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女性慢性颈痛人群颈椎周围深部肌群的形态特征及其与颈肩部姿势的相关性,为临床开展更有针对性的运动疗法提供依据。方法:按纳入标准共筛选了61名女性受试者,其中38名慢性颈痛患者为颈痛组,无颈痛受试者23名为对照组。采用高频超声成像技术采集卧位两侧头半棘肌和颈深屈肌横截面的前后径和横径作为形态学指标,测量头前伸角度和圆肩角度为颈肩部姿势指标,比较两组间和组内差异,并分别对两组形态学指标和姿势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头半棘肌组内两侧比前后径和横径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组间比较颈痛组左侧横径较对照组大(P<0.05)。颈深屈肌组内两侧比,颈痛组横径之间差异非常显著(P<0.01),对照组前后径之间差异显著(P<0.05);组间比较颈痛组左侧前后径和横径分别小于对照组(P<0.05,P<0.01)。2)颈痛组头前伸角度和圆肩角度两项指标均大于对照组,且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P<0.01)。3)颈痛组中头前伸角度和圆肩角度之间呈正相关(r=0.434,P<0.05);右侧头半棘肌前后径与头前伸角度呈正相关(r=0.401,P<0.05),左侧颈深屈肌前后径和横径与头前伸角度呈负相关(r=-0.411,P<0.05;r=-0.456,P<0.05)。左侧颈深屈肌的前后径与圆肩角度具有非常显著的负相关性(r=-0.497,P<0.01)。在对照组的相关性分析中,未出现显著相关性。结论:在肌肉形态方面,颈痛组颈深屈肌形态小于对照组,且左右侧差异大;而头半棘肌在形态上大于对照组。在颈肩部姿势方面,颈痛组头前伸和圆肩姿势较对照组更突出。此外,颈深屈肌与颈肩部姿势有较强相关性。在慢性颈痛患者的运动疗法中,应进一步强化颈深屈肌练习。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补充蛋白棒在提高运动人体的运动能力、促进疲劳消除、调整机能状态等方面的功效。方法:将某部队24名男性士兵分成实验组、阳性对照组与阴性对照组三组,实验过程中每天实验组补充蛋白棒、阳性对照组补充蛋白粉、阴性对照组补充纤维棒,其他日常膳食内容相同。分别测试三组受试者经过11天使用蛋白棒及其对照品并进行相同力量训练前后的运动能力和生化指标。结果:实验组运动后次日清晨血清CK水平较实验前显著降低(P<0.05),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则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组运动后次日清晨血清BU水平较实验前显著性降低(P<0.05),阴性对照组则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组运动后次日清晨血清肌酐水平较实验前显著升高(P<0.05),阴性对照组则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和阳性对照组实验后杠铃卧推最大力量与实验前相比显著提高(P<0.05),阴性和阳性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实验后杠铃深蹲最大力量与实验前相比显著提高(P<0.05),而阴性对照组训练前后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实验后1分钟引体向上次数较实验前显著提高,而另外两组训练前后则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连续11天运动前后使用蛋白棒能够降低受试者运动后第二天晨CK水平、运动后即刻和第二天晨的血BU水平,促进肌肉合成代谢,加速肌肉恢复,同时帮助提高受试者上下肢、肩等部位的肌肉力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旨在探讨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颈肌训练的新方法及训练效果。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研制的NMT-I型颈肌训练器,对来院疗养的98名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进行了颈肌训练,并对训练器材及训练效果进行了观察和评价。结果98名飞行员经系统的颈肌训练后,运动成绩较训练前明显提高,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其中颈后拉训练平均提高2.74次/min,颈前拉提高2.59次/min,颈左右侧拉提高2.51次/min,颈左右侧屈拉提高2.62次/min;训练前不合格者37人经每周3次、共4周训练均达到了合格标准。结论该NMT-I型颈肌训练器结构合理,性能稳定,可进行前、后拉,左、右侧拉及左、右侧屈拉共6个方位的颈部肌肉训练,受训员可自行控制,安全可靠,可明显提高颈部肌肉力量及肌肉耐力。  相似文献   

4.
陈裔英  乔晋琳  沈红星  王宇  马彬  朱旭 《人民军医》2014,(12):1329-1330
目的:观察运动康复联合物理疗法治疗肩袖损伤关节镜术后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选择因肩袖损伤行关节镜修复术后遗留关节功能障碍23例,给予肩关节功能及肌力训练,包括牵伸练习、ROM练习、增强肌力练习和肩胛骨的运动控制练习;同时采用中频电中药药物离子导入治疗及超声治疗,比较治疗前后肩关节功能状态。结果:治疗后患者关节疼痛、关节活动范围、肌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或非常显著提高(P〈0.05,P〈0.01)。结论:运动康复联合物理疗法治疗肩袖损伤关节镜术后功能障碍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肩胛肌肉强化训练治疗慢性肩袖损伤后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肩袖损伤肩关节功能障碍患者4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2例)和治疗组(26例)。对照组进行理疗、运动疗法及关节松动术,l次/日,10次为1个疗程,共进行2个疗程,各疗程间无间隔。治疗组增加肩胛肌肉强化训练康复手段,包括对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肩胛提肌、菱形肌、上下斜方肌、背阔肌等进行牵伸、松解、稳定性和本体感觉训练等系统康复手段。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后行肩关节活动范围(ROM)和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评定。结果:纳入患者48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两组患者治疗2个疗程后肩关节ROM及UCLA评分变化:1对照组治疗2个疗程后,肩关节ROM及UCLA评分均提高,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治疗组治疗2个疗程后肩关节ROM及UCLA评分均明显改善,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肩胛肌肉放松及强化训练改善肩袖损伤患者肩关节活动范围,提高肩关节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对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腘绳肌功能的影响,为预防自体腘绳肌腱重建ACL术后患侧腘绳肌肌力的下降、及早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自体腘绳肌重建ACL男性患者30名为对象,随机分为常规康复组、等长收缩组、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组,采用BIODEX等速肌力测试仪测试双侧腘绳肌等长肌力,采用Tensiomyography肌肉状态测试分析仪测试电机械延迟(EMD)和收缩持续时间;行IKDC膝关节主观功能评分。结果:术后3个月患侧腘绳肌等长肌力常规组较术前有所下降,而等长收缩组和NMES组则较术前有所增加,且与常规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半腱肌EMD:术后NMES组较常规康复组和等长收缩组增加较少,均有显著差异性(P<0.05,P<0.01)。股二头肌EMD:术后三组受试对象EMD患侧均较健侧增加,等长收缩组较常规康复组有显著差异性(P<0.05)。半腱肌和股二头肌收缩持续时间:三组患者术前和术后无论是健侧还是患侧股二头肌收缩持续时间均无显著差异性。IKDC评分:三组患者术后3个月与术前差值,常规康复组较等长收缩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术后早期应用NMES可以有效地预防自体腘绳肌腱重建ACL术后腘绳肌肌力的下降以及电机械延迟的延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析运动性肩袖损伤后肩袖肌群表面肌电和等速肌力测试特征的变化。方法:选取肩袖损伤的运动员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为21.2±2.2岁。同时选取同一院系年龄、性别构成比相近的健康运动员3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为21.5±2.0岁。两组患者均同时进行表面肌电和等速肌力测试。结果:肩袖损伤组运动员肩关节在角速度为60°/s,90°/s外展时冈上肌、冈下肌积分肌电值(i EMG)值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是冈下肌差异更显著(P<0.01)。肩袖损伤组运动员肩关节在角速度为120°/s外展时冈上肌、冈下肌i EMG值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肩袖损伤组运动员肩关节在角速度为60°/s外旋时所有肌肉i EMG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肩袖损伤组运动员肩关节在角速度为90°/s、120°/s外旋时冈下肌i EMG值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肩袖损伤组运动员肩关节在角速度为60°/s,90°/s,120°/s外旋时所有肌肉i EMG值均无明显改变(P>0.05)。肩袖损伤组运动员肩关节在角速度为60°/s,90°/s,120°/s时的外旋/内旋,外展/内收峰力矩值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肩袖损伤运动员在外展时冈上肌、冈下肌肌肉募集较差,而三角肌、小圆肌无异常;同时,肩袖损伤后三角肌中束和冈上肌合力作用下降而致肩关节外展能力减弱。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水滤红外线治疗与红外线治疗分别辅助综合运动训练对肩袖损伤患者疼痛和关节功能改善程度。方法:纳入2015年3月至2015年12月间在我院康复医学科进行康复治疗的肩袖损伤患者30例,随机分入水滤红外线-A组和普通红外线组,各15例。分别于进行综合训练前接受水滤红外线-A照射和普通红外线照射,持续4周,每周5次,每次20分钟。于治疗前后使用视觉疼痛量表(VAS)、通用量角器、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定表(CMS)和UCLA肩关节评分系统(UCLA)对患者的疼痛、肩关节主被动关节活动度(屈/伸/内旋/外旋)和综合肩关节功能进行评价和对比分析。结果:水滤红外线-A组训练前后VAS评分差值、CMS差值、UCLA差值分别为4.53±1.51、28.20±11.35、12.33±4.92,均显著高于普通红外线组的2.93±2.02、13.80±11.92、6.87±4.85(P<0.05,P<0.01)。关节活动度(ROM)方面,两组之间除了肩关节主动前屈ROM治疗前后差值有显著性差异外,其他指标均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水滤红外线治疗作为一项配合综合训练的辅助治疗技术,能够较好地改善肩袖损伤患者的肩关节疼痛和功能,其治疗效果优于普通红外线照射治疗。  相似文献   

9.
太极拳锻炼对老年人下肢肌力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本研究采用太极拳运动作为干预因子 ,探讨太极拳运动对老年人下肢肌肉力量的影响 ,为老年人正确锻炼下肢肌肉力量以及太极拳抗衰老机理提供实验依据。采用CybexII+ 等速肌力测试系统 ,对经过 1 6周太极拳练习的 65~ 70岁老人的膝关节屈、伸肌群力量进行标准化、定量化测量 ,实验结果表明 ,男、女运动组屈、伸膝肌群耐力 (E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运动组自身前后对照显示 ,各项肌力指标除屈、伸肌爆发力 (TAE)外均出现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四肢联动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平衡与协调能力及下肢表面肌电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患者家属自行辅助康复训练,实验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四肢联动康复训练。比较实验前后及实验后组间的改良Barthel指数(MBI)、Fugl-Meyer评分(FMA)、Berg评分(BBS)以及下肢表面肌电指标变化。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训练后MBI、FMA和BBS评分均较训练前显著提高(P<0.05)。训练后实验组MBI、FMA和BB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训练后,实验组患者踝背屈时胫前肌、踝跖屈时腓肠肌、伸膝时股直肌积分肌电值(iEMG)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踝背屈及伸膝协同收缩率较训练前显著下降,且显著低于对照组训练后(P<0.05)。结论:四肢联动训练通过增进偏瘫患者伸膝及踝背屈动作肌肉激活与动作的协调性,改善其运动功能,平衡协调功能,提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