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估经皮置钉和Wiltse入路置钉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5月因胸腰段骨折于徐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采取手术治疗的50例患者。根据患者选择的手术方式分为A组和B组,每组25例。A组选择经皮入路,在G臂机引导行经皮穿刺置钉短节段固定;B组选择Wiltse入路,通过G臂机透视于椎旁肌间隙入路置钉短节段固定。两组手术入路术中均行神经电生理监测,记录两组的手术结果、术中指标、住院天数、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伤椎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结果: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正常。B组出现1例皮下血肿,无神经损伤、感染等并发症。A组手术时间和住院天数短于B组,术中出血量少于B组,透视次数多于B组(P<0.05)。术后1周和术后6个月两组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和伤椎Cobb角较术前得到明显矫正(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置钉与Wiltse入路置钉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均能取得满意的效果,但经皮置钉可显著减少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上的临床应用价值及疗效。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5月-2012年10月收治的65例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性或爆裂性骨折但无神经症状的患者,应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撑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按手术入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A组(椎旁肌间隙入路组)(n=30)和B组(传统后正中入路组)(n=35)。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椎体塌陷矫正率、术后疼痛感觉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分析评价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经椎旁肌入路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24 h及72 h疼痛感觉VAS评分均低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椎体塌陷矫正率、术后1周疼痛感觉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无神经症状不需要行椎管减压手术的胸腰椎骨折患者,椎旁肌间隙入路较传统后正中入路操作方便,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等优势,减少了对椎旁肌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有利于患者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后路椎弓根固定加椎间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接受手术的54例爆裂骨折患者的治疗情况,观察患者术前、术后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VAS评分及Frankel分级情况。结果手术前后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和VAS评分均有显著变化,术后不同阶段无显著变化,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良好。结论后路椎弓根固定加椎间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可以获得满意复位,恢复椎体高度,增强脊柱的抗压稳定性,减少内固定断裂、松动等并发症,同时保证神经减压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Wiltse入路与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80例,随机分组为Wiltse组(n=40)和经皮组(n=40)。比较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疼痛程度、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比、Cobb角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后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6月伤椎前缘高度比、Cobb角和ODI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Wiltse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的VAS评分、SF-36评分均优于经皮组(均P<0.05)。结论:Wiltse组治疗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疗效显著,具有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疼痛程度轻的优点,有利于术后伤椎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后路经伤椎置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2例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行后路经伤椎置钉内固定进行治疗,对患者进行18个月随访,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4天、术后15个月的患者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及椎管占位的情况。结果 22例患者在15个月的随访中,通过影像学观察,患者术后14天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和椎管占位情况均较术前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15个月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和椎管占位情况较术后14天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后路经伤椎置钉内固定的方式治疗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治疗效果好,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分析经后方肌间隙入路病椎椎体内植骨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2月—2017年1月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146例,全部患者均采取经后方肌间隙入路病椎椎体内植骨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持续随访观察10个月评估疗效。结果手术时间(133.52±27.38)min,术中出血(163.25±41.3)ml。患者术后未见切口感染现象,无脊髓神经损伤或脑脊液漏等症状。患者椎体前柱高度均恢复效果达到(98.5±0.7)%;后凸Cobb角恢复-7.7°;椎管占位改善至2.3%。141例患者椎管得到完全减压,仅5例患者椎管侧残留有微小骨块。经持续随访10个月~3年以上发现,内植骨融合效果良好,椎管恢复完整性。无骨折复位失效或松脱,未见假关节,椎弓根内固定螺钉均完好,无松动、弯曲。ASIA2000脊髓损伤神经功能评定标准中发现,146例患者神经功能均改善1~3级,2例恢复至C级,17例恢复至D级,127例恢复至E级。结论胸腰椎骨折患者经后方肌间隙入路病椎椎体内植骨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效果良好,可降低伤椎旁肌损伤,减少患者手术风险,保证椎体肌肉的完整,提高患者术后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跨伤椎固定与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疗效。方法抽取至我院就诊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36例,其中对常规组采取跨伤椎固定治疗,对实验组采取经伤椎固定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的JOA、VAS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椎体压缩率、后凸Cobb角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的骨折恢复情况相比常规组明显较优,P0.05。结论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采取经伤椎固定治疗的效果优于跨伤椎固定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前路与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取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按照纳入标准纳入460例患者,按照手术入路差异分为前路组214例,后路组246例。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差异。结果后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椎体高度恢复及Cobb角矫正率、术后前后径比恢复以及横断面、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前路组(P0.05)。结论与前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相比,后路手术效果更优,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分析微创经皮入路与开放性椎旁入路两种术式对无神经症状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无神经症状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45例。A组患者采取开放性椎旁入路治疗,B组患者采取微创经皮入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功能指标,采用Cobb角与椎体前缘高度丢失进行影像学评估。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与住院天数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B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A组(P<0.05),术后第1天VAS评分低于A组(P<0.05);术前及术后4、7、11个月,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4、7、11个月ODI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两组患者术后4、7、11个月ODI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即刻和术后11个月,两组患者Cobb角均小于本组术前(P<0.05),椎体前缘高度丢失均大于本组术前(P<0.05),但上述指标组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微创经皮入路与开放性椎旁入路治疗均可有效减轻无神经症状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腰椎功能,前者术后短期疼痛改善程度更佳,后者手术时间更短。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胸腰段爆裂骨折采取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横突间植骨治疗的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选取我院的96例胸腰段爆裂骨折患者来研究分析,将患者分组,两组均为48例。植骨组使用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横突间植骨治疗,不植骨组使用单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对两组术前和术后90 d伤椎椎体的前后缘压缩变化率、神经功能、脊柱后凸角等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前不植骨组患者的优良率是10.42%;植骨组是8.33%,两组结果无统计学差异性(χ~2=0.123,P=0.500);术后90 d,不植骨组的优良率是43.75%,植骨组的优良率是83.5%,两组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性(χ~2=20.364,P=0.001)。经过1年随访,两组的内固定物断裂、松动情况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性(χ~2=5.352,P=0.020)。结论对于胸腰段爆裂骨折患者,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横突间植骨治疗能够预防畸形的发展、有利于患者康复活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分析经椎旁肌间隙与微创经皮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100例,按照就诊顺序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50例,常规组使用微创经皮入路手术治疗,观察组使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疼痛情况、炎症反应、成骨代谢指标以及破骨代谢指标。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效果高于常规组,疼痛评分低于常规组,CRP、OC、CTX均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显著,能够减轻患者炎症反应,改善疼状况,并能够提高治疗效果,有利于胸腰椎骨折患者的康复,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研究胸腰段椎体骨折应用短节段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胸腰段椎体骨折采用短节段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的治疗效果。结果随访观察12个月,均无术中术后死亡以及神经功能恶化加重情况,无切口感染发生,骨折复位情况良好。结论胸腰段椎体骨折疾病采用短节段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骨折复位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采用经伤椎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2月~2015年10月收治的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106例,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患者跨伤椎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实施经伤椎内固定术。对比两组骨折部位恢复情况以及术后康复效果。结果观察组在治疗后与术后6个月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与正常椎前缘高度比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采取经伤椎内固定术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术后恢复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分析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跨伤椎内固定与经伤椎内固定的治疗路径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8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76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跨伤椎内固定组(37例)和经伤椎内固定组(39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椎管占位等临床指标变化情况。术后随访6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两组患者局部疼痛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植骨融合情况及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椎管占位情况等临床指标较术前均明显改善,经伤椎内固定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改善程度明显优于跨伤椎内固定组(P<0.05)。术后随访6个月,跨伤椎内固定组患者植骨融合31例(83.78%),经伤椎内固定组植骨融合36例(92.31%),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经伤椎内固定组患者治疗各时期的VAS评分均稍低于跨伤椎内固定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与跨伤椎内固定相比,经伤椎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能够获得更高的植骨融合率,患者脊柱功能恢复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对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采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重庆市南川区人民医院2019年6月-2021年1月收治的68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36)与对照组(n=32),研究组患者采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复位椎弓根螺钉固定,比较两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青海省第四人民医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89例脊柱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4)和观察组(n=45).对照组采用常规入路内固定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术前及...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观察跨伤椎固定与经伤椎固定在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跨伤椎固定,实验组行经伤椎固定。结果经过治疗后实验组JOA为(23.4±1.8)分,VAS为(2.6±0.8)分,与对照组相比,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手术后与手术前伤椎前后缘之差,以及半年后测量值与术后前后缘之差对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跨伤椎固定相比,采用经伤椎固定的方法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对75例胸腰椎多节段脊柱患者对其进行手术治疗,术后观察患者骨折复位情况及Frankel分级情况。结果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患者均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棒、断钉情况。患者椎体高度由术前22.75%~75.41%,恢复至术后80.54%~99.21%。结论在对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进行治疗时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治疗,从而使患者脊柱序列恢复正常,完成重建脊柱稳定的目的 。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对侧肌间隙入路置钉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 自2018年4月-2019年3月,共收治了118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其中96例获得了完整的随访,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个组别:50例采用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对侧肌间隙入路置钉(改良组),46...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椎体加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按患者就诊顺序将80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行一期后路开放复位短节段内固定,观察组患者辅以椎体加椎间植骨融合治疗,对照组患者辅以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术后均随访2年,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伤椎Cobb角及末次随访时矫正度丢失情况、术前及术后Frankel分级情况、术中植骨量及末次随访时骨性融合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即刻伤椎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但本组术后即刻伤椎Cobb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伤椎Cobb角与本组术前及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且两组间矫正度丢失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术后两组患者脊髓神经功能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中植骨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末次随访时两组间骨性融合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椎体加椎间植骨融合可获得较好的阶段性骨性融合,是一种理想的植骨融合方式,可加以推广应用;后外侧植骨内固定骨性融合率低,且不符合人体生物力学特点,临床不宜采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