指标,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髋关节恢复总有效率87.80%,对照组总有效率80.4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与动力髋螺钉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效果相仿,创伤小,手术时间短。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老年患者实施近端锁定钢板术治疗的疗效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组,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动力髋钉(DHS)治疗,观察组给予近端锁定钢板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效果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老年患者实施近端锁定钢板术治疗的疗效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安全可靠,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