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乒乓球运动员躯干双侧旋转力量的差异及其与运动员腰痛的关系。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临床诊断,将16名优秀男子乒乓球运动员分为腰痛组和健康组,通过等速测力系统对两组运动员的躯干旋转力量(PT)、躯干双侧旋转力量比(正手侧/反手侧)进行测试。结果:角速度为60°/s时,健康组和腰痛组的躯干正反手侧最大旋转力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角速度为120°/s时,健康组的躯干正反手侧最大旋转力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腰痛组的躯干正反手侧最大旋转力量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角速度为60°/s和120°/s时,健康组与腰痛组之间躯干正反手侧最大旋转力矩均无显著性差异,但健康组的正手侧旋转/反手侧旋转力量比值大于腰痛组(P<0.05)。结论:优秀男子乒乓球运动员存在躯干双侧旋转力量失衡现象,提示躯干旋转力量失衡过大可能是导致乒乓球运动员腰痛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肩胛肌肉强化训练治疗慢性肩袖损伤后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肩袖损伤肩关节功能障碍患者4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2例)和治疗组(26例)。对照组进行理疗、运动疗法及关节松动术,l次/日,10次为1个疗程,共进行2个疗程,各疗程间无间隔。治疗组增加肩胛肌肉强化训练康复手段,包括对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肩胛提肌、菱形肌、上下斜方肌、背阔肌等进行牵伸、松解、稳定性和本体感觉训练等系统康复手段。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后行肩关节活动范围(ROM)和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评定。结果:纳入患者48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两组患者治疗2个疗程后肩关节ROM及UCLA评分变化:1对照组治疗2个疗程后,肩关节ROM及UCLA评分均提高,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治疗组治疗2个疗程后肩关节ROM及UCLA评分均明显改善,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肩胛肌肉放松及强化训练改善肩袖损伤患者肩关节活动范围,提高肩关节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投掷臂关节等速肌力参数进行运动生物力学测试和分析,揭示不同训练水平女子铅球运动员的上肢力量特征,通过统计对比发现其力量素质中的差距和不足,为今后女子铅球项目的专项力量训练和同类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ISO-MED2000等速测试系统测试获取4名我国最高水平女子铅球运动员投掷臂三关节60°/s和240°/s时向心等速运动屈、伸肌群峰力矩、相对峰力矩、屈伸肌峰力矩比、平均功率等参数,结合专项技术进行分析。结果:(1)国际健将组肩关节屈肌群峰力矩、相对峰力矩在240°/s时显著大于健将组(P<0.05),屈伸肌峰力矩比健将组由60°/s时1.02降至240°/s时0.44,下降显著(P<0.01),快速屈曲能力不足;(2)国际健将组肘关节伸肌不同速度下适应性和做功效率较健将组强,屈伸肌峰力矩比由60°/s时的1.50降至240°/s时的0.74;(3)国际健将组腕关节屈肌群峰力矩、相对峰力矩随速度的加快下降显著(P<0.05),屈伸肌峰力矩比两组在60°/s时分别为1.90和1.78并降至240°/s的1.09和0.53,健将组下降显著(P<0.05)。结论:在投掷臂三关节肌肉力量特征上,女子铅球项目国际健将在肩、肘、腕三关节屈伸力矩和功率综合分析均优于健将运动员,证明了强大的投掷臂三关节肌力是女子铅球项目取得优异成绩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探讨MRI影像指标中与肩袖损伤患者经关节腔注射药物保守治疗短期疗效相关的因素。方法:纳入采取保守治疗的148例肩袖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48例患者均行MRI检查。治疗前评估的因素包括关节囊积液程度、冈上肌(SSP)肌腱回缩距离、肩胛下肌(SSC)肌腱撕裂程度、冈下肌(ISP)肌腱撕裂程度以及采用Goutallier分类方法评估的SSC、SSP和ISP肌肉脂肪浸润程度分级。于保守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采用上肢功能障碍(DASH)量表对患者进行肩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治疗后,108例(72.97%,改善组)患者肩关节功能和疼痛改善,40例(27.03%,未改善组)患者未改善。两组治疗前DASH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改善组与未改善组的关节囊积液分级、SSP回缩距离、SSC肌腱撕裂程度、ISP肌腱撕裂程度和SSC Goutallier分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SC肌腱撕裂与治疗后未改善显著相关(P值<0.05)。结论:SSC肌腱撕裂是肩袖损伤患者保守治疗后疼痛和肩关节功能未改善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肩关节囊粘连松解联合肩袖修补术治疗肩袖撕裂合并肩关节僵硬患者的疗效及其术后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4月间我科收治的随访资料完整的中小型肩袖损伤患者。共43例纳入研究,其中15例合并肩关节僵硬。对僵硬组患者,先在关节镜下行肩关节囊粘连松解,术中活动肩关节证实肩关节活动度恢复良好。非僵硬组患者仅进行单纯的盂肱关节镜检查及必要的关节内清理。所有患者均根据撕裂口大小,采用1~3枚5.0 Twinfix锚钉(美国Smith&Nephew公司)单排缝合固定肩袖。僵硬组有7例、非僵硬组有8例进行了肱二头肌长头腱单纯切断或固定术。所有病例术后均给予指导康复训练。术后平均随访27.1±4.2(15~38)个月,记录并比较术前,术后1、2、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肩痛VAS评分,术后2、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肩关节被动活动度,术后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肌力,以及术前、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UCLA评分,评估患者肩关节术后康复进程及手术疗效。结果:1)无僵硬组患者及僵硬组患者术后疼痛均有明显缓解,但术后1、2个月的疼痛VAS评分无僵硬组显著优于僵硬组(P<0.05),直到术后3个月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肩袖修补术后无僵硬组患者肩关节被动活动度与术前相比无显著差异。僵硬组被动活动度较术前有显著改善,其中肩前屈、外展0°位外旋活动度分别于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有显著改善,与无僵硬组无显著差异(P>0.05);而肩外展、90°外展位外旋、90°外展位内旋活动度直到术后12个月得到充分缓解,与无僵硬组无显著差异(P>0.05)。至末次随访时,僵硬组患者肩关节被动活动度恢复良好,未再出现关节活动度降低。3)无僵硬组术后肌力恢复良好。僵硬组患者肩前屈、外展肌力术后6个月达到健侧水平,与无僵硬组无显著差异(P>0.05);僵硬组肩外旋肌力术后12个月才达到健侧水平,与无僵硬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4)末次随访UCLA评分,无僵硬组患者为33.3±3.3分,僵硬组患者为33.4±3.2分。患者肩关节功能总体恢复良好,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关节镜下关节囊粘连松解联合肩袖修补术治疗肩袖撕裂合并关节僵硬患者,术后半年内的肩关节功能康复进程较未合并僵硬的肩袖撕裂患者慢,但手术治疗1年后两组患者疼痛VAS评分、肩关节被动活动度、肌力以及肩关节功能无明显差异,该联合术式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一期与二期手术治疗肩袖损伤合并肩关节僵硬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2月至2013年6月接受一期或二期手术治疗的肩袖损伤合并肩关节僵硬且随访时间2年以上的连续病例共42例,其中22例患者接受一期手术同时行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及关节囊松解术,另20例患者先接受自主功能锻炼再二期行肩袖修补术。患者于治疗前与术后3、6、12、24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均接受肩关节活动度检查与临床功能评分。肩关节活动度检查包括前屈上举、体侧外旋及内旋活动。临床功能评分采用VAS评分、ASES(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评分以及Constant-Murley评分系统。结果:随访时间24~33个月,平均26.3个月。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期组患者经3个月自主锻炼后,前屈上举及内旋活动均有显著提高(t=10.103,P<0.001;t=3.02,P=0.01),且1例患者因症状缓解而最终未行手术治疗。两组患者术后肩关节活动度与临床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0.05)。术后3个月时,一期组患者前屈上举与内旋活动显著低于二期组患者(t=4.025,P=0.001;t=2.14,P=0.038),体侧外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24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肩关节前屈上举、体侧外旋及内旋活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临床功能评分及术后满意率(分别为90.0%和6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期组患者经自主锻炼后,19/20(95%)的患者需行二期手术治疗。采用一期手术治疗肩袖损伤合并肩关节僵硬,患者术后肩关节活动恢复至正常较二期组需更长时间,但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肩关节活动、临床评分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创伤性肩关节前方不稳定(Chronic Traumatic Anterior ShoulderInstability,TASI)患肩与正常肩关节在执行不同功能性动作中的等速肌力定量特征,为改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选取10名TASI右侧患肩和14名正常右侧肩关节对照,分别执行肩胛平面外展、内收,屈、伸,30°外展位内外旋,使用瑞士Contrex System-Top1000型等速肌力测试系统测试其等速向心60°/s、120°/s、180°/s的峰力矩。结果:与正常肩关节相比,TASI患肩外展、外展30°位外旋肌群峰力矩、外旋/内旋肌群峰力矩比值明显下降,并且随着角速度的增加,峰力矩呈下降趋势。结论:慢性创伤性肩关节前方不稳定的康复训练可在保护好肩关节静力性稳定结构前提下,注意增强外旋肌群和外展肌群的肌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在肩袖损伤修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5至2014年5月接受关节镜下肩袖损伤缝线桥固定的患者65例,男42例,女23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术中同时行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手术(实验组),另一组术中行关节镜下肩峰下清理,不做骨质的切除(对照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侧别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比较术后3个月、12个月时肩关节活动度、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评分系统(ULCA)、美国肩肘外科医师评分系统(ASES)、视觉模拟评分(VAS)和Constant评分变化。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手术时间上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5,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3个月、12个月肩关节活动范围、肩关节功能评分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肩袖损伤缝线桥固定术中进行肩峰成形手术在术后肩关节活动度、肩关节评分的改善方面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但手术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上肢过顶运动中发生继发性喙突下撞击症的机制和特点,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16具成人尸体32例肩关节标本上,在肩胛下肌离断前后,观察上肢过顶运动中肩袖间隙与喙突之间的动态关系;自制生物力学测定仪检测肩外展90°位外旋活动度的变化;以压敏片检测肩外展90°位最大程度外旋时肩袖间隙与喙突间接触面积和压力的改变。结果:(1)肩外展位外旋时,肱骨头有向前方移位的趋势,肩胛下肌离断后肱骨头前移更加明显;(2)肩外展90°位的最大外旋活动度,在肩胛下肌离断后明显增大;(3)肩外展90°位最大程度外旋时肩袖间隙与喙突接触面积和压力,在肩胛下肌离断后明显增大。结论:(1)肩胛下肌损伤后导致肩关节前方不稳定,肩外展外旋时肱骨头前移;(2)肩胛下肌损伤可能导致肩外展外旋时肱骨头与喙突的继发性撞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合并肩袖损伤的肩关节盂唇损伤患者的临床特征,提出其发病规律与病变特点,为临床微创手术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本组50例,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30~58岁,平均45岁.记录患者的损伤机制、损伤时间、临床症状、体征,摄X线片和MRI.根据临床诊断,采用肩关节镜微创手术修复盂唇和肩袖损伤,记录损伤部位、范围及程度并进行分析.本组表现前盂唇损伤37例,上盂唇撕裂8例,后盂唇损伤5例;肩袖损伤轻度36例,中度10例,重度3例,特大裂口1例.其中肩袖前侧(冈上肌前侧)损伤21例,中部损伤(冈上肌与冈下肌部)16例,后部损伤(冈下肌部、小圆肌)13例.盂唇损伤的MRI表现为:三角外形消失,前关节囊扩大.肩袖损伤表现为:损伤部位高信号,连续性丧失. 结果 本组患者平均随访36个月(6~72个月),临床效果满意.美国加州洛杉矶大学关节功能评分标准(UCLA)评分:术前(15±3)分,术后(32±3)分(P<0.01). 结论 创伤性肩关节盂唇损伤患者常同时合并肩袖损伤,临床上应予重视,避免遗漏诊断或耽误治疗.盂唇损伤范围与肩袖损伤部位存在对应关系,盂唇损伤范围越大,肩袖损伤越接近后侧.  相似文献   

11.
上海市部分专业运动队运动员肩关节损伤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专业运动员肩关节损伤情况,探讨不同运动项目发生肩关节损伤的特点。方法:2004年10月~2005年2月,调查了上海市部分项目12支专业运动队共354名运动员,通过问卷调查确定入组。对研究对象进行体格检查,必要时利用辅助检查手段协助诊断。对调查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次调查354名运动员中共有95例肩关节损伤,以棒球、垒球、水球、皮划艇等上肢过顶类运动项目多见。主要损伤病种有肩袖间隙损伤、肩峰下撞击症、肱二头肌长头腱损伤、肩后方不稳、肩胛带肌损伤、肩袖损伤、肩前方脱位、肩锁关节损伤、肩上盂唇从前到后损伤等。不同运动项目因运动机制差异,肩关节损伤特点也不同。肩关节损伤中以慢性疲劳性损伤多见,与缺乏科学训练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关节镜肩袖修补术后快速康复与延迟康复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系统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及手工查找关于比较关节镜肩袖修补术后快速康复与延迟康复临床结果的随机对照研究。按照文献纳入标准、排除标准选取文献,并提取相关数据,评价研究方法学质量,采用Review Manager5.3软件对提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7篇,均为随机对照研究,包括547名患者,其中快速康复组279名,延迟康复组268名。Meta分析结果显示:快速康复组术后6个月肩关节前屈活动角度[MD=4.90,95%CI(1.98,7.82),P=0.001]大于延迟康复组,两组在术后6个月肩关节外旋活动度、ASES评分、Constant评分、VAS评分及术后12个月肩关节前屈活动度、外旋活动度、ASES评分、Constant评分、VAS评分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肩袖愈合方面,两康复组肩袖中小全层撕裂与中大全层撕裂修补术后肩袖愈合率及再撕裂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肩袖修补术后快速康复能促进早期肩关节前屈活动度恢复,但并不能明显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而两组术后无论是中小撕裂还是中大撕裂,肩袖愈合率及再撕裂率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水滤红外线治疗与红外线治疗分别辅助综合运动训练对肩袖损伤患者疼痛和关节功能改善程度。方法:纳入2015年3月至2015年12月间在我院康复医学科进行康复治疗的肩袖损伤患者30例,随机分入水滤红外线-A组和普通红外线组,各15例。分别于进行综合训练前接受水滤红外线-A照射和普通红外线照射,持续4周,每周5次,每次20分钟。于治疗前后使用视觉疼痛量表(VAS)、通用量角器、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定表(CMS)和UCLA肩关节评分系统(UCLA)对患者的疼痛、肩关节主被动关节活动度(屈/伸/内旋/外旋)和综合肩关节功能进行评价和对比分析。结果:水滤红外线-A组训练前后VAS评分差值、CMS差值、UCLA差值分别为4.53±1.51、28.20±11.35、12.33±4.92,均显著高于普通红外线组的2.93±2.02、13.80±11.92、6.87±4.85(P<0.05,P<0.01)。关节活动度(ROM)方面,两组之间除了肩关节主动前屈ROM治疗前后差值有显著性差异外,其他指标均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水滤红外线治疗作为一项配合综合训练的辅助治疗技术,能够较好地改善肩袖损伤患者的肩关节疼痛和功能,其治疗效果优于普通红外线照射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评估关节镜下单排与缝线桥技术修复中型肩袖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于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55例中型肩袖撕裂患者,所有患者由同一医生于关节镜下以缝线锚钉单排(n=29)或缝线桥(n=26)技术修复撕裂肩袖。记录并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肩关节功能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医师协会评分(ASES评分)、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肩关节评分(UCLA评分)和复旦大学肩关节评分(FUSS评分),以及疼痛视觉量表评分(VAS评分)和肩关节活动度(前屈、外展、体侧外旋)。末次随访时拍摄MRI以评估缝合肩袖的愈合情况。结果:50例患者获得随访,其中缝线桥组24例,单排组26例。两组间年龄、性别、随访时间、患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间术前功能评分(ASES,UCLA,FUSS)、VAS评分以及肩关节活动度(前屈,外展,体侧外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RI检查发现两组均无患者出现再撕裂,缝线桥组sugayaⅠ型患者较单排组比例更高(83.3%vs 61.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治疗中型肩袖撕裂早期结果优良,安全有效,但相比传统单排技术,未显示出明显优势,MRI结果虽提示肩袖愈合情况可能更优,远期疗效仍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常规MRI对肩关节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因肩关节损伤行常规MRI和关节镜检查的55例病人资料,MRI观察指标包括肩袖、盂唇形态及信号,有否肩峰下撞击及骨性损伤。以肩关节镜为诊断金标准,统计MRI对不同类型肩关节损伤的诊断结果,并分别计算MRI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采用Kappa检验分析MRI与肩关节镜诊断结果的一致性。结果肩关节损伤的MRI征象中分别有25%部分肩袖撕裂、13.3%Bankart’s损伤、20%盂唇上部前后方向(SLAP)损伤和11.6%肩峰下撞击漏诊。MRI诊断损伤性病变的特异度及肩袖全层撕裂(100%)、骨性损伤(100%)、肩峰下撞击(88%)和Bankart’s损伤(87%)的敏感度较高,诊断SLAP损伤(75%)和肩袖部分撕裂(75%)的敏感度较低;诊断肩袖全层撕裂(100%)和骨性损伤(100%)的准确度最高,其次是Bankart’s损伤(96%),诊断SLAP损伤(89%)的准确度较低。MRI和关节镜诊断肩袖全层撕裂、骨性损伤的κ值为1,结果完全一致,诊断Bankart’s损伤的κ值为0.904,一致性较好,诊断肩袖部分撕裂、SLAP损伤和肩峰下撞击的κ值虽稍低,但均0.75,一致性也较好,P均0.05。结论 MRI是有效诊断肩关节损伤的影像方法,但对SLAP损伤和肩袖部分撕裂的诊断准确度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肩关节冈上肌出口位X线摄影所示肩峰形态、肩峰下间隙与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houlder impingement syndrome,SIS)的相关性,总结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经临床证实的SI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对X线摄影所示的肩峰形态及肩峰下间隙进行分型、测量,并与MRI所见进行对照,分析肩峰形态及肩峰下间隙与SIS的相关性。结果:60例患者中,肩峰平坦形(Ⅰ型)8例、弧形(Ⅱ型)10例、钩状(Ⅲ型)42例。冈上肌出口位X线摄影所示肩峰下间隙为(1.21±0.36)cm,MRI所示肩峰下间隙值为(1.10±0.18)c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肩袖损伤MRI分级Ⅰ级27例,Ⅱ级20例,Ⅲ级13例。肩峰下间隙值与肩袖损伤MRI分级呈正相关(P0.05)。结论:肩关节冈上肌出口位X线摄影所示肩峰形态、肩峰下间隙与SIS发生密切相关;当肩峰形态为钩状及肩峰下间隙值1cm,强烈提示SIS可能,对于无MRI的基层医院诊断SIS临床意义明显,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带线铆钉重建后盂唇并选择性缝合肩袖间隙治疗肩关节后方不稳的疗效。方法:2012年9月~2015年3月先后共13例肩后向不稳患者,年龄18~36岁,平均年龄27.9岁,在我院行关节镜下带线铆钉重建后盂唇并选择性缝合肩袖间隙术,获得15~31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2.5月。比较手术前后的UCLA肩关节评分、患肩关节外展位外旋角度来评估疗效。结果:手术效果均满意,UCLA肩关节评分术前与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术前26.69±1.032提高到术后33.77±2.127,P=0.000),而肩外展位外旋角度术前与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6)。结论:关节镜下带线铆钉重建后盂唇并选择性缝合肩袖间隙治疗肩关节后方不稳对恢复肩关节稳定和功能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Meta分析法对关节镜下单排固定与双排固定治疗肩袖撕裂的疗效进行对比,为其广泛的临床应用提供循证证据。方法检索Pub Med、Springer Link、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Medline、Science Direct、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间段为1970年1月~2014年6月,收集关节镜下单排固定与双排固定治疗肩袖撕裂疗效对比的相关文献,按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 Man5.2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13篇文献,病例数合计为840例,其中关节镜下单排固定组427例,双排固定组413例。结果显示在主要观察指标中,关节镜下单排固定术后肩袖再撕裂的风险高于双排固定组(OR=2.31,95%CI:[1.57,3.39],P0.001),单排固定组术后ASES(the 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 scores)评分(MD=-0.85,95%CI:[-1.66,-0.03],P=0.04)及术后UCLA(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 score)评分(MD=-0.85,95%CI:[-1.27,-0.20],P=0.007)分别低于双排固定组术后评分,而术后Constant评分及WORC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次要观察指标分析中,双排固定组在前屈活动度、肩关节外展、肩关节内旋方面优于单排固定组(P0.05),在术后患者满意度、外旋活动度、肩关节外旋等指标两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双排固定治疗肩袖撕裂,术后发生肩袖再次撕裂的风险低于单排固定,在术后ASES评分、UCLA评分、前屈活动度、肩关节外展、肩关节内旋等方面优于单排固定,尚无证据表明两组在Constant评分、WORC评分、术后患者满意度、内旋活动度、外旋活动度、肩关节外旋方面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肩关节病变情况,明确不同被动运动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肩关节喙肩韧带形变的影响,减少康复训练中肩部撞击综合征的发生。方法 选择武警浙江总队医院2019年1-11月收治的31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对患者肩关节进行规范化超声检查,测量患侧喙肩韧带在肩关节前屈,水平后伸,0°外展时内旋、外旋,90°外展时内旋和背部内旋运动时垂直位移变化,并与健侧测量结果相比较。结果 31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中发生肩关节超声异常28例(90.32%),主要病变包括:长头腱炎症并腱鞘积液 22 例,长头腱脱位 1例;滑囊炎并滑囊积液 13 例;肩袖损伤 15例,肩关节半脱位 18 例。其中23例为多种病变并存,对侧肩关节超声异常8例(25.81%),主要病变包括长头腱鞘积液3例,肩袖损伤3例,滑囊炎并滑囊积液2例。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肩关节喙肩韧带平均垂直位移明显大于对侧组;同一运动偏瘫侧肩关节喙肩韧带垂直位移大于对侧组;不同运动对喙肩韧带垂直位移影响不同,由大到小依次为90°外展时内旋、水平后伸、前屈、背部内旋、0°外展时内旋及外旋动作,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超声能显示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肩关节病变;可观察肩关节不同运动对喙肩韧带形变的影响,进行90°外展时内旋、水平后伸等对喙肩韧带形变影响较大的运动时应谨慎。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肩袖损伤在MR检查时的不同扫描定位及在不同序列上的显示效果。方法对40例肩袖损伤患者行横断位T2WI,斜矢状位T1WI,斜冠状位脂肪抑制(STIR)及双斜冠状位T1WI、T2WI、脂肪抑制(STIR)扫描,分析斜冠状位与双斜冠状位图像对冈上肌、冈上肌肌腱以及肱骨干长轴的显示能力和对肩袖损伤的显示效果;以及在双斜冠状位各个序列(T1WI、T2WI、脂肪抑制STIR)中对肩袖损伤的图像显示效果按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和对显示结果比较。结果 40例肩关节的斜冠状位和双斜冠状位都能全部显示冈上肌长轴,且双斜冠状位能把冈上肌、冈上肌肌腱全长及肱骨干长轴显示于一幅图像中,而斜冠状位不能;斜冠状位(STIR)显示肩袖部分撕裂和完全撕裂的分别为13例和14例,双斜冠状位(STIR)分别为22例和14例;双斜冠状位T1WI、T2WI、STIR三个序列显示肩袖结构好、较好、差的例数分别为(10、26、32;14、11、7;3、2、1)双斜冠状位T1WI、T2WI、STIR三个序列发现冈上肌肌腱、肩胛下肌肌腱、冈下肌肌腱、小圆肌肌腱、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异常的例数分别为(4、21、28;2、9、15;1、6、10;0、2、4;0、1、2)。结论双斜冠状位对冈上肌、冈上肌肌腱全长及肱骨干长轴的显示能力和对肩袖损伤的显示结果均优于斜冠状位;双斜冠状位的脂肪抑制(STIR)序列对肩袖损伤的显示效果和结果均优于T2WI和T1W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