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干预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方面的作用,为推动临床药师参与安全用药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药师干预前(2012—2014年)与干预后(2015—2017年)ADR报告各100例,比较干预前后ADR给药途径及药品种类分布。结果干预前ADR检测报告显示给药途径中静脉滴注85例,抗感染药59例。干预后ADR报告显示给药途径中静脉滴注65例,较干预前明显降低(χ~2=10.667,P=0.001),抗感染药31例,较干预前明显降低(χ~2=15.838,P0.000 1),干预前后比较ADR给药途径及药品种类分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临床药师参与ADR检测及有效干预,可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降低AD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医院2013年1月—2016年12月上报的有效ADR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28例ADR中,0~9岁儿童患者ADR发生率较高(占40.79%);引起ADR最常见的给药途径为静脉给药(62.3%);引起ADR最多见的药物为抗感染药物;ADR临床表现以皮肤损害最常见。结论抗感染药物是ADR监测的重点药物,儿童是ADR监测重点人群,静脉给药是ADR监测重点给药途径,皮肤病变及其附件病变是提示ADR发生的重要信号。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中成药应用的不良反应,为临床中成药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并整理出120例2015年11月—2017年11月我院患者应用中成药发生不良反应的报表资料。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物种类、不良反应原因、临床主要表现以及累及系统、器官等类目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该120例不良反应中,男性发生率(62.50%)高于女性(37.50%);中老年多发,以≥60岁患者发生率最高(36.67%);给药途径中,注射给药的发生率最高(83.33%),合并给药发生率(70.00%)明显高于单一给药(30.00%);最常累及系统、器官为皮肤及其附属腺体(51.67%)。结论正确认识中成药,安全为主,尽量避免静脉给药,使用时应合理适量,个体化药物治疗,加强用药监护,能够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促进本院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方法:收集本院2008年至2011年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145例抗生素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其中以青霉素类56例(38.62%)占首位,其次为头孢菌素类和喹诺酮类,以静脉给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101例(69.66%),在145例ADR中,60岁以上40例(27.56%),临床表现以皮肤系统的各种皮疹为最多。结论:抗生素发生ADR与给药途径、年龄等多种因素有关,临床医生应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一般规律与发生因素和特征,从而为临床合理用药和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2~2013年127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根据药品的给药途径、药品类型、ADR程度、ADR所涉及器官和系统、临床表现等做分析。结果本次研究中共涉及127份药物,其中抗菌药物居首位,中成药紧随其后;因静脉滴注而引发的ADR121例,占95.3%;DAR可发生于人体内的每个系统和器官,可表现为变态反应,皮肤损害最为严重,其次为神经系统受损。结论应该针对DAR情况加强监测力度,并将ADR的相关知识进行宣传普及,指导临床进行合理用药,尽量将DAR发生率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析我院243例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促进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5年12月收集上报的24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最高,为36.63%;静脉滴注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243例报告中共涉及药物81种,以抗微生物药物涉及的品种及引起的不良反应例次最多;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主要是以皮肤及其附件为主,占42.19%。结论临床药师应进一步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信息参考和依据,以保障患者用药安全,进而最大程度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儿科药品不良反应与临床合理用药的相关策略。方法对我院2011年3月~2013年5月收集的68例药物不良反应(ADR)报告表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8例ADR中,由静脉滴注给药诱发的ADR64例,占总数的94.12%;抗微生物药诱发的不良反应28例,占总数的41.18%;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伤诱发的ADR32例,占总例数的47.06%。结论针对儿童药品诱发的不良反应特征,提高监测儿科药物ADR的力度,从而有效提升临床用药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某院中成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安全应用中成药提供参考。方法:使用EXCEL 2003对某医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集的所有中成药不良反应报告,按照其所涉及的患者性别和年龄、给药途径、可疑药物品种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性别关系不显著(男女各占50.00%),41岁以上的患者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增加,占47.62%;中成药注射剂是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主要剂型,占94.04%;所致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高达71.43%。结论:应加强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监测,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保证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引起不良反应(ADR)病例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防治与合理用药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ADR监测中心收集到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报告148例,对其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研究中148例报告中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所引起的ADR共涉及药品13种,其中头孢曲松(40例,占27.03%)和头孢他啶(30例,占20.27%)最容易引发ADR;静脉滴注最容易引发ADR,共141例,占95.27%。148例头孢类抗菌药物所引起的ADR患者中原发性呼吸系统疾病所占的比例最大,其人数为93例,占62.84%。结论: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会引起诸多不良反应,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应引起重视,做到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我院2011年全年ADR进行总结讨论,配合临床做好药物监测与使用工作。方法对62例药物不良反应统计报告进行分析。结果 ADR发生率最高的是抗菌药,有45例,占72.50%,皮肤系统损害是最常见的表现,有47例,占75.80%。结论抗菌药物发生ADR最多,占首位的是头孢菌素类,临床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需要联合用药时应注意配伍禁忌,慎重使用中药注射剂。用药前要询问患者过敏史,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用药后认真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医院儿科的药物合理应用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儿科病例资料136份,对使用具体临床用药相关情况选行整理和分析。结果共查验不合理处方10份,不合理处方率7.35%。给药剂量过大2例(20%);给药方式不合理2例(20%);给予儿童慎用、禁用药物1例(10%);药物配伍不当2例(20%);占总药物不对症3例(30%)。共发生儿科用药不良反应病例1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8.81%。涉及到抗菌药物6例(50%);中药制剂3例(25%);解热镇痛类药物2例(16.67%);营养、电解质平衡类药1例(8:33%)。结论需要进一步完善本院儿科药物台理应用相应的制度,并对临床儿科医师加强相关药物不良反应知识的培训,保证儿童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含丹参成分注射用中成药致不良反应进行临床分析,并相应提出规避措施,从而指导临床安全用药。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3年7月~2015年3月200例注射含丹参成分的中成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00例注射含丹参成分的中成药患者中,有75例发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5%。其中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例,消化系统不良反应13例,中枢神经系统为12例,变态反应14例。结论临床使用的含丹参成分注射用中成药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应注意药品生产提高质量标准,强化临床合理用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的临床应用价值和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要素,以此为临床用药提供合理参考。方法通过回顾性形式对本院于2016年3月-2017年4月期间,收集的102例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报告进行记录。结果基线资料分析中,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导致不良反应患者年龄75~89岁占比最高,占38.23%;用药因素多为呼吸系统病症(75.54%),而后为腹腔内部感染(9.80%)、泌尿系统感染(5.88%)、皮肤感染以及软组织损伤(4.90%)、骨骼和关节感染(2.9%)、败血症(0.98%);102例不良反应分析中,皮肤和附件伤害发生率最高(47.08%),而后为血液系统伤害(21.56%)、胃肠部伤害(9.8%)以及肝胆系统损伤(9.8%);3例为严重的不良反应,其中血小板降低1例、过敏性休克2例。结论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导致的不良反应和化学反应、患者本身体质、饮食情况以及联合用药有一定关联,强化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的合理性,能够增强临床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参麦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的报告进行统计分析,为今后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临床确诊参麦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患者97例,对其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参麦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患者97例中,女性多于男性(P0.05),40岁以上年龄者所占比例最高(P0.05),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多集中在用药过程的30 min内,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多样。结论参麦注射液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可引起一定程度的不良反应,临床医师与药师应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加强用药过程中不良反应的监测,合理用药,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分析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为临床上合理用药和应对措施提供相关依据,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从我院2008年6月—2017年6月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中随机选取250例,对其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及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并总结其应对措施。结果在头孢菌素类中,导致发生不良反应最多的药物是头孢曲松(24.4%);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后出现不良反应的多数是15岁以下儿童和65岁以上的老人;主要累及的器官是皮肤其后依次为呼吸、循环、消化及神经系统;通过静脉滴注给药方式所发生的不良反应占多数,其次依次为口服、静脉推注、肌注。结论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易在儿童及老人中发生不良反应,通过静脉滴注的方式给予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所致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临床应用该类药物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才能从根本上杜绝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综合分析喜炎平注射液临床用药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相关参考。方法选取在我院2014年12月—2017年3月搜集的856例使用喜炎平注射液的患者临床资料,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856例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相关要素。结果 856例使用喜炎平注射液的患者中,发生不良反应的有30例,占3.5%;年龄越小或者越大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越高;瘙痒、烦躁,年龄、过敏史、用药剂量、疗程和联合用药5个因素是不良发生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喜炎平注射液856例临床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无死亡病例,临床用药时,加强临床合理应用与监护,对于具有过敏史、过敏体质的患者应禁用,结合药物的剂量、疗程和联合用药情况,合理制定给药方案,减少对患者的危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分析本院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及相关因素,从而为制定科学合理的药物不良反应检测体系提供工作方向。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3年度本院所发生的120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对其内容进行分类统计与相关分析。结果涉及不良反应的药物共有5大类,其中抗生素药物55例,占总不良反应发生率的45.80%;中药针剂药物35例,占总不良反应发生率的29.10%;抗感染药物20例,占总不良反应发生率的16.60%;青霉素类药物7例,占总不良反应发生率的5.80%;大环内酯类药物4例,占总不良反应发生率的3.30%;所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中,以40~69岁年龄段的发生率最高;所发生的不良反应累及身体多个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位居首位,共83例,占69.10%,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共30例,占25.00%。结论从临床角度上来说,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无法完全避免,但是可以通过临床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从而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尽可能的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银杏达莫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分析,为该药品临床合理用药奠定良好基础。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12年4月—2015年4月共64例银杏达莫注射液不良反应病例进行分析。结果银杏达莫注射液的不良反应,主要体现在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皮肤的损坏以及过敏样反应。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ADR)的时间在输液后2 min~5 d,在输液10 min内、10~30 min、30 min~2 h不良反应发生例数最多;发生神经系统反应的有23.44%、消化系统反应9.38%、心血管系统反应6.25%、皮肤及附件4.69%、全身性损害类型3.13%。结论银杏达莫注射液药品成分多且制取工艺杂,为了保证其用药疗效,加强监控其临床不良反应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12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方法收集2017年1—12月我院上报的ADR报告121例,分别对患者年龄、给药途径及ADR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21例药物中的抗感染药显示为43例(占35.54%),循环系统药物26例(占21.48%)、中药类注射剂12例(占9.92%),患者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身体组织、内脏以及消化系统等方面。结论导致患者出现药品不良反应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因此在对药品不良的检测和报告上应加大力度,从而使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4年5月应用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一般资料、不良反应表现、给药途径、注射剂品种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中药注射剂致不良反应以全身性损害最为多见,占50.83%,其次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占19.17%,不良反应还可累及消化、神经、循环、呼吸、泌尿等系统。本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首位原因为使用中药复方制剂占25.83%,其次为联合用药不当占15.83%,用药前未做肝肾检查、药物放置时间过长、不了解患者过敏史也是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结论中药注射剂致不良反应的原因较多,临床常应加强中药注射剂使用的安全管理与评估,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