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周小平 《西南军医》2010,12(5):930-932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但对其发生率各家报道不尽一致。早在2001年Geerts等即统计,下肢矫形术后若不采用任何预防措施,下肢DVT发生率为40%-84%,其中近端DVT发生率为8%~24%,  相似文献   

2.
3.
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为代表的血栓栓塞性疾病已经成为我国孕产妇围产期的常见并发症,该病在剖宫产妇中发生率明显高于自然分娩者。DVT除了可导致血栓性静脉炎、浅表静脉代偿性曲张等自身危害外,还可因栓子脱落而继发急性肺梗死,严重威胁孕产妇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多功能数字化彩超显像仪检测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原因.方法 选取我院接诊的152例下肢骨折患者,采用多功能数字化彩超显像仪观察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包括各段血管内径、血流充盈度、血流走向等.并分析患者年龄、性别、体重、骨折部位等因素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性.结果 超声检测出下肢骨折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69例,血栓形成患者年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偏大,同时,患有肥胖以及长期采用坐姿的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机率增加,但性别和血压状态与疾病发生的相关性不大.此外,骨折部位的不同也影响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其中膝部骨折患者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概率较高.结论 下肢骨折后,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与年龄、肥胖、久坐及骨折部位相关,与性别、血压等因素无关.  相似文献   

5.
急性脊髓损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急性脊髓损伤(SCI)后的一种主要并发症,与其相关的肺栓塞(PE)是导致SCI人群死亡率较高的主要原因。笔者拟就近年来有关急性SCI后DVT的病因、发生率与预防方面的文献作一概述。一、病因脊髓损伤人群DVT的临床诱因包括:脊...  相似文献   

6.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综合性介入治疗   总被引:55,自引:7,他引:55  
目的 评价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综合性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5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作介入性深栓术,对其中39例作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18例作导管血栓抽吸术、26例作下肢深静脉腔内成形术、12例作stent植入术。结果 总有效率为96.2%,无效3.8%,平均住院日为10.5d。结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综合性介入处理疗效较好,可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下肢创伤后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D-二聚体(D-Dimer)水平对DVT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60例下肢骨折患者的资料,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明确有无下肢DVT形成,并统计各类骨折DVT的发生率,对DVT(+)组与DVT(-)组,术前制动时间≥7 d组和术前制动时间<7d组,男性与女性,高龄组与低龄组患者的D-Dimer浓度及DVT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下肢骨折总的血栓发生率为12.3%.骨盆骨折中DVT发病率最高(28.57%),足踝部骨折较低(1.54%),创伤后D-Dimer在DVT(+)组的浓度(1527±373)μg/L高于DVT(-)组的(552 ±262) μg/L(P <0.05).结论 下肢骨折DVT的发生率为12.3%.高龄、高凝因素、卧床时间大于7d、吸烟史为DVT的危险因素.D-Dimer浓度正常对排除DVT具有重要意义.且卧床时间等因素对其存在影响.  相似文献   

8.
流变血栓清除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流变血栓清除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资料与方法  17例 1周内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 ,其中血栓形成位于髂静脉 1例 ,髂股静脉 4例 ,股静脉 6例 ,股静脉 5例 ,静脉 1例。血栓长度 4~ 3 0cm ,平均 11.2 9± 5 .86cm。采用经皮穿刺方法 ,置入 6F或 8FOasis流变溶栓导管并与高压注射器连接 ,将生理盐水以 2 .5ml/s的流率和 5 171kPa的压力注入 ,行流变血栓清除术 ,观察血管开通、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流变血栓清除术后 ,17例重建了前向血流 ,并清除了绝大部分血栓物质 ,技术成功率 (残留狭窄 <5 0 % )为 10 0 %。 15及 3 0天的初始血管开通率均为 10 0 %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流变血栓清除术能迅速、安全、有效地清除下肢深静脉急性血栓  相似文献   

9.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因其可继发致命性肺栓塞和远期下肢静脉功能不全,已被公认为一种严重的并发症,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病率较高,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而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引起下肢DVT是一种不常见并发症(发病率0.17%)〔1〕,易被忽视,但此并发症一旦发生,后果严重。  相似文献   

10.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因其可继发致命性肺栓塞和远期下肢静脉功能不全,已被公认为一种严重的并发症,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病率较高,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而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引起下肢DVT是一种不常见并发症(发病率0.17%),易被忽视,但此并发症一旦发生,后果严重。为此笔者对1999~2005年我科275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发生下肢DVT的6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找出诱发因素,并在2006—2010年对我科301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进行预防性护理干预,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并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力求重视预防,减少发病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创伤骨折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为DVT的预防提供参考.方法 以1 068例创伤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对与DVT发生可能相关的涉及患者一般情况、受伤类型、骨折情况及手术情况4个方面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筛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相关分析.结果 1 068例创伤骨折患者中DVT总发生率为12.0%.单因素分析发现患者一般情况包括男性、年龄>60岁、身体质量指数BMI≥25 kg/m2、有吸烟史、缺乏锻炼患者DVT的发生率较高;既往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患者DVT的发生率亦高于总体水平.不同受伤类型中坠落伤DVT的发生率最高,达45.6%.不同部位骨折DVT的发生率不同,其中股骨干骨折最高,达20.5%.3处以上骨折DVT的发生率为51.7%,2处为14.2%,而单处骨折仅为3.7%.粉碎性骨折DVT发生率显著高于总体水平.DVT发生率随手术持续时间延长呈逐渐升高趋势,术中大量输血或硬膜外麻醉患者DVT的发生率显著增高.多因素分析发现9个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危险因素数量越多,DVT发生率越高.结论 年龄>60岁、BMI≥25 kg/m2、有吸烟史、坠落伤、3处以上骨折、粉碎性骨折、骨折后休克、手术持续时间>2 h、接受硬膜外麻醉是创伤骨折患者DVT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非正常凝结,属于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若不能及时诊断和处理,多数会演变为血栓形成后遗症,严重者可并发肺栓塞危及生命。医学影像学在诊断、评估DVT风险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超声、CT等传统影像学技术的基础上,基于不同靶点和示踪剂的分子影像学技术已经在DVT诊断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笔者就DVT诊断相关靶点和示踪剂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3.
颅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玉龙  汪岩  李娜  程石  宋茂民 《武警医学》2007,18(2):110-112
 目的 探讨对颅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诊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6月~2006年6月42例颅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42例患者行抗凝治疗30例,溶栓治疗4例,下腔静脉滤器置入13例,所有患者下肢肿胀疼痛症状均缓解,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血栓全部再通者3例,部分再通者15例.结论 颅脑术后患者为下肢DVT中高危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及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相结合能够有效地诊断DVT的发生,抗凝治疗为主要方法,慎用溶栓药物,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对防止肺栓塞发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经腘静脉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经腘静脉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采用经患侧腘静脉入路综合性介入治疗,其中血栓抽吸18例,血栓消融28例,腔内血管成形29例,共植入血管支架42枚。结果:技术成功率为100%,治疗后闭塞血管开放,双下肢周径差<1cm,下肢活动正常。结论:经腘静脉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操作简便、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血管腔内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中远期疗效。 方法:选取2007年10月至2017年5月东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80例下肢DVT患者,其中120例接受血管腔内治疗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介入组);60例在足量抗凝治疗基础上,经患肢足背静脉局部溶栓(对照组);所有患者出院后抗凝治疗2年;介入组26例患者停止抗凝后血栓复发,再次接受血管腔内治疗,其后终身抗凝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髂静脉通畅率及血栓后综合征(PTS)发生率。 结果:介入组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100% vs. 8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13.679,P<0.05);介入组治疗1、2、5、10年后,患侧髂静脉血管通畅率分别为89.2%、95%、84.6%、100%,远高于对照组的8.3%、5%、0%、0%;介入组PTS发生率(13.3%)明显低于单纯抗凝治疗组(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血管腔内治疗能有效提高DVT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PTS的发生率,血管腔内治疗急性DVT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导管直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12  
目的通过观察导管直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效果以及随访结果,评价该方法治疗急性下肢DVT的疗效。方法104例急性下肢DVT患者,于DSA下,溶栓导管直接插入静脉血栓,微泵持续推注尿激酶(154.27±76.31)万u溶栓。14例溶栓后行腔内成形支架放置治疗。以静脉通畅评分和静脉通畅率及健患肢周径差指标评价疗效,治疗半年以上随访。结果92例治疗后静脉造影复查显示,静脉通畅评分显著改善(P<0.01),静脉通畅率52.4%±16.4%。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53例随访6~26(13.5±7.3)个月(随访率51.0%)。静脉造影显示,静脉通畅评分显著改善(P<0.01),静脉通畅率为63.7%±17.3%。46例深静脉瓣膜得以保存,深静脉瓣膜保存率达83.7%。结论导管直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DVT,是一种疗效良好而且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经动脉溶栓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经动脉保留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应用价值。方法:4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经健侧股动脉穿刺插管至患侧髂股动脉内,并保留导管3-7d,经导管注入肝素3000-5000IU及尿激酶25万-100万IU稀释液50-200ml,每日1次。另40例经足背静脉注入同样的药物。共植入下腔静脉滤器31例,髂股静脉支架植入术10例。结果:80例患肢肿胀、疼痛均于溶栓治疗后1-3d内开始消退、减轻。31例滤器均未发生移位变形,下腔静脉通畅,10例支架无阻塞。结论:经动脉保留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ow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LEDVT)系统溶栓与介入取栓加溶栓的疗效比较.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9月~2011年9月收治的创伤性骨折伴DVT231例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介入取栓治疗和B组系统溶栓.介入取栓组135例,其中合并髂总静脉狭窄56例,选择介入治疗,术后给予肝素抗凝治疗.系统性溶栓组96例,采取经足背静脉尿激酶溶栓、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治疗.结果 A组植入永久性下腔静脉滤器40例,临时性下腔静脉滤器95例,27例合并髂静脉重度狭窄者行支架置入治疗.出院时健、患肢膝关节上、下15 cm处周径差A、B组明显小于入院时(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且A组的静脉瓣功能异常的发生率低于B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取栓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溶栓.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不同给药途径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 4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分为两组,A组20例,给予尿激酶50万IU,通过患肢深静脉途径给药;B组20例,给予尿激酶50万IU,通过上肢静脉途径给药.结果 A组有效率为95%,B组有效率为55%,两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患肢深静脉途径给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取得良好疗效,方法简单、安全.  相似文献   

20.

Purpose

To evaluate the short and long term efficiency of catheter directed thrombolysis using recombinant tissue type plasminogin activator (r-TPA; Actilyse), in treating acute deep venous thrombosis of the lower limb.

Material and methods

Twenty-eight patients with acute lower limb deep venous thrombosis underwent treatment by direct intra clot injection of thrombolytic therapy; Actilyse.

Result

Thrombus lysis was completed in 23 (82.2%) of 28 patients, partial in 4 (14.3%) patients and not achieved in one (3.5%) patient. There was no major complication. There was no rethrombosis or post thrombotic syndrome in any of the treated 23 patients over the follow up period of one year.

Conclusio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lower limb deep venous thrombosis using recombinant tissue type plasminogin activator (r-TPA; Actilyse), is safe, effective and achieves significantly better short and long term clinical outcome for pati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