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了解广州大学城非医学院校大学生灾难医学学习现状.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通过发放自制问卷对大学城8所非医学院校在读大学生的灾难医学学习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在调查的1033名学生当中,76.0%的学生有灾难医学的学习经历,84.5%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灾难医学课程,76.3%的学生表示愿意选修.学生的学习经历在性别、学历、学校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设灾难医学课程必要性和选修灾难医学课程意愿在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非医学院校开展灾难医学教育存在困难,但多数学生还是愿意学习的,各高校应合理开展大学生灾难医学教育.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西医院校护理学本科专业设置《中医护理学》的必要性。方法对昆明医科大学护理专业学生及已毕业的部分学生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了解其对设置《中医护理学》的认可情况。结果共发放问卷184份,有效回收率100.00%。其中94.02%认为有必要开设此课程,70.65%认为可设为必修课,51.63%建议开设在第二学年,大部分想了解中医养生保健、针灸推拿拔罐等传统治疗技术,可通过增加实践教学学时来实现。结论西医高等护理学专业设置《中医护理学》切实可行,以中医养生保健、针灸推拿拔罐等传统治疗技术最受欢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将内容依托教学法(CBI)应用于医药高职院校药学英语教学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国贸专业1~2班60名学生为实验组,选择同期3~4班57名学生为对照组。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调查问卷量化分析,对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开课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课程结束后,实验组学生口语考核成绩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学生学习兴趣和态度增长16.2%,实验组学生增长3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BI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药学英语的兴趣,培养其语言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中医教育在西医院校的现状,浅析未来改革方向及模式。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并分析西医院校医学生接受中医教育程度、专业兴趣及发展意见。结果 纳入调查的医学生对中医药认可程度高,学习兴趣强,但因课程中存在思维模式差异大、教学方法不够多元等问题,使得学生难以深入理解并临床应用。结论 西医院校的中医教育应寻求多种教学模式,重视中医思维的培养,增加中医临床实践,帮助学生更好掌握中药、推拿、针灸等临床实用技能,提高西医院校中医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分析中医院校高年级学生对中医肿瘤学的学习需求及认知情况,进一步指导中医肿瘤学的教学改革,为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中医肿瘤人才做准备。方法针对本科高年级(大三、大四、大五)医学生发放调查问卷,数据结果使用SPSS 21.0进行分析。结果各年级学生对肿瘤学科的学习均保持浓厚的兴趣(94.2%);在学习需求上,大三、大四学生对于基础及各论的学习需求明显高于大五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学习途径上,大三学生更希望从课堂获取相关知识,大五学生则更倾向于从学术会议获取知识,而不是借助书籍和课本学习,年级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肿瘤学可以作为专业必修课,其课程设置与安排、教学设计和教材内容应与不断发展的学科特点相匹配,以本为本,学做一体,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中医和西医学生对医患关系认知的差异。方法 选择中医和西医(临床医学)专业55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医患关系现状的认知和影响因素。结果 对于综合性医疗机构的医患关系状态,中医学生认为和谐的比例(32.9%)显著高于西医学生(20.0%)(P <0.05);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医患关系状态,中医学生持负面认知的比例(4.0%)显著低于西医学生(9.1%)(P <0.05);两类学生对医患关系影响因素的认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一年级学生相比,中医和西医学二年级学生对综合性医疗机构医患关系的正面认知比例分别下降了10.0%和23.1%;媒体报道和社会传闻对中医二年级学生的医患关系认知影响更显著。结论 中医学生对医患关系的认知比西医学生更积极。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妇产科学"网络直播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评价,为"妇产科学"多元化教学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取2019年参加"妇产科学"课程学习的针灸推拿专业学生148名为网络直播教学组,采用网络直播模式教学.选取2018年参加"妇产科学"课程学习的针灸推拿专业学生166名为LBL教学组,采用LBL教学模式教学.采用问卷星调查软件对2组学生"妇产科学"课程教学情况进行调查.结果:2组在教学效果、学习形式、课堂氛围、课程难度、课程讨论形式的满意度及到课次数、考核成绩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课程时长安排与后续课程安排方面,网络直播教学组的满意度明显高于LBL教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网络直播与现场教学效果相当.日常教学或者特殊时期,网络直播可作为"妇产科学"课程的教学方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和分析高等中医院校中医类专业学生对西医教学的现况。方法采用"关于中医院校西医教学的调查问卷"对中医院校中医类专业1050名在校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54.31%调查对象对总体西医教学表示满意,但只有35.52%的学生对西医课程感兴趣,26.67%的学生认为教学方式合理和12.95%的学生认为西医课程时间设计合理,以及75.27%的学生不能将中医与西医联系起来达到融会贯通,且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影响西医课程学习的因素。结论只有明确西医课程教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西医课程的兴趣,结合高等中医院校教学的特点,进一步健全教学方式,完善教学制度,规范西医教材,从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才能优化中医院校西医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PBL教学法在西医院校中医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形成性考核了解学生对该教学模式的认可度,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2组学生考核成绩中平时成绩部分研究组优良率(94.3%)明显高于对照组(75.0%),2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书面考核成绩及总成绩2组学生差异不明显(P0.05)。调查问卷显示PBL教学法可以显著提高学生对中医学的学习兴趣(P0.01)。学生普遍认为PBL教学法在培养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查阅资料能力、表达能力、组织、协作能力及加强师生间的交流等方面均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模式(P0.01)。结论PBL教学能提高西医学生对中医的学习兴趣,提高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对其教学方式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受教学课时及教学大纲的限制,在实施过程中仍有一定的局限,需要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0.
大多数西医院校开设针灸教学,因为思维方式差异、学时较短等因素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本文从阐明中医科学性、体现中医先进性、合理取舍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临床、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五个方面进行论述,教学实践中作者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改革西医院校针灸教学方法,取得较好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针对病情的寒热用寒凉以清热、用温热以散寒。寒热并用之法为证候之复杂多变而设,但因病情复杂,单用寒热往往难附合病情而需寒热并用,以达"欲寒先热、欲热先寒"之功。在临床上五脏多为虚证,应治以补法,但不可纯补、峻补、壅补,应该补中寓通,静中有动,"欲补先泻",对于外感六淫及内伤饮食等造成的脏腑实证,应祛邪扶正,但不可滥用攻伐耗气之品,应泻中有补,"欲泻先补"。"欲散先收、欲收先散",制其标而复其本,去其邪而不伤其正。在药物配伍中,扬己所长,避己所短,于阴阳矛盾中达到实质上的有机结合。治疗热病,用寒凉的方药,在药汤尚温热时服用;治疗寒性病证,应用热性方药,必待药汤凉后再服用。中医学之"欲阳先阴、欲阴先阳"即组方配伍能正确把握药势,在具体应用中能达到气机升降、寒热并用、补泻兼施、散收相使之功,在服药中可以防止药证格拒。  相似文献   

12.
掌握现有针灸推拿学专业结构规模和招生比例、专业层次等方面内容,能够为高等学校优势特色专业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课题组设计了6套问卷,从专业设置和结构规模、课程设置及培养计划、人才培养及市场需求等方面开展了深入调查。通过分析和论证,说明本校针灸推拿学专业设置符合市场需求,拥有优秀的师资队伍,基本涵盖了所有与针灸推拿相关的专业方向,并重点发展了符合国际市场需要的专业方向,已初步形成了“高层次、国际化、强能力”的专业特色。  相似文献   

13.
针刺补泻论--针以调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刺补泻,手法该如何操作,也许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由于操作的轻重、频率和快慢的不同,刺激量肯定有异,但这是否就是补泻的本质所在呢?从<内经>发展到<针灸大成>针刺手法洋洋大观,如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子午捣臼、烧山火、透天凉、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凤凰展翅、饿马摇铃、龙虎交战、阳中隐阴、阴中隐阳等等颇使我们后学有望洋兴叹之感;这些形式各异的手法都能起到或补或泻的作用,它们背后是否隐藏着相同的东西……  相似文献   

14.
浅析心肾相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心肾相交的理论源流、机理加以探析,提出心肾相交的内涵包括:心血肾精同源互化、心神肾精相互为用、君火命火相得益彰、心火肾水相互制约、元气与心血相助5个方面。对于探讨心肾相交的意义及指导临床治疗心肾不交导致的病证,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气血失和角度入手,结合脏腑病机及对脉道的影响,探析原发性高血压的病机。气血升降失和,影响机体气血运行。血随气升,心主血脉、脾主运化、肝主疏泄功能失调均可导致气血升失和;气随血降,肺主气,胃主降浊,肾主纳气收藏功能异常易引起气血降失和。气血虚实失和,血虚则气之生化不足,气虚则无力行血以荣周身,导致气血两虚、气虚血瘀。气血失和,导致脉道通利不畅及脉管弹性减弱,血液在脉中受阻,血压升高。  相似文献   

16.
寒热真假的正确判断在临床和教学工作中均是重点难点所在,本研究在对寒象与热象、真象与假象进行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真热假寒证与真寒假热证的病机、临床表现和证候本质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归纳了寒热真假的重要鉴别点。  相似文献   

17.
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医认识自然与人的生命活动的核心理论,药食气味及其功能归属,对维持调整人的生命状态起着根本性的作用。方剂的组成始于气味配伍,气味配伍是中医方剂调整机体阴阳、脏腑气化失常的核心。  相似文献   

18.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机为脾胃虚弱,湿邪为患,故祛湿是其主要治则。根据湿邪相兼邪气的不同,总结祛湿四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临证运用清热化湿法、温阳祛湿法、苦辛燥湿法、健脾运湿法时,应明确其适应症,理法方药,环环相扣。灵活运用上述四法,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先秦两汉时期,中医学理论雏形初步建立,寒热并用法亦形成于此时。寒热并用之法用于药物配伍始于《汤液经法》,成熟于《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将寒热并用之法首次完整系统的运用于方剂之中。在《伤寒杂病论》中有多首针对机体不同部位,出现的寒热错杂证候而设立的方剂,晋唐时期寒热并用法理论停滞不前。宋金元时期,寒热并用法获得巨大的理论飞跃,内涵更为丰富,代表方剂愈加繁多。明清时期,中医学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温病学派亦出现于此时期。同时,药物研究方面,以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为主要代表,为后世提供了寒热并用法指导药物配伍的理论依据。寒热并用法作为中医常用治法,《黄帝内经》为其源,《伤寒杂病论》为其始,隋唐时期予以传承,金元时期予以革新,兴盛于明清时期。  相似文献   

20.
运用亢害承制理论,阐述寒饮生风的理论依据。归纳张仲景诊治寒饮生风的六证及其治疗方法:水道失调型用温肺通阳,行饮熄风;脾失运水型用温脾扶阳,化饮熄风;肾虚水泛型用温肾化气,逐饮熄风;心阳不济型用温通心阳,降饮熄风;肺虚皮水型用温通肺卫,利水熄风;饮停中焦型用温胃健脾,散饮熄风,综合分析其理法方药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