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颈神经根在慢性嵌压性损伤中,不同损伤程度的神经病理组织学改变与运动诱发电位(MEP)表现形式之间的对应关系。方法:建立猫颈神经根慢性嵌压伤的病理模型,用表面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对损伤神经做动态观察,结合不同损伤程度的神经病理组织学改变情况,研究两者间的相关性。结果:神经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在有髓神经首先出现髓鞘的变性。此时的MEP表现为潜伏期延长和波形离散。继而脱髓鞘的神经轴突发生变性、断裂及远侧的瓦勒变性。MEP则表现出在潜伏期延长的同时伴有波幅降低,且MEP在不同的神经病理损伤程度中具有相应的特征性表现形式。结论:磁刺激MEP的检查指标与神经根慢性嵌压性损伤的程度具有相关性,其表现形式可作为判断神经病理损伤程度的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2.
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在脊髓型颈椎病中的诊断价值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采用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s)与F波结合测定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并与体感诱发电位(SEPs)比较,评估该技术对脊髓型颈椎病脊髓传导功能异常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例影像学或手术证实的脊髓型颈椎病病人进行磁刺激MEPs与F波结合测定CMCT及SEPs的中枢感觉传导时间(CSCT)。并对年龄、身高匹配的20例正常受试者进行相同的检查对比。结果:病人组MEPs的CMCT明显延长,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异常率为80%,高于SEPs的CSCT异常率70%。CMCT的延长与该病的受损程度相关。结论:无痛无创的磁刺激MEPs对脊髓型颈椎病运动下行通路受损程度可做定量判断,对该病有很大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神经根在不同程度慢性损伤状态下的恢复过程与机制,确定反映具有不可逆性损伤的诱发电位警界指标,为临床选择治疗时机、方法和判断预后提供依据. 方法家猫30只,体重3~5 kg,雌雄不限.在右侧C7~8和C8~T1两个椎间孔内植入自体松质骨,造成脊神经根慢性损伤的病理模型,左侧为自身对照.通过24周观察和诱发电位动态监测,确定神经损伤程度, 并分为损伤程度Ⅰ~Ⅴ度5组.再分别解除神经根嵌压,此后的32周内,每周行诱发电位检测和病理组织学检查,观察各损伤组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Ⅰ、Ⅱ度神经损伤,在2~6周内组织形态和神经功能恢复正常.Ⅲ度损伤,神经恢复最早出现在第4周,至12周后可逐渐恢复正常.Ⅳ度损伤恢复过程缓慢,6只动物中仅有3只可完全恢复,2只部分功能改善,1只未恢复.Ⅴ度损伤,神经根传导功能和组织形态学改变几乎不再恢复.结论在监测损伤神经根恢复的过程中,电刺激体感诱发电位(sensitive evoked potential,SEP)指标是反映恢复早期的敏感指征;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otion evoked potential,MEP)是确定恢复程度的可靠指征.  相似文献   

4.
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在腰骶神经根病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采用磁刺激腰骶部运动诱发电位(MEP)和磁刺激窝F波相结合的方法测定运动神经根传导时间(MRCT).随机抽查50名正常受试者在胫骨前肌(TA)和比目鱼肌(SOL)记录出可靠的运动神经传导时间(MNCT)和MRCT;同样方法记录和观察40例手术证实单例L5或S1神经根受压患者MNCT和MRCT的改变,同时进行节段性皮神经刺激皮层体感诱发电位(SEP)对比.结果显示:病人组MNCT与正常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而MRCT则有显著性差异.异常率为85%,其明显高于SEP的异常率45%.因此,无痛无创的磁刺激MEP对腰骶神经根病有很大的使用价值,而且磁刺激优于电刺激.  相似文献   

5.
脊髓前动脉损伤后运动诱发电位变化与病理学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脊髓前动脉损伤后运动诱发电位(MEP)变化规律,以及相应的病理演变。方法:以浓犬为实验动物,采用颈前路手术入路,损伤脊髓前动脉。肉眼、镜下观察脊髓病理演变过程,测定脊髓前动脉损伤前、后MEP潜伏期,同时按Tarlov法测定肌力。结果:脊髓前动脉损伤后出现轴索断裂,髓鞘呈气球样空泡,脊髓水肿、出血,运动神经元变性坏死等病理性变化,脊髓前动脉损伤后立即出现不完全性肢体瘫痪,MEP潜伏期明显延长,3d后MEP的潜伏期有所恢复。结论:MEP对脊髓缺血性损伤后病理变化较敏感,MEP能准确地反遇脊髓缺血性损伤后运动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伴颈神经根病的无症状颈椎退变性脊髓压迫(asymptomatic spondylotic cervical cord compression,A-SCCC)的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9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34例伴颈神经根病的A-SCCC患者病例资料,患者入院后先接受系统的非手术治疗,如果神经功能无缓解或加重,则行手术治疗,收集患者一般情况及影像学资料,于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通过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34例患者平均随访4个月,其中23例经非手术治疗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11例改善不明显,其中8例改手术治疗,3例患者继续非手术治疗(2例症状逐渐缓解,1例出现脊髓病临床表现)。治疗后及随访期间非手术组与手术组患者JO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多数伴颈神经根病的A-SCCC患者经过系统非手术治疗后病情可以缓解,部分仍需手术治疗,伴颈神经根病或脊髓高信号的A-SCCC不必预防性手术,但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s,MEP)对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ies,SCI)后运动传导功能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Mag-2型磁刺激仪对32例SCI患者进行经颅磁刺激MEP检查,分别在双侧外展拇短肌(abductor pollicis brevis,APB)和胫前肌(anterior tibialis,AT)进行记录。同时检测F  相似文献   

8.
在35例有L5和/或S1神经根损害表现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腰椎区进行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检查,测定、记录胫前肌、展肌和小趾展肌MEP的起始潜伏期(OL)。结果显示,35例中至少有一条总侧肌肉MEP异常33例(94.3%)。在L4-5椎间盘突出中,以胫前肌的MEP异常为主;在L5-S1椎间盘突出中,以小趾展肌的MEP异常为主。表明腰椎区MEP检查对腰椎间盘突出所致的腰骶神经根病变较为敏感,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并有助于定位诊断。  相似文献   

9.
在35例有L5和/或S1神经根损害表现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椎区进行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检查,测定,主戏前肌,Mu展肌和小趾展肌MEP的起始潜伏期。结果显示,35例中至少有一条患侧肌肉MEP异常33例。  相似文献   

10.
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对高位颈髓损伤膈肌功能的评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定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对高位颈髓损伤患者膈肌功能状态及呼吸功能预后的价值。方法:采用MagⅠ型磁刺激仪对12例高位颈髓损伤患者进行经颅及颈部刺激,于腋前线第8肋骨插入同心圆针电极达膈肌,记录MEP,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膈肌MEP的变化与呼吸功能变化的相关性。并以10例健康志愿者作对照。结果:12例高位颈髓损伤患者受伤后各时间段的膈肌MEP皮层潜伏期及中枢传导时间(CMCT)均延长,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损伤早期经颈刺激MEP潜伏期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但是后期明显比正常对照组延长。结论:脊髓损伤早期,皮层潜伏期较正常显著延长提示患者膈肌功能障碍,出现呼吸衰竭的可能性大;损伤后期经颈刺激膈肌MEP潜伏期明显延长,提示患者只能长期依赖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可作为安装膈肌起搏器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中药颈椎I号治疗模拟颈神经根炎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军  孙树椿 《中国骨伤》1999,12(6):13-15
目的 为了观察中药颈椎I号对模拟颈神经根炎的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 将96只模拟颈神经根炎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颈椎I号中剂量组,颈椎I号高剂量组,颈复康组及空白对照组,分别给予颈椎I号中剂量,高剂量,颈复康及凉开水,于造模后3天,7天,14天,42天,取神经根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 颈椎I号中剂量,高剂量可以明显轻模型鼠颈神经根的充血,水肿,淋巴细胞浸润等炎症反应,减轻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的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正常成年人S1神经根体感诱发电位(S1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1SEP)的皮层电位P20峰潜伏期的参考值范围;明确S1SEP的P20峰潜伏期与年龄、身高是否存在线性相关。方法对28例正常成年人分别行双侧的S1SEP测定,记录受试者的年龄、身高及双侧S1SEP的P20峰潜伏期值。计算受试者的P20峰潜伏期的双侧95%可信区间,用配对t检验分析受试者双侧P20峰潜伏期是否存在差异,得出双侧P20峰潜伏期差值的单侧95%测定值范围。分别将年龄和身高与P20峰潜伏期进行相关分析。结果28例受试者的S1SEP检测均能引出稳定而具有重复性的皮层电位。受试者P20峰潜伏期的95%可信区间为14.39~23.75ms,受试者双侧的P20峰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侧P20峰潜伏期差值的95%可信区间为0~1.24ms。年龄和身高与P20峰潜伏期均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在骶后孔利用针电极刺激S1神经根可以引出稳定而具有重复性的皮层电位,双侧皮层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皮层潜伏期与身高和年龄均无显著正相关。S1SEP有望用于诊断S1神经根病及其他影响SEP近端传导通路的脊髓病变,由于S1SEP的传导通路较短,对局灶性脱髓鞘的神经病的检测,S1SEP的"稀释效应"更小。同时S1SEP还有望用于伴有周围神经病或截肢患者的脊柱后路手术的术中监护。  相似文献   

14.
中药颈椎Ⅰ号治疗模拟颈神经根炎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军  孙树椿 《中国骨伤》1999,12(6):13-15
目的 为了观察中药颈椎 号对模拟颈神经根炎的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 将 96只模拟颈神经根炎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 4组 :颈椎 号中剂量组、颈椎 号高剂量组、颈复康组及空白对照组 ,分别给予颈椎 号中剂量、高剂量、颈复康及凉开水 ,于造模后 3天、 7天、 14天、 4 2天 ,取神经根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 颈椎 号中剂量、高剂量可以明显减轻模型鼠颈神经根的充血、水肿、淋巴细胞浸润等炎症反应 ,减轻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的增多 ,减轻瘢痕化 ,促使神经功能恢复。结论 颈椎 号对模拟颈神经根炎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颈椎术后C5神经根麻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颈椎术后C5神经根麻痹是指颈脊髓减压术后出现三角肌和/或肱二头肌的麻痹,而不伴有脊髓压迫症状加重的一种并发症。约半数患者有感觉缺失和/或肩部难以处理的疼痛,而另外半数患者只有C5神经根支配区的肌力减弱。大约92%的患者发生在单侧,8%的患者发生在双侧。C5神经根麻痹病例大多数在术后1周内出现,少部分在术后2~4周内出现。其他的颈神经根麻痹(C6、C7、C8),可以与C5神经根麻痹合并存在,或单独出现,但其发生率较C5神经根麻痹低得多。多数情况下,颈椎术后的上肢麻痹都有C5神经根受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颅及胸椎磁刺激从肋间肌记录运动诱发电位的检查方法,测定皮层到胸段脊髓的中枢传导时间(CM CT)的正常参考值。方法:无神经系统疾患的志愿者46人,男22人,女24人,年龄15~66岁,平均41岁;分别经颅(皮层)及经胸椎(胸髓神经根)磁刺激从肋间肌记录运动诱发电位。结果:经皮层刺激从第2、4、6和第8肋间肌导出运动诱发电位起始潜伏期分别为8.90±1.07m s、9.55±1.13m s、11.07±1.14m s、11.54±1.17m s,经胸椎刺激从第2、4、6和第8肋间肌导出脊髓运动诱发电位起始潜伏期分别为4.59±0.88m s、4.72±0.89m s、5.14±0.86m s、5.15±0.93m s,皮层至第2、4、6和第8胸髓间的中枢传导时间分别为4.31±1.25m s、4.83±1.21m s、5.94±1.11m s、6.38±1.33m s。结论:经颅及胸椎磁刺激从躯干肌记录的运动诱发电位检查波形稳定、可重复性强,可以较客观、准确地反映从皮层到胸髓,从神经根到肋间肌各段运动通路的传导机能,有望作为胸髓病损节段的辅助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7.
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监测脊髓创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脊髓创伤与运动诱发电位的关系,了解运动诱发电位在脊髓中的传导通路。方法:对39只猫采用脊髓Alen损伤模型和部分切断伤模型进行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MS-MEP)监测。结果:脊髓轻度打击伤时,MEP潜伏期即有明显延长,但恢复良好;中度打击伤时,MEP潜伏期延长更明显,且不能完全恢复;重度打击伤时,大部分动物MEP不能引出,至24h不能恢复。MEP的改变与后肢功能变化及镜下脊髓病理改变一致。TMS-MEP对脊髓前索和外侧索的损伤敏感,并可间接反应脊髓柱后索损伤。结论:TMS-MEP经脊髓前索和外侧索传导,可敏感而准确地反映脊髓损伤后功能改变,是一种有效的监测脊髓功能的手段  相似文献   

18.
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在脊柱脊髓损伤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 F  Chen Y  Wan Y  Chen L  He A 《中华外科杂志》1998,36(12):714-716
目的评价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MSMEP)在脊柱脊髓损伤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测定21例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35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双侧胫前肌与腓肠肌的TMSMEP,随访6个月~2年,以20例正常成人TMSMEP作对照。结果21例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中,19例双侧胫前肌及腓肠肌TMSMEP消失,随访截瘫无恢复;2例圆锥损伤有异常TMSMEP,截瘫及TMSMEP基本恢复。35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中,每例均可记录到1块以上靶肌的TMSMEP,随访33例,截瘫及TMSMEP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其中术前25块靶肌肌力0级而有异常TMSMEP,术后肌力除2块无恢复外,其余均有明显恢复或正常。术后TMSMEP的恢复时间和程度均较体检所见早且明显。结论TMSMEP测定对于脊髓损伤的诊断和预后的估计,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体感诱发电位(SEP)对颈神经根损伤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后脊髓后移的影响因素及其规律。方法 2008年2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压迫性颈脊髓病患者经筛选后43例纳入本研究,均接受C3~C7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男32例,女11例;年龄33~78岁,平均57.9岁。脊髓型颈椎病伴发育性颈椎管狭窄30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13例。门轴侧关节突螺钉锚定法21例,保留门轴侧肌肉韧带复合体的钛缆悬吊法22例。术前、术后3个月颈椎中立位MRI正中矢状面测量各节段代表脊髓及硬膜囊后移的参数:脊髓前缘后移,脊髓后缘后移,硬膜囊前缘后移,硬膜囊后缘后移;将齿突与T1椎体后下角的连线定义为E线,其长度为E值,从每个基准点向E线作垂线,每个垂线段的长度为Px(x=1~6),得到代表每个节段局部曲度的参数(100×Px/E);以颈椎曲度指数 (curvature index, CI) 表示颈椎整体曲度。对以上参数进行线性相关分析。结果 硬膜囊前缘后移在不同水平无明显变化,脊髓前缘后移、脊髓后缘后移与硬膜囊后缘后移则随所处节段不同而相应发生变化,且三者的变化具有一致性。脊髓后缘后移最大值位于C5,6水平,但C5,6水平脊髓后缘后移与CI无相关性。相关分析表明脊髓后缘后移与硬膜囊后缘后移呈高度线性相关,与(100×Px/D)具有较低的相关性 。结论 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脊髓的后移程度与同水平硬膜囊的后移程度高度相关,与局部曲度相关性较弱,与颈椎整体曲度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