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再辨"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明针刺补泻的重要依据之一的“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之本义。方法:用知识考古学的原理,通过对“徐”“疾”所描述的对象以及该词所出现文章的结构分析,对该句含义进行了再次辨识。结论:“徐疾”在《内经》补泻刺法中所描述对象有三:一为脉象,二为留针时间,三为出针速度。“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中的“徐疾”应为脉象,而非针法,意为脉由徐变疾,标志着经脉由虚转实;脉由疾变徐,则是经脉由实转虚。  相似文献   

2.
俞明 《中国针灸》1996,16(7):37-38
试论调节毫针刺激量在徐疾补泻法中的应用俞明(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市210029)主题词剂量效应关系.针灸,毫针,徐疾补泻徐疾补泻手法是针灸临床常用的补泻手法之一,《灵枢·九针十二原》载:"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表明徐疾补泻法是以进针和出针过程的快...  相似文献   

3.
徐疾补泻手法对冠心病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韩友栋  乔进 《中国针灸》1995,15(5):26-28
本文选择胸痹本虚证(冠心病心功能不全)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了徐疾补法、徐疾泻法和平补平泻三种不同手法对其心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手法均能加强心脏功能,但以徐疾补法为著,平补平泻次之,徐疾泻法居后。从而揭示了不同针刺手法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头针徐疾补泻法与捻计法治疗中风对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头针徐疾补泻法与捻计法治疗中风对比观察周建伟(四川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成都610041)主题词中风/针灸疗法,头针,徐疾补泻自1985年9月以来,我们采用头针徐疾补泻手法,与快速持续捻转手法进行治疗中风的对比观察。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1;临床资...  相似文献   

5.
张建斌 《中国针灸》1998,18(4):239-240
“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中“徐疾”的含义,是全句的关键所在。《灵枢·小针解》和《素问·针解》对此有不同解释,笔者认为二者不可能都符合原义。为此进一步探究,作《“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释义》(《中国针灸》1995年第1期)一文。对此,有同道表示不同观点。笔者重温《内经》,反复比较和推敲,认为原文中“徐疾”仍应该指脉象,理由如下。1 “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并非针刺方法首先,不妨去掉《素问·针解》和《灵枢·小针解》两文的注释部分,单从保留的原文来看,其词句结构与《灵枢·九针十二原》“凡用针者”至“以针为之”完全…  相似文献   

6.
《内经》云:“百病之生,皆有虚实”“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周建伟教授认为中风偏瘫亦有虚实之分,故治疗时遵循辨证求因、审证论治的原则,将头皮针疗法与徐疾补泻法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头皮针徐疾补泻法”治疗中风偏瘫。本文就理论依据、操作方法、经典案例三个层面介绍周教授使用“头皮针徐疾补泻法”治疗中风偏瘫经验,以期对临床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辽宁中医杂志》2015,(11):2118-2119
文章从信息论的角度来分析中医脉象。脉象符合信息论的一般特点,脉象信息具有主客观双重性,具备承载脉象信息的载体,医者在进行脉象的提取和分析过程是属于信息的同构和异构过程,脉象具有可复制性等特点,这一认识为现代脉诊客观化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在一些临床报道和中医著作中,时见有将弦与缓两种脉象归于同一部脉中的现象。如称某人脉“弦缓”、“弦细缓”等。笔者认为这是很不妥当的。弦与缓都是依据脉象的形态来区分的。“弦”即状如绷紧的弓弦之意,是指脉象手直且长,并较紧张。“缓”即柔缓、缓和之意,在脉学著作中它被形容为“如丝在经,不卷其轴”,“如初春杨柳舞风之状”。可见缓脉本指一种松弛、缺乏紧张度的脉象。弦与援这两种脉象也和浮沉、近数一样,是一对相反的脉象,不会同时出现在一部脉上。当然,弦缓并提者并非有意自相矛盾,而是没有正确使用“缓脉”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9.
周军  建辉 《家庭中医药》2006,13(6):20-20
1、疾病发生后引起气血变异,脉象也随之变化,出现异常脉象称为病脉。病脉有多种,主要根据脉形、脉位、脉势与节律来区分。  相似文献   

10.
柏红阳 《四川中医》1997,15(1):10-10
脉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精华之一,在临床中有着重要的诊断意义。《内经》曰:“微妙在脉,不可不察。”一般而言,脉与证应当合参,各种疾病常有其主要脉象,如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太阳伤寒病的脉浮紧、少阴病的脉微细、百合病的脉微数、疟疾脉弦等。仲景脉法,有其独到之处,仲景往往用几种复杂的脉象结合起来以阐释病机,有时以脉象代替证候,有时还依据脉象来指导治疗,根据脉象推断病情、判断预后、制定禁忌等。现将仲景脉法浅析如下;1.以脉象阐释病机《金医·腹满寒庙宿食病》曰;“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  相似文献   

11.
脉率是构成脉象的基本要素,也是诊断迟、数脉的主要依据。因而确定迟、数脉的数值标准,是临床正确诊断这类脉象的前提。迄今为止,迟、数脉的诊断,都是以医生选定的脉率为标准。古代医生以呼吸周期来计算脉率,认为一息四、五至为平脉,一息不足四至为迟脉,一息五至以...  相似文献   

12.
三部脉象同步检测与单部脉象检测结果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三探头压力式传感器同步检测三部脉象和单探头压力式传感器检测单部脉象的结果进行比较,揭示了单部脉象检测与三部脉象检测时在最佳取脉压力、主峰波高度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提示在三部脉象客观量化的研究中,不能简单套用单部脉象检测法所建立的脉象参数和脉象图谱来描述三部脉象的定量检测,而应通过临床样本的积累,逐步建立符合三部脉象检测规律的各种脉象判读标准.  相似文献   

13.
重插轻提及轻插重提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永海 《中国针灸》2004,24(5):335-337
目的:解决提插补泻与徐疾补泻在操作上的力学矛盾.方法:从物理的角度及经典文献等诸多方面分析,提出提插补泻的操作精髓是"紧按慢提"及"紧提慢按",并且"紧"应该理解为医者"针下发紧"之意.如果用"重插轻提"或"轻插重提"来解释提插补泻,则"重"与"轻"应理解为"重视"及"看轻";或者医者手感的"沉重""轻滑".结论:轻、重如果是指用力轻重则提插补泻与徐疾补泻的矛盾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重要医学著作.仲景对脉诊十分重视.后世医者对<伤寒论>中的脉象内容研究甚众,主要包括:各类脉象、脉象临床意义、脉诊方法、脉法运用、脉象主病等方面.本文就近10年来对<伤寒论>中脉象研究的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首次提出脉象基值这一新概念,脉象基值简单地说就是个体正常水平的量化数值。基值的产生是由于每个人的生理体质的不同,导致其基础脉象的生物学特征和病理情况下表现的脉象也有所不同。我们之所以提出这个概念,就是要以常衡变,"常"一是指众人之常,一是指本人之常。通过脉位的浮沉、脉搏速率、脉管的粗细、脉象的流利度和紧张度以及力度等方面来推测常人脉象的病理改变,对于指导临床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新发现的这两种脉象是中医传统28个脉象以外的两个脉象,一个是诊断《黄帝内经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就是髓海循环不足,所引起的庞大的综合症疾病群的髓海循环不足脉象,现代医学为脑脊液循环受到阻滞,使颅内的压力增高所形成的脉象,在《黄帝内经灵枢·决气》曰“泄泽补益脑髓”治则,证实髓海不足,就是颅内压高。另一个是由髓海循环不足脉象变异而来专指抑郁症疾病的抑郁症脉象。髓海循环不足脉象能将中医和现代医学所命名和没有命名的疾病包括在内如;神志疾病、精神分裂症、儿童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DHD)、成人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神经衰弱、神经心理障碍和抑郁症…等,并由髓海循环不足,引起的心脏病、肝病、胃病、肠道疾病、皮肤病等,全科疾病,也就是中枢神经系统,所引起的全科疾病。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金匮要略》虚劳病篇所述脉象进行分析,指出脉象是人体阴阳、气血、脏腑盛衰的重要标志,阴阳、气血、脏腑功能失调,均可从脉象上得到反映,所以仲景着重通过诊蔡脉象的变化来审测病因,分析病机,判定病位,寻求疾病本质,预示病势的进退与转归。  相似文献   

18.
脉象与西医病症有肯定或相似的吻合之处,从属生理解剖的正常脉象范围。从常见病理脉象与西医病证、七情与脉象、特殊的脉象变化方面,探讨了脉象在西医病症诊断与辅助诊断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代脉并非是一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脉经》规范和制定的24种脉象中的促、动、结、代4种脉象,是诊察节律失常脉象变化的一个系列。其中代脉主要用来概括节律失常病变过程中脉的更代,用以诊察节律失常的脉象变化能否达到还原为正常节律,或不能还原为正常节律而更代不常的脉象变化。由于历史的原因和《...  相似文献   

20.
脉诊是祖国医学的重要诊察方法之一,它在中医诊断学中居于极为重要的地位。为了使主观感觉的脉象能变成客观的图形,以利于确定脉象的“性”和“量”的概念的客观指标,掌握脉象的客观规律,近二十余年来,国内应用仪器描绘脉象图的方法研究中医脉象,做了不少工作。现根据手头掌握的资料,综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