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介绍唐汉钧教授中医外科学术思想,分别是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结合,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结合,主张"以证统病"及"以病统证",分期论治;外病内治,重视整体;内治顾护脾胃;用药轻灵,因时制宜;内外合举,善用外治等。该学术思想对中医外科学术理论的发展和临床疗效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辨病脉证并治"是仲景对疾病"逐级分类"的治病模式;指出"病"的等级高于"证","辨病脉证并治"的高明之处在于重视疾病分类中的等级概念,是仲景智慧的体现;论述了"辨证施治""辨证论治"提法的由来和本意;强调现代的"辨证论治"已远离仲景"辨病脉证并治"的诊疗模式;分析了中医脉学的现代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与过度强调"辨证论治"有关,并介绍了作者在脉学研究方面的工作;最后论述重提"辨病脉证并治"是中医学健康发展的拐点。  相似文献   

3.
《山东中医杂志》2017,(12):1008-1010
脉诊是中医准确辨证的基础,系统辨证脉学是对传统脉学的发展与创新,通过脉象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分析,表征出疾病发生发展的"证据链",搭建出"脉-证-方"相应的辨治体系。以眩晕为契点,系统总结其脉象要素、证候特点和辨治方药规律,验证系统辨证脉学"脉-证-方"诊治体系,为临床辨治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介绍张伯礼教授辨治脉痹的经验。脉痹病因复杂,首以病证合参,在明晰诊断和证候的基础上,强调运用中医思维辨证论治;谨依病机之寒热虚实,细辨兼挟之邪,把握好祛邪与扶正的策略;注重整体而治,遣方用药常寒温并用,补疏相合,润燥兼顾,顾护中焦;强调合理调护,临证常内外合治,食养与茶饮并施。  相似文献   

5.
疑难杂病重脉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过程中 ,如何根据四诊证据的前后顺序进行分析 ,正确地辨证论治 ,一直是历代医家注视的重要问题。例如 :《内经》在指出辨证论治要四诊合参时 ,强调“欲知其要 ,则色脉是矣”。《难经》中又提出“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伤寒论》、《金匮要略》则提出辨证依据的前后主次序列 ,《伤寒论》六经辨证即明确提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金匮要略》论杂病亦强调“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均以“辨某某病脉证…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奠定了外感病辨证论治的基础,创立了六经辨证."辨病脉证并治"则是其辨证思路的概括体现,对临床实践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7.
<正>中医外科是一门研究和治疗人体体表疾病的临床学科,经过不断地总结和整理,形成中医外科独特的治疗体系,临床诊治首先辨病,把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成为其最主要的临床思维特色,其还需要注意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内治与外治结合治疗。那么,究竟何为辨病辨证?整体与局部到底有什么关系?又如何将其结合起来,以中医外科临证思维指导治疗,现就此作一论述。1临床诊治,首先辨病,而后在辨病的基础上辨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相似文献   

8.
李云海 《光明中医》2010,25(8):1334-1335
<正>《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主,故篇名分别是"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等。《金匮要略》是以脏腑经络辨证为主,其篇名却非"辨心病脉证并治"、"辨肺经病脉证并治"等,除第七、九、十一及  相似文献   

9.
陈民藩教授认为肛肠疾病的产生皆与气血不和有关,尤其是痔病更应重视气血论治。陈教授将气血辨证与痔病的病因病机相结合,认为气血失调是痔病形成的基础,气血瘀滞、湿热下注是痔病的常见病机,故治疗上应从整体出发,内治外治并重,辨病辨证相结合。气血瘀滞证治以行气活血凉血,湿热下注证治以清热利湿兼行气,术后"瘀"证治以活血止血。陈民藩教授认为固脾胃即调气血,防治痔病时要重视对脾胃之气的固护;气血辨治应贯穿痔病治疗的始终,包括痔病的保守治疗、术后调养以及未病先防。气血辨治是陈民藩教授治疗痔病学术思想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认为本病多由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恣情纵欲所致,提出了"肾虚是根、阴虚为本、血瘀为标"的病机观。中医治疗有三方面优势:病证结合、整体辨治,有助于改善全身证候,提高生活质量;局部辨症、审因论治,有助于消除局部病灶,改善临床症状;安全有效、缓缓图治,有助于巩固远期疗效。临床治疗有三要素:辨病审因,积极治疗原发病;病证结合,首辨脏腑和虚实;分期论治,辨证治疗出血灶。  相似文献   

11.
浅谈近代中医辨治模式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医传入我国之前,中医辨治模式已有辨病治疗、辨证治疗、辨症治疗三种,由于证候是中医独有的概念术语,因此,辨证治疗相对于西医而言是独特的。古代中医,也有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模式,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既要辨太阳病,同时还要辨桂枝汤证、麻黄汤证、葛根汤证。这种模式一直相传至今,可以说是中医辨治的主体模式。  相似文献   

12.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伤寒论》均有论及"胃反",认为该病特征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笔者对其所论"胃反"条文进行归类、分析研究,探寻张仲景"胃反"病辨治规律,结合六经辨证理论,将其分为太阳误治反胃证、阳明饮停反胃证等二大证型,用于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3.
清代吴师机《理瀹骈文》中提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中医药外治法在治疗膝骨关节炎(下称膝痹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目前临床上多"以痛为腧"进行痛点外敷,并未建立系统的膝骨关节炎外治辨证体系。这不利于提高中医药外治的疗效。膝痹病内治法的辨证(即内治之理)是以气血脏腑、三焦卫气营血等整体辨证为主。然而膝痹病多以局部病变为主,或仅表现为局部病变。故我们认为在指导外治上,应正确理解"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重视发挥局部辨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周福生教授倡导"三位一体",强调中医临证需证、病、症三者结合,其核心是以证为本,病为枢,症为标。广义"三位一体"辨证是指"天—地—人"的三才全息模式。狭义的"三位一体"辩证是指"辨证、辨病、辨质"相结合的临床模式。指出周福生运用"心—肝—肾"三位一体模式辨治更年期综合征,颇有特色;交通心肾,滋水清肝;久病必瘀,调畅气机;重视心情,心身同治。认为七情过度不仅是更年期综合征发生的重要原因,而且与更年期综合征的发展、转归及预后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辽宁中医杂志》2016,(9):1842-1845
文章介绍了金实教授治疗脉痹的临证经验。金教授认为脉痹其本为虚,其标为邪实,治疗上强调以辨证施治为主,结合辨病治疗。临证需注意以下三点:1治以"蠲痹和络"为大法,辨别痹痛与络滞的轻重;2和络治分四法,重视方药调遣;3辨证需分寒热两端,注意寒热转化。并逐一例举典型医案说明。  相似文献   

16.
脉诊是中医传统诊断方法之一,高血压是世界范围内的一种常见多发疾病,也是心脑肾等血管病形成的危险基础。依据脉象与高血压形成的共性机制在于血管、心脏,运用"系统辨证脉学"中西汇通整合诊断模式,对高血压的整体疾病脉象和中医辨证脉象特征进行归纳整理,建立高血压脉-症、脉-证、脉-病和脉-治相应的整体性和规范化辨治体系,实现中医临床思维方式的技术调整,对高血压的早期预警、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缺血性中风作为我国常见脑血管病之一,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但因其病因病机复杂,临床选方用药困难,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本文基于"系统辨证脉学",总结中风病脉象要素,通过不同脉象要素之间的组合,搭建出"脉-证-方"相应的辨治体系,为治疗中风病处方用药及中医特色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8.
导师马文辉师承刘绍武先生的"三部六病"学术思想,在临床辨治胃食管反流病中善用"局部证治观",通过应运用局部病系统疗法和局部病局部整体双关疗法,以"协调整体,突出局部",从而达到防治胃食管反流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析周慎斋脉诊学术思想特色。方法:通过分析周慎斋《慎斋遗书》《医家秘奥》脉论原文,结合文献查阅的方法,从脉象、脉理和主病等方面梳理其脉诊学术思想。结果:慎斋先生重视“三部九候、人迎气口”脉诊诊法,灵活运用以脉辨神与力、以脉辨胃气胃阳、以脉辨气血精神等望色切诊之法;并将脉诊与脏腑、八纲、三焦等辨证方法结合,充分发挥脾胃学说,明确脾阴证治,重视肾与命门,最终将脉诊理论应用于临床,明辨病机,指导遣方用药。结论:慎斋先生脉诊理论融合脉象、脉理、主病以及治法方药来辨治疾病,临证经验丰富,为脉学理论的临床运用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相似文献   

20.
米子良名中医谈中医临床辨证论治,认为辨证中应注意抓主症、辨病位和病性、注意证型联系、证外之证,辨静态证应守法,辨动态证须圆活,辨错杂证宜调平,还要注意隐症、有效证、无效证、加重证;论治应从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汤证论治、"病因+病位+症状"三位一体、辨现代病、辨症状用药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