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研究附子-甘草配伍前后汤液中沉积物的化学组成,以揭示附子-甘草配伍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飞行时间质谱(HPLC-TOF-MS)对比分析附子-甘草合煎前后沉积物中6种酯型生物碱的量,借助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及二阶光谱比较附子-甘草合煎前后沉积物的结构变化.结果 附子配伍甘草合煎过程中,附子中大量酯型生物碱被甘草成分复合而发生沉积,沉积物产生的机制初步确定为生物碱中叔胺N与甘草羧酸C=O发生缔合.结论 初步探析了附子-甘草合煎前后汤液中沉积物化学组分变化,有助于揭示附子-甘草配伍过程中化学组分变化及配伍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
附子甘草配伍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王亭  徐暾海 《中草药》2009,40(8):1332-1334
附子和甘草均为常用中药,临床上配伍应用非常广泛.将从"减毒"和"增效"2个方面综述近年来附子、甘草配伍研究所取得的进展.对近年研究成果的综合和分析提示,甘草所含的三萜皂苷和黄酮类化合物是其对附子发挥"减毒增效"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附子配伍甘草减毒的机制可概括为煎煮过程、用药过程两个环节;而二者配伍的增效作用则主要表现为各自有效成分之间的协同作用.然而,二者配伍的具体物质基础和机制仍不完全清楚,甚至有相左的研究结果出现,因此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综述近年附子甘草配伍研究进展。附子甘草配伍研究包括活性成分变化、作用机制、代谢吸收、药效等,可为新药开发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黄道富  肖美珍 《陕西中医》1990,11(3):126-127
<正> 甘草附子汤源于张机《伤寒论》,由甘草、附子、白术、桂枝四味药物组成,主治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方中桂枝祛风和营,附子温经散寒、定痛除湿,白术健脾燥湿以实卫,甘草调和诸药,共奏温经散寒、祛湿止痛之功。历代医家文字论述已不匮乏,然临床运用则鲜有报道。余业医数十之稔,师仲景之法,揣摩方义,加减变通,是方不徒为风湿滞留关节而设,恒仿引伸用于真心痛、蛔厥、结阴诸症,无不应效,谨举验案于下。一、真心痛林某,女,55岁,工人。1984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心脏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CYP450)系统考察附子与甘草配伍后对正常大鼠心脏的减毒机制研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诱导剂苯巴比妥组(0.08 g·kg^-1·d^-1),附子组(0.5 g·kg^-1·d^-1),甘草组(0.5 g·kg^-1·d^-1)和附子-甘草组(0.5 g·kg^-1·d^-1)。检测大鼠心肌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和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含量变化,同时观察大鼠心脏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并观察各组对药物代谢酶CYP2B1,CYP2C11,CYP2E1,CYP2J3,CYP4A1,CYP4A3,CYP4F1,CYP4F5,CYP4F6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与空白组比较,附子组中大鼠血清AST,CK和LDH含量升高(P<0.05),配伍后AST,CK和LDH心肌酶的含量较附子组降低,但未出现统计学差异;同时病理学结果显示附子组大鼠出现心脏损伤,配伍后甘草可减轻由附子产生的心脏损伤作用;在基因转录水平,甘草组能不同程度地上调CYP2C11和CYP2J3 mRNA表达(P<0.05),甘草与附子配伍后能上调CYP2B1,CYP2C11和CYP2J3家族mRNA表达(P<0.05),推测配伍可促进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代谢生成环氧二十碳三烯酸(expxyeicosatrienoic acid,EETs),附子能上调CYP4家族中CYP4A1,CYP4A3,CYP4F1,CYP4F5和CYP4F6 mRNA表达(P<0.05),其能促进20-羟-二十烷四烯酸(20-hydroxyeicosatetraenoicacid,20-HETE)的生成,附子-甘草配伍后能削弱附子下调CYP4A3,CYP4F1,CYP4F5和CYP4F6家族mRNA表达的能力(P<0.05),抑制20-HETE的生成,减轻由附子产生的心脏毒性。结论:附子-甘草配伍后可调控心脏CYP450酶的表达,使EETs生成量增加,20-HETE含量减少,起到减毒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麻黄附子甘草汤配伍过程中炮附子生物碱成分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电喷雾串联质谱方法(ESI-MS/MSn)和内标法分析麻黄附子甘草汤方剂中二萜类生物碱种类和含量的变化,通过拆方研究了麻黄、甘草对附子生物碱的影响规律,揭示了麻黄附子甘草汤的配伍内涵。研究表明,麻黄、甘草单独与炮附子配伍时能够通过化学和物理作用减少热解型单酯型生物碱的含量,并生成脂型生物碱,但方剂组合后有效成分热解型单酯型生物碱的含量增加。结合初步药效学实验表明,热解型单酯型生物碱是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说明炮附子在复方中发挥抗炎作用的主要成分可能为热解型单酯型生物碱,同时复方的整体配伍利于有效成分的转化。  相似文献   

7.
8.
甘草与附子配伍煎液的甘草黄酮含量测定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张爱华  彭国平 《中成药》1999,21(4):196-198
以甘草素与异甘草素为对照品,建立了HPLC法测定甘草黄酮含量的方法,并对甘草与附子配伍前后水煎液中甘草酮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甘草与附子配伍煎煮的黄酮含量明显高于甘草单煎液。单煎液含量为1.18%,配伍液含量为1.85%。  相似文献   

9.
甘草附子汤源于仲景《伤寒论》,主治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有温经散寒,祛湿止痛之功。余业医数十稔,师仲景之法,揣摩方义,此方不徒为风湿滞留关节而设,用于胸痹心痛、蛔厥、结阴诸症,无不应效,谨举验案  相似文献   

10.
利用电喷雾串联质谱方法(ESI-MS/MS^n)和内标法分析麻黄附子甘草汤方剂中二萜类生物碱种类和含量的变化,通过拆方研究了麻黄、甘草对附子生物碱的影响规律,揭示了麻黄附子甘草汤的配伍内涵。研究表明,麻黄、甘草单独与炮附子配伍时能够通过化学和物理作用减少热解型单酯型生物碱的含量,并生成脂型生物碱,但方剂组合后有效成分热解型单酯型生物碱的含量增加。结合初步药效学实验表明,热解型单酯型生物碱是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说明炮附子在复方中发挥抗炎作用的主要成分可能为热解型单酯型生物碱,同时复方的整体配伍利于有效成分的转化。  相似文献   

11.
附子与甘草不同配伍比例配伍减毒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平行比较附子及附子与甘草不同配伍比例对附子毒性的影响,观察甘草对附子的解毒作用,并对减毒机制进行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平行比较了附子和附子配伍不同比例甘草对附子小鼠急性毒性,测定其半数致死剂量LD50;平行比较附子和附子配伍甘草对大鼠的心脏毒性,测定其半数中毒剂量TD50;以无血清DMEM将附子、附子-甘草3∶1、附子-甘草1∶1、附子-甘草1∶3的含药血清分别按5%,10%,20%稀释成3个浓度,观察各给药组不同浓度的含药血清对原代乳大鼠心肌细胞搏动节律、细胞存活率以及细胞内乳酸脱氢酶(LDH)含量的影响。结果:附子配伍甘草后能够提高附子的LD50和TD50。同空白血清对照组比较附子含药血清能够明显增加心肌细胞搏动节律和LDH的含量(P<0.05),附子配伍不同比例甘草含药血清能够明显降低附子导致心机搏动节律的加快,降低LDH含量。随着甘草比例的增加,作用加强。但不同浓度的附子以及附子配伍甘草含药血清对细胞存活没有明显影响。结论:甘草能够通过提高附子中毒剂量,从而达到减毒作用。甘草对于附子减毒作用是通过抑制心肌细胞节律的增加,保护心肌细胞从而达到减毒作用。  相似文献   

12.
基于GC-MS代谢组学方法分析四逆汤和缺甘草四逆汤干预后大鼠血浆中的内源性代谢物变化,研究四逆汤中甘草对附子的减毒作用。18只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正常组、四逆汤组和缺甘草四逆汤组。四逆汤组和缺甘草四逆汤组分别灌胃药液(生药质量浓度为0.8 g·m L~(-1)),剂量为0.02 m L·g~(-1),每日1次,连续7 d;正常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末次给药0.5 h,收集血浆样本,应用GC-MS检测。数据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得到14个潜在代谢标志物(指认13个),并对其相对含量及代谢途径进行分析。与缺甘草方组相比,四逆汤组对7个代谢标志物进行了回调。通过对这些代谢标志物的生理功能分析,推测四逆汤中甘草可以通过调节方中附子对糖酵解、脂质代谢、三羧酸循环和部分氨基酸等生物代谢途径的影响减低附子之毒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附子-甘草配伍前后附子中6种生物碱类成分的大鼠在体肠吸收特征。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灌注模型,以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酚红质量浓度,利用LC-MS测定灌注液中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的质量浓度,分别研究附子单煎液、附子-甘草合煎液、附子-甘草合并液3种配伍方式对上述6种生物碱类成分肠吸收的影响。结果:与附子单煎液相比,苯甲酰乌头原碱在附子-甘草合煎液、附子-甘草合并液中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单位时间吸收率(A)呈下降趋势;苯甲酰新乌头原碱在附子-甘草合煎液、附子单煎液中的Ka和A相比附子-甘草合并液有所减少;附子-甘草合煎液中次乌头碱的Ka和A相比附子单煎液呈下降趋势,附子-甘草合并液中次乌头碱的Ka和A相比附子单煎液均呈升高趋势,附子-甘草合煎液中苯甲酰次乌头原碱、乌头碱和新乌头碱的吸收相比附子单煎液中均有所降低。结论:附子配伍甘草后6种乌头碱类成分在大鼠十二指肠中的吸收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为阐释"附子得甘草而后缓"的配伍理论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附子大黄配伍的毒副作用。方法应用甲状腺素片及丙基硫氧嘧啶对大鼠进行造模,并分别以附子及附子大黄配伍对其进行治疗,通过肝肾功能及一般情况的观察了解大黄附子配伍的毒副作用。结果附子组肝肾功能可有损伤,与大黄配伍后肝肾功能损伤更明显。结论附子与大黄配伍可损害大鼠肝肾功能,对肝肾有一定毒性。  相似文献   

15.
大黄是一味常用大宗药材,临床上配伍应用非常广泛。蒽醌类物质为其泻下作用主要活性成分,中医认为大黄泻下峻猛为大黄的毒性。有着"国老"美誉的甘草,一直被认为是解毒圣药,缓和药性,调和诸药。该文将大黄配伍甘草减毒作用分为煎煮过程、肠道代谢2个环节,分别从化学成分、肠道菌群、Ⅰ/Ⅱ相代谢、药物转运方面综述近年来大黄配伍甘草减毒的研究进展。二者配伍的物质基础和机制仍不完全清楚,甚至有相左的结果出现,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研究四逆汤中甘草与其他药味配伍后药效成分甘草苷、甘草酸、甘草素、异甘草素含量的变化。以甘草单煎液、甘草附子合煎液、甘草干姜合煎液、四逆汤为供试品,采用HPLC测定甘草中4种药效成分的含量变化。结果显示甘草配伍不同药味之后4种药效成分含量均降低,且4种药效成分的含量均为甘草单煎液 > 甘草干姜合煎液 > 甘草附子合煎液 > 四逆汤。其中甘草苷质量浓度分别为11.18,9.89,9.67,9.17 mg·g-1;甘草酸质量浓度分别为20.76,15.58,11.30,8.52 mg·g-1;甘草素质量浓度分别为0.66,0.57,0.45,0.24 mg·g-1;异甘草素质量浓度分别为0.14,0.07,0.03,0.01 mg·g-1。因此,甘草配伍干姜后甘草中药效成分含量明显降低,为甘草可缓干姜之烈性提供了科学依据;甘草配伍附子后甘草中药效成分含量大幅度降低,为甘草解附子之毒的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了科学支撑;甘草与附子、干姜共同配伍后甘草中药效成分含量进一步降低,说明四逆汤方中3味药相互依存相互牵制以共奏药效,体现了四逆汤药味之间相畏/相杀、相须/相使配伍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大鼠血浆中次乌头碱的LC-MS/MS检测方法,用于研究附子配伍甘草后次乌头碱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的变化。方法:大鼠分别灌服附子单煎液、附子甘草合煎液,其中次乌头碱含量分别为73.29μg.kg-1、34.85μg.kg-1,LC-MS/MS测定次乌头碱血药浓度,采用3P97药动学软件分别计算其药动学参数。结果:血浆中次乌头碱在1.98~198 ng.mL-1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附子配伍甘草后次乌头碱在大鼠体内Tmax显著延长,CL显著减小,AUC/dosage显著增大(P<0.05)。结论:附子配伍甘草后次乌头碱在大鼠体内药动学行为发生显著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