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胆石中脂肪酸存在的意义及其发生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Wu S  Chen S 《中华外科杂志》1997,35(12):742-744
作者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HPLC)方法,根据确立的提取胆石中脂肪酸的程序,对18例中国人和37例日本人胆石进行了分析。发现胆色素类结石的总脂肪酸、游离脂肪酸含量均明显多于黑色石或胆固醇类结石。游离饱和/总饱和脂肪酸的比值,肝内色素类结石最高,肝外色素类结石次之,较后两类结石都有显著性差异。作者认为胆色素类结石形成过程中,胆汁中磷脂在磷脂酶的作用下分解出游离脂肪酸参与结石的形成,并且磷脂酶A1的作用较A2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胆固醇性胆石症患者胆汁及血清中胆汁酸含量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胆汁酸代谢紊乱是形成胆结石的重要原因。当胆汁中胆汁酸的相对含量下降,胆固酸/胆汁酸>1:11时,胆汁胆固醇即呈过饱和状态,形成“致石胆汁”(Lith。geni。Bile)[fi。血清胆汁酸含量是反映机体胆汁酸代谢的重要指标。为此我们对胆石患者及非胆石患者的血清胆酸含量及胆汁类脂含量进行了比较。1材料和方法1.1病例选择及分组本研究选择胆固醇结石患者及非胆石患者各30例。年龄在30~60岁之间,均为上海市区女性居民,饮食习惯类同;无其他胃肠道疾病及糖尿病、甲亢等代谢性疾病,一年以内未服用降脂药、激素类药物(如避孕药,皮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肝硬变状态下胆石发生的机理。方法 (1)采用四氯化碳藻胃的方法建立豚鼠的肝硬变模型,观察豚鼠的胆石形成情况,扫描电镜观察胆结石的细微结构,用薄层色谱扫描的方法定量测定胆汁酸的含量。(2)对716例肝硬变合并胆囊结石病人资料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豚鼠中肝硬变组的胆石发生率为83.3%,高于对照组的5.0%和慢性肝损害组的37.5%,肝硬变组总结合胆汁酸含量及G/T比值均较对照组降低。临床资料显示肝硬变病人胆石发生率为15.1%,肝硬变代偿期胆石发生率为9.7%,失代偿期胆石发生率为15.7%。胆石以胆囊内为多,占98.2%。结论 肝硬变病人胆石发生率升高,且随肝功能的降低,成石率升高,肝硬变状态下胆石发生率升高与胆汁中结合胆汁酸含量下降,G/T比值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4.
肝硬变患者合并胆结石的成因探讨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 探讨肝硬化状态下胆石发生的机理。方法 (1)采用四氯化碳灌胃的方法建立豚鼠的肝硬变模型,观察豚鼠的胆石形成情况,扫描电镜观察胆结石的细微结构,用薄层色谱扫描的方法定量测定胆汁酸的含量。(2)对716例肝硬变合并胆囊结石病人资料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豚鼠中肝硬变组的胆石83.3%,高于对照组的5.0%和慢性肝损害组的37.5%,肝硬变组总结合胆汁酸作含量及G/T幽会均较对照组降低。临床资料显示肝  相似文献   

5.
胆石中脂肪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吴硕东陈淑珍我们确立了胆石中脂肪酸有效抽取的方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成功地测定了胆石中十几种游离和总脂肪酸的组分,为胆石病成因中脂肪酸作用的研究创造了条件。一、材料中国人胆囊胆固醇类结石10例,肝内胆色素类...  相似文献   

6.
胆囊结石是普外科常见的疾病,其中大多数结石中胆固醇含量超过50%,属于胆固醇结石。自上世纪60年代,国内外研究者对胆石发生机制的探索形成了3个共识,成为胆石病的经典学说:①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是胆囊结石发生的必要条件与胆石形成的基础;②胆汁中促/抗成核因子平衡的破坏,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通过给豚鼠皮下注射胰岛素,观察了外源性胰岛素对其胆汁酸代谢与肝脏形态学的影响,及其在胆石形成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明确细菌在胆固醇结石发病机制中的地位。方法 用半定量PCR结合16SrRNA序列对照法,测定38例胆囊结石病人的胆石、胆汁和胆囊黏膜细菌DNA阳性率和菌落数,并取17例非胆石病人的胆汁和胆囊黏膜作为对照。用散射比浊法测定相应胆汁和黏膜中IgA、IgG、IgM含量。结果 胆石组和非胆石组胆汁细菌DNA阳性率分别为77%和67%,菌落数分别为3.23cfu(对数值)和2.43cfu,胆囊黏膜细菌DNA阳性率分别为64%和69%,菌落数分别为3.28cfu和3.67cfu,两组间均无显著差异。两组间胆汁和黏膜IgA、IgG、IgM含量也无显著差异。菌落数与免疫球蛋白含量无相关性。结石核心和外周的细菌DNA阳性率分别为79%和82%,菌落数分别为3.19cfu和3.26cfu纯胆固醇结石细菌DNA阳性率为100%(3/3)。结石中胆固醇含量与细菌DNA阳性率无关。胆石组细菌DNA阳性者与阴性者的胆囊黏膜IgA、IgG含量均有显著差异。术前1h用抗生素者胆汁菌落数显著减少,但是黏膜菌落数无显著差异。结论 胆固醇结石病人与非胆石症人群胆道细菌感染率相似,不能仅凭结石中存在细菌来肯定细菌对胆固醇结石形成的作用。胆囊黏膜细菌与IgA、IgG含量增高有关,可能间接参与胆固醇结石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胆固醇类结石患者和非胆石症患者胆道细菌感染情况.方法 用不依赖细菌培养的半定量PCR和16SrRNA序列对照法,检测76例胆固醇类结石患者胆囊黏膜、胆汁和胆石中细菌DNA,与34例非胆石患者对照.结果 胆石组和非胆石组胆汁细菌DNA阳性率分别为77%和67%,胆囊黏膜细菌DNA阳性率分别为64%和69%,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胆石组细菌种类主要为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不动杆菌、链球菌、鞘氨醇单胞菌、脆弱类杆菌和痤疮丙酸杆菌,胆石组菌种比非胆石组丰富,非胆石组菌种基本上均能在胆石组中找到.结论 胆固醇结石与非胆石症患者胆道细菌感染率相似,胆固醇结石中存在细菌不足以证明细菌参与胆固醇结石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胆道狭窄致胆色素结石时胆汁酸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胆汁中胆汁酸的变化与胆色素结石形成的关系。方法 结扎豚鼠的胆总管造成狭窄,一周后测定胆汁中胆汁酸及其它成分并行病理研究。结果 狭窄组(S组)成石率达91.3%,均为胆色素结石(PS),胆汁中总胆红素(TBr)、非结合胆红素(Br),钙离子(JCE)、糖蛋白(GP)均较对照组(C组)明显升高。总胆汁酸(TBA)也明显增高。S组胆汁中牛磺鹅脱氧胆酸(TCDCA)明显升高,而甘氨鹅脱氧胆酸(GCDCA)明显降低,G/T值显著下降。超微病理研究表明,S组肝细胞内线粒体明显肿胀,滑面内质网显著减少。结论 胆汁中G/T的下降与肝脏病变均有利于PS形成。  相似文献   

11.
胆囊胆固醇息肉与胆固醇结石的胆汁成分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胆囊胆固醇结石与胆固醇息肉病人的胆囊胆汁成分,探讨胆固醇结石和胆固醇息肉形成中各种成分的差异。方法测定20例胆囊胆固醇息肉(息肉组)、20例胆囊胆固醇结石(结石组)和10例非肝胆疾病(对照组)的胆囊胆汁成分。采用HITACHI-706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总胆汁酸(TBA)、磷脂(PL)和总胆固醇(TC);氨基己糖比色法测定糖蛋白;ORION-720A型数字离子酸度计测定游离Ca^2+浓度及pH值;Agilent-1100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仪测定8种结合胆汁酸的含量。结果息肉组和结石组TC[(14.0±0.5)mmol/L,(18.6±1.2)mmol/L]、CSI(1.217±0.039,1.565±0.087)、三羟/二羟胆汁酸比值(0.702±0.084,0.763±0.06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C(9.1±0.8)mmol/L、CSI(0.812±0.075)、三羟/二羟胆汁酸比值(0.585±0.067)(P〈0.05),而且上述指标结石组显著高于息肉组(P〈0.05)。2组TBA含量分别为(110.7±14.8)mmol/L、(105.8±16.5)m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137.6±33.1)mmol/L(P〈0.05)。结石组糖蛋白(1.8±0.2)mmol/L、游离Ca^2+(2.2±0.3)mmol/L及pH值(7.9±0.3)显著高于息肉组和对照组糖蛋白(0.6±0.1)mmol/L,(0.7±0.1)mmol/L、游离Ca^2+(1.2±0.2)mmol/L,(1.1±0.1)mmol/L、pH值(7.0±0.1),(6.9±0.2)(P〈0.05)。结石组甘氨胆酸(G)/牛磺胆酸(T)比值(2.777±0.217)显著低于息肉组(3.624±0.465)和对照组(3.960±0.377)(P〈0.05);结石组和息肉组PL/TBA(0.311±0.044,0.292±0.036)显著高于对照组(0.241±0.082)(P〈0.05)。结论胆囊胆汁中总胆汁酸含量的降低和总胆固醇浓度的升高,是形成胆固醇结石和胆固醇息肉的共同因素。结合胆汁酸构成比例、pH值、糖蛋白及游离钙离子浓度在胆囊胆固醇息肉及结石的胆汁中存在差别。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的细菌学和电镜观察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与胆道感染的关系。方法 手术过程中,在无菌条件下收集35例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病人的胆管胆汁35份,结石30份,进行需氧菌培养,并对部分结石行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胆汁细菌培养阳性率为94.2%,结石细菌培养阳性率为96.7%。胆汁和胆石培养出的细菌种类相似,均以肠球菌属细菌占首位,其次为大肠杆菌和克雷伯菌属。对6例肝内胆管结石行扫描电镜观察,5例行透射电镜观察,均观察到结石内的有细菌存在,这11例病人的胆汁、胆石细菌培养均呈阳性。结论 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内有细菌存在,可能是引起胆道感染的重要感染源之一。  相似文献   

13.
胆固醇结石病胆汁游离脂肪酸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巍  韩天权 《中华外科杂志》1995,33(11):657-661
作者运用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和检测了胆固醇结石患者和正常人胆囊胆汁内的游离脂肪酸和卵磷脂的分子种类的含量和构成,同时运用体外模拟胆汁添加游离脂肪酸对胆固醇结晶生长的实验,观察四种游离脂肪酸对胆固醇结晶生长的作用。结果发现在胆固醇结石患者(25例)胆囊胆汁内总的游离脂肪酸的量和其中的软脂酸、硬脂酸、亚油酸和花生四烯酸的含量显著高于正常人(15例)。胆固醇结石患者与正常人胆汁内的卵磷脂分子的构成基本类似。在体外模拟胆汁的添加实验中,软脂酸、油酸、亚油酸和花生四烯酸具有显著的促成核作用,为胆汁内的非蛋白促成核因子。我们认为,胆汁中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和分子构成的变化在胆石形成机制中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绞股蓝预防豚鼠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胆固醇结石的预防。方法 采用豚鼠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三组,设置了空白组、对照组、预防组。结果 药物预防组较对照组成石率显著降低(P<0.05),药物预防组胆汁中胆固醇含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胆汁酸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 绞股蓝能改善肝功能细胞,降低胆汁中胆固醇含量,提高胆汁酸含量,达到预防胆固醇结石形成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作者通过给豚鼠注射外源性胰岛素,观察官对豚鼠的胆汁酸代谢、肝脏形态及胆石形成的影响。结果发现:①实验组(n=12)7只豚鼠有胆石形成,成石率58%,而对照组(n=15)中仅1只有胆石形成,成石率6.7%,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实验组豚鼠肝脏中央静脉周围有空泡变性及脂肪细胞沉积,对照组豚鼠则少见;③实验组豚鼠胆囊胆汁中牛磺鹅脱氧胆酸(TCDCA)与甘氨鹅脱氧胆酸(GCDCA)分别为0.597±0.39mg/ml与2.421±1.59mg/ml,而对照组分别为0.757±0.43mg/ml与3.265±2.47mg/ml,两组间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上述实验结果表明,外源性胰岛素可引起肝脏的空泡变性,进而使胆汁中结合胆汁酸含量降低,促进胆石形成。  相似文献   

16.
日本对胃切除术后胆石形成的研究近况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胃切除术后胆囊及胆管的功能异常和形态变化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1947年Majoor等最先报告胃切除术后胆囊结石,1952年Johnson等认为其与切断迷走神经有关。但目前对胃切除术后胆石形成这一病理改变尚无系统的探讨,对其病因的研究及胆道运动功能的评价尚有许多不明之处,而其治疗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预防上还存在许多问题。一、发生频度与发生时间胃切除术后胆石形成包括胃切除术后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和肝内胆管结石,目前尚无统一名称,有人称胃切除术后胆石症、胃切除术后综合征等。近年来,随着对胃切除术后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7.
小儿胆囊结石,回肠病变与胆囊畸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12例小儿胆囊结石,其中2例继发于回肠病变,2例合并胆囊畸形。男9例,女3例。年龄为3月~12岁。大多数病例临床表现为胆绞痛、右上腹压痛与肌紧张及白细胞中度升高。腹部X线平片、静脉与口服法胆道造影以及B超发现胆囊增大与胆囊结石。其中胆固醇结石27枚(9例),色素结石224枚(3例)。12例中5例为脓性胆汁,其中2例细菌培养阳性。胆囊病理检查为:急性化脓性胆囊炎7例,急性坏疽性胆囊炎1例,慢性胆囊炎2例。作者认为,回肠切除后严重胆汁酸丢失与总胆汁酸地减少导致胆固醇饱和指数增高是发生胆石的原因。小儿胆囊畸形可引起胆汁淤滞与胆汁排空障碍,胆汁水分吸收,胆酸降低而析出胆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多发胆固醇结石患者胆囊炎症程度较高,可能与结石形成有关.对多发和单个胆固醇结石患者胆道细菌感染状况及与免疫球蛋白含量的相关性进行对照研究.方法 :用半定量PCR法测定分析38例胆囊结石患者胆石、胆汁和粘膜的细菌DNA阳性率和菌落数,并测定相应胆汁和粘膜IgA、IgG、IgM含量.结果 :单个和多发胆石组的胆汁细菌DNA阳性率分别为75.0%和73.7%,胆囊粘膜细菌DNA阳性率分别为66.7%和64.0%,结石核心的细菌DNA阳性率分别为57.1%和85.7%,结石外周细菌阳性率分别为71.4%和85.7%,两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两组间胆汁和粘膜IgA、IgG、IgM含量差异无显著性,菌落数与免疫球蛋白含量不相关.多发胆石组粘膜细菌DNA阳性者的胆囊粘膜IgA、IgG含量高于阴性者(P<0.05).单个和多发胆石组胆汁胆固醇饱和指数(CSI)差异无显著性,各组内胆汁细菌阳性与阴性者的CSI差异也无显著性.结论 :多发和单个胆固醇结石患者胆囊细菌感染率相似,细菌感染不是多发胆固醇结石患者胆囊炎症严重的原因.多发胆固醇结石患者胆囊粘膜细菌与IgA、IgG含量增高有关,可能间接参与胆固醇结石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胆固醇结石的预防。方法 采用豚鼠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三组,设置了空白组、对照组、预防组。结果 药物预防组较对照组成石率显著降低(P<0.05),药物预防组胆汁中胆固醇含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胆汁酸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 绞股蓝能改善肝细胞功能,降低胆汁中胆固醇含量,提高胆汁酸含量,达到预防胆固醇结石形成。  相似文献   

20.
胆石的形成与胆囊离子转运的变化,胆汁脂类的增加和Ca2+的浓度有关已经由前人证实,但对胆石形成过程中离子转运和胆汁脂类变化的纵向联系还来阐明。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在胆石形成的各个阶段小Na+,C1转运与胆汁脂类成分的关系。方法:选择北美洲牧羊犬18条行常规喂养2!天,另30条子会1.2%胆固醇饮食4~周天,。对肝管及股管的胆固醇(XOL),磷脂(PPL),总胆汁酸(TBA),Ca2+等进行分析。所有胆囊上皮被放置在Ussing槽中,以描记电生理特点及测量Na+,C1的非定向移动。结果:1.动物被分成4组:对照组,结晶前组(胆固醇饮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