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通过分析通心络胶囊对冠心病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探讨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的抗炎机制.方法:非冠心病组29例;冠心病患者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治疗.三组在治疗前和后两组治疗4周后,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白介素-6、及TNF-α水平;C-反应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探讨房颤的发作与炎性因子的关系。方法选取老年非瓣膜性心脏病并房颤患者103例,其中阵发性房颤52例,持续性房颤51例,另选老年非瓣膜性心脏病非房颤患者50例为对照组;测定所有研究对象的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及左房内径(LAD)并进行比较。结果房颤各组LAD、Hs-CRP、IL-6和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持续房颤组LAD、Hs-CRP、IL-6和TNF-α水平明显高于阵发性房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Hs-CRP、IL-6和TNF-α与LAD成正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AD、Hs-CRP、IL-6与TNF-α均为房颤发作的预测因子(OR=2.196、1.715、1.915、1.773,P<0.01)。结论房颤的发生可能与炎症有关,炎性因子水平越高,房颤风险越高。Hs-CRP IL-6、TNF-α对房颤的发生和维持起着重要一定的作用,可以作为预测房颤发生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胃癌患者血清炎性因子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免疫比浊法检测108例胃癌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IL)-6、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水平,并与85例胃良性病变患者和120例健康体检者对应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胃癌组患者HMGB1、CRP、IL-6、IL-8和TNF-α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胃良性病变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P<0.01)。胃癌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与肿瘤淋巴结转移分期密切相关,随着胃癌病情加重,HMGB1、CRP、IL-6、IL-8和TNF-α水平逐渐升高,Ⅲ、Ⅳ期胃癌患者各炎性因子水平明显高于Ⅰ、Ⅱ期(P<0.05,P<0.01)。结论血清炎性因子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作为反映胃癌进展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4.
赵敏军  韦永强 《吉林医学》2010,(35):6462-6463
目的:观察冠心病不同类型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水平,探讨炎性因子检测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预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和免疫透射比浊法分别检测ACS患者、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和健康对照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并比较这些指标与不同类型冠心病之间的关系。结果:ACS患者TNF-α及CRP的水平均明显高于SA患者及健康者,AMI患者和UA患者之间CRP的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NF-水平AMI组高于UA组。结论:TNF-α及CRP水平在ACS患者血清中明显升高,提示炎性反应参与ACS的过程,血清炎性因子检测对ACS的预测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风湿性二尖瓣病变患者外周血炎症标志物水平与心房颤动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方法:根据心律将40例风湿性二尖瓣病变患者分为二组:窦性心律组20例,心房颤动组20例。分别检测二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率(NEU%)、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仪(TNF-α)浓度。结果:二组患者间WBC、NEU%差异不明显(P〉0.05)。伴有心房颤动的二尖瓣病变患者外周血CRP、IL-6、TNF-α含量与窦性心律患者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风湿性二尖瓣病变患者其持续性心房颤动与外周血CRP、IL-6、TNF-α含量无关。  相似文献   

6.
沈云峰  胡远贵  张洪波 《海南医学》2014,(20):2986-2988
目的:通过检测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含量(Interleukin-6,IL-6),探讨三者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从而评价三者对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没有明显狭窄者入选对照组,共37例;有一支血管狭窄者入选单支病变组,共36例;有两支血管狭窄者入选双支病变组,共30例;有大于两支血管狭窄者入选多支病变组,共29例。对四组分别进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检测。结果对照组、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的Hs-CRP、TNF-α和IL-6浓度水平依次呈递增趋势,四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Hs-CRP、TNF-α和IL-6均为影响冠状动脉病变的因素,其中超敏C反应蛋白对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的优势比为6.847,强于TNF-α和IL-6的5.347和1.102。结论炎性因子是冠心病的强预测因子,其浓度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增加而升高。炎性因子可通过相互诱导、相互协同共同参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作为冠心病的检测和早期诊断病情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表达水平及相关性分析.方法 37例RA患者分为RA活动期组(21例)和RA缓解期组(16例),另采集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抽取所有受试者空腹静脉血离心取上清液,免疫比浊法测定CRP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VEGF、TNF-α和IL-6水平.结果 RA缓解期组和RA活动期组TNF-α、IL-6、CRP和VEGF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均<0.05).RA患者血清VEGF水平与TNF-α、IL-6、CRP均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671、0.502、0.584,P均<0.05).结论 血清VEGF和TNF-α、IL-6、CRP水平高低能够反映RA患者病情活动变化,VEGF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机制中可能和TNF-α、IL-6、CRP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8.
丁洪涛  吴玉芳 《重庆医学》2012,41(6):552-553,556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联合泮托拉唑钠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疗效及对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将74例SA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7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单用泮托拉唑钠,治疗组采用生长抑素和泮托拉唑钠联用。疗程均为7d。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腹痛缓解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撤离呼吸机时间)及血清炎性因子(血清白介素-8、高敏C反应蛋白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水平。结果治疗组的腹痛缓解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撤离呼吸机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1),而血清白介素细胞-8、高敏C反应蛋白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生长抑素联合泮托拉唑钠治疗可显著降低SAP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心绞痛病人血清炎性因子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炎性因子在心绞痛发生与发展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6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冠心病心绞痛病人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8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2例,采用GC-911 γ计数仪测定法、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其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外周血白细胞(WBC)数量,并以2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心绞痛病人血清中IL-6、IL-8、TNF-α、hs-CRP含量及WBC数均升高(t=2.986~6.069,P<0.01),且UAP组IL-6、IL-8、TNF-α、hs-CRP含量及WBC数高于SAP组(t=2.163~3.255,P<0.05、0.01).UAP组病人的hs-CRP与IL-6及WBC呈正相关(r=0.376、0.366,P<0.05),SAP组病人的hs-CRP与WBC呈正相关(r=0.515,P<0.01).结论 炎症反应参与心绞痛的发生及发展,监测炎性因子水平变化可为临床病情分级和预后判断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46例正常血压人群和43例高血压患者,常规测量血压,检测血糖、血脂、血清胰岛素、TNF-α、IL-6和CRP水平。结果高血压患者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空腹胰岛素、TNF—α[(34.48±14.54)vs(57.62±32.14)ng/mL,P〈0.05]、IL-6[(13.58±5.46)V.5(24.46±2.48)μg/mL,P〈0.05]和CRP[(1.56±1.14)V3(2.25±1.42)mg/mL,P〈0.05p]K平均高于正常血压人群。高血压患者的血清TNF-α、IL-6和CRP水平均与体重指数、收缩压呈正相关。结论高血压患者血清IL-6、CRP和TNF-α水平均增高并与血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合并缓慢心律失常的阵发性房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合并缓慢性心率失常并发阵发性房颤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5例,在原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加服参松养心胶囊4粒,每天3次,对照组加服复方丹参片3片,每天3次,均治疗2个月。观察2组心律失常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随访2个月,共有7例(治疗组3例、对照组4例)患者失访,对照组有1例行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治疗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2.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治疗组24 h平均心室率分别为(53.00±3.37)次/min、(56.40±5.11)次/min,较治疗前(49.31±2.46)次/min均有明显提高(P<0.05),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1、2个月阵发性房颤发作次数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5),对照组无明显改善。结论参松养心胶囊具有双向调节抗心律失常作用,尤其适用于合并缓慢心律失常的房颤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参松养心胶囊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效果。方法12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成参松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参松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参松养心胶囊4粒,每日3次。治疗3个月后进行临床评价。结果参松组失访6例,对照组失访8例,2组患者在基本资料和应用ACEI、ARB、CCB类药物、倍他洛克、地高辛及利尿剂等常规治疗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对照组患者房颤发作频率[(10.4±4.2)次/周]与治疗前[(11.5±3.2)次/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参松组患者治疗后[(8.2±3.6)次/周]与治疗前[(13.5±2.9)次/周]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发作频率显著降低(P<0.05);参松组患者生活质量和运动耐量显著改善(P<0.05)。结论参松养心胶囊对阵发性房颤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参松养心胶囊对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预防效果。方法 2014年2月—2015年10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接受单次导管射频消融术的房颤住院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观察组(常规治疗+参松养心胶囊)各40例。分别检查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血液生化、24 h动态心电图(Holter)和心脏彩色超声检查,并记录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的变化情况,心功能参数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速度与舒张晚期二尖瓣血流速度比值(E/A)的改变、以及房颤早期的发作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2组治疗后6个月NT-proBNP均降低[对照组:(474.0±122.4)ng/L vs.(363.53±117.91)ng/L;观察组:(466.6±125.1)ng/L vs.(263.58±84.35)ng/L],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均<0.01)。2组治疗后6个月LAD、LVEDD、LVESD均降低[对照组:(37.71±2.89)mm vs.(33.59±2.04)mm、(56.18±3.07)mm vs.(48.04±1.08)mm、(32.56±1.30)mm vs.(28.96±1.05)mm;观察组:(38.27±3.05)mm vs.(32.35±1.77)mm,(55.72±3.14)mm vs.(44.60±1.57)mm、(32.36±1.27)mm vs.(26.50±1.23)mm],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均<0.01);LVEF、E/A升高[对照组:(59.6±4.6)%vs.(63.0±3.9)%、0.92±0.16 vs.1.27±0.13;观察组:(58.6±4.8)%vs.(64.7±4.3)%、0.92±0.12 vs.1.53±0.08],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内再发房颤患者:对照组11例(27.50%)高于观察组4例(10.00%)(x~2=4.021,P=0.045)。结论参松养心胶囊能够有效地降低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的复发及NTproBNP和左房内径。  相似文献   

14.
参松养心胶囊对阵发性房颤患者症状及心电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参松养心胶囊对阵发性房颤患者症状、体表心电图P波离散度(Pd)、QT间期(QTc)、T波(Tc)、ST段(STc)的影响。方法选择阵发性房颤患者32例,口服参松养心胶囊4周。分别观察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及体表心电图Pd、QTc、Tc、STc的变化。结果治疗后症状评分(5.8±2.4)与治疗前(9.1±3.1)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治疗后Pd(34±15)ms与治疗前(40±10)ms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治疗后QTc(419±32)ms与治疗前(431±35)ms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STc、Tc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参松养心胶囊治疗阵发性房颤可以明显改善症状,同时缩短了Pd、QTc,减轻房室肌复极离散。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倍他乐克及参松养心胶囊对阵发性房颤(PAF)患者P波离散度(Pd)的影响。方法将167例PAF患者作为房颤组,随机分为3亚组:A组(倍他乐克组)、B组(参松养心胶囊组)、C组(两药均用组)。以50例无房颤者作为对照组。比较房颤组及无房颤组以及3亚组间治疗前、后Pd水平的差异。结果房颤组Pd高于无房颤组(P<0.01),治疗前A、B、C3亚组Pd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A、B、C3亚组治疗后Pd较治疗前均有显著降低,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A、B亚组间Pd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C亚组Pd明显低于A、B亚组(P<0.01)。结论倍他乐克、参松养心胶囊联用更有助于预防房颤的复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参松养心胶囊对原发性高血压(EH)并阵发性房颤(PAF)的疗效及P波最大时限(Pmax)和P波离散度(Pd)的影响。方法治疗组38例EH并PAF患者采用参松养心胶囊1.6g口服,每日3次,连续服药4周,观察临床疗效及心电图Pmax、Pd的变化,并与对照组40例无房颤(AF)的EH患者比较。结果治疗组治疗前Pmax及Pd分别为(124±13)ms、(49±12)ms,均较对照组(110±8)ms、(31±9)ms明显延长(P均<0.01);服药4周后治疗组PAF发作减少,有效率76.3%,Pmax及Pd[(115±12)ms、(35±12)ms]较治疗前[(124±13)ms、(49±12)ms]明显缩短(P均<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H并PAF者较无AF的EH患者Pmax、Pd延长,参松养心胶囊治疗4周即可缩短Pmax及Pd,并可能减少PAF的发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参松养心胶囊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压、血脂和BN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8月—2014年10月治疗的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13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6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酒石酸美托洛尔片3次/d,初始剂量为25 mg/次,根据患者的血压水平和心率变化情况调整剂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参松养心胶囊,1.2 g/次,3次/d。均4周为1个疗程。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以及血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脂[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脑钠肽(BNP)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4%,高于对照组的71.2%(χ~2=10.469,P<0.05)。治疗后室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交界性期前收缩、短阵心房颤动发生次数均明显减少(P<0.05),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SBP、DBP、TC、TG、LDC-C及BNP水平显著降低,HDL-C明显提高,且观察组血压、血脂及BNP水平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松养心胶囊和美托洛尔联合治疗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压、血脂及BNP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厄贝沙坦与胺碘酮联合治疗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疗效.方法:将91例年龄≥60岁的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组(Ⅰ组,n=45)和胺碘酮 厄贝沙坦组(Ⅱ组,n=46).治疗后随访18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后3,6,9,12,18个月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和治疗前、治疗后6,12,18个月的左房前后径.结果:治疗后3个月,Ⅰ组窦性心律维持率为88.4%,与Ⅱ组(90.9%)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6,9,12,18个月,Ⅰ组窦性维持率分别为72.1%,65.1%,60.5%,55.8%.Ⅱ组分剔为88.6%,86.4%,81.8%,79.5%,两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治疗12个月后,Ⅰ组左心房前后径明显大于Ⅱ组(P<0.05).结论:厄贝沙坦与胺碘酮联合治疗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优于单用胺碘酮,且能抑制左房扩大.  相似文献   

19.
纪焕文 《中外医疗》2012,31(18):16+18-16,18
目的观察新型Ⅲ类抗心律失常药伊布利特转复心房颤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以38例房颤患者为观察对象。将其按1:1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静脉注射伊布利特治疗,观察组给予普罗帕酮静脉注射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给药后90min内的房颤的转复率及24h内的不良反应。结果给药后90min内,观察组和对照组转复率分别为57.89%(11/19)和31.58%(6/19),平均转复时间分别为(11.65+5.23)min和(26.21±13.89)min,两组转复率和转复时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观察组24h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6%(1/19)。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32%(5/19例),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伊布利特转复心房颤动起效迅速、疗效昂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参松养心胶囊对原发性失眠患者睡眠脑电图的影响。方法 原发性失眠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2组均给予心理治疗和行为干预。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服谷维素2片/次,每天3次;观察组给予参松养心胶囊,4粒/次,每天3次,疗程4周。用多导睡眠图描记技术评价该药物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后睡眠潜伏期明显缩短[(24.74±14.56)min vs.(32.65±18.29)min,P<0.01],觉醒次数和觉醒时间明显减少[(4.67±1.97)次vs.(6.26±2.01)次,(24.56±8.56)min vs.(56.65±7.23)min,P<0.01],总睡眠时间及睡眠效率明显提高[(334.85±84.71)min vs.(284.26±76.56)min,(81.24±17.30)%vs.(74.32±16.48)%,P<0.01)];睡眠结构分析,慢波睡眠中浅睡较前减少,尤其S1期睡眠明显[(9.36±5.01)%vs.(17.56±3.47)%,P<0.01],而深睡(S3+S4期)显著改变[(20.15±2.00)%vs.(10.45±1.35)%,P<0.05],快速眼动睡眠潜伏期显著减少[(87.54±34.37)min vs.(108.25±39.49)min,P<0.05]。对照组除睡眠潜伏期减少外,其余参数均无变化。治疗组与对照组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0%vs.65.0%,P<0.01);2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vs.7.5%,P>0.05)。结论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原发性失眠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睡眠脑电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