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先天性内耳发育畸形的多层螺旋CT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32耳)先天性内耳发育畸形患者的CT表现,所有患者均做多层螺旋CT横断面扫描及多平面重建,对患耳做单侧重叠放大重建,并利用容积再现技术(VRT)对骨迷路进行三维重建。结果 本组先天性内耳发育畸形有以下几种:(1)Michel型(1耳):内耳结构完全缺如。(2)共同腔畸形(2耳):耳蜗和前庭呈一囊状结构,二者不能相互区分。(3)不完全分隔Ⅰ型(3耳):耳蜗缺乏完整的蜗轴,呈囊状改变,同时前庭扩大呈囊状。(4)不完全分隔Ⅱ型(Mondini型)(4耳):耳蜗仅1.5圈,中圈和顶圈融合,前庭扩大。(5)前庭及半规管畸形(14耳):耳蜗正常,前庭扩大,半规管短小、粗大或缺如。(6)前庭导水管扩大(14耳,其中6耳伴随其他畸形):前庭导水管扩大呈喇叭口状或与总脚相通。(7)内耳道畸形(8耳均伴随其他畸形):内耳道缺如、狭窄或扩大。结论 先天性内耳发育畸形有其特殊的形态学表现,多层螺旋CT扫描结合后处理成像可清晰显示各种畸形的二维和三维解剖特征,对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冠状动脉起源异常(coronary artery origin anomalies,CAOA)是指冠状动脉的起始、走行或分布异常,其发病率较低,一般情况下无临床症状,但少数可影响心肌供血,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或猝死,因此,及早发现和预防CAOA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回顾性分析我院开展的300例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A)患者中涉及CAOA的病例的临床资料和影像表现,探讨16层螺旋CT对CAOA的诊断价值。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搜集资料齐全的患者300例,男232例,女68例,年龄20~73岁,平均年龄46.5岁。其中健康体检者226例,有胸闷、胸痛、心悸、气短…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64层螺旋CT诊断复杂型先天性心血管病价值,为临床复杂型先天性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确诊为复杂型先天性心血管疾病的360例患者CT检测资料和超声检测资料进行回顾,按照CT检测诊断疾病类型的不同将其分为心脏血管连接位置畸形,心脏周边血管畸形以及心脏畸形.将手术类型与诊断类型相对照,采用MPR、MIP、VR等重建3维图像.结果 360例患者中共出现771处异常,CT诊断为409处为心脏血管连接位置畸形,358处为大血管、心脏与血管连接处部分畸形,另有26处出现遗漏诊断,诊断准确率达96.63%.结论 复杂型先天性心血管病的结构变形较严重,使用64层螺旋CT诊断具有较高的确诊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并探讨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27例经手术(20例)和临床确诊为冠状动脉瘘的患者,均行超声及MSCT检查,1例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分析每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SCT表现,并与术后结果进行对照。结果:27例共栓出右冠状动脉瘘14例,左冠状动脉瘘10例,左右冠状动脉瘘3例.本组中超声检出21例,CT检出26例,1例经CAG检查确诊。MSCT可以清楚显示冠状动脉瘘的起源、管腔形态,瘘口的大小、数量以及汇入心腔的准确解剖位置。CT诊断7例患者合并其它心内外畸形,1例合并肺动脉栓塞。结论:MSCT对先天性冠状动脉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尤其对诊断并发动脉瘤和心内外畸形的冠状动脉瘘更有价值,是无创性诊断本病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图像重组在诊断先天性气管支气管发育异常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提高对气管支气管发育异常的影像学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多层螺旋CT图像重组诊断的先天性气管支气管发育异常影像学表现.结果:本组32例中食管-气管瘘13例,气管支气管壁发育异常11例,先天性气管支气管分支异常8例,其中25例合并其它部位的畸形.结论:多层螺旋CT图像重组可以多方位全面观察气管、主支气管、段及亚段支气管的形态、走行、管径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明显提高了本病的诊断准确性,并能明确胸部合并的其它畸形,已成为本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姜祥波 《中外医用放射技术》2007,(7):4-7
内耳,又称迷路,位于颞骨岩部,位置深在,结构细小复杂,可分为耳蜗、前庭、前庭导水管、半规管、内耳道。过去内耳一直是影像学检查的盲区,X线平片无法显示其详细结构。高分辨率CT(HRCT)颞骨薄层扫描,能够清晰显示内耳的细微骨结构,螺旋CT三维重建还可将轴位的二维原始图像转换成三维立体图像,对内耳结构的显示更为直观,但只限于骨结构。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0例冠心病(76例拟冠心病患者,4例冠状动脉支架及搭桥术后患者)行多层螺旋CT(MSCT)增强扫描及后处理。结果80例中共显示斑块204处,其中硬斑块128处,软斑块96处,尤以左前降支为最多;冠状动脉狭窄共60例,其中轻度狭窄36例,中度狭窄16例,重度狭窄8例,仍以左前降支为多。心脏肿瘤3例,中纵隔囊肿1例,主动脉夹层3例,真性动脉瘤1例,大血管畸形3例。结论16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斑块性质的评价,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是安全、准确、可靠的冠心病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三维透明化重组在内耳畸形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先天性内耳疾病提供准确的影像诊断和临床治疗信息。资料与方法回顾32耳内耳畸形的64排高分辨率CT(HRCT)容积数据,行三维透明化重组处理,按内耳畸形分类总结三维透明化重组方法及影像表现。结果 32耳的三维透明化容积再现(VR)图像结合透明化多平面重组(MPR)图像均能很好揭示内耳畸形病变部位及程度,内耳病变整体显示方面及蜗窗、前庭窗、半规管等细节病变显示中透明化VR像及透明化MPR像明显优于轴位像及普通MPR像;在耳蜗内部结构的显示中,透明化MPR、轴位像及普通MPR像优于透明化VR像。32耳先天内耳发育畸形有以下几种:耳蜗未发育(2耳);共同腔畸形(4耳);不完全分隔Ⅰ型(2耳,2例患者对侧耳均为共同腔畸形);不完全分隔Ⅱ型(即Mondini型)(16耳,多合并前庭、半规管及前庭导水管畸形);单纯前庭-半规管畸形(2耳);单纯前庭导水管扩大(6耳)。结论三维透明化个性重组能准确评价内耳先天性疾病的类型和程度,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王昌盛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4,(3):220-221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对卵巢肿瘤的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断鉴别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卵巢肿瘤的CT影像学特点。结果根据卵巢病变的CT表现,对12例良性卵巢肿瘤及8例恶性肿瘤做出了准确诊断,1例恶性肿瘤误诊。结论16排螺旋CT扫描检查对卵巢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在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多层螺旋CT对225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检查,患者平均年龄3.79岁(5天~19岁),术前193例,术后32例,其中181例采用无心电门控CT心血管成像.结果:经心导管及手术证实的病例中,MSCT显示先心病心外大血管异常,显示率为100%,心内畸形室间隔缺损诊断符合率88.2%(127/144例),房间隔缺损诊断符合率66.1%(39/59),无心电门控MSCT中,左冠状动脉主干及前降支、回旋支显示率90.6%,右冠状动脉起始显示率71.8%.诊断合并气道异常15例.结论:多层螺旋CT作为一种无创伤技术,可以准确诊断先心病心外大血管结构的异常及合并畸形,是一种可靠的先心病影像学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1.
12.
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气管异物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回顾性分析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在发现气管异物中的价值.方法 42例支气管异物的患儿行螺旋CT扫描,经后处理后在MPR、MinIP及VR上测量支气管异物的形态、大小,与纤维支气管镜手术证实后的异物大小、形态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2例气管支气管异物患者行肺窗MPR气管异物显示40例,1例穿透气管后停留在左肺内,1例显示不明确,其中35例行异物长径测定,最小0.3 cm,最大1.9 cm,平均大小1.08 cm.25例VR重建病灶平均大小1.32 cm.27例MinIP重建异物大小平均为1.14 cm.40例手术后取出异物,最小0.29 cm,最大1.6 cm,平均大小为1.05 cm,统计学显示肺窗MPR重建的结果与手术结果之间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多层螺旋CT MPR重建技术是显示气管异物的最佳无创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CT(MDCT)对先天性内耳畸形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对50例感音神经性耳聋(SNHL)患者行MDCT螺旋扫描,原始数据采集完后,按层厚0.625mm,重建间隔0.3mm,单侧FOV9.6cm放大重建,再传至工作站行多平面重建(MPR)并利用最小密度投影(MinIP)、容积漫游(VR)及其叠加技术等后处理方法观察内耳结构。结果:50例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中有20例37耳先天性内耳畸形,其中耳蜗未发育1耳、共同腔畸形1耳、不完全分隔Ⅰ型1耳、不完全分隔Ⅱ型即Mondini畸形8耳、前庭和半规管畸形22耳、前庭导水管扩大20耳、内耳道畸形8耳,伴内耳道底发育不全3耳、外耳道骨性闭锁2耳、面神经管异常4耳、前庭窗闭锁2耳、蜗窗闭锁1耳。结论:MDCT螺旋扫描结合后处理技术能清楚显示先天性内耳畸形的部位和程度并明确其分类,为电子耳蜗的植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16层螺旋CT对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肢动脉阻塞疾病的诊断方法很多,彩超、磁共振血管成像(MR angiography,MRA)、CT增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 igital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选择性血管造影术等。每种方法各有优缺点。16层螺旋CT下肢动脉血管成像弥补了上述方法的一些不足,是一项高度准确的成像技术和非侵袭性检查方法。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4例疑有下肢动脉硬化、阻塞性病变患者,男21例,女3例,年龄53~78岁,平均69岁。下肢疼痛21例,下肢肿胀13例,足背动脉减弱22例,趾端变黑或坏疽9例,1例截肢后又腹主动脉下段闭塞。11例行彩超检查提示动脉狭窄或闭塞。1.2扫…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利用16排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胃癌进行T分期并与病理对照,确定多排螺旋CT(multi-detec-tor row CT,MDCT)在术前T分期中的作用。资料与方法经胃镜证实的62例患者(63个病灶),术前采用16排螺旋CT平扫和动脉期、门静脉期双期增强扫描,随后根据5 mm层厚横断面图像情况重组薄层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图像,由两名资深放射科医师共同完成T分期,术后与病理对照。结果 MDCT结合MPR技术后对胃癌的检出率为96.7%,其中对早期胃癌的检出率为66.7%,进展期胃癌的检出率为100%。胃癌的MDCT大体分型准确率为88.9%。63个胃癌MDCT术前T分期总体准确率为71.4%,其中早期胃癌准确率为33.3%,进展期胃癌准确率为75.4%。结论采用MPR后处理技术的MDCT配合动态增强扫描对进展期胃癌的检出、大体分型和T分期准确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7.
肺动静脉畸形(pulmonary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PAVM)在临床上较少见,以往肺动脉造影(PAI)SA)一直被认为是诊断PAVM的"金标准".随着CT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多层螺旋CT(MSCT)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都显著提高,其强大的后处理功能及血管重建技术可以三维立体显示肺血管的形态、走行和血管腔内情况,在无创性诊断肺血管相关疾病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笔者收集8例PAVM的检查结果,旨在探讨MSCT肺血管成像技术对PAVM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16层螺旋CT多模式图像重建对结肠、直肠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结肠、直肠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4例结肠、直肠癌患者进行全腹容积扫描,在工作站分别行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显示(SSD)、透明法显示(Raysum)、最大密度投影(MIP)及仿真内窥镜(CTVE)重建成像,并与结肠镜及手术病理对照。结果16层螺旋CT能准确地显示肿瘤的大体分型,诊断符合率为100%。病变部位包括升结肠12例,盲-升结肠2例,横结肠10例,降结肠16例,乙状结肠15例,直-乙状结肠6例,直肠23例。各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在显示结肠外形,肠腔内外情况,病变的形态、范围、供血及浸润程度等细节方面价值各有不同。结论16层螺旋CT作为一种快捷、安全、准确的检查方法,对结-直肠癌的诊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