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肺外科中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兔单侧肺血管阻断后再开放模型,用于探讨肺外科中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特点。方法:同种新西兰白兔96只,随机分成3组,Ⅰ组为对照组(n=36);Ⅱ组为单纯阻断肺动脉组(n=30);Ⅲ组为阻断肺循环组(n=30)。术中监测动物血流动力学指标;分别于开胸时(仅Ⅰ组)、缺血1h和再灌注1、2、4、6h测定左肺静脉血氧分压;检测肺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取肺组织作病理学观察,并测定手术侧肺湿/干比。结果:各组动物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平稳;在缺血1h和再灌注1、2、4、6h,Ⅰ组与Ⅱ、Ⅲ组相比,氧分压、肺湿/干重比及肺组织中MDA含量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和P<0.01),Ⅲ组与Ⅱ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Ⅱ、Ⅲ组呈现相似的肺损伤病理改变过程,均在再灌注4h出现较为明显的肺损伤,再灌注6h肺损伤呈恢复趋势。结论:该方法的建立为进一步研究肺外科中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了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核因子κB(NF-κB)在大鼠双侧后肢缺血再灌注(I/R)致肺损伤中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建立大鼠双侧后肢I/R模型:48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Ⅰ组,n=8)、缺血组(Ⅱ组,n=8)、缺血再灌注组(Ⅲ组,n=32).Ⅱ组在缺血4 h末,Ⅲ组分别于再灌注4,12,24,48 h切取双肺,应用半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肺组织NF-κB p65/ IκBβ的mRNA和蛋白产物表达. 结果:Ⅲ组各时点NF-κB p65mRNA表达较Ⅰ、Ⅱ组增加,再灌注后12 h达高峰.p65蛋白产物表达亦逐渐增加,12 h达高峰,持续到术后48 h;IκBβ的mRNA和蛋白表达在I/R后同样开始增加,24 h的表达量最多.结论:NF-κB/IκBβ系统的激活可能在骨骼肌I/R所致肺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建立在体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研究米力农雾化吸入对缺血再灌注肺损伤的影响,并对其机制进行探讨.方法 30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Ⅰ组):开胸游离左肺门,未行肺门阻断.缺血再灌注组(Ⅱ组):阻断肺门45 min后开放再灌注2 h.吸入米力农-缺血再灌注组(Ⅲ组):0.4 mg/mL米力农吸入30 min后,肺门阻断45 min,肺门开放后继续吸入2 h.再灌注2 h后行动脉血气分析计算氧合指数[动脉氧分压(paO2)/吸入氧浓度(FiO2)]及肺内分流率(Qs/Qt),检测肺湿干比(W/D)、丙二醛(MDA)、髓过氧化物酶(MPO)、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内皮源性一氧化氮合酶(eNOS)水平,并对左肺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Ⅱ组的paO2/FiO2显著低于Ⅰ组(P<0.05),Ⅲ组显著高于Ⅱ组(P<0.05);Ⅱ组Qs/Qt、W/D均显著高于Ⅰ组(P值均<0.05),Ⅲ组显著低于Ⅱ组(P值均<0.05).Ⅱ组MDA水平、MPO及iNOS活性均显著高于Ⅰ组(P值均<0.05),Ⅲ组显著低于Ⅱ组(P值均<0.05);Ⅱ组eNOS显著低于Ⅰ组(P<0.05),Ⅲ组显著高于Ⅱ组(P<0.05).病理学结果显示,3组动物肺组织结构基本正常,Ⅰ组和Ⅲ组无充血,Ⅱ组肺组织充血明显且炎性细胞较其他两组明显增多.结论 雾化吸人米力农可减轻肺组织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增加eNOS活性.降低iNOS活性.减少肺组织内炎性细胞浸润以及减轻内皮细胞功能紊乱有关.  相似文献   

4.
骨骼肌缺血再灌注后肺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骨骼肌缺血再灌注(I/R)对肺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后肢I/R模型:54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Ⅰ组,n=6)、缺血组(Ⅱ组,n=6)、缺血再灌注组(Ⅲ组,n=42).Ⅱ组在缺血4 h末,Ⅲ组分别于再灌注1,2,4,12,24,48,72 h测定血浆丙二醛(MDA)、肺组织中的髓过氧化物酶(MPO),以及ICAM-1的mRNA和蛋白产物表达.结果:Ⅲ组各时点血浆MDA、MPO与Ⅰ或Ⅱ组比较明显增高,差异有十分显著意义(P<0.01);Ⅲ组的ICAM-1 mRNA表达较Ⅰ,Ⅱ组增加,在灌注后12 h达高峰(40.2±10.8)%,与其他各时点及Ⅰ,Ⅱ组比较差异有十分显著意义(P<0.01),ICAM-1蛋白产物表达亦逐渐增加,12~24 h达高峰,阳性表达值分别为(43.0±6.4)%和(44.3±11.8)%,可持续到术后48 h.结论:ICAM-1在骨骼肌I/R所致肺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缺血预适血减轻大鼠后肢缺血再灌注后肺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缺血预适应(IPC)对大鼠双侧后肢缺血再灌注(I/R)后肺损伤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通过阻断肾下腹主动脉的方法建立双侧后肢I/R损伤模型。6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Ⅰ组,11:6)、缺血组(Ⅱ组,11=6)、I/R组(m组,n=24)、IPC+I/R组(Ⅳ组,Ⅱ=24)。Ⅱ组在缺血4h末,Ⅲ组、Ⅳ组缺血4h并分别于再灌注后4、12、24和48h留取标本。观察肺组织形态学、湿/干重比、丙二醛(MDA)及髓过氧化物酶(MPO)的变化。原位杂交和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肺组织中胞同粘附分子(I-CAM)-1的mRNA表达,Western蛋白印迹检测ICAIM-1。结果 Ⅲ组中,PMN计数、肺组织的湿/干重比、MDA、MPO显著增加(P〈0.01)、ICAM-1 mRNA反蛋白产物表达明显增强,与Ⅰ组或Ⅱ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经IPC处理的Ⅳ组中上述各项指标明显减少,与Ⅲ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 IPC减轻大鼠双侧后肢缺血再灌注后肺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ICAM-1介导的中性粒细胞在肺组织内的粘附、浸润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促肝细胞生长素对肾缺血-再灌注大鼠肺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时肺损伤的病理变化,并观察促肝细胞生长素(Hepatocyte Growth-promoting Factor,pHGF)对肺损伤的影响.方法 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3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Ⅰ组)、缺血再灌注组(Ⅱ组)、缺血再灌注前pHGF干预组(Ⅲ组)和缺血再灌注后pHGF干预组(Ⅳ组).用无损伤动脉夹钳夹大鼠双侧肾蒂45分钟制成肾缺血再灌注损伤(ren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RIRI)模型.假手术组只暴露双肾,不钳夹肾蒂.Ⅲ组和Ⅳ组分别在术前和术后腹腔注射pHGF50mg/kg.检测术后12h血清IL-1β和Scr的浓度及肺组织干湿重比变化,病理切片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Ⅰ组血清IL-1β、Scr水平均为最低,Ⅱ组各值均显著升高,两组比较各项均有显著差异(均P<0.01),Ⅲ组和Ⅳ组各项数值较Ⅱ组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均P<0.01).Ⅱ组肺组织干湿重比值较Ⅰ组明显降低,Ⅲ组和Ⅳ组均较Ⅱ组上升,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均P<0.01);缺血再灌注12h肺组织病理改变最严重,有明显肺泡内和肺间质水肿及炎症细胞的浸润.pHGF干预后,肺脏形态学改变明显减轻;各项指标在Ⅲ组和Ⅳ组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肾缺血再灌注后释放的细胞因子IL-1β可致急性肺损伤,pHGF对其既有保护作用又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白藜芦醇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方法 清洁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只:假手术组(Ⅰ组)、缺血再灌注组(Ⅱ组)、丹参预处理组(Ⅲ组)、白藜芦醇预处理组(Ⅳ组).Ⅰ组单纯麻醉和开腹,分离出肝十二指肠韧带,不阻断肝门;Ⅱ组夹闭肝蒂,30min后恢复灌流.开腹前10minⅡ组、Ⅲ组和Ⅳ组分别自阴茎背静脉注射生理盐水(6 mL/kg)、丹参注射液(40 mg/kg)、白藜芦醇注射液16 mg/kg.再灌注1、6和24 h取血测定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和γ-谷氨酰转肽酶(GGT)、胆汁酸(TBA)的水平,再灌注6 h后观察肝组织病理学的改变,TUNEL法观察胆管内皮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Ⅱ组、Ⅲ组和Ⅳ组血清ALT、AST含量明显高于Ⅰ组(P<0.01),Ⅲ、Ⅳ组低于Ⅱ组(P<0.01),Ⅲ组高于Ⅳ组(P<0.05):Ⅱ、Ⅲ、Ⅳ组胆汁中GGT、TAB含量高于Ⅰ组(P<0.01),Ⅲ、Ⅳ组低于Ⅱ组(P<0.01),Ⅲ组高于Ⅳ组(P<0.05),肝组织病理损害Ⅱ组最重,Ⅲ组次之,Ⅳ组最轻;胆管内皮细胞凋亡Ⅱ组最为严重,Ⅲ组次之,Ⅳ组较Ⅲ组轻.结论 白藜芦醇可有效改善缺血再灌注对大鼠肝脏的损伤,减轻胆道内皮细胞的凋亡,其保护作用优于丹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IPC)和远隔器官缺血预处理(RIP)对腹主动脉阻断后再灌注引起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32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四组.Ⅰ组:未行腹主动脉阻断;Ⅱ组:行肾上腹主动脉阻断40 min;Ⅲ组:腹主动脉阻断前30 min,预先在阻断部位进行3次5 min IPC;Ⅳ组:腹主动脉阻断前30 min,预先对一侧后肢的股浅动静脉进行2次10 min RIP.于再灌注2 h,1、2、3 d进行动脉血气分析、右肺过氧化物酶(MPO)、右肺泡支气管灌洗液(BALF)蛋白测定以及右肺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与Ⅰ组比较,Ⅱ组再灌注2、3 d PaO2明显下降,右肺MPO、BALF蛋白显著升高,镜下显示肺间隔中炎症细胞浸润,肺泡腔内有红细胞渗出;Ⅲ、Ⅳ组再灌注2、3 d各项检测指标与Ⅰ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镜下无明显病理改变.结论IPC和RIP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在肺组织的浸润和激活,减轻由腹主动脉阻断引起的肺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IPC)和远隔器官缺血预处理(RIP)对腹主动脉阻断后再灌注引起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32只新西兰免随机分为四组。Ⅰ组:未行腹主动脉阻断;Ⅱ组:行肾上腹主动脉阻断40min;Ⅲ组:腹主动脉阻断前30min,预先在阻断部位进行3次5min IPC;Ⅳ组:腹主动脉阻断前30min,预先对一侧后肢的股浅动静脉进行2次10min RIP于再灌注2h,1、2、3d进行动脉血气分析、右肺过氧化物酶(MPO)、右肺泡支气管灌洗液(BALF)蛋白测定以及右肺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与Ⅰ组比较,Ⅱ组再灌注2、3d PaO2明显下降,右肺MPO、BALF蛋白显著升高,镜下显示肺间隔中炎症细胞浸润,肺泡腔内有红细胞渗出;Ⅲ、Ⅳ组再灌注2、3d各项检测指标与I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镜下无明显病理改变。结论IPC和RIP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在肺组织的浸润和激活,减轻由腹主动脉阻断引起的肺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活血化淤注射液Ⅰ号(HHI-Ⅰ)与缺血预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为HHI-Ⅰ在临床防治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80只,体重220g左右,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对照组(Ⅰ组)、缺血再灌注组(Ⅱ组)、缺血预处理组(Ⅲ组)、HHI-Ⅰ预处理组(Ⅳ组),每组20只。分别建立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肝脏缺血30min再灌注10min、1h、3h、24h后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变化。结果Ⅱ、Ⅲ、Ⅳ组10min、1h、3h、24h血清中ALT、AST含量高于Ⅰ组(P<0.05);Ⅲ、Ⅳ组低于Ⅱ组(P<0.05);Ⅳ组低于Ⅲ组(P<0.05)。结论缺血预处理、HHI-Ⅰ预处理均可改善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且HHI-Ⅰ保护作用优于缺血预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