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应用320排CT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与冠状动脉造影(CAG)相比较,评价320排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方面的准确性。方法:选择冠心病诊断明确或可疑冠心病患者共60例(男38例,女22例)。所有患者的心律均为窦性心律,心率≥70次/min的患者口服美托洛尔控制心率;均同期行320排动态容积CT(DVCT)与冠状动脉造影,将两种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320排动态容积CT显示的780个冠状动脉节段中(每位患者分为13个节段),均符合影像学评价要求;与冠状动脉造影相比较,320排动态容积CT发现冠状动脉狭窄的总体敏感性为92.9%,特异性97.3%,阳性预测值91.9%,阴性预测值97.7%;对于冠状动脉狭窄检出的准确率为96.2%。结论:320排动态容积CT能够较为准确的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可作为一种简便、易行的无创性诊断冠心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CTA)质量及其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经320排动态容积CTA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检查拟诊为冠心病的图像资料.结果 40例520个冠状动脉节段中(每位患者分13个节段),320排动态容积CT图像质量1、2、3级分别为290(55.8%)、194(37.3%)、36(6.9%)个节段.其中l、2级即优良率共484 (484/520、93.1%)个节段,能满足临床诊断;而36(36/520,6.9%)个节段因运动伪影或严重钙化无法对管腔进行评价.以CAG为"金标准",320排动态容积CT发现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90.2%,特异性97.5%,阳性预测值92.4%,阴性预测值96.7%.320排动态容积CT对于冠状动脉狭窄检出的准确率为95.7%.结论 CTA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十分准确,可作为一种简便、易行、安全可靠的无创性筛查冠心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判断冠状动脉血液动力学相关性狭窄(≥50%)的价值。方法对同时接受16层CT冠状动脉成像和传统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的2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扫描时采用16排探测器,机架转速为2周/s,使用后心电门控进行横断面影像重建,结合三维重建影像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结果以冠状动脉血管造影为金标准,冠状动脉CTA影像判断血液动力学相关性冠状动脉狭窄(≥150%)的敏感度为90.0%,特异度为95.5%,准确度为94.7%,阳性预测值为77.6%,阴性预测值为98.2%。结论16层CTA判断冠状动脉血液动力学相关性狭窄(≥150%)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对临床冠心病的诊断有较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朱应礼  徐益明  朱昭环   《放射学实践》2009,24(4):396-399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53例冠心病患者同期均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CA),以CCA的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采用美国心脏协会冠状动脉改良分段法,分析745个冠状动脉节段MSCT图像质量及对冠状动脉狭窄的显示情况,得出有意义病变(冠状动脉狭窄率≥500%)MSCT诊断的正确性,并分析钙化对其影响。结果:587个冠状动脉节段图像可以满足诊断要求,158个节段因运动伪影(27个节段)或管壁严重钙化(131个节段)无法进行血管评价。MS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度为93.4%、特异度为97.9%、阳性预测值为93.9%、阴性预测值为97.7%。钙化积分≥1000的患者,MS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特异度、敏感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4%、82%、68%、96%。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快速、安全、无创的检查方法,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以作为临床怀疑冠心病患者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侵入性冠状动脉造影(ICA)为金标准,评价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时管腔内对比度衰减梯度(TAG)诊断钙化斑块所致冠状动脉狭窄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冠状动脉有钙化斑块的患者,共112支血管,所有患者均做了CCTA (采用320排容积CT)和ICA检查。以血管为单位,计算TAG;并以CCTA目测法评价钙化斑块处管腔的狭窄程度。以ICA结果将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组(<50%)、中度组(50%~69%)和重度组(≥70%)。比较TAG在3组间的差异;计算并对比分析TAG、CCTA和TAG+CCTA诊断钙化斑块处狭窄程度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ROC曲线下面积。结果:轻度组85支,中度组40支,重度组14支。3组的TAG分别为-14.400±7.024、-27.307±6.222和-37.325±11.187,3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1)。判断中度及以上狭窄时,TAG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为94.44%和81.03%,TAG、CCTA和TAG+CCTA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30、0.579和0.934,其中TAG与CCTA (P<...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320排容积CT冠状动脉造影(VCTA)在冠心病高危人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近期300例有冠心病高危因素的患者,应用320排动态容积CT前瞻性心电门控全心容积扫描检查,其中43例有冠状动脉造影作为对照,并对本组所有显示的冠状动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进行分级评价,对所有病例进行辐射剂量统计.结果本组300例发现病变163例,单支病变112例,多支病变51例;其中狭窄度≥70% 59例(36.2%),<70% 104例(63.8%).320排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70%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6%,97.9%,92.3%,99.1%.冠状动脉成像质量1级256例(85.3%),2级41例(13.7%),3级3例(1.0%).使用的平均有效剂量为(3.06±0.39)mSv.结论 320排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速度快,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准确性高,图像质量好,辐射剂量低,是冠心病高危人群筛查的首选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MD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及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准确性。方法105例患者(包括高心率、冠状动脉钙化及肥胖病例,但除外房颤病例)作MDCT冠状动脉成像,并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对照。分析MDCT图像质量及对冠状动脉病灶的显示情况。结果每例均对冠状动脉的13个节段进行分析(共1365个节段)。1144个节段能满足管腔评价,221个节段因钙化严重(153个节段)或运动伪影(68个节段)无法满足管腔评价。105例中钙化积分中位数为154(范围0~1983);87例钙化积分〈1000,中位数105(范围0~994);18例钙化积分≥1000,中位数1477(范围1115-1983)。MDCT发现≥50%狭窄总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7%、97.9%、93.0%、95.5%。当评价局限在钙化积分〈1000的患者时,MDCT发现≥50%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0%、98.9%、95.3%、99.0%。临床正确诊断率(发现或排除至少1个有意义病灶)为92.4%(97/105)。结论对非选择性病例,MDCT可提供高诊断准确性的冠状动脉图像。  相似文献   

8.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初步研究   总被引:74,自引:11,他引:63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和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方法 对120例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回顾性心电门控增强扫描,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技术(VRT)重组图像,其中60例患者有常规X线冠状动脉成像作对照。结果 以VRT重组像评价图像质量,92例(77%)为1级,22例(18%)为2级,6例(5%)为3级。MPR、MIP及VRT重组像能显示冠状动脉的所有1级、大部分2、3级以及部分4级分支。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50%狭窄的敏感性为93%,特异性为98%。结论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无创、快速的成像方法,对诊断冠状动脉≥50%狭窄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9.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对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准确性及局限性。方法:25例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回顾性心电门控、O.42s螺旋扫描),并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对照。结果:在25例患者的186节段(血管直径≥2mm)中,CT图像能满足诊断要求的有161节段(86.5%)。对于CT图像能满足诊断要求的冠状动脉节段,MSCT显示中度和中度以上狭窄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83.8%(26/31)和95.3%(124/130)。若将不能满足诊断要求的25节段包括内,则MSCT显示中度和中度以上狭窄的敏感度为76.4%(26/34)。结论: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可用于无创性诊断冠状动脉中高度狭窄,局限性伪影的影响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320排动态容积CT(320-slice dynamic volume CT,320-DVCT)动脉造影诊断冠状动脉支架内部再狭窄的准确性。 方法208例怀疑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患者,进行320-DVCT动脉造影检查,之后2~7 d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结果320-DVCT动脉造影可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可用于诊断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对于直径≥3.0 mm的支架,其图像优级率和成功率明显高于直径<3.0 mm的支架。320-DVCT诊断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敏感性91.30%,特异性95.21%,阳性预测值86.3%,阴性预测值97.07%,准确率94.24%;诊断左前降支支架内再狭窄的敏感性89.29%,特异性96.77%,阳性预测值89.29%,阴性预测值96.77%,准确率95.04%;诊断左回旋支支架内再狭窄的敏感性88.89%,特异性92.73%,阳性预测值80.00%,阴性预测值96.23%,准确率91.78%;诊断右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敏感性88.00%,特异性94.92%,阳性预测值88.00%,阴性预测值94.92%,准确率92.86%。 结论320-DVCT动脉造影是目前较新的一种安全无创、有效诊断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和运动平板试验(TET)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以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AG)为诊断冠心病(冠脉狭窄≥50%)的"金标准",对同期先后行TET、CCTA和CAG 3种检查的75例疑似冠心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TET和CCTA的结果与CAG进行比较。结果:TET和CCTA诊断冠心病的敏感度分别为45.2%和90.5%,特异度为69.7%和93.9%,阳性预测值为65.5%和95.0%,阴性预测值为50.0%和88.6%,准确率为56.0%和92.0%,P<0.01。在冠状动脉血管水平CCTA对右冠状动脉、左主干、前降支、回旋支狭窄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86.7%、100.0%、88.0%和76.0%。冠心病患者中TET诊断阳性率与病变血管支数呈正相关(r=0.440,P=0.004);冠心病患者TET诊断结果阳性与阴性仅与血管狭窄程度≥75%狭窄的节段数目有统计学差异(P=0.016)。结论:CCTA诊断冠心病较TET有更高的诊断准确性和较低的诊断假阳性和假阴性,对有症状的疑诊冠心病患者CCTA的诊断具有更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双源CT诊断冠脉狭窄的价值—与冠状动脉造影对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双源CT冠脉成像评价冠脉中度及中度以上狭窄的准确性及可行性。方法:入选60例临床高度怀疑或已确诊冠脉疾病的患者,行双源CT扫描,扫描过程中患者心率平稳,未出现心率不齐及心律失常。患者于1周内行经皮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并以冠状动脉造影作为标准,从冠脉节段及冠脉分支角度分别评价双源CT诊断冠脉中度及中度以上狭窄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率及阴性预测率。结果:以冠脉节段为基础分析,双源CT诊断冠脉明显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率、阴性预测率、准确性分别为81.14%、97.57%、85.34%、96.74%、95.13%;以冠脉分支为基础分析,双源CT诊断冠脉明显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率、阴性预测率、准确性分别为84.21%、93.79%、89.88%、90.06%、90.0%。双源CT与选择性冠脉造影对发现冠脉狭窄节段及检查冠脉分支病变的能力进行卡方检验,χ2分别0.625、1.041;P0.05,双源CT与选择性冠脉造影比较在发现冠脉明显狭窄差异上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双源CT在诊断冠脉明显狭窄时有很高的准确性,可作为无创性评价冠脉狭窄及疾病的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早期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定性定量判读的作用。方法:对34例临床未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冠心病患者,先后进行冠状动脉造影、128排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以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计算CT冠状动脉成像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①与冠状动脉造影相比,CT冠状动脉成像的敏感性为68%,特异性为97%,阳性预测值为89%,阴性预测值为90%。②CT冠状动脉成像有65个血管段图像质量差,约占12%,造成图像质量差的原因主要为钙化,心跳、呼吸伪影,少部分为管腔显示不良。结论:冠心病早期诊断中,CT冠状动脉成像可用作冠状动脉造影前筛选,CT冠状动脉成像阴性的患者不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CT冠状动脉成像阳性的患者,可行冠状动脉造影进一步确认病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S)、CT冠状动脉成像(CTCA)以及两者联合对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价值.方法:189例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钙化积分扫描、CT冠状动脉成像以及传统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计算CS、CT-CA以及两者联合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符合率,并记录有效X线剂量.结果:189例患者中临床诊断为冠心病156例(82.5%),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测出至少有1支冠状动脉狭窄≥50%.采用钙化积分250分作为诊断阈值,检测冠状动脉狭窄≥50%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42.9%(67/156)和96.9%(32/33).CTCA检测冠状动脉狭窄≥50%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8.1%(153/156)和72.7%(24/33).CS和CTCA联合时,检测冠状动脉狭窄≥50%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6.2%(150/156)和87.9%(29/33).结论:钙化积分对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有着很高的特异度;CTCA对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有着很高的敏感度;CTCA联合钙化积分扫描可提高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双源C T“双低”成像在冠状动脉桥血管检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连续入组38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采用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低管电压结合迭代算法,采用等渗低浓度碘对比剂碘克沙醇(270mgI/ml)。其中20例患者进行了有创冠状动脉造影(CAG )检查。两位评价者评价桥血管的CTA图像质量和是否存在显著狭窄(≥50%)和闭塞,以CAG为参照标准,评价CCTA诊断桥血管显著狭窄和闭塞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结果38例患者共评价76支桥血管,按照分段,评价387段桥血管,可诊断的血管段达到99.5%(385/387)。20例造影患者中以CAG为参照标准,CCTA诊断桥血管显著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PPV和NPV分别为100%(4/4)、97.6%(40/41)、80.0%(4/5)和100%(40/40)。CCTA准确诊断了9支闭塞的桥血管。结论双源CT“双低”扫描方案对于桥血管检查具有可行性,该扫描方案可以显著降低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的碘负荷而保证诊断所需图像质量。对桥血管显著狭窄和闭塞的诊断准确性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冠状动脉成像(CTCA)对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连续44例同期行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CTCA(其中前门控序列扫描35例,前门控大螺距螺旋扫描9例)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检查的患者,按冠脉病变狭窄程度分为:无狭窄;轻度狭窄(狭窄≤50%);中度狭窄(狭窄50%~75%);重度狭窄(狭窄≥75%);闭塞(狭窄100%),将中度及中度以上狭窄定义为有意义狭窄。以SCA为金标准,分析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同时计算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CTCA的辐射剂量。结果:44例患者冠脉直径2mm以上的节段共570个,其中12段图像质量较差,无法评估,可评估节段占97.89%。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CTCA按冠脉节段计算,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90.18%、93.05%、76.52%、97.42%、92.47%,诊断冠状动脉有意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90.14%、95.69%、75.29%、98.52%、94.98%。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CTCA与SCA比较对冠状动脉狭窄评价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0,P>0.05),对冠状动脉有意义狭窄评价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6,P>0.05)。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CT-CA的平均辐射剂量为(3.36±1.59)mSv,其中前门控序列扫描的平均辐射剂量为(3.99±1.18)mSv,前门控大螺距螺旋扫描的平均辐射剂量为(1.11±0.44)mSv。结论: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成像对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度稍低于SCA,但其阴性预测值较高,同时其辐射剂量较低,可作为临床冠心病筛查的无创性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律不齐患者采用前瞻性心电触发扫描模式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搜集本院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13例心律不齐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双源CT扫描结合前瞻性心电触发扫描模式,每个R波后250~350ms采集,管电压120kVp,自动毫安。对比剂采用碘克沙醇(270mgI/mL),注射30mL。记录所有患者的辐射剂量。将冠状动脉分为15个节段,由2名影像科医师进行图像质量评价,并测量cT值。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3例患者均一次完成检查,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2.61±1.29)mGy。主观评估了冠状动脉CTA的172个节段,有163个节段达到诊断要求,94.77%满足临床诊断要求。80.12%的节段管腔内CT值〉250HU。结论:心律不齐患者应用前瞻性心电触发扫描模式时,行冠状动脉cTA检查可以得到较好的图像质量,基本满足临床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CT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7例临床疑诊冠心病的患者行双源CTA,利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重组(MIP)及容积重组(VRT)技术显示冠状动脉,评价其成像效果。同时对其中ll例患者行选择性冠脉造影检查(CAG),并与CTA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57例(631条冠脉)中483条(76.54%)可用于影像学评价,仅考虑可评价的病变血管,CTA检出中、重度狭窄血管42条,与CAG相符27条,CTA的敏感度为84.30%,特异度为92.04%,阳性预测值为79.17%,阴性预测值为91.66%。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对病变血管狭窄程度的评价(动脉腔径狭窄≥50%)具有一定应用价值,可以作为一种常规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唐秉航  张晓东  李良才  李芳云  黄晖  黄德成   《放射学实践》2011,26(11):1180-1184
目的:评价256层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价值,并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CA)对照分析.方法:80例行256层CT冠状动脉造影(CCTA)及CCA检查者纳入研究.半定量分析C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并以CCA结果为参考标准.评估256层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同时分析25...  相似文献   

20.
多层螺旋CT和三维屏气MR冠状动脉成像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比较16层螺旋CT(16 multi-detector CT,16-MD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TA)和三维屏气冠状动脉MR血管造影(MRA)的图像质量以及诊断冠状动脉显著性狭窄(>50%)的准确性.方法40例疑有冠心病患者在3 d内均行冠状动脉CTA和MRA检查,其中31例患者在2周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将冠状动脉分成9个节段(右冠状动脉近、中、远段,左冠状动脉主干,前降支近、中、远段和旋支近、远段),由2名影像科医生共同对各个节段的图像质量按0~4级评分,比较CTA和MRA上各个节段的图像质量.以冠状动脉造影为标准,计算并比较CTA和MRA诊断31例冠状动脉显著性狭窄(>50%)各项准确性指标.结果CTA在右冠状动脉中段的图像质量低于MRA,右冠状动脉近段二者无区别,其他节段均优于MRA.冠状动脉造影显示31例患者共有43个节段狭窄>50%,CTA和MRA分别正确诊断出36和27个,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3%、84%、49%、97%和63%、90%、55%、93%.结论除右冠状动脉中段,CTA大部分节段的图像质量优于MRA.CTA诊断冠状动脉显著性狭窄的敏感性高于MRA,但特异性低于MRA.冠状动脉CTA和MRA均表现了较高的阴性预测值,对排除冠状动脉狭窄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