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用克拉玛依大沙鼠体内的利什曼原虫4个分离株接种一猴的皮下后,其中2个分离株使猴产生了皮肤利什曼病,利什曼原虫在猴的皮肤组织内可保持1年以上。另有一分离株接种至人的前臂皮下后128d,在接种部位产生了含虫的溃疡。从而证实当地大沙鼠体内的利什曼原虫能使人致皮肤利什曼病,推测鼠体内的利什曼原虫是当地人体皮肤利什曼病的病原。  相似文献   

2.
我国砂鼠利什曼原虫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砂鼠利什曼原虫是大砂鼠体内特有的一种亲皮肤但对人不致病的原虫,在我国分布于西北的荒漠地区,其传播媒介主要是副蛉亚属的蛉种。本文综合国内外的研究结果认为,蒙古人民共和国大砂鼠体内的原虫是砂鼠利什曼原虫;在中亚的土库曼和乌兹别克可能也包括伊朗和阿富汗,以副蛉亚属为优势蛉种的荒漠地区内,大砂鼠体内的原虫主要亦是砂鼠利什曼原虫;以静食白蛉为主的地区,大砂鼠体内则是热带利什曼大型亚种。  相似文献   

3.
试验用的利什曼原虫有以色列的热带利什曼(LT)、以色列大砂鼠的利什曼(LM)、印度黑热病患者的杜氏利什曼(LD)及埃塞俄比亚弥漫性皮肤利什曼病的利什曼(LE)等4株。以洛克氏血琼脂培养基中生长的原鞭毛体3×10~6~4×10~6(0.1毫升)接种叙利亚田  相似文献   

4.
砂鼠利什曼原虫Leishania gerbilli是一种亲皮肤性的原虫,它寄生在大砂鼠的耳组织内,并分布于我国西北的甘肃、新疆和内蒙古以及蒙古人民共和国与我国接壤处的荒漠地区内。本文报告对砂鼠利什曼原虫前鞭毛期超微结构观察的结果。这种原虫具有利什曼原虫的一般形态特点,其膜下微管并不稳定,在79~138间,平均为113.1,其多少似与切取的虫体部位有关。在利什曼原虫只有一个线粒体,在砂鼠利什曼原虫的个体比较显著,其形态变化很大,并常有几个分枝。动基体就包含在线粒体内的前部,成为线粒体的一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把它们称为线粒体-动基体复合体。  相似文献   

5.
应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制备出高特异性、高效价的抗砂鼠利什曼原虫单克隆抗体,选择其中2株对我国西北荒漠地区大砂鼠体内的分离物给予检测。从IFA,斑点-ELISA的实验结果,均证明为砂鼠利什曼原虫,同时以抗杜氏利什曼单克隆抗体测定则为阴性。从而进一步阐明砂鼠利什曼原虫为大砂鼠体内特有的一种亲皮肤但对人不致病的原虫。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了金色仓鼠内脏利什曼病获得性抵抗力的实验结果。初次的实验,以感染内脏利什曼病的金色仓鼠脾组织内的利什曼原虫皮下接种于金色仓鼠的背部,每鼠接种的原虫数为500万个,对照鼠则注射5毫克的正常鼠脾组织,两组鼠均于6周后以1,000万  相似文献   

7.
利什曼病是一种古老的寄生虫病,按临床表现可区分为内脏利什曼病(黑热病)、皮肤利什曼病和皮肤黏膜利什曼病3种。利什曼病广泛分布于亚、非、欧以及中南美洲的广大地带,防治工作面临诸多挑战,短期内颇难解决。中国的利什曼病有内脏利什曼病和皮肤利什曼病2种。原流行于中、东部7省平原地带的人源型内脏利什曼病至1983年已告消除,但在新疆南部的一些古老绿洲平原地带则仍有该病发生。西部的山丘和荒漠地带的内脏利什曼病为动物源型,防治难度大,为目前该病的主要流行区。20世纪80年代在新疆克拉玛依发现了皮肤利什曼病,该病在国内的分布区域尚待调查。近年来在四川、安徽、新疆和河南等省(自治区)发现国外输入的皮肤利什曼病,该病能否在我国西部传播,尚待观察。艾滋病(AIDS)的流行,人群中HIV感染人数的增加,使利什曼原虫/HIV共感染的机会增多,这对我国利什曼病的流行态势将产生何种影响,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了自1965~1972年间在巴拿马森林中对野生哺乳动物自然感染皮肤利什曼病的调查结果。其中,约有85%的野生动物捕自巴拿马中部,仅有15%和不到1%的野生动物分别捕于东部和西部。通过皮肤涂片及培养等方法共检查野生动物2,947只,感染利什曼原虫者192只(6.5%)。阳性动物隶于5目13属下的13种野生动物。由各种动物中分离的利什曼原虫经接种金色地鼠后,根据原虫生物学、对地鼠的感染力以及所  相似文献   

9.
婴儿利什曼原虫实验感染草原兔尾鼠的进一步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给草原兔尾鼠经腹腔接种不同量的婴儿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结果表明,不同量的原虫感染对动物体重及肝重没有明显的影响,但脾重则有一定的差异。肝脏原虫负荷随感染虫量的增加而加大,实验结果进一步证明草原兔尾鼠是一种对利什曼原虫非常敏感的实验动物,同时在用级差较小的不同量的原虫接种后,可以显感染程度的差别,这就为利什曼病的免疫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了用杜氏利什曼和都兰利什曼两种原虫,进行人工感染草原兔尾鼠的初步结果。杜氏利什曼911株腹腔接种动物三个月后剖检,发现以5×107个原虫/0.2ml/只接种的5只鼠,有3只感染;901株以5×107个原虫/0.2ml/只无鞭毛体接种4只中有3只感染,前鞭毛体接种7只中4只感染;都兰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同样剂量接种7只中2只足垫出现皮肤损害,涂片上查到大量原虫,而内脏无感染。提示草原兔尾鼠可能是黑热病的一种敏感的实验动物。  相似文献   

11.
作者研究了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卡加苗对小鼠实验感染皮肤利什曼病的影响。以6~8周龄的雌性小鼠分成两组,一组静脉注射1×10~7活的卡加苗,经3周后再与对照组同时在左后脚垫接种5×10~4的热带利什曼原虫。接种后,每周用厚度测量器测量脚垫1次,以比较两组小鼠的左、右后脚垫的肿胀程度。在接种原虫12周后,两组内各有2鼠死亡,取左腘窝淋巴结及肝脾组织分别制成匀浆并通过60孔的铜筛过滤后置NNN基内培养,检查有无鞭毛体,借以了解内脏感染的情况。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了作者用自己建立的方法对不同化合物抗内脏或皮肤利什曼病的实验分析结果。方法是以NNN培养基培养的前鞭毛期或墨西哥利什曼亚马逊亚种无鞭毛期进行的。将无鞭毛期接种于动物的尾基上部,随后每周有2人分别观察记录所发生的损害,连续4~8周。确定和分析损害的中位数以求出每个化合物0~3级的作用或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3.
四十年前曾有报导,用杀死的利什曼鞭毛体给活动性美洲皮肤利什曼病患者作静脉接种,可使皮肤损害消褪。本文作者最近在巴西米纳斯吉拉斯东部进行的现场试验中对抗原作了一些改良。选择的实验区以往曾有单个皮肤损害、多发性皮肤损害及粘膜皮肤损害三型美洲皮肤利什曼病的记载。区内1966~75年有皮肤利什曼病59例,试验前2年有新发病人22例。作者以弥漫性皮肤利什曼病,粘膜皮肤利什曼病、皮肤利什曼病、多发性皮肤利什曼病患者及自然感染的白蛉 Lutzomyia flavis-  相似文献   

14.
苏丹人体利什曼病大多数是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内脏感染,可出现皮肤和皮肤粘膜损害,虽在某些地区可能有真正的皮肤利什曼病。野生啮齿动物和一些哺乳动物是人内脏利什曼病的储存宿主,以东方白蛉为媒介。在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的人体利什曼病分为内脏利什曼病与皮肤利什曼病两种。内脏利什曼病发生于平原低地区,其病原为杜氏利什曼原虫,东方白蛉和马丁氏白蛉可能是媒介,曾有啮齿动物感染的报告,但是否为该地内脏利什曼病的动物保虫宿主尚属可疑。  相似文献   

15.
利什曼病在临床上分为3种类型,即皮肤利什曼病(CL),粘膜利什曼病(McL)和内脏利什曼病(VL)。内脏利什曼病又称黑热病,是通过媒介白蛉叮咬含有杜氏利什曼原虫的人或动物储存宿主再叮咬健康人而传播  相似文献   

16.
鉴定利什曼原虫所用的方法之一是经改进的Adler氏法。为了了解本法的敏感性,作者自动物皮肤利什曼病流行区的鼠洞中捕得  相似文献   

17.
本文目的在于弄清皮肤利什曼病有否抗原存在这一尚未解决的问题。实验所用虫株是从皮肤利什曼病人分离的大型热带利什曼原虫,在双相培养基中生长,每1个月转种1次。血清取自53例动物源性皮肤利什曼病人。为了查明利什曼病人和实验感染动物血清中的抗体,采  相似文献   

18.
以往对白蛉人工感染利什曼原虫均采用白蛉叮咬感染动物或病人皮肤损害处的方法,这种方法既不简便又昂贵,为此作者建立了一种快速而简便的新技术:将在37℃下连续培养的小鼠巨噬细胞接种不同种的利什曼原虫前鞭毛期。实验用的虫种为热带利什曼原虫、杜氏利什曼原虫、巴西利什曼原虫巴拿马亚种、墨西哥利什曼原虫亚马逊亚种、墨西哥利什曼原虫墨西哥亚种以及恰加斯利什曼原虫等。媒介昆虫白蛉为静食白蛉与长须白蛉。  相似文献   

19.
利什曼病是由利什曼原虫 (L eishmania)所引起的一组疾病 ,不同虫种的感染导致完全不同的临床表现。内脏利什曼病是致死性疾病 ,皮肤及皮肤粘膜利什曼病则可能造成广泛而严重的皮肤损害甚至留下疤痕。虽然从古代开始人们就想获得有效的疫苗 ,但直至体外前鞭毛体的培养成功后才揭开了抗利什曼病疫苗研究的序幕 ,而绝大多数的科学试验是立足于抗皮肤利什曼病。1 灭活疫苗  将单纯灭活前鞭毛体接种人体以观察其保护作用及人体的免疫反应 ,试验结果显示 ,可诱导受试者对自然感染显著的保护性 ,同时提示皮试转为阳性可以作为获得保护性免疫的…  相似文献   

20.
皮肤利什曼病是由动物或人感染利什曼原虫而引起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也是一种具有严重危害的热带疾病。有效的早期诊断是防治皮肤利什曼病的关键,病原学检查曾被视为皮肤利什曼病诊断方法的"金标准";在实际诊断过程中,病原学诊断技术虽具有高度特异性,但存在诊断效率不高、敏感性较低等缺点,且耗时耗力,不适用于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免疫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皮肤利什曼病诊断技术也得以提升,为利什曼病的诊断提供了新途径、新方法。本文就国内外近年来皮肤利什曼病诊断技术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